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四

關燈
dot孔稚珪傳》:“孔德彰門庭之内,草萊不翦,中有蛙鳴。

    或問之曰:‘欲爲陳蕃乎?’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何必效蕃?’”山中句,見《水經注·沅水》:“又東歷龍陽縣之氾洲,洲長二十裡,吳丹陽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臨死,敕其子曰:‘吾州裡有木奴千頭,不責衣食(不要求你供養他們的衣食),歲絹千匹。

    ’”因稱柑橘樹爲“木奴”。

    (又見《三國志·吳志·三嗣主傳孫休傳》注引《襄陽記》、習鑿齒《襄陽耆舊傳》)此二句寫王子直住處有水蛙,有果樹。

    嚴有翼《藝苑雌黃》中《東坡詩用事之誤》條認爲此聯“誰不愛其語之工”,但《南史》原典并無“笙歌”之説,指爲誤用。

    《容齋隨筆·四筆》卷十六《嚴有翼詆坡公》條卻認爲“以鼓吹爲笙歌,正是妙處。

    ”《石林詩話》卷中:“蘇子瞻嘗兩用孔稚圭鳴蛙事,如‘水底笙簧蛙兩部,山中奴婢橘千頭’,雖以‘笙簧’易‘鼓吹’,不礙其意同。

    至‘已遣亂蛙成兩部,更邀明月作三人’(按,見《次韻述古過周長官夜飲》詩),則‘成兩部’不知謂何物?亦是歇後。

    故用事寧與出處語小異而意同,不可盡牽出處語而意不顯也。

    ”所論較上兩説爲允當。

    但對“成兩部”句,《庚溪詩話》卷下駁《石林詩話》雲:“今按《孔稚珪傳》,珪不樂世務,門庭草萊不翦,中有蛙鳴。

    或問之,珪笑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

    ’然則嘗觀此傳者,亦豈不知兩部爲何物哉?若謂出處僻,人少有知者,則何待人之淺也。

    ” [6]故侯:蘇軾自稱。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用詞多以數目字大小相形,清豔兩絶。

    ”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1]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垂黃綴紫煙雨裏,特與荔子爲先驅[2]。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3],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4]。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5],雲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樝梨麄[6]。

    先生洗盞酌桂醑[7],冰盤薦此赬虬珠[8]。

    似開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9]。

    我生涉世本爲口,一官久矣輕蓴鱸[10]。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裡真良圖! [1]紹聖二年(一〇九五)作。

     [2]南村四句:蘇軾自注:“謂楊梅盧橘也。

    ”盧橘,見前《真覺院有洛花……》詩注。

    南村四句先寫楊梅、盧橘以引出荔支本題。

    “先驅”,既指兩果早熟,兼指兩果不及荔支之美,僅處陪襯地位。

    《能改齋漫録》卷七:“梁蕭惠開雲:‘南方之珍,惟荔支矣,其味絶美。

    楊梅、盧橘,自可投諸藩溷。

    ’故東坡詩雲:‘南村諸楊北村盧’,‘直與荔子爲先驅’。

    ” [3]海山二句:以仙女比荔支。

    蔡襄(君謨)《七月二十日食荔支》:“絳衣仙子過中元,别葉空枝去不還。

    ”中單,貼身的内衣。

    單,或作“襌(dān)”。

    白居易《荔支圖序》形容巴峽荔支,“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可與蘇詩所寫參看。

     [4]不須二句:謂荔支自有風韻,并不因楊貴妃酷嗜而聞名。

    妃子笑,杜牧《過華清宮絶句三首》其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支來。

    ”李肇《唐國史補》卷上:“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支。

    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

    ”《資治通鑑》卷二一五胡三省注:“自蘇軾諸人皆雲此時荔支自涪州緻之,非嶺南也。

    ”傾城姝,《漢書·外戚傳上》:李夫人(漢武帝妃)兄李延年曾歌曰:“北方有佳人,絶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5]尤物:突出優異的物品或人物,此指荔支。

     [6]雲山二句:費袞《梁谿漫志》卷四《東坡荔支詩》條:“東坡食荔支詩有雲:‘雲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樝棃粗。

