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四
關燈
小
中
大
淮上早發[1]
澹月傾雲曉角哀,小風吹水碧鱗開。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2]。
[1]元祐七年(一〇九二)三月,蘇軾自潁州改知揚州,道經淮河作此。
[2]十往來:指一、蘇軾于熙寧四年自京赴杭州通判任;二、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三、元豐二年三月,自徐州赴知湖州,時有《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好在長淮水,十年三往來”句;四、同年八月,由湖州逮赴禦史臺獄;五、七年,因乞常州居住由泗州至南都候旨;六、八年四月,自南都歸常州;七、同年九月,由常州赴知登州,時有《次韻孫莘老鬥野亭,寄子由在邵伯堰》“吾生七往來,送老海上城”句;八、元祐四年,自京知杭州;九、六年,自杭召還汴京,合此次知揚州,共十次。
【評箋】 紀批(卷三十五):“語淺而意深。
” 行宿泗間,見徐州張天驥次舊韻[1] 二年三躡過淮舟[2],款段還逢馬少遊[3]。
無事不妨長好飲[4],著書自要見窮愁[5]。
孤松早偃原非病[6],倦鳥雖還豈是休[7]。
更欲河邊幾來往,祇今霜雪已蒙頭。
[1]元祐七年(一〇九二)作。
張天驥,見前《訪張山人得山中字二首》題注。
次舊韻,蘇軾曾有《次韻送張山人歸彭城》詩,此爲次其韻。
[2]二年三躡:蘇軾于元祐四年自京赴知杭州,六年自杭召還,七年由潁知揚,實二年多。
一即作“三年”。
[3]款段句:《後漢書·馬援傳》:記馬援對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爲郡掾史,守墳墓,鄉裡稱善人,斯可矣。
緻求盈餘,但自苦耳。
’”款段,指馬行動遲緩穩妥。
[4]無事句:《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謂犀首)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
’曰:‘吾請令公厭事(令其多事)可乎?’” [5]著書句:參看前《和晁同年九日見寄》“遣子窮愁天有意”句注。
[6]孤松句: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八:“松命根下遇石則偃,蓋不必千年也。
” [7]倦鳥句: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鳥倦飛而知還。
” 【評箋】 紀批(卷三十五):“東坡七律駿快者多,難得如此沉着。
” 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1] 老身倦馬河隄永,踏盡黃榆緑槐影。
荒鷄號月未三更,客夢還家時一頃。
歸老江湖無歲月,未填溝壑猶朝請[2]。
黃門殿中奏事罷[3],詔許來迎先出省。
已飛青蓋在河梁[4],定餉黃封兼賜茗[5]。
遠來無物可相贈,一味豐年説淮潁[6]。
[1]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八月,蘇軾從揚州召還,改以龍圖閣學士守兵部尚書兼侍讀、差充南郊鹵簿使。
九月至京。
蘇轍奉詔出迎,蘇軾先寄以此詩。
[2]未填句:《漢書·汲黯傳》,漢武帝任命汲黯爲淮陽太守,汲黯勉強奉詔,泣曰:“臣自以爲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之。
”朝請,古諸侯朝聘天子,春曰朝,秋曰請;此即指朝見。
[3]黃門句:《舊唐書·玄宗紀上》記改元爲開元時,“改尚書左、右僕射爲左、右丞相,中書省爲紫微省,門下省爲黃門省”。
時蘇轍任門下侍郎(即參知政事)。
此以上六句言自己,以下四句言蘇轍。
[4]青蓋:黑色車蓋,宰執大臣的車仗。
此指蘇轍車隊。
[5]定餉句:指皇帝的賞賜。
歐陽修《感事》詩自注:“先朝舊例,兩時輔臣歲賜龍茶一斤而已。
餘在仁宗朝作學士……仁宗因幸天章閣……賜黃封酒(用黃紙或黃絹封口)一瓶,果子一盒,鳳團茶一斤。
” [6]遠來二句:結兩句預擬與蘇轍相會時之語。
紀批(卷三十六)雲:“結寓投老潁濱之意,非泛作頌美時事之詞。
”似求之過深。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1] 天公水墨自奇絶,瘦竹枯松寫殘月,夢回疏影在東窗,驚怪霜枝連夜發。
生成變壞一彈指[2],乃知造物初無物[3]。
古來畫師非俗士[4],妙想實與詩同出。
龍眠居士本詩人[5],能使龍池飛霹靂[6]。
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
龍眠胸中有千駟,不獨畫肉兼畫骨[7]。
但當與作少陵詩,或自與君拈秃筆[8]。
東南山水相招呼,萬象入我摩尼珠[9],盡將書畫散朋友,獨與長鋏歸來乎[10]! [1]元祐八年(一〇九三)作。
時蘇軾在京任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
吳傳正,名安詩,神宗時宰相吳充之子。
時在京任祕書少監。
[2]一彈指:見前《過永樂,文長老已卒》詩注。
[3]造物初無物:語出郭象《南華真經序》,見前《次荊公韻四絶》詩注。
[4]古來句:前《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亦有此句,可參看。
[5]龍眠居士:李公麟,見前《次韻子由書李伯時所藏韓幹馬》題注。
[6]能使句:杜甫《韋諷録事宅觀曹將軍霸畫馬圖引》:“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 [7]不獨句:蘇軾《書韓幹牧馬圖》亦推崇韓幹馬“肉中畫骨”,與杜甫所論不同。
參看前注。
[8]但當二句: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拈秃筆掃驊騮,歘見騏驎出東壁。
”此以杜甫和韋偃比吳傳正和李公麟,謂吳傳正作詩,李公麟爲之作畫。
[9]摩尼珠:《翻譯名義集》卷八,摩尼珠爲佛教七種珍寶之一。
又名踰摩、末尼,意譯離垢、如意,“珠之總名也”。
并引“《大品》雲:如摩尼寶,若在水中,隨作一色,以青物裹,水色即青;若黃赤白紅縹物裹,隨作黃赤白紅縹色。
” [10]長鋏歸來乎:語出《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門客馮驩曾“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表示牢騷。
此僅用“歸來乎”意,指歸隱。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五:“因吳詩而及李畫,因歌枯木而及畫馬,軒然而來,翩然而往,隨意所到,總入元(玄)微。
” 紀批(卷三十六):“吳詩不傳,不知原唱之意,亦遂不甚解和之之意。
就文論文,筆力故爲超拔。
” 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1] 天人幾何同一漚[2],謫仙非謫乃其遊[3]。
