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五

關燈
’、二‘千’字,以東坡則可,他人固不可;然語意到處,他字不可代,雖重無害也。

    今人看人文字,未論其大體如何,先且指點重字。

    ” 元好問《題閑閑書赤壁賦後》:“夏口之戰,古今喜稱道之。

    東坡《赤壁詞》殆戲以周郎自況也。

    詞纔百許字,而江山人物無復餘藴,宜其爲樂府絶唱。

    ” 《草堂詩餘正集》卷四:“語語高妙閒冷,初不以英氣淩人。

    ” 《蓼園詞選》:“題是懷古,意是謂自己消磨壯心殆盡也。

    開口‘大江東去’二句,嘆浪淘人物,是自己與周郎俱在内也。

    ‘故壘’句至次闋‘灰飛煙滅’句,俱就赤壁寫周郎之事,‘故國’三句是就周郎拍到自己,‘人生似夢’二句總結以應起二句。

    總而言之,題是赤壁,心實爲己而發,周郎是賓,自己是主,借賓定主,寓主于賓,是主是賓,離奇變幻,細思方得其主意處,不可但誦其詞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 〔關于蘇詞、柳詞優劣異同的此較〕 《吹劍續録》:“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隻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闆,唱“楊柳外,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闆,唱“大江東去”。

    ’公爲之絶倒。

    ” 王世貞《弇州山人詞評》:“昔人謂銅將軍、鐡綽闆,唱蘇學士‘大江東去’;十八九歲好女子唱柳屯田‘楊柳外曉風殘月’,爲詞家三昧。

    然學士此詞,亦自雄壯,感慨千古,果令銅將軍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

    至詠楊花《水龍吟慢》,又進柳妙處一塵矣。

    ” 俞彥《爰園詞話》:“子瞻詞無一語着人間煙火,此自大羅天上一種,不必與少遊、易安輩較量體裁也。

    其豪放亦止‘大江東去’一詞。

    何物袁綯(按,指《吹劍續録》所雲‘幕士’),妄加品隲,後代奉爲美談,似欲以概子瞻生平。

    不知萬頃波濤來自萬裡,吞天浴日,古豪傑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際操觚,果可以‘楊柳外曉風殘月’命句否?且柳詞亦隻此佳句,餘皆未稱,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漁歌子》‘窗外曉鶯殘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 王士禛《花草蒙拾》:“名家當行,固有二派。

    蘇公自雲:吾醉後作草書,覺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

    黃魯(直)亦雲: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

    讀坡詞當作如是觀,瑣瑣與柳七較錙銖,無乃爲髯公所笑。

    ” 賀裳《皺水軒詞筌》:“蘇子瞻有銅琶鐵闆之譏。

    然其《浣溪沙·春閨》曰:‘綵索身輕常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如此風調,令十七八女郎歌之,豈在‘曉風殘月’之下?” 徐釚《詞苑叢談》卷三:“蘇東坡‘大江東去’,有銅將軍鐵綽闆之譏,柳七‘曉風殘月’,謂可令十七八女郎按紅牙檀闆歌之,此袁綯語也,後人遂奉爲美談。

    然僕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柳纖豔處亦麗以淫耳。

    ” 沈雄《古今詞話·詞話》卷上:“江尚質曰:東坡《酹江月》爲千古絶唱,耆卿《雨霖鈴》惟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東坡喜而嘲之。

    沈天羽(即沈際飛)曰:求其來處,魏承班‘簾外曉鶯殘月’,秦少遊‘酒醒處,殘陽亂鴉’,豈盡是登溷語。

    餘則爲耆卿反脣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死屍狼籍,臭穢何堪,不便甚于袁綯之一哂乎?”(按,《皺水軒詞筌》雲,對柳句“或譏爲梢公登溷詩,此輕薄兒語,不足聽也”。

    ) 【附録】 此詞異文頗多,且“故壘”句、“小喬”句、“多情”句斷句亦有争論,茲抄録有關材料如下: 《容齋續筆》卷八《詩詞改字》條:“向巨原雲:元不伐家有魯直所書東坡《念奴嬌》,與今人歌不同者數處,如‘浪淘盡’爲‘浪聲沉’,‘周郎赤壁’爲‘孫吳赤壁’,‘亂石穿空’爲‘崩雲’,‘驚濤拍岸’爲‘掠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爲‘多情應是笑我生華髮’,‘人生如夢’爲‘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引上條後雲:“此從元祐雲間本,唯‘崩雲’二字,與山谷所録無異。

