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
詩即作于此時。
北臺,在密州北。
熙寧八年蘇軾加以修葺,蘇轍命名爲超然臺,蘇軾有《超然臺記》。
[2]黃昏四句:寫黃昏下雨,入夜後于不知不覺中轉而爲雪;作者隻覺嚴寒,不悟爲雪。
堆鹽,《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謝安)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謝朗小名)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謝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 [3]五更二句:此二句有歧解:(一)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十二:“上雲五更,下雲半夜,似倒。
今從七集本、《梁谿漫志》作‘半月’,蓋言月影方半也。
與雪後意更合。
”(二)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十二:“五更乃遲明之時,未應遽曉,而我方疑之,復因半夜寒聲漸悟爲雪也。
此乃以下句叫醒上句,其所以曉色之故,出落在下句也。
”解釋馮説“似倒”之疑,頗新穎可喜。
(三)紀批(卷十二)則存疑:“作‘半夜’,則不似雪;作‘半月’,指晴後之簷溜,又與末二句不貫。
”但他在《瀛奎律髓刊誤》卷二十一中又雲:“詩話因五更字礙半夜字,遂改爲半月,而以雪後簷溜爲之説,不知此五更、半夜亦是互文,不必泥定。
”另《梁谿漫志》卷七《東坡雪詩》條釋“五更”雲:“或疑五更自應有曉色,亦何必雪?蓋誤認五更字。
此所謂五更者,甲夜至戊夜爾。
自昏達旦,皆若曉色,非雪而何!此語初若平易,而實新奇,前人未嘗道也。
”亦可供參酌。
[4]試掃二句:蘇軾《超然臺記》:“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
”宋張淏《雲谷雜記》卷三亦雲:“按北臺在密州之北,因城爲臺;馬耳與常山在其南。
東坡爲守日,葺而新之,子由因請名之曰超然臺。
(偶閲注東坡詩,見注者不得其詳,因記之。
)”句謂羣山爲雪所封,僅露馬耳山之雙尖。
但宋孫奕《示兒編》卻雲:“東坡雪夜詩曰:‘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趙次公雲:‘馬耳,山名。
’竊謂天下之山,至低不下數丈,而止于尋丈者少;雪雖深,埋沒山阜,未之有也。
趙指爲山,果何所據?殊不知雪夜王晉之與霍辯對談,雪盈尺。
王曰:‘雪太深乎?看北臺馬耳菜何如?’左右曰:‘有兩尖在。
’坡蓋用此,何趙未嘗見是事而妄爲是説。
”王士禛亦贊同此説,見《古夫于亭雜記》。
可備一説。
[5]凍合二句:有兩異説:(一)用道書典故。
王十朋注引趙彥材曰:“世傳王荊公常誦先生此詩,嘆曰:‘蘇子瞻乃能使事至此。
’時其婿蔡卞曰:‘此句不過詠雪之狀,妝樓臺如玉樓,瀰漫萬象若銀海耳。
’荊公哂焉,謂曰:‘此出道書也。
’蔡卞曾不理會于玉樓何以謂之‘凍合’,而下三字雲‘寒起粟’?于銀海何以謂之‘光搖’,而下三字雲‘眩生花’乎?‘起粟’字蓋使趙飛燕雖寒體無軫粟也。
”趙德麟《侯鯖録》卷一亦雲:“東坡在黃州日作雪詩雲:‘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人不知其使事也。
後移汝海,過金陵,見王荊公論詩及此,雲:‘道家以兩肩爲玉樓,以目爲銀海,是使此否?’坡笑之。
退謂葉緻遠曰:‘學荊公者,豈有此博學哉!’”則蘇軾亦未明確首肯。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一雲:“玉樓爲肩,銀海爲眼,用道家語,然竟不知出道家何書?蓋《黃庭》一種書,相傳有此説。
”(二)白描實景。
葉夢得認爲是實寫,“超然飛動,何害其言玉樓銀海”(《石林詩話》卷下),紀昀亦雲:“此因玉樓銀海太涉體物,故造爲荊公此説以周旋東坡,其實隻是地如銀海,屋似玉樓耳,不必曲爲之説也。
”又雲:“玉樓、銀海之説,疑出詩話之附會。
銀海爲目,義尚可通;凍合兩肩,更成何語。
且自宋迄今,亦無確指出何道書者,不如依文解之爲是。
”(皆見《瀛奎律髓刊誤》卷二十一)袁枚《隨園詩話》卷一:“東坡雪詩用銀海、玉樓,不過言雪之白,以‘銀’、‘玉’字樣襯托之,亦詩家常事。