    ’常疑上句似汎,此老不應爾。

    後見習閲廣者雲:自福州古田縣海口鎮至海南,凡宰上木,松檜之外,悉雜植荔支,取其枝葉蔭覆,彌望不絶,此所以有‘伴松檜’之語也。

    ”樝,即“楂”字,山楂。

    兩句謂荔支生于南方雲山之鄉,得與松檜同長,不像北方之山楂、梨子因困于霜雪而果質粗糙。

     [7]桂醑(xǔ):桂花酒。

     [8]赬(chēng)虬:赤龍。

     [9]似開二句:謂荔支味美猶如江鰩柱、河豚腹。

    蘇軾自注:“予嘗謂荔支厚味、高格兩絶,果中無比,惟江鰩柱、河豚魚近之耳。

    ”“似開”,一作“似聞”。

    江鰩柱,即今“乾貝”的一種,由江鰩貝閉殼肌制成的名貴海味。

    鰩,或作瑤、珧。

    《能改齋漫録》卷十五:“紹聖三年,始詔福、唐與明州歲貢車螯肉柱五十斤,俗謂之‘紅蜜丁’,東坡所傳‘江瑤柱’是也。

    ”腹腴,魚腹下之肥肉。

    《本草綱目》卷四十四《河豚》條雲:“彼人春月甚珍貴之,尤重其腹腴,呼爲西施乳。

    ”另參看《能改齋漫録》卷七《腹腴》條。

     [10]一官句:《世説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晉書·張翰傳》作“菰菜、蓴羹、鱸魚膾”)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絳羅紅紗語,不露刻鏤之迹,而形容備至,可謂約而盡矣。

    江鰩河豚之比,特以其同爲異味,非有深意。

    ” 紀批(卷三十九):評開端:“生香真色湧現毫端,非此筆不能寫此果。

    ”評結尾:“結乃無聊中自慰之語,宋人詩話以失之太豪少之,所謂以詞害意,食荔支何由攙入省愆悔過語耶?” 荔支嘆 十裡一置飛塵灰,五裡一堠兵火催[1],顛阬仆谷相枕藉[2],知是荔支龍眼來[3]。

    飛車跨山鶻橫海[4],風枝露葉如新採,宮中美人一破顔[5],驚塵濺血流千載。

    永元荔支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遊[6]。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爲瘡痏[7],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爲上瑞[8]。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9],争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鬭品充官茶[10]。

    吾君所乏豈此物?緻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11]! [1]置、堠:古代驛站。

    堠(hòu),原爲驛道上記裡程的土堆。

     [2]枕藉:形容屍體交雜重疊。

     [3]龍眼:即桂圓。

     [4]鶻(hú):指海船。

    一説指隼鳥,句謂車子飛快過山,猶如隼鳥飛越大海之迅速。

    因漢唐荔支不從水路進貢,不用海船;且承上四句亦是陸行,故後説較勝。

     [5]宮中美人:指楊貴妃,見前首詩注。

    以上八句,“十裡”四句言漢和帝時交州進荔支;“飛車”四句言唐玄宗時涪州貢荔支。

    詳下。

     [6]永元四句:蘇軾自注:“漢永元中,交州進荔支、龍眼,十裡一置,五裡一堠,奔騰死亡,猛獸毒蟲之害者無數。

    唐羌字伯遊,爲臨武長,上書言狀,和帝罷之。

    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進入。

    ”永元,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八九—一〇四)。

    《後漢書·和帝紀》注引謝承《後漢書》:唐羌《上書陳交阯獻龍眼荔支事狀》:“伏見交阯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

    南州土地惡蟲猛獸不絶於路,至于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也。

    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

    ”涪,涪州,今四川涪陵。

    《能改齋漫録》卷十五《貢荔支地》條,引《涪州圖經》及詢土人,考定涪州有“妃子園荔支”。

    李林甫在天寶時作宰相,向唐玄宗、楊貴妃諂媚求寵。

     [7]尤物:指荔支和下面提到的茶、牡丹等。

     瘡痏(wěi):瘡疤,猶言禍害。

     [8]雨順二句:登,豐收。

    上瑞,最好的祥瑞。

    此二句,紀批(卷三十九)雲:“二句凡猥,宜從集本删之。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三十九:“此二句王本所有,他本亦有無者。