    汲古刻固作‘穿空’、‘拍岸’,此又作‘裂岸’亦奇,愚謂他無足異,隻‘多情應是’句當從魯直寫本校正。

    ”又雲:“曩見陳伯弢齋頭,有王壬老讀是詞校字,改‘了’爲‘與’,伯弢極傾到。

    餘笑謂此正是湘綺不解詞格之證,即以音調言,亦啞鳳也。

    ” 《詞綜》卷六:“按他本‘浪聲沉’作‘浪淘盡’,與調未協。

    ‘孫吳’作‘周郎’,犯下‘公瑾’字。

    ‘崩雲’作‘穿空’,‘掠岸’作‘拍岸’。

    又‘多情應是,笑我生華髮’,作‘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益非。

    今從《容齋隨筆》所載黃魯直手書本更正。

    至于‘小喬初嫁’宜句絶,‘了’字屬下句,乃合。

    ” 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三:“東坡赤壁懷古《念奴嬌》詞盛傳千古,而平仄句調都不合格,《詞綜》詳加辨正,從《容齋隨筆》所載山谷手書本雲:……較他本‘浪聲沉’作‘浪淘盡’、‘崩雲’作‘穿雲’、‘掠岸’作‘拍岸’,雅俗迥殊,不僅‘孫吳’作‘周郎’重下‘公瑾’而已。

    惟‘談笑處’作‘談笑間’、‘人生’作‘人間’,尚誤。

    至‘小喬初嫁’句,謂‘了’字屬下乃合,考宋人詞,後段第二、三句作上五下四者甚多,仄韻《念奴嬌》本不止一體,似不必比而同之。

    萬氏《詞律》仍從坊本以此詞爲别格,殊謬。

    ” 先著《詞潔》卷四:“坡公才高思敏,有韻之言多緣手而就,不暇琢磨。

    此詞膾炙千古,點檢將來,不無字句小疵,然不失爲大家。

    《詞綜》從《容齋隨筆》改本,以‘周郎’‘公瑾’傷重,‘浪聲沉’較‘淘盡’爲雅。

    予謂‘浪淘’字雖粗,然‘聲沉’之下,不能接‘千古風流人物’六字,蓋此句之意,全屬‘盡’字,不在‘淘’‘沉’二字分别。

    至于赤壁之役,應屬周郎,‘孫吳’二字,反失之泛。

    惟‘了’字上下皆不屬,應是湊字。

    ‘談笑’句甚率。

    其他句法伸縮,前人已經備論。

    此仍從舊本,正欲其瑕瑜不掩,無失此公本來面目耳。

    ” 《艇齋詩話》:“東坡‘大江東去’詞,其中雲‘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陳無己見之,言:‘不必道三國。

    ’東坡改雲‘當日’。

    今印本兩出,不知東坡已改之矣。

    ” 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十四《東坡水調》條:“淮東將領王智夫言:嘗見東坡親染所製水調詞,其間謂‘羽扇綸巾談笑處,檣櫓灰飛煙滅’,知後人譌爲‘強虜’。

    僕考《周瑜傳》,黃蓋燒曹公船,時風猛,悉延燒岸上營落,煙焰漲天,知‘檣櫓’爲信然。

    ” 《草堂詩餘正集》卷四引李白《赤壁歌送别》後雲:“則‘檣艣’二字優于‘強虜’。

    ” 王又華《古今詞論》引毛稚黃語:“東坡‘大江東去’詞,‘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論調則當于‘是’字讀斷,論意則當于‘邊’字讀斷。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論調則‘了’字當屬下句,論意則‘了’字當屬上句。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我’字亦然。

    又《水龍吟》‘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調則當是‘點’字斷句,意則當是‘花’字斷句。

    文自爲文,歌自爲歌,然歌不礙文,文不礙歌,是坡公雄才自放處。

    他家間亦有之,亦詞家一法。

    ”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一:“楊升菴《詞品》雲:‘詞人語意所到,間有參差,或兩句作一句,或一句作兩句,惟妙于歌者上下縱橫取協。

    ’此是篤論,如曲子家之有活闆眼也。

    東坡‘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等處,皆當以此説通之。

    若契舟膠柱,徐虹亭所謂‘髯翁命官磨蠍,身後又硬受此差排’矣。

    ” 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1]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2]。