注蘇者必以爲道家肩、目之稱,則當下雪時,專飛道士家,不到别人家耶?”(郭沫若《讀隨園詩話劄記》三十五《評王安石》條駁斥袁説,認爲王安石所雲爲“深知甘苦”之言。
)兩説姑并存。
但蘇軾其他雪詩,如《次韻仲殊雪中遊西湖》雲:“玉樓已峥嶸”,《雪中過淮謁客》雲:“萬頃穿銀海”,其“玉樓”、“銀海”皆係實寫。
“寒起粟”、“眩生花”乃襲用晚唐裴説之斷句:“瘦肌寒起粟,病眼餒生花。
”見《全唐詩》卷七百二十一(《隨園詩話》卷十四已指出)。
[6]遺蝗二句:謂大雪滅蝗,來年麥子必將豐收。
幾家,一作“萬家”。
[7]空吟句:《新唐書·劉叉傳》:劉叉“作《冰柱》、《雪車》二詩,出盧仝、孟郊右”。
《韻語陽秋》卷三:“劉叉詩酷似玉川子(盧仝),而傳于世者二十七篇而已。
《冰柱》、《雪車》二詩,雖作語奇怪,然議論亦皆出于正也。
《冰柱》詩雲:‘不爲四時雨,徒于道路成泥柤;不爲九江浪,徒能汩沒天之涯。
’……如此等句,亦有補于時,與玉川《月蝕》詩稍相類。
” 【評箋】 陸遊《跋呂成叔和東坡尖叉韻雪詩》:“蘇文忠集中有雪詩,用‘尖’、‘叉’二字,王文公集中,又有次蘇韻詩,議者謂非二公莫能爲也。
通判澧州呂文之成叔乃頓和百篇,字字工妙,無牽強湊泊之病。
” 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十二引陸遊語,并雲:“據此則‘尖’、‘叉’二韻,介甫當時皆有和章,今集中所載,隻‘叉’字韻六首耳。
(按,即《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讀眉山集愛其雪詩能用韻,復次韻一首》)至呂成叔百篇,世無一傳者,古人名作湮沒,何可勝道?可發一嘆。
” 費袞《梁谿漫志》卷七《作詩押韻》條:“作詩押韻是一奇,荊公、東坡、魯直押韻最工,而東坡尤精于次韻,往返數四,愈出愈奇。
如作梅詩、雪詩,押‘暾’字、‘叉’字,在徐州與喬太博唱和,押‘粲’字數詩特工。
荊公和‘叉’字數首,魯直和‘粲’字數首,亦皆傑出。
蓋其胸中有數萬卷書,左抽右取,皆出自然,初不着意要尋好韻,而韻與意會,語皆渾成,此所以爲好。
若拘于用韻,必有牽強處,則害一篇之意,亦何足稱。
”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一:“坡知密州時作,年三十九歲。
偶然用韻甚險,而再和尤佳。
或謂坡詩律不及古人,然才高氣雄,下筆前無古人也。
觀此雪詩,亦冠絶古今矣。
雖王荊公亦心服,屢和不已,終不能壓倒。
” 紀批(卷十二):“二詩徒以窄韻得名,實非佳作。
” 沈德潛《説詩晬語》卷下:“東坡‘尖’、‘叉’韻詩,偶然遊戲,學之恐入于魔。
” 和子由四首(選一) 送春[1] 夢裏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
酒闌病客惟思睡[2],蜜熟黃蜂亦懶飛。
芍藥櫻桃俱掃地[3],鬢絲禪榻兩忘機[4]。
憑君借取法界觀,一洗人間萬事非[5]。
[1]熙寧八年(一〇七五)作。
蘇轍時爲齊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南)掌書記,曾作《次韻劉敏殿丞送春》詩。
蘇軾作此爲和章,同時尚有其他三首,此爲第二首。
[2]酒闌四句:紀批(卷十三):“四句對得奇變,此對面烘託之法。
”他在《瀛奎律髓刊誤》卷二十六中亦雲:“三四二句是對面烘染法,好在‘亦’字,上下鎔成一片。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四:“‘酒闌’句是賦,‘蜜熟’句是比,對句卻從上句生出,作手大家,即一屬對,不易測識如是。
” [3]芍藥句:蘇軾自注:“病過此二物。
” [4]忘機:汰盡謀算得失之權變心計。
[5]憑君二句:蘇軾自注:“來書雲:近看此書,餘未嘗見也。
”《法界觀》,指《法界觀門》,唐杜順著,全名《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爲佛教華嚴宗重要著作之一。
紀批(卷十三):“上句五仄落腳,下句萬字宜用平聲。
” 【評箋】 《瀛奎律髓》卷二十四:“‘酒闌病客惟思睡’,我也,情也;‘蜜熟黃蜂亦懶飛’,物也,景也;‘芍藥櫻桃俱掃地’,景也;‘鬢絲禪榻兩忘機’,情也。
一輕一重,一來一往,所謂四實四虛,前後虛實,又當何如下手?至此則如繫風捕影,未易言矣。
坡妙年詩律頗寬,至晚年乃神妙流動。
”(馮舒駁雲:“大手自然不同,豈可以尋常蹊徑束之。
”) 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1](選二) 湖橋 朱欄畫柱照湖明,白葛烏紗曳履行。