麾斥八極隘九州[4],化爲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5]。
開元有道爲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6]?西望太白橫峨岷[7],眼高四海空無人。
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台坐忘身[8]。
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瞋[9]。
作詩一笑君應聞。
[1]元祐八年(一〇九三)作。
丹元子,道士姚丹元。
《避暑録話》卷上,記蘇軾“晚因王鞏又得姚丹元者,尤奇之,直以爲李太白所作,贈詩數十篇。
姚本京師富人王氏子,不肖,爲父所逐,事建隆觀一道士。
天資慧,因取道藏徧讀,或能成誦,又多得其方術丹藥。
大抵好大言,作詩間有放蕩奇譎語,故能成其説。
浮沉淮南,屢易姓名,子瞻初不能辨也。
”蘇軾另有《次丹元姚先生韻二首》、《丹元子示詩,飄飄然有謫仙風氣。
吳傳正繼作,復次其韻》等。
真,畫像。
[2]天人句:謂自然和人生皆短暫虛無,如同一個水泡旋生旋滅。
一漚,見前《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詩注。
[3]謫仙句:謂李白是“仙”而非“謫”,他不過偶遊人間而已。
謫仙,李白,見前《有美堂暴雨》詩注。
[4]麾斥句:謂縱遊宇宙,以九州爲狹小。
語出《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麾斥,即揮斥,放縱、奔放。
八極,最邊遠之處。
隘,狹小,作動詞用。
[5]化爲二句:韓愈《雙鳥詩》:“雙鳥海外來,飛飛到中州。
一鳥落城市,一鳥巢岩幽。
不得相伴鳴,爾來三千秋”;“天公怪兩鳥,各捉一處囚”,“還當三千秋,更起鳴相酬”。
韓愈此詩,有指李杜、韓孟、佛老三説。
(參看《珊瑚鈎詩話》卷一、《韻語陽秋》卷六等)蘇詩采第一説,以兩鳥相鳴喻李杜詩歌酬答,然難以再得。
[6]開元二句:謂李白原以爲玄宗有道,才肯在宮中稍作逗留;及至玄宗不過以詞臣籠絡而已,他便不願被覊;更何況乞求利祿? [7]西望句:李白《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絶峨眉巔。
”此用其語以寫李白“眼高無人”。
太白,太白山,在陝西郿縣東南。
岷山,在四川松潘縣北;峨眉山,在眉山縣南。
岷山一支脈與峨眉山相連,故連稱峨岷或岷峨。
[8]大兒二句:《後漢書·禰衡傳》:禰衡自傲,“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孔融),小兒楊德祖(楊修)。
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汾陽中令君,郭子儀,曾封汾陽王,任中書令(中書令舊亦稱中令)。
郭子儀在并州當兵時,“嘗犯法,白爲救免。
”(見《新唐書·李白傳》)天台,指司馬子微。
李白《大鵬賦序》:“餘昔于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
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司馬子微又寫過《坐忘論》,講“坐忘安心之法,略成七條,以爲修道階次”(司馬子微《坐忘論序》)。
[9]平生二句:高將軍,高力士。
他曾任右監門衞將軍、驃騎大將軍,專擅朝政,連“帝(玄宗)或不名而呼將軍”。
《新唐書·李白傳》:李白“嘗侍帝(玄宗),醉,使高力士脫鞾。
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
帝欲官白,妃輒沮止”。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末以嘻笑爲怒駡,語妙。
” 【評箋】 宋何薳《春渚紀聞》卷六《太白胸次》條:“士之所尚忠義氣節,不以摛詞摘句爲勝。
唐室宦官用事,呼吸之間,殺生隨之。
李太白以天挺之才,自結明主,意有所疾,殺身不顧。
王舒公言:‘太白人品污下,詩中十句九句説婦人與酒。
’至先生作太白贊,則雲‘開元有道爲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又雲‘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嗔’。
二公立論,正似見二公胸次也。
” 賀裳《載酒園詩話》:“文人有一言使人升九天、墮九淵者,此類是也。
亦公自寫其傲岸之趣,卻令太白生面重閒(開),勝《碑陰記》一段文字遠甚。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五:“筆歌墨舞,實有手弄白日、頂摩青穹之氣概,足爲白寫照矣。
” 【附録】 此詩共十四句,句句用韻,前七句爲一韻,後七句爲另一韻,音節很有特色。
但有人認爲是兩首詩,如宋孫紹遠《聲畫集》卷一載此詩,自“西望太白空峨岷”以下爲另一首,題即作《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二首》,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三十七亦分作兩首,題同《聲畫集》;《古詩箋》聞人倓按:“詩本二首,向來刻本誤合爲一,今據查本分之。
”(見《七言詩歌行鈔》卷九)但有人認爲是一首,如《詩人玉屑》卷二《平頭換韻法》條引釋惠洪《禁臠》雲“一韻七句,方換韻,又是平聲,其法不得雙殺,雙殺者不得此法也”,定爲一首。
紀批(卷三十七):“確是一首。
若作兩首,一則短促收不住,一則突兀無頭緒,兩不成詩矣。
查注作兩首誤。
”蘇軾另有《夜夢》詩,共十三句,亦句句用韻,前六句一韻,後七句一韻,紀昀又批雲(卷四十一):“前題太白像即此體。
此體本之工部《大食刀歌》。
觀此益知前分二首之非。
”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三十七亦雲:“玩詩中起結,總括以一首爲是。
”按,後説爲是。
南康望湖亭[1] 八月渡長湖[2],蕭條萬象疎:秋風片帆急,暮靄一山孤。
許國心猶在,康時術已虛[3]。
岷峨家萬裡,投老得歸無? [1]題一作《望湖亭》。
元祐八年八月,蘇軾被任爲定州(今河北定縣)知州。
十月至定州。
紹聖元年(一〇九四)閏四月,被貶爲英州(今廣東英德)知州;六月,再貶爲建昌軍(今江西南城)司馬、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八月,三貶爲寧遠軍(今廣西容縣)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此詩作于八月過南康軍(今江西星子縣)時。
[2]長湖:即鄱陽湖。
一作“重湖”。
[3]康時:即匡時,因避宋太祖趙匡胤諱改。
【評箋】 周煇《清波雜志》卷二:“紹興辛酉(一一四一),煇隨侍之鄱陽,至南康,揚瀾左蠡,失舟,老幼僅以身免。
小泊沙際,俟易舟。
