第四十六回

關燈
門之禍。

    ”吳三桂見他說得人情人理,主意猶未決,請來使安息公館,明日回話。

     剛遇前時差去的家人,自京而回。

    三桂急問家中平安否?那家人答道:“家财盡被闖賊抄沒了。

    ”三桂道:“這個無妨。

    ”又問父親平安否?家人答道:“太老爺被賊捉獲,留在京中了,懇伯爺速發兵搭救。

    ”三桂又問:“陳夫人平安否?”家人答道:“陳夫人被闖賊取去了。

    ”這句話不聞猶可,吳三桂一聞此言,不覺憤火中燒,拔劍砍案,大罵闖賊:“你忒欺人太甚,我與你誓不兩立!”即寫書一封,回絕父親。

    其書略曰:兒以父蔭待罪戎行,以為李賊猖狂,不久即可撲滅,不意我國無人,望風而靡。

    側聞聖王宴駕,不勝眦裂。

    猶意吾父奮椎一擊,誓不俱生。

    否則刎頸以殉國難、何乃隐忍偷生,訓以非義?既鮮孝寬禦寇之才,複愧平原罵賊之勇。

    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

    賊雖置父于鼎俎旁以誘三挂,三桂不顧。

     吳三桂打發來使,帶書回父。

    來使見三桂并無降意,遂将李闖金銀送上,懇将軍歸降,做個新佐命元勳,但願早日赴金阙,以膺一命之榮,子孫享世祿之貴,願将軍納之。

    三桂聞說大怒:“汝這逆賊,敢在本帥跟前妄言放肆,可惱,可惱!某斷無降逆賊之理。

    ”遂将來使斬首。

    有部将趙忠等合谏曰:“彼乃奉命而來,豈可遷罪其使者?可将老太爺之書,交他帶往,兩得其宜。

    ”三桂便将父書交來使帶回。

     柏正善回營,與容天成商議:“今三桂不願投降,可分兵埋伏在豐潤之後,截其歸路,某兵在前,為犄角之勢。

    ”二人分兵,柏正善次日出兵,來攻三桂。

    山海關人馬聞報,三桂帶兵二十萬,與他對敵。

    柏正善道:“昨日好言相勸,歸順我主,不失封王之位。

    倘若不從,悔之晚矣!”三桂大怒:“你這逆賊,助惡為害。

    本帥殺回朝中,将爾碎屍萬段。

    ”兩軍對壘,柏正善戰了十合,不是三桂的敵手,大敗而走。

    三桂催山海之兵殺上。

    柏正善敗回營中,計點折兵數萬。

    即修書與容天成,約明日某與他交戰,詐敗佯輸,引他到九裡山前,你可分兵兩路,在九裡山谷口左右埋伏。

    待三桂兵過盡,号炮一響,兩谷之兵齊出,截其歸路。

    某一聞号炮響,把兵殺回,三面夾攻,三桂可擒矣。

    容天成依書行事。

    柏正善次日出兵,往攻山海關之兵。

    三桂帶了二十五萬人馬,與他對敵。

    柏正善詐敗佯輸,引他到九裡山前而去。

    三桂追趕殺上。

    容天成見三桂兵過,放号炮一響,兩邊之兵齊出,截其歸路。

    柏正善聞号炮響,把兵殺回,三面圍困,不能得出。

    三桂奮勇殺條血路,沖出重圍,折兵十五萬,戰将數員,大敗回營中。

    史可鑒道:“今兵微将寡,難以對敵,不若班師回關,待宏光帝聖旨一到,會齊各路兵馬,再複起兵,方為上策。

    ”吳三桂即傳令班師回關。

    柏正善、容天成得勝班師。

     再說三桂是晚夢見王承恩引去朝見崇祯皇帝。

    帝親口對吳三桂說道:“朕在世做了十七年皇帝,本來無甚失德,為何竟把江山失去呢,内中有個緣故。

    隻因北方長白山,系宇宙間旺氣所锺。

    前者上帝命天女佛庫倫下降,在山下布爾湖沐浴,吞了鵲銜的朱果,孕生聖人。

    長白山東各姓,奉戴他為君。

    遵仙母命,把愛新覺羅四字為姓,日漸興旺。

    數傳至澤王,開疆拓土,國号滿洲。

    溥于慶王原皇昌王,曾孫福王,即天命皇帝的高曾祖考四代也。

    天命元年,即明萬曆四十四年,天命皇在位十一年,傳子天聰。

    王在位十八年,後改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是年始改滿州國為大清國。

    當今大清國主,乃崇德皇第九皇子。

    因前高曾祖修德行仁,天運江山歸于大清。

    我明朝氣數已絕,故有李、張二賊之亂。

    如今劫運将滿,你若有忠義之心,為國報仇,須向那積功累仁的大清國借兵回來,方能廓清寰宇,以開泰運。

    那宏光聖旨也不來了,你不用等候了。

    吳三桂,你須牢牢緊記,朕去也。

    ”吳三桂将帝衣扯住大哭,醒來原是一夢;” 次早,将這夢對史可鑒說知。

    忽報探聽江南軍士回報:“宏光帝責史可法不先奏聞,私自修書往山海關。

    況此關乃北方咽喉之地,中國門戶,倘他兵馬一動,北國大兵必蹑其後,卿何為設此前門拒虎,不慮後門進狼之計?擅發私書先去,極類亂臣賊子行為,所奏不準。

    史可法被嚴旨加責,怒氣回衙。

    聖旨又不來宣召山海關之兵,又未有旨發各路之兵勤王起義。

    ”三桂聽了,嗟歎不已。

    史可鑒道:“今宏光帝不來宣召,又不調各路之兵勤王,非系中興之主。

    目今兵微将寡,難以對敵。

    況先帝托夢,着往大清借兵相助,方可複仇。

    将軍何不親往大清國乞師,回來滅賊報仇,方為上策。

    ”不知三桂肯與不肯,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