橋下龜魚晚無數,識君拄杖過橋聲[2]。
[1]原共三十首,《湖橋》爲第一首。
文同,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爲蘇軾表兄。
熙寧八年任洋州(今陝西洋縣)知州。
此詩作于熙寧九年(一〇七六)。
[2]此首紀昀批雲:“暗用‘堂堂策策’事,寫出閑逸。
”(卷十四)按,堂堂策策,見譚峭《化書》卷五:“庚氏穴池,構竹爲憑檻,登之者,其聲策策焉;辛氏穴池,構木爲憑檻,登之者,其聲堂堂焉。
二氏俱牧魚于池中,每憑檻投餌,魚必踴躍而出。
他日但聞策策堂堂之聲,不投餌亦踴躍而出。
” 南園[3] 不種夭桃與緑楊,使君應欲候農桑[4]。
春畦雨過羅紈膩,夏壠風來餅餌香[5]。
[3]《南園》爲第二十九首。
[4]使君句:此詩爲勸農詩,并暗切文同的知州身份。
[5]春畦二句:王十朋注本卷十引趙次公曰:“此格謂之言山不言山、言水不言水之格,最爲巧妙。
”“舊《眉山集》一本雲‘桑疇’、‘麥壠’,今雲‘春疇’、‘夏壠’。
言‘春’則知其爲桑,況下又有‘羅紈膩’字;言‘夏’則知其爲麥,況下又有‘餅餌香’字乎?此必先生後來手自定詩集時易之耳。
”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五:“東坡曰:‘桑疇雨過羅紈膩,麥隴風來餅餌香’,如《華嚴經》舉因知果,譬如蓮花,方其吐華而果具蕊中。
”(《詩人玉屑》卷六引《冷齋夜話》“桑疇”作“春畦”,“麥隴”作“夏壠”,“舉因知果”作“舉果知因”)按,趙次公以“春疇”代“桑疇”、“夏壠”代“麥壠”,是爲修辭上之借代;惠洪所謂“舉因知果法”實爲聯想,此法在蘇詩中屢用,如《和田國博喜雪》:“玉花飛半夜,翠浪看明年。
”《雨後行菜圃》:“未任筐筥載,已作杯盤想。
”《遊博羅香積寺》從建碓設想以後的“收麵”、“舂糠”乃至“炊裂十字瓊肌香”的麵餅。
《初到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等等。
(《宋詩精華録》卷二亦已指出“春畦”二句“即‘長江繞郭’一聯作法”。
)另,“羅紈膩”又可理解爲比喻雨後之桑葉,“餅餌香”比喻風中之麥香,此兩句實爲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和晁同年九日見寄[1] 仰看鸞鵠刺天飛,富貴功名老不思。
病馬已無千裡志[2],騷人長負一秋悲[3]。
古來重九皆如此,别後西湖付與誰[4]?遣子窮愁天有意,吳中山水要清詩[5]。
[1]晁端彥,字美叔,任提點兩浙刑獄,置司杭州。
熙寧九年(一〇七六)五月,因違法在潤州待審。
詩即作于此時。
他與蘇軾同榜進士,故稱“同年”。
[2]病馬句:《晉書·王敦傳》:王敦“每酒後輒詠魏武帝樂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裏反用此典。
[3]騷人句: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凜)秋。
”這裏正用其意。
[4]古來二句: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淡而彌旨,知此者鮮矣。
” [5]遣子二句:《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曰:“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後世雲。
”白居易《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兩句爲相慰之辭。
【評箋】 紀批(卷十四):“沉着排宕。
” 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1]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方將怨無襦,忽復歌緇衣[2]。
堂堂孔北海,直氣凜羣兒[3]。
朱輪未及郊[4],清風已先馳。
何以累君子,十萬貧與羸[5]。
滔滔滿四方,我行竟安之?何時劍關路,春山聞子規[6]。
[1]孔郎中,孔宗翰,字周翰,其官階爲郎中。
他是繼蘇軾之後的密州知州,在未到密州前,有詩寄蘇,蘇答以此詩,時在熙寧九年(一〇七六)冬。
[2]方將二句:謂正當我因無益于民而抱愧時,忽接孔宗翰來詩推崇自己的政績。
上句典出《後漢書·廉範傳》:廉範任蜀郡太守時,百姓歌之曰:“廉叔度(廉範字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無襦今五絝。