信步至山椒,一寺軒名重湖,梁間一木牌,老僧指似,是乃蘇内翰留題。
登榻觀之,即‘八月渡重湖……’詩已欲漫,尚可讀。
僧雲:以所處深險,人跡不到,故留至今。
然律詩而用兩韻,叩于能詩者,曰:詩格不一,如李誠之送唐子方,亦兩押‘山、難’字韻,政不必拘也。
而坡《岐亭詩》,凡二十六句而押六韻,或雲無此格,韓退之有《雜詩》一篇,二十六句押六韻。
” 紀批(卷三十八):“但存唐人聲貌而無味可咀,此種最害事;而轉相神聖,自命曰高,或訾謷輒哂曰俗,蓋盛唐之説行而盛唐之真愈失矣。
” 秧馬歌[1] 春雲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齊[2]。
嗟我婦子行水泥,朝分一壠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鷄[3],筋煩骨殆聲酸嘶。
我有桐馬手自提,頭尻軒昂腹脅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4],以我兩足爲四蹄。
聳踴滑汰如鳧鷖[5],纖纖束藁亦可齎。
何用繁纓與月題[6],朅從畦東走畦西。
山城欲閉聞鼓鼙,忽作的盧躍檀溪[7]。
歸來掛壁從高棲,了無芻秣飢不啼。
少壯騎汝逮老黧,何曾蹶軼防顛隮[8]。
錦韉公子朝金閨,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9]。
[1]詩前有長序雲:“過廬陵(今江西吉安)見宣德郎緻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
予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
以榆棗爲腹,欲其滑;以楸桐爲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
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絶矣。
《史記》‘禹乘四載’(指陸、水、泥、山四種交通工具)‘泥行乘橇’。
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豈秧馬之類乎?作《秧馬歌》一首,附于《禾譜》之末雲。
”紹聖元年(一〇九四)作。
曾安止,字移忠,泰和人。
其所著《禾譜》五卷,《宋史·藝文志四·農家類》有著録,周必大《曾南大題(提)舉文集序》、《曾氏農器譜題辭》等文亦提及。
周必大《跋東坡秧馬歌》雲:“東坡蘇公年五十九,南遷過太和縣,作《秧馬歌》遺曾移忠,心聲心畫,惟意所適,如王湛騎難乘馬于羊腸蟻封之間,姿容既妙,回策如縈,無異乎康莊,殆是得意之作。
既到嶺南,往往録示邑宰。
”蘇軾自有《題秧馬歌後》文:“惠州博羅縣令林君抃,勤民恤農,僕出此歌以示之。
林君喜甚,躬率田者製作閲試,以謂背雖當如覆瓦,然須起首尾如馬鞍狀,使前卻有力,今惠州民皆已施用,甚便之。
念浙中稻米幾半,天下獨未知爲此。
而僕又有薄田在陽羨,意欲以教之。
適會衢州進士梁君琯過我而西,乃得指示口授其詳,歸見張秉道可備言範式尺寸及乘馭之狀,仍製一枚,傳之吳人,因以教陽羨兒子尤幸也。
” [2]剡(yǎn):形容稻苗頂端的尖削。
杜甫《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
” [3]箜篌:古代撥弦樂器名,其竪式箜篌,體長而彎曲。
[4]角圭:棱角。
[5]汰:滑過。
[6]繁(pán)纓:亦作“樊纓”,皆駕車之馬的帶飾。
繁通“鞶”,馬腹帶;纓,即“鞅”,馬頸帶。
〔月題〕馬絡頭。
《莊子·馬蹄》:“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
”以其形如月故名。
[7]的盧:馬名。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世語》:劉備“所乘馬名的盧”。
一次,劉備遇難騎的盧過襄陽城西檀溪時,墮水中。
劉備急呼,“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此句謂騎秧馬跨溝越渠而歸。
[8]少壯二句:謂使用者自少壯至老年,不曾跌交。
言秧馬操作安全。
[9]錦韉三句:金閨,金馬門的别稱。
駃騠,良馬名。
《史記·李斯列傳》:“駿良駃騠,不實外廄。
”此三句以調侃作結,謂貴公子策名馬,坐華鞍,朝見内廷,笑我一輩子駕牛犁地;卻不知我也有良馬,隻不過木制的罷了。
【評箋】 紀批(卷三十八):“奇器以奇語寫之,筆筆欲活。
”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1] 七千裡外二毛人[2],十八灘頭一葉身[3]。
山憶喜歡勞遠夢[4],地名惶恐泣孤臣[5]。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6]。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7]。
[1]紹聖元年(一〇九四)八月七日蘇軾赴惠州途中始入贛江(指萬安縣以南一段,今江西南部)作此。
[2]七千裡:指贛江至蘇軾故鄉的距離。
〔二毛人〕頭髮黑白相間,指垂老之人。
時作者五十九歲。
[3]十八灘:贛江從萬安到贛州,共有十八個灘。
惶恐灘是其中最險惡的一個。
《溪詩話》卷五:“柳(宗元)‘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裡外北歸人’,又‘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
蘇‘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黃(庭堅)‘五更歸夢三千裡,一日思親十二時’,皆不約而合,句法使然故也。
” [4]山憶句:蘇軾自注:“蜀道有錯喜歡鋪,在大散關上。
”意謂鄉夢縈迴,卻是“錯喜歡”而已。
[5]地名句:意謂貶人悲泣,倍感“惶恐”。
“錯喜歡”、“惶恐”兩地名都有雙關意味。
惶恐灘,一説原名“黃公灘”。
[6]積雨句:石鱗,水流江底石上,波如魚鱗,故稱。
此句謂久雨水漲,石沉深處,石鱗稀見。
[7]便合二句:謂長途舟行,豈僅知幾個渡口而已,滿可以充當老水手給官府駕船。
言外指自己深諳仕途,歷練吏事,可以爲皇朝效力。
知津,典出《論語·微子》:記子路問路,長沮答語有“是知津矣”之句。
《唐宋詩醇》卷四十:“‘充水手’者應是暗用何易于腰笏引舟事也。
”據《新唐書·何易于傳》,何“爲益昌令。
縣距州四十裡,刺史崔樸常乘春與賓屬汎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繂,易于身引舟(孫樵《書何易于》作“腰笏引舟”),樸驚問狀,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蠶,惟令不事,可任其勞。
’樸愧,與賓客疾驅去”。
按,此事與本詩不切,《唐宋詩醇》所説不確。
蘇軾另有《送段屯田分得“于”字》“腰笏不煩何易于”句,講“勸農使者”事,則切。
紀批(卷三十八)評末句:“真而不俚,怨而不怒。