    紀曉嵐以爲誤增,非是。

    題既曰嘆,自應落到此二句,且轉韻歇處,非《虢國圖》前半用一韻可比。

    若痏可葉疣,其説尚可通,而疣痏音義全别,更以後一段合全篇論之,其前必當有二仄韻,是曉嵐全未看清楚也。

    ” [9]君不見二句:蘇軾自注:“大小龍茶,始於丁晉公,而成于蔡君謨。

    歐陽永叔聞君謨進小龍團,驚嘆曰:‘君謨士人也,何至作此事耶?’”丁、蔡,丁謂,官參知政事,封晉國公;蔡襄,字君謨,官知制誥、知開封府、知杭州。

    籠加,籠裝加封。

    《溪詩話》卷五:“錢惟演爲洛帥留守,始置驛貢花,識者鄙之。

    蔡君謨加法造小團茶貢之。

    富彥國(蘇軾雲歐陽修,不同)嘆曰:‘君謨乃爲此耶?’東坡作《荔支嘆》雲……” [10]今年句:蘇軾自注:“今年閩中監司乞進鬭茶,許之。

    ”今年,紹聖二年。

    鬭品,參加鬭茶的上品佳茗。

    官茶,進貢的茶。

     [11]洛陽二句:蘇軾自注:“洛陽貢花,自錢惟演始。

    ”其《仇池筆記》卷上亦雲:“錢惟演作西京留守,始置驛貢洛花,識者鄙之,此宮妾愛君之意也。

    ”錢惟演爲吳越王錢俶之子。

    錢俶降宋,宋太宗許爲“以忠孝保社稷”,卒謚“忠懿”,故稱“忠孝家”;錢惟演晚年以使相留守西京洛陽,故稱“洛陽相君”。

    姚黃花,牡丹品種之一。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第二》:“姚黃者,千葉黃花,出于民姚氏家。

    ”參看前《真覺院有洛花……》詩注。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君不見’一段,百端交集,一篇之奇橫在此。

    詩本爲荔支發嘆,忽説到茶,又説到牡丹,其胸中鬱勃有不可以已者,惟不可以已而言,斯至言至文也。

    ”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耳聞目見,無不供我揮霍者。

    樂天諷諭諸作,不過就題還題,那得如許開拓。

    ” 紀批(卷三十九):“貌不襲杜,而神似之,出沒開合,純乎杜法。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起三句寫,有筆勢。

    四句倒入叙。

    ‘永元’句逆入叙,結上。

    ‘我願’二句,删好。

    小物而原委詳備,所謂借題。

    章法變化,筆勢騰擲,波瀾壯闊,真太史公之文。

    《鰒魚》不及多矣。

    ” 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1] 白衣送酒舞淵明[2],急掃風軒洗破觥。

    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爲烏有一先生[3]。

    空煩左手持新蟹[4],漫繞東籬嗅落英[5]。

    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餉春耕[6]。

     [1]紹聖二年(一〇九五)作。

    章楶,字質夫,浦城人,時任廣州知州。

    《後山詩話》:“東坡居惠,廣守月餽酒六壺,吏嘗跌而亡之,坡以詩謝曰:‘不謂青州六從事,翻成烏有一先生。

    ’” [2]白衣句:晉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九月九日無酒,于宅邊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

    望見白衣人,乃王弘(江州刺史)送酒,即便就酌而後歸。

    ”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二:“東坡《章質夫惠酒不至》詩,有‘白衣送酒舞淵明’之句,《溪詩話》雲:‘或疑舞字太過。

    及觀庾信答王褒餉酒雲:“未能扶畢卓,猶足舞王戎。

    ”乃知有所本。

    ’(按,見《溪詩話》卷八)予謂疑者但謂淵明身上不宜用耳,何論其所本哉?” [3]豈意二句:《世説新語·術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

    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鬲上住。

    ”烏有先生,虛擬的人名,典出司馬相如《子虛賦》,見前《司竹監燒葦園,因召都巡檢柴貽勗左藏以其徒會獵園下》詩注。

    此一聯前人評述甚多。

    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古今以體物語,形于詩句,或以人事喻物,或以物喻人事”,至蘇軾此詩“豈意”二句,“則上下意相關,而語益奇矣。