”下句典出《詩·鄭風·緇衣》,《詩序》謂此詩乃贊美鄭武公父子“并爲周司徒,善于其職”。
[3]堂堂二句:《後漢書·孔融傳》:“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
”“爲北海相”。
傳論又雲:“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這裏以孔融喻孔宗翰,他也是孔子後代。
[4]朱輪:《後漢書·輿服志》上:“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蓋,朱兩轓。
其千石、六百石,朱左轓。
”這裏指孔宗翰作爲知州的車仗。
[5]十萬句:泛指一州之民。
《新唐書·陳子昂傳》記陳子昂上書言事雲:“一州得才刺史,十萬戶賴其福;得不才刺史,十萬戶受其困。
”(傳文與《陳子昂集》中《上軍國利害事·牧宰》文字有出入) [6]滔滔四句:意謂自己宦途浮沉,不知何時歸居故鄉蜀中。
留别釋迦院牡丹呈趙倅[1] 春風小院初來時,壁間惟見使君詩。
應問使君何處去?憑花説與春風知。
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2]。
去年崔護若重來[3],前度劉郎在千裡[4]。
[1]此詩查慎行、馮應榴注本均以爲熙寧五年作于杭州,施元之等注本、施宿《東坡先生年譜》、王文誥注本則斷爲熙寧九年(一〇七六)離密州時作,今從之。
趙倅,名成伯。
倅,副職,此處即通判。
自《雪後書北臺壁二首》至本篇,皆作于密州。
[2]年年二句: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3]去年句:《本事詩·情感》記唐崔護于清明日獨遊都城南,遇一女子求飲,“意屬殊厚”。
“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逕往尋之。
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
因題詩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隻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裏以崔護喻趙倅。
[4]前度句:用劉禹錫三遊玄都觀訪賞桃花事。
他最後一次有《再遊玄都觀》詩:“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裏以劉禹錫自比。
結兩句懸擬來年趙倅如再賞釋迦院牡丹,會想念我已遠在他方。
此處兩用桃花典故,而題雲牡丹,前人謂稍不切。
【評箋】 紀批(卷十四):“前四句運意奇幻,後四句出以曼聲,亦情思惘然不盡。
” 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1]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東風吹宿酒,瘦馬兀殘夢[2]。
蔥曨曉光開,旋轉餘花弄。
下馬成野酌,佳哉誰與共?須臾晚雲合,亂灑無缺空。
鵝毛垂馬騣,自怪騎白鳳[3]。
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敧棟[4];老農釋耒嘆,淚入飢腸痛。
春雪雖雲晚,春麥猶可種。
敢怨行役勞,助爾歌飯甕[5]。
[1]熙寧十年(一〇七七)元日作。
時蘇軾離密州赴京任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途中。
[2]瘦馬句:《升庵詩話》卷十二《劉駕詩》條:“劉駕詩體近卑,無可采者。
獨‘馬上續殘夢’一句,千古絶唱也。
東坡改之,作‘瘦馬兀殘夢’,便覺無味矣。
”餘參看前《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馬上續殘夢”句注。
[3]鵝毛二句:《北夢瑣言》卷五《沈蔣人物》條:“沈詢侍郎清粹端美,神仙中人也。
制除山北節旄。
京城誦曹唐《遊仙詩》雲:‘玉詔新除沈侍郎,便分茅土領東方。
不知今夜遊何處?侍從皆騎白鳳凰。
’即風姿可知也。
”蘇詩雖即景詠雪,句義卻從此化出。
[4]連敧棟:言逃戶之多。
敧棟,傾斜破敗之屋,指貧戶。
[5]敢怨二句:《升庵詩話》卷十《梅溪注東坡詩》條:“王梅溪注東坡詩,世稱其博,予偶信手繙一冊,《除夜大雪留濰州》詩雲:‘敢怨行役勞,助爾歌飯甕’,山東民謡雲:‘霜淞打霧淞,貧兒備飯甕。