     佳節若爲酬[3]?但把清樽斷送秋。

    萬事到頭都是夢[4],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5]。

     [1]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蘇軾《與王鞏定國》:“重九登棲霞樓,望君凄然,歌《千秋歲》,滿坐識與不識,皆懷君。

    遂作一詞雲:‘霜降水痕收……明日黃花蝶也愁。

    ’其卒章則徐州逍遙堂中夜與君和詩也。

    ”《千秋歲》(“淺霜侵緑”)作于元豐元年重陽,時在徐州。

     [2]破帽句:陳鵠《耆舊續聞》卷二:“餘謂後輩作詞,無非前人已道底句,特善能轉換爾。

    《三山老人語録》雲:‘從來九日用落帽事(指孟嘉在征西將軍桓溫重陽節宴會上被風吹落帽子,卻渾然不覺,事見《世説新語·識鑒》劉孝標注),獨東坡雲:“破帽多情卻戀頭”,尤爲奇特。

    ’不知東坡用杜子美詩:‘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傍人爲整冠。

    ’”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卷二:“自來九日多用落帽,東坡不落帽,醒目。

    ”《詞林紀事》卷五引樓敬思雲:“九日詩詞,無不使落帽事者,總不若坡仙《南鄉子》詞,更爲翻新。

    ” [3]佳節句: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但將酩酊酬佳節。

    ”若爲,如何,那堪。

     [4]萬事句:用潘閬“萬事到頭都是夢,休嗟百計不如人”成句。

    《草堂詩餘正集》卷二評雲:“東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故開口説夢。

    如雲‘人間如夢’,‘世事一場大夢’,‘未轉頭時皆夢’,‘古今如夢,何曾夢覺’,‘君臣一夢,今古虛名’,屢讀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

    ” [5]休休二句: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休齋詩話》:“唐人嘗詠《十日菊》:‘自緣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世以爲工,蓋不隨物而盡;如‘酒盞此時須在手,菊花明日便愁人’,自覺氣不長耳。

    東坡亦雲‘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也。

    然雖變其語,終有此過,豈在謫所遇時感慨,不覺發是語乎?”《冷齋夜話》卷一記黃庭堅論換骨法:“如鄭谷《十日菊》曰:‘自緣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此意甚佳,而病在氣不長。

    西漢文章雄深雅健者,其氣長故也。

    曾子固曰:詩當使人一覽語盡而意有餘,乃古人用心處。

    所以荊公菊詩曰:‘千花萬卉彫零後,始見閒人把一枝。

    ’東坡則曰:‘萬事倒頭終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皆換骨法也。

    ”《蓼園詞選》:“‘破帽戀頭’,語奇而穩;‘明日黃花’句,自屬達觀,凡過去未來皆幾非,在我安可學蜂蝶之戀香乎?” 臨江仙 夜歸臨臯[1]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2]。

     長恨此身非我有[3],何時忘卻營營[4]!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1]王文誥《蘇詩總案》卷二十一:元豐五年九月,“雪堂夜飲,醉歸臨臯作《臨江仙》詞”。

    蘇軾自元豐三年五月自定惠院遷居臨臯,五年春于東坡築雪堂,但仍家居臨臯。

    《後赤壁賦》雲“是歲(元豐五年)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臯”,與此詞所言行蹤相同。

    參看前《浣溪沙·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詞注。

     [2]倚杖:一作“久立”。

     [3]此身非我有:《莊子·知北遊》:“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此謂身不由己,不能自主,乃拘于外物之故。

    ” [4]營營:紛擾貌。

    指爲世俗名利而奔忙。

     【附録】 《避暑録話》卷上:蘇軾在黃州“與數客飲江上,夜歸。

    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辭,所謂‘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者,與客大歌數過而散。

    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辭,挂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

    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爲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

    然此語卒傳至京師,雖裕陵(神宗)亦聞而疑之”。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1] 似花還似非花[2],也無人惜從教墜[3]。

    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4]。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5]。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6]。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7]。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8]。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1]章楶(jié),字質夫,浦城人。

    歷官吏部郎中、同知樞密院事,謚莊簡。

    蘇軾《與章質夫》(《蘇軾文集》卷五十五)雲:“《柳花》詞妙絶,使來者何以措詞……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題下有注雲作於黃州。