    ”吳曾《能改齋漫録》卷十《文貴自然》條,將此二句跟呂夢得、毛達可之《啓》比較,認爲此二句“渾然一意,無斧鑿痕,更覺其工。

    ”《玉林詩話》:“天下未嘗無對,東坡以章質夫寄酒不至,作詩雲:‘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爲烏有一先生。

    ’或以緑研寄楊誠齋,爲人以栢木簡換去,誠齋用此意作詩謝雲:‘如何緑玉含風面,化作青銅溜雨枝。

    ’二事可爲奇對,亦善用坡詩也。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九:“青州、烏有一聯,既切題;左手、東籬一聯,下‘空煩’‘漫遶’四字,見得酒不至也,善戲如此。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下:“承蜩弄丸不足喻其巧妙。

    ”以上皆稱贊者。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青州烏有,偶然拈作對偶,集中尚有以‘通印子魚’對‘披錦黃雀’,以‘日斜庚子’對‘歲在己辰’,并爲宋詩人所稱,其實軾詩卓絶處不盡在此。

    ”紀批(卷三十九)斥爲“纖而俚”,其《瀛奎律髓刊誤》卷十九又雲:“亦是諧體,三四太俳,不及五六。

    ”以上爲非議者。

     [4]空煩句:《世説新語·任誕》:“畢茂世(畢卓)雲: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 [5]東籬:用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語。

     落英:用《離騷》“夕飡秋菊之落英”語。

    落英,初開之花,一説落花。

     [6]南海二句:南海使君,指章質夫。

    北海,指孔融,曾爲北海相。

    《後漢書·孔融傳》:“賓客日盈其(孔融)門。

    常嘆曰:‘坐上客恒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此謂章質夫如孔融之好客。

    百榼,漢孔鮒《孔叢子》卷中《儒服》:“平原君與子高飲,強子高酒曰:‘昔有遺諺: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百榼。

    ’古之聖賢無不能飲也,吾子何辭焉。

    ” 食荔支二首[1](選一) 羅浮山下四時春[2],盧橘楊梅次第新[3],日噉荔支三百顆[4],不辭長作嶺南人。

     [1]原共二首,選第二首。

    此首七集本《續集》重收,題作《惠州一絶》。

    紹聖三年(一〇九六)作。

    詩前有自序雲:“惠州太守東堂,祠故相陳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謂之將軍樹。

    今歲大熟,賞(一作嘗)啖之餘,下逮吏卒。

    其高不可緻者,縱猿取之。

    ”陳堯佐,字希元,仁宗朝參知政事,卒謚“文惠”。

     [2]羅浮山:在廣東省東江北岸,增城、博羅、河源等縣之間,長百餘公裡。

     [3]盧橘:見前《真覺院有洛花……》、《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詩注。

     [4]噉:同“啖”,吃。

     縱筆[1] 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牀寄病容。

    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2]。

     [1]紹聖四年(一〇九七)作。

    曾季貍《艇齋詩話》:“東坡海外上梁文口號雲:‘爲報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章子厚見之,遂再貶儋耳(今海南島儋州市,宋時爲昌化軍,又改名南寧軍),以爲安穩,故再遷也。

    ”自《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至本篇,皆作于惠州。

     [2]蘇軾《僕年三十九在潤州道上過除夜作此詩,又二十年在惠州追録之以付過二首》其一:“寺官官小未朝參,紅日半窗春睡酣。

    爲報鄰鷄莫驚覺,更容殘夢到江南。

    ”與此詩同一構思。

     【評箋】 紀批(卷四十):“此詩無所譏諷,竟亦賈禍,蓋失意之人作曠達語,正是極牢騷耳。

    ” 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

    至梧乃聞尚在藤也。

    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1] 九疑聯綿屬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煙樹裏,落日未落江蒼茫[2]。

    幽人拊枕坐歎息[3],我行忽至舜所藏[4]。

    江邊父老能説子:“白鬚紅頰如君長[5]。

    ”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

    平生學道真實意,豈與窮達俱存亡[6]。

    天其以我爲箕子[7],要使此意留要荒[8]。

    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裡真吾鄉。

     [1]紹聖四年(一〇九七)四月,蘇軾再貶爲瓊州(今海南島海口市)别駕、昌化軍(治所在儋縣)安置;蘇轍也自筠州貶爲化州(今廣東化州縣)别駕、雷州(今廣東海康)安置。