’淞音宋,積雪也,以爲豐年之兆,坡詩正用此。
而注雲:山東人以肉埋飯下,謂之飯甕,何異小兒語耶?”(《墨莊漫録》引古農諺作“霜淞打霧淞,窮漢備飯甕。
”) 【評箋】 紀批(卷十五):“‘鵝毛’字本俚語,得下五字,便成奇采,于此悟點化之妙。
‘淚入’五字慘。
收處波瀾壯闊,立言亦極得體。
” 書韓幹牧馬圖[1] 南山之下,汧渭之間[2],想見開元天寶年。
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萬匹如雲煙[3]。
騅駓駰駱驪騮騵,白魚赤兔皇[4]。
龍顱鳳頸獰且妍,奇姿逸德隱駑頑。
碧眼胡兒手足鮮,歲時翦刷供帝閑[5]。
柘袍臨池侍三千[6],紅妝照日光流淵。
樓下玉螭吐清寒,往來蹙踏生飛湍。
衆工舐筆和朱鉛[7],先生曹霸弟子韓[8]。
廄馬多肉尻脽圓,肉中畫骨誇尤難[9]。
金羈玉勒繡羅鞍,鞭箠刻烙傷天全,不如此圖近自然。
平沙細草荒芊綿,驚鴻脫兔争後先[10]。
王良挾策飛上天[11],何必俯首服短轅[12]? [1]熙寧十年(一〇七七)作于汴京。
韓幹,唐代著名畫家,藍田(今屬陝西)人。
善畫人物,尤工畫馬。
初師曹霸,後被玄宗召入宮廷,便以内廄名馬爲師,所作形象雄俊,獨步當時。
[2]南山二句:南山,指秦嶺山,在隴縣東南。
汧(qiān)渭,汧水(今字作千水)源出甘肅省東南,至寶鷄市流入渭水。
《史記·秦本紀》:“非子(人名)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
”紀批(卷十五):“若第二句去一‘之’字作一句,神味便減。
” [3]八坊二句:《新唐書·兵志》:“唐之初起,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馬三千于赤岸澤,徙之隴右。
監牧之制始于此。
”“用太僕少卿張萬歲領羣牧。
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置八坊岐、豳、涇、寧間,地廣千裡,一曰保樂,二曰甘露,三曰南普閏,四曰北普閏,五曰岐陽,六曰太平,七曰宜祿,八曰安定。
”後馬政日廢,開元初命王毛仲領内外閑廄,“馬稍稍復,始二十四萬,至十三年乃四十三萬”。
杜甫《天育驃騎圖歌》:“當時四十萬匹馬。
” [4]騅駓二句:指形形色色的馬。
騅,毛色蒼白相雜的馬。
駓,毛色黃白相雜的馬。
駰,淺黑間白的雜色馬。
駱,黑鬣的白馬。
驪,純黑色的馬。
騮,黑鬣的紅馬。
騵,白腹的騮馬。
白魚,兩目似魚目的馬。
赤兔,紅色馬。
騂(xīng),紅黃色的馬。
皇,毛色黃白相雜的馬。
(hàn),長毛馬。
[5]帝閑:内廷馬廄。
《新唐書·兵志》:“又有掌閑,調馬習上。
”“又以尚乘掌天子之禦。
左右六閑:一曰飛黃,二曰吉良,三曰龍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
總十有二閑爲二廄:一曰祥麟,二曰鳳苑,以系飼之。
” [6]柘袍:黃袍,皇帝所服,代指皇帝。
三千:指宮女之多。
[7]朱鉛:指繪畫的顔料。
[8]先生句:以上皆寫開元天寶時内外閑廄之況,至此句才入題。
[9]廄馬二句: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幹唯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杜甫論馬崇尚“鋒稜瘦骨成”(《房兵曹胡馬》),故謂韓幹畫馬多肉,不見骨相。
蘇軾謂廄馬本來多肉,韓幹卻能“肉中畫骨”,彌見功力。
尻脽(kāoshuí),臀部。
[10]平沙二句:全詩隻此二句正面描寫《牧馬圖》。
驚鴻,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
”脫兔,《孫子·九地》:“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皆形容動作輕逸快捷。
[11]王良:春秋時趙簡子的善禦者。
《淮南子·覽冥訓》:“昔者王良、造父之禦也,上車攝轡,馬爲整齊而斂諧,投足調均,勞逸若一。
”後引申爲星名。
《晉書·天文志》:“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車禦官也。
”故詩雲“挾策(馬鞭)飛上天”。
[12]短轅:《世説新語·輕詆》劉孝標注引《蔡充别傳》:蔡充“故詣王公(王導),謂曰:‘朝廷欲加公九錫,公知不?’王謂信然,自叙陳志。
蔡曰:‘不聞餘物,惟聞有短轅犢車、長柄麈尾。
’王大愧。
”(因此語揭破王導懼内故事)這裏指狹窄不適。