    驗之該信中有“承喻慎靜以處憂患”等語,與蘇軾貶謫處境相符;又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一二,章楶於元豐四年夏四月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與該信所雲“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一緻,故蘇軾此詞作年之上限在元豐四年(一〇八一),時蘇軾貶居黃州。

    該信中又提及“徐令”、“君猷”,當爲時任黃州知州之徐大受(字君猷),而徐在元豐六年夏離任,同年冬逝世。

    故此詞作年之下限在元豐六年(一〇八三)。

    具體時令均爲春夏之際。

    此首别誤作周邦彥詞,見《詞學筌蹄》卷一。

    章楶《水龍吟·柳花》詞原唱如下:“燕忙鶯嬾花殘,正隄上柳花飄墜。

    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

    (此三句一作‘輕飛點畫青林,誰道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

    綉床漸滿,香毬無數,才圓卻碎。

    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

    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唐宋諸賢絶妙詞選》卷五) [2]非花:白居易《花非花》詞:“花非花,霧非霧。

    ”亦詠女性。

     [3]從教墜:任憑楊花飄墜。

     [4]有思:有情。

    思,作名詞用,讀去聲。

     [5]夢隨四句:唐金昌緒(一作蓋嘉運)《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 [6]綴:收拾。

     [7]一池萍碎: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爲浮萍,驗之信然。

    ”其《再次韻曾仲錫荔支》詩亦有“柳花着水萬浮萍”句,并自注雲:“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爲浮萍。

    ”其《予少年頗知種松,手植數萬株……》亦有“明年飛絮作浮萍”句。

    陸佃《埤雅》卷十六《釋草》“蘋”下雲:“世説楊花入水化爲浮萍。

    ”但姚寬《西溪叢話》卷下雲:“楊、柳二種,楊樹葉短,柳樹葉長,花即初發時黃蘂,子爲飛絮,今絮中有小青子,着水泥沙灘上,即生小青芽,乃柳之苗也。

    東坡謂絮化爲浮萍,誤矣。

    ”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十(上)亦駁化萍之説。

     [8]春色三分三句:李調元《雨村詞話》卷一:“宋初葉清臣,字道卿,有《賀聖朝》詞雲:‘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東坡《水龍吟》演爲長(短)句雲:‘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神意更遠。

    ” 【評箋】 《艇齋詩話》:“東坡和章質夫《楊花詞》雲:‘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用老杜‘落絮遊絲亦有情’也。

    ‘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依前被,鶯呼起’,即唐人詩雲:‘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幾回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即唐人詩雲:‘時人有酒送張八,惟我無酒送張八。

    君有(看)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

    ’皆奪胎換骨手。

    ” 張炎《詞源》卷下《句法》條:“詞中句法,要平妥精粹。

    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隻要拍搭襯副得去,于好發揮筆力處,極要用工,不可輕易放過,讀之使人擊節可也。

    如東坡《楊花詞》雲:‘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又雲:‘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此皆平易中有句法。

    ”又卷下《雜論》條:“東坡詞如《水龍吟》詠楊花等作,皆清麗舒徐,高出人表。

    ” 沈謙《填詞雜説》:“東坡‘似花還似非花’一篇,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

    ” 李攀龍《草堂詩餘雋》評此詞:“如虢國夫人不施粉黛,而一段天姿,自是傾城。

    ” 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卷五:“隨風萬裡尋郎,悉楊花神魂。

    ”又雲:“使以將軍鐵闆來唱‘大江東去’,必至江波鼎沸,若此詞更進柳妙處一塵矣。

    ”又雲:“讀他文字,精靈尚在文字裏面;坡老隻見精靈,不見文字。

    ” 《藝概》卷四:“鄰人之笛,懷舊者感之;斜谷之鈴,溺愛者悲之。

    東坡《水龍吟·和章質夫詠楊花》雲:‘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亦同此意。

    ”又雲:“東坡《水龍吟》起雲:‘似花還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 先著《詞潔》卷五:“起句入魔,‘非花’矣而又‘似’,不成句也;‘抛家傍路’四字欠雅;‘綴’字趁韻不穩;‘曉來’以下,真是化工神品。