    蘇軾于五月與蘇轍相遇于藤州(今廣西藤縣),同行至雷州,六月相别渡海,七月十三日至貶所。

    此詩乃蘇軾在梧州所作。

    七集本《續集》重收此詩,題作《寄子由》;“吾謫海南”雲雲,乃詩之引。

     [2]九疑四句:寫梧州的地理環境。

    九疑,九疑山,亦作九嶷山,又名蒼梧山,綿亘在湖南南部、廣西北部一帶。

    《水經注·湘水》:九疑山“蟠基蒼梧之野。

    ”,蒼梧郡即梧州。

    “落日”,一作“落月”。

     [3]幽人:有二義,一指隱逸之士,一指幽囚之人,此用後一義,蘇軾自指,言被貶逐不得與聞世事。

    紀昀不解此義,反譏蘇詩所用不當:“屢稱‘幽人’,其實非謫宦之稱。

    ”(卷四十一)參閲詞選《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幽人”條注。

     [4]舜所藏:梧州爲舜所葬之地。

    《史記·五帝本紀》: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 [5]江邊二句:謂江邊父老對蘇軾説起蘇轍的面貌和身材。

    長,體高。

    紀批(卷四十一):“入得飄忽,凡手定有數行轉折。

    ” [6]平生二句:《韻語陽秋》卷十一:“白樂天號爲知理者,而于仕宦升沉之際,悲喜輒繫之。

    ……東坡謫瓊州有詩雲:‘平生學道真實意,豈與窮達俱存亡’,要當如是爾。

    ”真實意,佛教用語,指離迷情,絶虛妄。

    又有四種“真實義”。

    參見前《琴詩》注。

     [7]箕子:商代貴族。

    商亡後,“武王封箕子于朝鮮,箕子教以禮義田蠶,又制八條之教(八條刑法)”(《後漢書·東夷列傳·濊國》)。

    此作者自喻,但僅取僻居邊遠之義。

     [8]要荒:要服、荒服。

    古代王都之外,以距離遠近分爲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等,稱五服。

    要服、荒服,距離最遠。

    見《尚書·禹貢》。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水天景色,離合情懷,一種纏綿悱惻之情,極排解乃極沉痛。

    ” 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雲:“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

    ”覺而遇清風急雨,戲作此數句[1] 四州環一島[2],百洞蟠其中[3],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4]。

    登高望中原,但見積水空,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5]!眇觀大瀛海,坐詠談天翁[6],茫茫太倉中,一米誰雌雄[7]。

    幽懷忽破散,永嘯來天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8]。

    安知非羣仙,鈞天宴未終[9],喜我歸有期,舉酒屬青童[10]。

    急雨豈無意,催詩走羣龍[11],夢雲忽變色,笑電亦改容[12]。

    應怪東坡老,顔衰語徒工,久矣此妙聲[13],不聞蓬萊宮。

     [1]紹聖四年(一〇九七)作。

     [2]四州:指瓊州、崖州、儋州、萬安州(宋熙寧時改爲軍,今萬寧縣)。

     [3]百洞句:指海南島中央的五指山,洞穴盤結。

     [4]我行二句:蘇軾渡海登海南島後,從瓊州往西折南至儋州貶地,猶如走過月牙形。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九:“大率東坡每題詠景物,於長篇中隻篇首四句,便能寫盡,語仍快健。

    ”引例有此詩首四句。

     [5]登高四句:參看朱弁《曲洧舊聞》卷五:“東坡在儋耳,因試筆嘗自書雲:‘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悽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

    ……’”開端八句寫海南地理環境及所引起的感慨。

     [6]大瀛海:圍繞九州的大海。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爲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小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爲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下“談天翁”即鄒(騶)衍,有“談天衍”之稱。

     [7]茫茫二句:《老學庵筆記》卷五:“晁子止雲:曾見東坡手書‘四州環一島’詩,其間‘茫茫太倉中’一句,乃‘區區魏中梁’,不知果否?”按,此二句用《莊子·秋水》記北海若語:“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則以作“茫茫太倉中”爲是。