《烏臺詩案》:“熙寧十年二月到京,王詵送到茶果酒食等。
三月初一日,王詵送到簡帖,約來日出城外四照亭中相見。
次日軾與詵相見。
……次日王詵送韓幹畫馬十二匹,共六軸,求軾跋尾,不合作詩雲:‘王良狹矢飛上天,何必俯首求短轅?’意以騏驥自比,譏諷執政大臣,無能盡我之才,如王良之能馭者,何必折節幹求進用也。
” 【評箋】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五:“馬詩有杜甫諸作,後人無從着筆矣。
千載獨有軾詩數篇,能别出一奇於浣花之外,骨幹氣象,實相等埒。
”“篇中‘騅駓駰駱驪騮騵’,蓋本昌黎《陸渾山火》詩‘鴉鴟鵰鷹雉鵠鵾’之句,王士禛謂并是學《急就篇》句法,由其氣大,故不見其累重之迹,即如此詩,本是則傚少陵,而此二句,乃全似昌黎亦不覺也。
” 紀批(卷十五):“通首傍襯,隻結處一着本位,章法奇絶。
”“到末又拖一意,變化不測。
” 和孔密州五絶(選一) 東欄梨花[1]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2]? [1]原共五首,《東欄梨花》爲第三首。
熙寧十年(一〇七七)四月,蘇軾改任徐州知州。
此詩當抵徐後所作。
孔密州,即孔宗翰,見前《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詩注。
[2]惆悵二句: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十:“紹興中,予在福州,見何晉之大著,自言嘗從張文潛(耒)遊,每見文潛哦此詩,以爲不可及。
餘按杜牧之有句雲:‘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幹?’東坡固非竊牧之詩者,然竟是前人已道之句,何文潛愛之深也,豈别有所謂乎?”(參看《容齋隨筆》卷十五《張文潛哦蘇杜詩》條)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駁陸遊雲:“餘愛坡老詩渾然天成,非模仿而爲之者,放翁正所謂洗瘢索垢者矣。
” 【評箋】 《禦選唐宋詩醇》
詩即作于此時。
北臺,在密州北。
熙寧八年蘇軾加以修葺,蘇轍命名爲超然臺,蘇軾有《超然臺記》。
[2]黃昏四句:寫黃昏下雨,入夜後于不知不覺中轉而爲雪;作者隻覺嚴寒,不悟爲雪。
堆鹽,《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謝安)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謝朗小名)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謝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 [3]五更二句:此二句有歧解:(一)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十二:“上雲五更,下雲半夜,似倒。
今從七集本、《梁谿漫志》作‘半月’,蓋言月影方半也。
與雪後意更合。
”(二)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十二:“五更乃遲明之時,未應遽曉,而我方疑之,復因半夜寒聲漸悟爲雪也。
此乃以下句叫醒上句,其所以曉色之故,出落在下句也。
”解釋馮説“似倒”之疑,頗新穎可喜。
(三)紀批(卷十二)則存疑:“作‘半夜’,則不似雪;作‘半月’,指晴後之簷溜,又與末二句不貫。
”但他在《瀛奎律髓刊誤》卷二十一中又雲:“詩話因五更字礙半夜字,遂改爲半月,而以雪後簷溜爲之説,不知此五更、半夜亦是互文,不必泥定。
”另《梁谿漫志》卷七《東坡雪詩》條釋“五更”雲:“或疑五更自應有曉色,亦何必雪?蓋誤認五更字。
此所謂五更者,甲夜至戊夜爾。
自昏達旦,皆若曉色,非雪而何!此語初若平易,而實新奇,前人未嘗道也。
”亦可供參酌。
[4]試掃二句:蘇軾《超然臺記》:“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
”宋張淏《雲谷雜記》卷三亦雲:“按北臺在密州之北,因城爲臺;馬耳與常山在其南。
東坡爲守日,葺而新之,子由因請名之曰超然臺。
(偶閲注東坡詩,見注者不得其詳,因記之。
)”句謂羣山爲雪所封,僅露馬耳山之雙尖。
但宋孫奕《示兒編》卻雲:“東坡雪夜詩曰:‘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趙次公雲:‘馬耳,山名。