”在《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十三中紀昀又評:“結太盡。
” 【評箋】 《昭昧詹言》卷二十:“此亦宋調,吾不取。
”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1] 彷彿曾遊豈夢中,欣然鷄犬識新豐[2]。
吏民驚怪坐何事,父老相攜迎此翁。
蘇武豈知還漠北,管寧自欲老遼東[3]。
嶺南萬戶皆春色[4],會有幽人客寓公[5]。
[1]紹聖元年(一〇九四)作。
[2]欣然句: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記劉邦之父居長安,思念故鄉;劉邦爲取悅他:“作新豐,并移舊社、衢巷棟宇,物色惟舊,士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鷄鴨于通塗,亦競識其家。
” [3]蘇武二句:蘇武事,見前《次前韻送劉景文》詩注。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
又:“天下大亂,聞公孫度令行于海外,遂與(邴)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
度虛館以候之。
既往見度,乃廬于山谷。
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
”“文帝(曹丕)即位,征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
”裴松之注引《傅子》雲:“寧在遼東,積三十七年乃歸。
”此兩典明謂無意北還,老死惠州;但蘇武拘于匈奴十九年,終于返回漢朝,管寧亦“積三十七年乃歸”,故兩典又含盼望最終北還之意。
蘇軾後《海南人不作寒食……》詩即有“管寧投老終歸去”句。
劉禹錫《望賦》:“望如何其望最傷!俟環玦兮思帝鄉。
……豈知蘇武在胡,管寧浮海。
”亦兩典連用。
紀批(卷三十八):“二事俱不切。
”其《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十三亦雲“三句太淺,五六不切,不得以東坡之故爲之詞”,所評未當,因用典常僅能取其一意,不能完全合拍甚或等同。
[4]嶺南句:蘇軾自注:“嶺南萬戶酒。
”酒常以“春”名,蘇軾《寓居合江樓》“一杯付與羅浮春”。
自注:“予家釀酒名羅浮春。
”參看前《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詩注。
[5]寓公:原指古代失去領地而寄居他地的貴族,後指閒居客地的官僚等。
此爲蘇軾自指,句謂該有高士來招我歡飲。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1]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2]。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蜑雨愁黃昏[3]。
長條半落荔支浦,卧樹獨秀桄榔園。
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裏,兩株玉蕊明朝暾[4]。
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叩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歎息,幸有落月窺清尊[5]。
[1]紹聖元年(一〇九四)作。
松風亭,在惠州嘉祐寺附近。
蘇軾有《松風亭記》。
[2]昔年句:蘇軾自注:“予昔赴黃州,春風嶺上見梅花,有兩絶句。
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賦詩雲:‘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兩絶句,指前《梅花二首》。
“去年”兩句,見前《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于女王城東禪莊院》。
《溪詩話》卷四:“用自己詩爲故事,須作詩多者乃有之”,即舉蘇軾此例。
[3]蠻風蜑雨:惠州爲兄弟民族聚居之區,舊時賤視少數民族,蠻即其泛稱,蜑爲專名,即所謂“蜑子獠”。
[4]朝暾:初升的太陽,見前《王維吳道子畫》。
[5]月下幾句:託名柳宗元《龍城録》:“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
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間,因憩僕車于松林間,酒肆傍舍見一女人,淡妝素服,出迓師雄。
時已昏黑,殘雪對月色微明。
師雄喜之,與之語,但覺芳香襲人,語言極清麗。
因與之叩酒家門,得數杯,相與飲。
少頃,有一緑衣童來,笑歌獻舞,亦自可觀。
頃醉寢,師雄亦懵然,但覺風寒相襲。
久之,時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花樹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須(顧),月落參橫,但惆悵而爾。
”舊注常引此事。
但張邦基《墨莊漫録》卷二:“近時傳一書曰《龍城録》,雲柳子厚所作,非也。
乃王銍性之僞爲之。
其梅花鬼事,蓋遷就東坡詩‘月黑林間逢縞素’及‘月落參橫’之句耳。
”《朱子語類》卷一三八亦雲:“柳子厚《龍城録》乃王性之輩所作。
”《容齋隨筆》卷十《梅花橫參》條雲,此書“或以爲劉無言所作也。
” 【評箋】 範正敏《遯齋閑覽》:“凡詩之詠物,雖平淡巧麗不同,要能以隨意造語爲工。
東坡在嶺南有暾字韻詠梅詩,韻險而語工,非大手筆不能到也。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秀色孤姿,涉筆如融風彩靄。
集中梅花詩,有以清空入妙者,如和秦觀梅花詩雲:‘竹外一枝斜更好’是也;有以使事傳神者,此詩‘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是也。
” 紀批(卷三十八):“朱晦庵極惡東坡,獨此詩屢和不已,豈晉人所謂‘我見猶憐’也。
” 贈王子直秀才[1] 萬裡雲山一破裘,杖端閑挂百錢遊[2]。
五車書已留兒讀[3],二頃田應爲鶴謀[4]。
水底笙歌蛙兩部,山中奴婢橘千頭[5]。
幅巾我欲相隨去,海上何人識故侯[6]。
[1]紹聖二年(一〇九五)作。
王原,字子直,蘇軾在惠州的新交。
[2]杖端句:《晉書·阮修傳》,阮修,字宣子,“常步行,以百錢挂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
[3]五車書:《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舊時因稱讀書多爲“五車書”。
[4]二頃田:用蘇秦典故,見前《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詩注。
下“爲鶴謀”,王十朋注本卷十五引趙次公曰:“子直住鶴田山。