    ” 《蓼園詞選》:“首四句是寫楊花形態;‘縈損’以下六句,是寫望楊花之人之情緒。

    二闋用議論,情景交融,筆墨入化,有神無迹矣。

    ”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煞拍畫龍點睛,此亦詞中一格。

    ” 《人間詞話》卷上:“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爲最工。

    ” 〔關于蘇詞、章詞高下的評論〕 朱弁《曲洧舊聞》卷五:“章楶質夫,作《水龍吟》詠楊花,其命意用事,清麗可喜。

    東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呂。

    徐而視之,聲韻諧婉,便覺質夫詞有織綉工夫。

    ”(沈義父《樂府指迷》亦以爲此詞“未嘗不葉律也”。

    )《詞源》卷下《雜論》條:“詞不宜強和人韻。

    若倡者之曲韻寬平,庶可賡歌;倘韻險,又爲人所先,則必牽強賡和,句意安能融貫?徒費苦思,未見有全章妥溜者。

    東坡次章質夫楊花《水龍吟》韻,機鋒相摩,起句便合讓東坡出一頭地,後片愈出愈奇,真是壓倒今古。

    ”《人間詞話》卷上:“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以上皆謂蘇詞勝于章詞。

    《詩人玉屑》卷二十一:“章質夫詠楊花詞,東坡和之。

    晁叔用以爲‘東坡如毛嬙、西施,浄洗腳面,與天下婦人鬥好,質夫豈可比’,是則然矣。

    餘以爲質夫詞中所謂‘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亦可謂曲盡楊花妙處。

    東坡所和雖高,恐未能及。

    詩人議論不公如此耳!”則謂章詞有高出蘇詞之處。

    至許昂霄《詞綜偶評》雲:“與原作均是絶唱,不容妄爲軒輊。

    ”(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十四亦有此意。

    )《艇齋詩話》既推崇蘇詞之“奪胎換骨”,又謂“質夫詞亦自佳”,則兩不褒貶。

     〔關于“細看來”句的斷句問題〕 萬樹《詞律》卷十六引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裡清秋),論末三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雲:“後結‘倩何人’,五字句;‘紅巾’,四字句;‘揾英雄淚’,四字句。

    此一定鐵闆也。

    東坡雲‘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句法本同。

    《嘯餘》誤讀‘不是楊花’作分句,下六字作兩句,故卓氏《晤歌》從之;而沈氏亦謂此調句豆原不同。

    究之何嘗不同乎?” 厲鶚《手批詞律》:“東坡此詞雖和質夫作,而結句確不同章詞讀法。

    此十三字一氣,大抵用一五兩四句法者居多,而作一七兩三者,亦非絶無之事也。

    蘇詞句法,本是如此,語意何等明快!若依紅友(萬樹)‘一定鐵闆’,則既雲‘細看來不是’矣,下文當直雲‘點點是離人淚’耳,何復贅‘楊花’二字也。

    且秃然于‘是’字斷句,語氣亦攔拉不住。

    ” 先著《詞潔》卷五:“《水龍吟》末後十三字,多作五四四,此作七六,有何不可?近見論譜者于‘細看來不是’及‘楊花點點’下分句,以就五四四之印闆死格,遂令坡公絶妙好詞,不成文理。

    ” 兩説不同,以厲鶚等説爲是,參看前《念奴嬌·赤壁懷古》詞〔附録〕所引王又華《古今詞論》、吳衡照《蓮子居詞話》等。

     滿庭芳 有王長官者,棄官黃州三十三年,黃人謂之王先生。

    因送陳慥來過餘,因爲賦此[1]。

     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祇君與長江。

    凜然蒼檜,霜榦苦難雙[2]。

    聞道司州古縣[3],雲溪上、竹塢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寧肯過吾邦[4]? 摐摐[5],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雲幢[6]。