’竊謂天下之山,至低不下數丈,而止于尋丈者少;雪雖深,埋沒山阜,未之有也。
趙指爲山,果何所據?殊不知雪夜王晉之與霍辯對談,雪盈尺。
王曰:‘雪太深乎?看北臺馬耳菜何如?’左右曰:‘有兩尖在。
’坡蓋用此,何趙未嘗見是事而妄爲是説。
”王士禛亦贊同此説,見《古夫于亭雜記》。
可備一説。
[5]凍合二句:有兩異説:(一)用道書典故。
王十朋注引趙彥材曰:“世傳王荊公常誦先生此詩,嘆曰:‘蘇子瞻乃能使事至此。
’時其婿蔡卞曰:‘此句不過詠雪之狀,妝樓臺如玉樓,瀰漫萬象若銀海耳。
’荊公哂焉,謂曰:‘此出道書也。
’蔡卞曾不理會于玉樓何以謂之‘凍合’,而下三字雲‘寒起粟’?于銀海何以謂之‘光搖’,而下三字雲‘眩生花’乎?‘起粟’字蓋使趙飛燕雖寒體無軫粟也。
”趙德麟《侯鯖録》卷一亦雲:“東坡在黃州日作雪詩雲:‘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人不知其使事也。
後移汝海,過金陵,見王荊公論詩及此,雲:‘道家以兩肩爲玉樓,以目爲銀海,是使此否?’坡笑之。
退謂葉緻遠曰:‘學荊公者,豈有此博學哉!’”則蘇軾亦未明確首肯。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一雲:“玉樓爲肩,銀海爲眼,用道家語,然竟不知出道家何書?蓋《黃庭》一種書,相傳有此説。
”(二)白描實景。
葉夢得認爲是實寫,“超然飛動,何害其言玉樓銀海”(《石林詩話》卷下),紀昀亦雲:“此因玉樓銀海太涉體物,故造爲荊公此説以周旋東坡,其實隻是地如銀海,屋似玉樓耳,不必曲爲之説也。
”又雲:“玉樓、銀海之説,疑出詩話之附會。
銀海爲目,義尚可通;凍合兩肩,更成何語。
且自宋迄今,亦無確指出何道書者,不如依文解之爲是。
”(皆見《瀛奎律髓刊誤》卷二十一)袁枚《隨園詩話》卷一:“東坡雪詩用銀海、玉樓,不過言雪之白,以‘銀’、‘玉’字樣襯托之,亦詩家常事。
注蘇者必以爲道家肩、目之稱,則當下雪時,專飛道士家,不到别人家耶?”(郭沫若《讀隨園詩話劄記》三十五《評王安石》條駁斥袁説,認爲王安石所雲爲“深知甘苦”之言。
)兩説姑并存。
但蘇軾其他雪詩,如《次韻仲殊雪中遊西湖》雲:“玉樓已峥嶸”,《雪中過淮謁客》雲:“萬頃穿銀海”,其“玉樓”、“銀海”皆係實寫。
“寒起粟”、“眩生花”乃襲用晚唐裴説之斷句:“瘦肌寒起粟,病眼餒生花。
”見《全唐詩》卷七百二十一(《隨園詩話》卷十四已指出)。
[6]遺蝗二句:謂大雪滅蝗,來年麥子必將豐收。
幾家,一作“萬家”。
[7]空吟句:《新唐書·劉叉傳》:劉叉“作《冰柱》、《雪車》二詩,出盧仝、孟郊右”。
《韻語陽秋》卷三:“劉叉詩酷似玉川子(盧仝),而傳于世者二十七篇而已。
《冰柱》、《雪車》二詩,雖作語奇怪,然議論亦皆出于正也。
《冰柱》詩雲:‘不爲四時雨,徒于道路成泥柤;不爲九江浪,徒能汩沒天之涯。
’……如此等句,亦有補于時,與玉川《月蝕》詩稍相類。
” 【評箋】 陸遊《跋呂成叔和東坡尖叉韻雪詩》:“蘇文忠集中有雪詩,用‘尖’、‘叉’二字,王文公集中,又有次蘇韻詩,議者謂非二公莫能爲也。
通判澧州呂文之成叔乃頓和百篇,字字工妙,無牽強湊泊之病。
” 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十二引陸遊語,并雲:“據此則‘尖’、‘叉’二韻,介甫當時皆有和章,今集中所載,隻‘叉’字韻六首耳。
(按,即《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讀眉山集愛其雪詩能用韻,復次韻一首》)至呂成叔百篇,世無一傳者,古人名作湮沒,何可勝道?可發一嘆。
” 費袞《梁谿漫志》卷七《作詩押韻》條:“作詩押韻是一奇,荊公、東坡、魯直押韻最工,而東坡尤精于次韻,往返數四,愈出愈奇。
如作梅詩、雪詩,押‘暾’字、‘叉’字,在徐州與喬太博唱和,押‘粲’字數詩特工。
荊公和‘叉’字數首,魯直和‘粲’字數首,亦皆傑出。
蓋其胸中有數萬卷書,左抽右取,皆出自然,初不着意要尋好韻,而韻與意會,語皆渾成,此所以爲好。
若拘于用韻,必有牽強處,則害一篇之意,亦何足稱。
”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一:“坡知密州時作,年三十九歲。
偶然用韻甚險,而再和尤佳。
或謂坡詩律不及古人,然才高氣雄,下筆前無古人也。
觀此雪詩,亦冠絶古今矣。
雖王荊公亦心服,屢和不已,終不能壓倒。
” 紀批(卷十二):“二詩徒以窄韻得名,實非佳作。
” 沈德潛《説詩晬語》卷下:“東坡‘尖’、‘叉’韻詩,偶然遊戲,學之恐入于魔。