” [5]水底二句:《南史&mid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2]。
[1]元祐七年(一〇九二)三月,蘇軾自潁州改知揚州,道經淮河作此。
[2]十往來:指一、蘇軾于熙寧四年自京赴杭州通判任;二、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三、元豐二年三月,自徐州赴知湖州,時有《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好在長淮水,十年三往來”句;四、同年八月,由湖州逮赴禦史臺獄;五、七年,因乞常州居住由泗州至南都候旨;六、八年四月,自南都歸常州;七、同年九月,由常州赴知登州,時有《次韻孫莘老鬥野亭,寄子由在邵伯堰》“吾生七往來,送老海上城”句;八、元祐四年,自京知杭州;九、六年,自杭召還汴京,合此次知揚州,共十次。
【評箋】 紀批(卷三十五):“語淺而意深。
” 行宿泗間,見徐州張天驥次舊韻[1] 二年三躡過淮舟[2],款段還逢馬少遊[3]。
無事不妨長好飲[4],著書自要見窮愁[5]。
孤松早偃原非病[6],倦鳥雖還豈是休[7]。
更欲河邊幾來往,祇今霜雪已蒙頭。
[1]元祐七年(一〇九二)作。
張天驥,見前《訪張山人得山中字二首》題注。
次舊韻,蘇軾曾有《次韻送張山人歸彭城》詩,此爲次其韻。
[2]二年三躡:蘇軾于元祐四年自京赴知杭州,六年自杭召還,七年由潁知揚,實二年多。
一即作“三年”。
[3]款段句:《後漢書·馬援傳》:記馬援對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爲郡掾史,守墳墓,鄉裡稱善人,斯可矣。
緻求盈餘,但自苦耳。
’”款段,指馬行動遲緩穩妥。
[4]無事句:《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謂犀首)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
’曰:‘吾請令公厭事(令其多事)可乎?’” [5]著書句:參看前《和晁同年九日見寄》“遣子窮愁天有意”句注。
[6]孤松句: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八:“松命根下遇石則偃,蓋不必千年也。
” [7]倦鳥句: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鳥倦飛而知還。
” 【評箋】 紀批(卷三十五):“東坡七律駿快者多,難得如此沉着。
” 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1] 老身倦馬河隄永,踏盡黃榆緑槐影。
荒鷄號月未三更,客夢還家時一頃。
歸老江湖無歲月,未填溝壑猶朝請[2]。
黃門殿中奏事罷[3],詔許來迎先出省。
已飛青蓋在河梁[4],定餉黃封兼賜茗[5]。
遠來無物可相贈,一味豐年説淮潁[6]。
[1]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八月,蘇軾從揚州召還,改以龍圖閣學士守兵部尚書兼侍讀、差充南郊鹵簿使。
九月至京。
蘇轍奉詔出迎,蘇軾先寄以此詩。
[2]未填句:《漢書·汲黯傳》,漢武帝任命汲黯爲淮陽太守,汲黯勉強奉詔,泣曰:“臣自以爲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之。
”朝請,古諸侯朝聘天子,春曰朝,秋曰請;此即指朝見。
[3]黃門句:《舊唐書·玄宗紀上》記改元爲開元時,“改尚書左、右僕射爲左、右丞相,中書省爲紫微省,門下省爲黃門省”。
時蘇轍任門下侍郎(即參知政事)。
此以上六句言自己,以下四句言蘇轍。
[4]青蓋:黑色車蓋,宰執大臣的車仗。
此指蘇轍車隊。
[5]定餉句:指皇帝的賞賜。
歐陽修《感事》詩自注:“先朝舊例,兩時輔臣歲賜龍茶一斤而已。
餘在仁宗朝作學士……仁宗因幸天章閣……賜黃封酒(用黃紙或黃絹封口)一瓶,果子一盒,鳳團茶一斤。
” [6]遠來二句:結兩句預擬與蘇轍相會時之語。
紀批(卷三十六)雲:“結寓投老潁濱之意,非泛作頌美時事之詞。
”似求之過深。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1] 天公水墨自奇絶,瘦竹枯松寫殘月,夢回疏影在東窗,驚怪霜枝連夜發。
生成變壞一彈指[2],乃知造物初無物[3]。
古來畫師非俗士[4],妙想實與詩同出。
龍眠居士本詩人[5],能使龍池飛霹靂[6]。
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
龍眠胸中有千駟,不獨畫肉兼畫骨[7]。
但當與作少陵詩,或自與君拈秃筆[8]。
東南山水相招呼,萬象入我摩尼珠[9],盡將書畫散朋友,獨與長鋏歸來乎[10]! [1]元祐八年(一〇九三)作。
時蘇軾在京任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
吳傳正,名安詩,神宗時宰相吳充之子。
時在京任祕書少監。
[2]一彈指:見前《過永樂,文長老已卒》詩注。
[3]造物初無物:語出郭象《南華真經序》,見前《次荊公韻四絶》詩注。
[4]古來句:前《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亦有此句,可參看。
[5]龍眠居士:李公麟,見前《次韻子由書李伯時所藏韓幹馬》題注。
[6]能使句:杜甫《韋諷録事宅觀曹將軍霸畫馬圖引》:“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 [7]不獨句:蘇軾《書韓幹牧馬圖》亦推崇韓幹馬“肉中畫骨”,與杜甫所論不同。
參看前注。
[8]但當二句: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拈秃筆掃驊騮,歘見騏驎出東壁。
”此以杜甫和韋偃比吳傳正和李公麟,謂吳傳正作詩,李公麟爲之作畫。
[9]摩尼珠:《翻譯名義集》卷八,摩尼珠爲佛教七種珍寶之一。
又名踰摩、末尼,意譯離垢、如意,“珠之總名也”。
并引“《大品》雲:如摩尼寶,若在水中,隨作一色,以青物裹,水色即青;若黃赤白紅縹物裹,隨作黃赤白紅縹色。
” [10]長鋏歸來乎:語出《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門客馮驩曾“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表示牢騷。
此僅用“歸來乎”意,指歸隱。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五:“因吳詩而及李畫,因歌枯木而及畫馬,軒然而來,翩然而往,隨意所到,總入元(玄)微。
” 紀批(卷三十六):“吳詩不傳,不知原唱之意,亦遂不甚解和之之意。
就文論文,筆力故爲超拔。
” 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1] 天人幾何同一漚[2],謫仙非謫乃其遊[3]。