    願持此邀君,一飲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夢裏、相對殘釭。

    歌聲斷,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7]。

     [1]一本題中無“黃州”二字。

    元豐六年(一〇八三)作。

     [2]凜然二句:以蒼檜喻王長官之品格。

     [3]司州古縣:指黃陂縣。

    唐武德初,以黃陂縣置南司州。

    王長官時居黃陂。

    下“雲溪上”二句即寫王之居所。

     [4]江南岸三句:王長官從黃陂送陳慥去江南,過黃州會作者。

     [5]摐摐(chuāngchuāng):撞擊聲。

    形容雨聲。

     [6]蓋:車蓋。

     幢(zhuáng):車簾。

     [7]歌聲斷三句:謂夜飲未起,卻已聞開船的鼓聲催行。

    逢逢(péngpéng),鼓聲。

    《詩·大雅·靈臺》:“鼉鼓逢逢。

    ” 【評箋】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健句入詞,更奇峯特出,此境匪稼軒所能夢到。

    不事雕鑿,字字蒼寒,如空巖霜幹,天風吹墮頗黎地上,鏗然作碎玉聲。

    ” 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1] 落日繡簾捲,亭下水連空。

    知君爲我新作,窗戶濕青紅[2]。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3]。

     一千頃,都鏡浄,倒碧峯[4]。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5]。

    堪笑蘭臺公子[6],未解莊生天籟[7],剛道有雌雄[8]。

    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9]。

     [1]題一作《快哉亭作》。

    元豐六年(一〇八三)六月,張夢得(又字偓佺,王文誥謂即張懷民)建快哉亭,此詞有“知君爲我新作”句,詞即作于此時。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爲亭,以覽觀江流之勝。

    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2]青紅:指油漆之色。

    濕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塗,色澤鮮潤。

     [3]長記五句:平山堂,在今江蘇揚州市,歐陽修所建。

    其《醉偎香》(一作《朝中措》)詞:“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老學庵筆記》卷六:“‘水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詩也。

    權德輿《晚渡揚子江》詩雲‘遠岫有無中,片帆煙水上’,已是用維語。

    歐陽公長短句雲:‘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詩人至是蓋三用矣。

    然公但以此句施于平山堂爲宜,初不自謂工也。

    東坡先生乃雲‘記取醉翁語,山色有無中’,則似謂歐陽公創爲此句,何哉?”(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亦謂歐句“豈用摩詰語耶?然詩人意所到,而語偶相同者,亦多矣”,但蘇句卻“專以爲六一語也”,則不甚當。

    )徐釚《詞苑叢談》卷十:“‘山色有無中’,歐公詠平山堂句也。

    或謂平山堂望江左諸山甚近,公短視故耳。

    東坡爲公解嘲,乃賦快哉亭詞雲:‘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蓋山色有無,非煙雨不能也。

    然公起句是‘平山闌檻倚晴空’,‘晴空’安得‘煙雨’?恐東坡終不能爲歐公解矣。

    ”(又見《藝苑雌黃》、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八)《草堂詩餘正集》卷三卻雲:“餘按永叔起句‘平山欄檻倚晴空’,晴空安得煙雨?東坡自得其煙雨之山色,豈與輕薄子鬭齒頰哉!” [4]一千頃三句:《詩人玉屑》卷十六《詞意深妙》條引《談苑》,謂此三句出于徐騎省《徐孺子亭記》中警句:“平湖千畝,凝碧乎其下;西山萬疊,倒影乎其中。

    ” [5]白頭翁:船夫。

     [6]蘭臺公子:指宋玉,他曾任蘭臺令。

    其《風賦》言“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有别,見前《舶趠風》詩注。

     [7]莊生天籟:《莊子·齊物論》:“(顔成)子遊曰:‘地籟則衆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南郭)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天籟,發于自然的神妙音響,即指風聲。

     [8]剛道:硬説。

     [9]一點二句:《孟子·公孫醜》:“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此二句謂胸有“浩然之氣”,就能享此“快哉之風”,并無“大王”、“庶人”各享“雄風”、“雌風”之别。

     【評箋】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氣,便流入粗豪一派。

    妙能寫景中人,用(因)生出無限情思。

    ” 《蓼園詞選》:“前闋從‘快’字之意入,次闋起三語承上闋寫景,‘忽然’二句一跌,以頓出末二句來,結處一振,‘快’字之意方足。

    ” 鷓鴣天[1]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2]。

     村舍外,古城傍,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3]。

     [1]題一作“時謫黃州”。

    傅榦注本謂“東坡調(《全宋詞》注作“謫”)黃州時作此詞,真本藏林子敬家”。

    姑編于元豐六年(一〇八三)。

    詞寫夏日景象。

     [2]蕖:荷花。

     [3]殷勤二句:《詩人玉屑》卷八引《庚溪詩話》《誠齋論奪胎換骨》條:“有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者。

    ……唐人雲:‘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坡雲:‘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此皆以故爲新,奪胎換骨。

    ”按,“唐人”爲李涉,見其《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