    按,“魏中梁”典出《莊子·則陽》:“通達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眇觀”四句承“四顧真途窮”,繼續抒寫“幽懷”。

    以下轉寫“清風急雨”。

     [8]千山二句:《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二解釋此二句雲:“蓋風來則千山草木皆動,如動鱗甲;萬谷號呼有聲,如酣笙鐘耳。

    ”是。

     [9]安知二句:《列子·周穆王》記周穆王到化人(幻化人)之宮,“王實以爲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趙簡子疾不知人,既寤,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于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心。

    ”(又見《史記·趙世家》)鈞天,天之中央;鈞天廣樂,天上的音樂。

     [10]青童:青童君,神仙名。

    屬,屬酒,勸酒。

     [11]急雨二句:急雨意在催詩,見前《有美堂暴雨》詩注。

     [12]夢雲、笑電:錢鍾書先生《管錐編》第四冊《擬雲于夢》條:“蘇軾上句用字出宋玉《高唐賦》,以狀雲之如夢;下句用字出東方朔《神異經》:‘天爲之笑’,張華注:‘言“笑”者,天口落火烙灼,今天不雨而有電光’,以狀電之如笑。

    祇究來歷典雅而不識揣稱工切,便抹摋作者苦心。

    ”并指出此爲“抽象之形象”的修辭手法。

    所論精當。

     [13]妙聲:雙關:既指因風聲而聯想之鈞天廣樂,又暗指作者詩篇。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行荒遠僻陋之地,作騎龍弄鳳之思,一氣浩歌而出,天風浪浪,海山蒼蒼,足當司空圖‘豪放’二字。

    ” 紀批(卷四十一):“以杳冥詭異之詞,抒雄闊奇偉之氣,而不露圭角,不使粗豪,故爲上乘。

    ”“源出太白,而運以己法,不襲其貌,故能各有千古。

    ”評“登高”四句雲:“有此四句一頓挫,下半乃折宕有力。

    凡古詩長篇第一要知頓挫之法。

    ”評“安知”幾句雲:“此一層又烘託得好。

    長篇須如此展拓,方不單薄。

    ”“結處兀傲得好。

    一路來勢既大,非此則收裹不住。

    ” 儋耳山[1] 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傍石[2],盡是補天餘[3]。

     [1]《儋縣志·建置志八古迹》:“儋耳山,一名藤山,一名松林山,爲儋州主山,白玉蟾修煉于此。

    蘇軾詩:‘突兀隘空虛……’”按,《三孔先生清江文集》卷二十五孔武仲《題女媧山女媧廟二首》之二,亦爲此詩;郭祥正《青山集·續集》卷三,亦有《題女媧山女媧廟二首》,其二亦此詩。

    但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四十一認爲“此詩確爲公作”,下引《墨莊漫録》記蘇過語亦是一證。

     [2]石:《墨莊漫録》卷一記叔黨(蘇過)雲:“‘石’當作‘者’,傳寫之誤;一字不工,遂使全篇俱病。

    ” [3]盡是句:《列子·湯問》:“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鼇之足以立四極。

    ”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四十一引何焯雲:“末二句自謂,亦兼指器之(劉安世,亦因政争被貶嶺南)諸人也。

    ” 上元夜過赴儋守召,獨坐有感[1] 使君置酒莫相違,守舍何妨獨掩扉。

    靜看月牕盤蜥蜴,卧聞風幔落伊威[2]。

    燈花結盡吾猶夢[3],香篆消時汝欲歸[4]。

    搔首淒涼十年事,傳柑歸遺滿朝衣[5]。

     [1]七集本《續集》重收此詩,題作《儋州上元過子赴使君會》。

    蘇軾題下自注:“戊寅歲。

    ”即紹聖五年(一〇九八)。

    上元,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也叫“元宵節”。

    儋守,指張中,開封人。

     [2]伊威:亦作“蛜蝛”,俗稱“濕生蟲”、“地鷄”、“地虱”,狀似地鱉蟲。

     [3]燈花句:舊有燈花報喜之説。

    《西京雜記》:“樊噲問陸賈曰:‘自古人君受命于天,雲有瑞應,豈有是乎?’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