麾斥八極隘九州[4],化爲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5]。
開元有道爲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6]?西望太白橫峨岷[7],眼高四海空無人。
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台坐忘身[8]。
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瞋[9]。
作詩一笑君應聞。
[1]元祐八年(一〇九三)作。
丹元子,道士姚丹元。
《避暑録話》卷上,記蘇軾“晚因王鞏又得姚丹元者,尤奇之,直以爲李太白所作,贈詩數十篇。
姚本京師富人王氏子,不肖,爲父所逐,事建隆觀一道士。
天資慧,因取道藏徧讀,或能成誦,又多得其方術丹藥。
大抵好大言,作詩間有放蕩奇譎語,故能成其説。
浮沉淮南,屢易姓名,子瞻初不能辨也。
”蘇軾另有《次丹元姚先生韻二首》、《丹元子示詩,飄飄然有謫仙風氣。
吳傳正繼作,復次其韻》等。
真,畫像。
[2]天人句:謂自然和人生皆短暫虛無,如同一個水泡旋生旋滅。
一漚,見前《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詩注。
[3]謫仙句:謂李白是“仙”而非“謫”,他不過偶遊人間而已。
謫仙,李白,見前《有美堂暴雨》詩注。
[4]麾斥句:謂縱遊宇宙,以九州爲狹小。
語出《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麾斥,即揮斥,放縱、奔放。
八極,最邊遠之處。
隘,狹小,作動詞用。
[5]化爲二句:韓愈《雙鳥詩》:“雙鳥海外來,飛飛到中州。
一鳥落城市,一鳥巢岩幽。
不得相伴鳴,爾來三千秋”;“天公怪兩鳥,各捉一處囚”,“還當三千秋,更起鳴相酬”。
韓愈此詩,有指李杜、韓孟、佛老三説。
(參看《珊瑚鈎詩話》卷一、《韻語陽秋》卷六等)蘇詩采第一説,以兩鳥相鳴喻李杜詩歌酬答,然難以再得。
[6]開元二句:謂李白原以爲玄宗有道,才肯在宮中稍作逗留;及至玄宗不過以詞臣籠絡而已,他便不願被覊;更何況乞求利祿? [7]西望句:李白《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絶峨眉巔。
”此用其語以寫李白“眼高無人”。
太白,太白山,在陝西郿縣東南。
岷山,在四川松潘縣北;峨眉山,在眉山縣南。
岷山一支脈與峨眉山相連,故連稱峨岷或岷峨。
[8]大兒二句:《後漢書·禰衡傳》:禰衡自傲,“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孔融),小兒楊德祖(楊修)。
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汾陽中令君,郭子儀,曾封汾陽王,任中書令(中書令舊亦稱中令)。
郭子儀在并州當兵時,“嘗犯法,白爲救免。
”(見《新唐書·李白傳》)天台,指司馬子微。
李白《大鵬賦序》:“餘昔于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
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司馬子微又寫過《坐忘論》,講“坐忘安心之法,略成七條,以爲修道階次”(司馬子微《坐忘論序》)。
[9]平生二句:高將軍,高力士。
他曾任右監門衞將軍、驃騎大將軍,專擅朝政,連“帝(玄宗)或不名而呼將軍”。
《新唐書·李白傳》:李白“嘗侍帝(玄宗),醉,使高力士脫鞾。
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
帝欲官白,妃輒沮止”。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末以嘻笑爲怒駡,語妙。
” 【評箋】 宋何薳《春渚紀聞》卷六《太白胸次》條:“士之所尚忠義氣節,不以摛詞摘句爲勝。
唐室宦官用事,呼吸之間,殺生隨之。
李太白以天挺之才,自結明主,意有所疾,殺身不顧。
王舒公言:‘太白人品污下,詩中十句九句説婦人與酒。
’至先生作太白贊,則雲‘開元有道爲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又雲‘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嗔’。
二公立論,正似見二公胸次也。
” 賀裳《載酒園詩話》:“文人有一言使人升九天、墮九淵者,此類是也。
亦公自寫其傲岸之趣,卻令太白生面重閒(開),勝《碑陰記》一段文字遠甚。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五:“筆歌墨舞,實有手弄白日、頂摩青穹之氣概,足爲白寫照矣。
” 【附録】 此詩共十四句,句句用韻,前七句爲一韻,後七句爲另一韻,音節很有特色。
但有人認爲是兩首詩,如宋孫紹遠《聲畫集》卷一載此詩,自“西望太白空峨岷”以下爲另一首,題即作《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二首》,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三十七亦分作兩首,題同《聲畫集》;《古詩箋》聞人倓按:“詩本二首,向來刻本誤合爲一,今據查本分之。
”(見《七言詩歌行鈔》卷九)但有人認爲是一首,如《詩人玉屑》卷二《平頭換韻法》條引釋惠洪《禁臠》雲“一韻七句,方換韻,又是平聲,其法不得雙殺,雙殺者不得此法也”,定爲一首。
紀批(卷三十七):“確是一首。
若作兩首,一則短促收不住,一則突兀無頭緒,兩不成詩矣。
查注作兩首誤。
”蘇軾另有《夜夢》詩,共十三句,亦句句用韻,前六句一韻,後七句一韻,紀昀又批雲(卷四十一):“前題太白像即此體。
此體本之工部《大食刀歌》。
觀此益知前分二首之非。
”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三十七亦雲:“玩詩中起結,總括以一首爲是。
”按,後説爲是。
南康望湖亭[1] 八月渡長湖[2],蕭條萬象疎:秋風片帆急,暮靄一山孤。
許國心猶在,康時術已虛[3]。
岷峨家萬裡,投老得歸無? [1]題一作《望湖亭》。
元祐八年八月,蘇軾被任爲定州(今河北定縣)知州。
十月至定州。
紹聖元年(一〇九四)閏四月,被貶爲英州(今廣東英德)知州;六月,再貶爲建昌軍(今江西南城)司馬、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八月,三貶爲寧遠軍(今廣西容縣)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此詩作于八月過南康軍(今江西星子縣)時。
[2]長湖:即鄱陽湖。
一作“重湖”。
[3]康時:即匡時,因避宋太祖趙匡胤諱改。
【評箋】 周煇《清波雜志》卷二:“紹興辛酉(一一四一),煇隨侍之鄱陽,至南康,揚瀾左蠡,失舟,老幼僅以身免。
小泊沙際,俟易舟。
信步至山椒,一寺軒名重湖,梁間一木牌,老僧指似,是乃蘇内翰留題。
登榻觀之,即‘八月渡重湖……’詩已欲漫,尚可讀。
僧雲:以所處深險,人跡不到,故留至今。
然律詩而用兩韻,叩于能詩者,曰:詩格不一,如李誠之送唐子方,亦兩押‘山、難’字韻,政不必拘也。
而坡《岐亭詩》,凡二十六句而押六韻,或雲無此格,韓退之有《雜詩》一篇,二十六句押六韻。
” 紀批(卷三十八):“但存唐人聲貌而無味可咀,此種最害事;而轉相神聖,自命曰高,或訾謷輒哂曰俗,蓋盛唐之説行而盛唐之真愈失矣。
” 秧馬歌[1] 春雲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齊[2]。
嗟我婦子行水泥,朝分一壠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鷄[3],筋煩骨殆聲酸嘶。
我有桐馬手自提,頭尻軒昂腹脅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4],以我兩足爲四蹄。
聳踴滑汰如鳧鷖[5],纖纖束藁亦可齎。
何用繁纓與月題[6],朅從畦東走畦西。
山城欲閉聞鼓鼙,忽作的盧躍檀溪[7]。
歸來掛壁從高棲,了無芻秣飢不啼。
少壯騎汝逮老黧,何曾蹶軼防顛隮[8]。
錦韉公子朝金閨,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9]。
[1]詩前有長序雲:“過廬陵(今江西吉安)見宣德郎緻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
予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
以榆棗爲腹,欲其滑;以楸桐爲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
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絶矣。
《史記》‘禹乘四載’(指陸、水、泥、山四種交通工具)‘泥行乘橇’。
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豈秧馬之類乎?作《秧馬歌》一首,附于《禾譜》之末雲。
”紹聖元年(一〇九四)作。
曾安止,字移忠,泰和人。
其所著《禾譜》五卷,《宋史·藝文志四·農家類》有著録,周必大《曾南大題(提)舉文集序》、《曾氏農器譜題辭》等文亦提及。
周必大《跋東坡秧馬歌》雲:“東坡蘇公年五十九,南遷過太和縣,作《秧馬歌》遺曾移忠,心聲心畫,惟意所適,如王湛騎難乘馬于羊腸蟻封之間,姿容既妙,回策如縈,無異乎康莊,殆是得意之作。
既到嶺南,往往録示邑宰。
”蘇軾自有《題秧馬歌後》文:“惠州博羅縣令林君抃,勤民恤農,僕出此歌以示之。
林君喜甚,躬率田者製作閲試,以謂背雖當如覆瓦,然須起首尾如馬鞍狀,使前卻有力,今惠州民皆已施用,甚便之。
念浙中稻米幾半,天下獨未知爲此。
而僕又有薄田在陽羨,意欲以教之。
適會衢州進士梁君琯過我而西,乃得指示口授其詳,歸見張秉道可備言範式尺寸及乘馭之狀,仍製一枚,傳之吳人,因以教陽羨兒子尤幸也。
” [2]剡(yǎn):形容稻苗頂端的尖削。
杜甫《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
” [3]箜篌:古代撥弦樂器名,其竪式箜篌,體長而彎曲。
[4]角圭:棱角。
[5]汰:滑過。
[6]繁(pán)纓:亦作“樊纓”,皆駕車之馬的帶飾。
繁通“鞶”,馬腹帶;纓,即“鞅”,馬頸帶。
〔月題〕馬絡頭。
《莊子·馬蹄》:“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
”以其形如月故名。
[7]的盧:馬名。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世語》:劉備“所乘馬名的盧”。
一次,劉備遇難騎的盧過襄陽城西檀溪時,墮水中。
劉備急呼,“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此句謂騎秧馬跨溝越渠而歸。
[8]少壯二句:謂使用者自少壯至老年,不曾跌交。
言秧馬操作安全。
[9]錦韉三句:金閨,金馬門的别稱。
駃騠,良馬名。
《史記·李斯列傳》:“駿良駃騠,不實外廄。
”此三句以調侃作結,謂貴公子策名馬,坐華鞍,朝見内廷,笑我一輩子駕牛犁地;卻不知我也有良馬,隻不過木制的罷了。
【評箋】 紀批(卷三十八):“奇器以奇語寫之,筆筆欲活。
”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1] 七千裡外二毛人[2],十八灘頭一葉身[3]。
山憶喜歡勞遠夢[4],地名惶恐泣孤臣[5]。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6]。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7]。
[1]紹聖元年(一〇九四)八月七日蘇軾赴惠州途中始入贛江(指萬安縣以南一段,今江西南部)作此。
[2]七千裡:指贛江至蘇軾故鄉的距離。
〔二毛人〕頭髮黑白相間,指垂老之人。
時作者五十九歲。
[3]十八灘:贛江從萬安到贛州,共有十八個灘。
惶恐灘是其中最險惡的一個。
《溪詩話》卷五:“柳(宗元)‘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裡外北歸人’,又‘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
蘇‘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黃(庭堅)‘五更歸夢三千裡,一日思親十二時’,皆不約而合,句法使然故也。
” [4]山憶句:蘇軾自注:“蜀道有錯喜歡鋪,在大散關上。
”意謂鄉夢縈迴,卻是“錯喜歡”而已。
[5]地名句:意謂貶人悲泣,倍感“惶恐”。
“錯喜歡”、“惶恐”兩地名都有雙關意味。
惶恐灘,一説原名“黃公灘”。
[6]積雨句:石鱗,水流江底石上,波如魚鱗,故稱。
此句謂久雨水漲,石沉深處,石鱗稀見。
[7]便合二句:謂長途舟行,豈僅知幾個渡口而已,滿可以充當老水手給官府駕船。
言外指自己深諳仕途,歷練吏事,可以爲皇朝效力。
知津,典出《論語·微子》:記子路問路,長沮答語有“是知津矣”之句。
《唐宋詩醇》卷四十:“‘充水手’者應是暗用何易于腰笏引舟事也。
”據《新唐書·何易于傳》,何“爲益昌令。
縣距州四十裡,刺史崔樸常乘春與賓屬汎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繂,易于身引舟(孫樵《書何易于》作“腰笏引舟”),樸驚問狀,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蠶,惟令不事,可任其勞。
’樸愧,與賓客疾驅去”。
按,此事與本詩不切,《唐宋詩醇》所説不確。
蘇軾另有《送段屯田分得“于”字》“腰笏不煩何易于”句,講“勸農使者”事,則切。
紀批(卷三十八)評末句:“真而不俚,怨而不怒。
”在《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十三中紀昀又評:“結太盡。
” 【評箋】 《昭昧詹言》卷二十:“此亦宋調,吾不取。
”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1] 彷彿曾遊豈夢中,欣然鷄犬識新豐[2]。
吏民驚怪坐何事,父老相攜迎此翁。
蘇武豈知還漠北,管寧自欲老遼東[3]。
嶺南萬戶皆春色[4],會有幽人客寓公[5]。
[1]紹聖元年(一〇九四)作。
[2]欣然句: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記劉邦之父居長安,思念故鄉;劉邦爲取悅他:“作新豐,并移舊社、衢巷棟宇,物色惟舊,士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鷄鴨于通塗,亦競識其家。
” [3]蘇武二句:蘇武事,見前《次前韻送劉景文》詩注。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
又:“天下大亂,聞公孫度令行于海外,遂與(邴)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
度虛館以候之。
既往見度,乃廬于山谷。
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
”“文帝(曹丕)即位,征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
”裴松之注引《傅子》雲:“寧在遼東,積三十七年乃歸。
”此兩典明謂無意北還,老死惠州;但蘇武拘于匈奴十九年,終于返回漢朝,管寧亦“積三十七年乃歸”,故兩典又含盼望最終北還之意。
蘇軾後《海南人不作寒食……》詩即有“管寧投老終歸去”句。
劉禹錫《望賦》:“望如何其望最傷!俟環玦兮思帝鄉。
……豈知蘇武在胡,管寧浮海。
”亦兩典連用。
紀批(卷三十八):“二事俱不切。
”其《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十三亦雲“三句太淺,五六不切,不得以東坡之故爲之詞”,所評未當,因用典常僅能取其一意,不能完全合拍甚或等同。
[4]嶺南句:蘇軾自注:“嶺南萬戶酒。
”酒常以“春”名,蘇軾《寓居合江樓》“一杯付與羅浮春”。
自注:“予家釀酒名羅浮春。
”參看前《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詩注。
[5]寓公:原指古代失去領地而寄居他地的貴族,後指閒居客地的官僚等。
此爲蘇軾自指,句謂該有高士來招我歡飲。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1]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2]。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蜑雨愁黃昏[3]。
長條半落荔支浦,卧樹獨秀桄榔園。
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裏,兩株玉蕊明朝暾[4]。
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叩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歎息,幸有落月窺清尊[5]。
[1]紹聖元年(一〇九四)作。
松風亭,在惠州嘉祐寺附近。
蘇軾有《松風亭記》。
[2]昔年句:蘇軾自注:“予昔赴黃州,春風嶺上見梅花,有兩絶句。
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賦詩雲:‘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兩絶句,指前《梅花二首》。
“去年”兩句,見前《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于女王城東禪莊院》。
《溪詩話》卷四:“用自己詩爲故事,須作詩多者乃有之”,即舉蘇軾此例。
[3]蠻風蜑雨:惠州爲兄弟民族聚居之區,舊時賤視少數民族,蠻即其泛稱,蜑爲專名,即所謂“蜑子獠”。
[4]朝暾:初升的太陽,見前《王維吳道子畫》。
[5]月下幾句:託名柳宗元《龍城録》:“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
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間,因憩僕車于松林間,酒肆傍舍見一女人,淡妝素服,出迓師雄。
時已昏黑,殘雪對月色微明。
師雄喜之,與之語,但覺芳香襲人,語言極清麗。
因與之叩酒家門,得數杯,相與飲。
少頃,有一緑衣童來,笑歌獻舞,亦自可觀。
頃醉寢,師雄亦懵然,但覺風寒相襲。
久之,時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花樹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須(顧),月落參橫,但惆悵而爾。
”舊注常引此事。
但張邦基《墨莊漫録》卷二:“近時傳一書曰《龍城録》,雲柳子厚所作,非也。
乃王銍性之僞爲之。
其梅花鬼事,蓋遷就東坡詩‘月黑林間逢縞素’及‘月落參橫’之句耳。
”《朱子語類》卷一三八亦雲:“柳子厚《龍城録》乃王性之輩所作。
”《容齋隨筆》卷十《梅花橫參》條雲,此書“或以爲劉無言所作也。
” 【評箋】 範正敏《遯齋閑覽》:“凡詩之詠物,雖平淡巧麗不同,要能以隨意造語爲工。
東坡在嶺南有暾字韻詠梅詩,韻險而語工,非大手筆不能到也。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秀色孤姿,涉筆如融風彩靄。
集中梅花詩,有以清空入妙者,如和秦觀梅花詩雲:‘竹外一枝斜更好’是也;有以使事傳神者,此詩‘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是也。
” 紀批(卷三十八):“朱晦庵極惡東坡,獨此詩屢和不已,豈晉人所謂‘我見猶憐’也。
” 贈王子直秀才[1] 萬裡雲山一破裘,杖端閑挂百錢遊[2]。
五車書已留兒讀[3],二頃田應爲鶴謀[4]。
水底笙歌蛙兩部,山中奴婢橘千頭[5]。
幅巾我欲相隨去,海上何人識故侯[6]。
[1]紹聖二年(一〇九五)作。
王原,字子直,蘇軾在惠州的新交。
[2]杖端句:《晉書·阮修傳》,阮修,字宣子,“常步行,以百錢挂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
[3]五車書:《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舊時因稱讀書多爲“五車書”。
[4]二頃田:用蘇秦典故,見前《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詩注。
下“爲鶴謀”,王十朋注本卷十五引趙次公曰:“子直住鶴田山。
” [5]水底二句:《南史&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