” 和子由四首(選一) 送春[1] 夢裏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
酒闌病客惟思睡[2],蜜熟黃蜂亦懶飛。
芍藥櫻桃俱掃地[3],鬢絲禪榻兩忘機[4]。
憑君借取法界觀,一洗人間萬事非[5]。
[1]熙寧八年(一〇七五)作。
蘇轍時爲齊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南)掌書記,曾作《次韻劉敏殿丞送春》詩。
蘇軾作此爲和章,同時尚有其他三首,此爲第二首。
[2]酒闌四句:紀批(卷十三):“四句對得奇變,此對面烘託之法。
”他在《瀛奎律髓刊誤》卷二十六中亦雲:“三四二句是對面烘染法,好在‘亦’字,上下鎔成一片。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四:“‘酒闌’句是賦,‘蜜熟’句是比,對句卻從上句生出,作手大家,即一屬對,不易測識如是。
” [3]芍藥句:蘇軾自注:“病過此二物。
” [4]忘機:汰盡謀算得失之權變心計。
[5]憑君二句:蘇軾自注:“來書雲:近看此書,餘未嘗見也。
”《法界觀》,指《法界觀門》,唐杜順著,全名《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爲佛教華嚴宗重要著作之一。
紀批(卷十三):“上句五仄落腳,下句萬字宜用平聲。
” 【評箋】 《瀛奎律髓》卷二十四:“‘酒闌病客惟思睡’,我也,情也;‘蜜熟黃蜂亦懶飛’,物也,景也;‘芍藥櫻桃俱掃地’,景也;‘鬢絲禪榻兩忘機’,情也。
一輕一重,一來一往,所謂四實四虛,前後虛實,又當何如下手?至此則如繫風捕影,未易言矣。
坡妙年詩律頗寬,至晚年乃神妙流動。
”(馮舒駁雲:“大手自然不同,豈可以尋常蹊徑束之。
”) 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1](選二) 湖橋 朱欄畫柱照湖明,白葛烏紗曳履行。
橋下龜魚晚無數,識君拄杖過橋聲[2]。
[1]原共三十首,《湖橋》爲第一首。
文同,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爲蘇軾表兄。
熙寧八年任洋州(今陝西洋縣)知州。
此詩作于熙寧九年(一〇七六)。
[2]此首紀昀批雲:“暗用‘堂堂策策’事,寫出閑逸。
”(卷十四)按,堂堂策策,見譚峭《化書》卷五:“庚氏穴池,構竹爲憑檻,登之者,其聲策策焉;辛氏穴池,構木爲憑檻,登之者,其聲堂堂焉。
二氏俱牧魚于池中,每憑檻投餌,魚必踴躍而出。
他日但聞策策堂堂之聲,不投餌亦踴躍而出。
” 南園[3] 不種夭桃與緑楊,使君應欲候農桑[4]。
春畦雨過羅紈膩,夏壠風來餅餌香[5]。
[3]《南園》爲第二十九首。
[4]使君句:此詩爲勸農詩,并暗切文同的知州身份。
[5]春畦二句:王十朋注本卷十引趙次公曰:“此格謂之言山不言山、言水不言水之格,最爲巧妙。
”“舊《眉山集》一本雲‘桑疇’、‘麥壠’,今雲‘春疇’、‘夏壠’。
言‘春’則知其爲桑,況下又有‘羅紈膩’字;言‘夏’則知其爲麥,況下又有‘餅餌香’字乎?此必先生後來手自定詩集時易之耳。
”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五:“東坡曰:‘桑疇雨過羅紈膩,麥隴風來餅餌香’,如《華嚴經》舉因知果,譬如蓮花,方其吐華而果具蕊中。
”(《詩人玉屑》卷六引《冷齋夜話》“桑疇”作“春畦”,“麥隴”作“夏壠”,“舉因知果”作“舉果知因”)按,趙次公以“春疇”代“桑疇”、“夏壠”代“麥壠”,是爲修辭上之借代;惠洪所謂“舉因知果法”實爲聯想,此法在蘇詩中屢用,如《和田國博喜雪》:“玉花飛半夜,翠浪看明年。
”《雨後行菜圃》:“未任筐筥載,已作杯盤想。
”《遊博羅香積寺》從建碓設想以後的“收麵”、“舂糠”乃至“炊裂十字瓊肌香”的麵餅。
《初到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等等。
(《宋詩精華録》卷二亦已指出“春畦”二句“即‘長江繞郭’一聯作法”。
)另,“羅紈膩”又可理解爲比喻雨後之桑葉,“餅餌香”比喻風中之麥香,此兩句實爲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和晁同年九日見寄[1] 仰看鸞鵠刺天飛,富貴功名老不思。
病馬已無千裡志[2],騷人長負一秋悲[3]。
古來重九皆如此,别後西湖付與誰[4]?遣子窮愁天有意,吳中山水要清詩[5]。
[1]晁端彥,字美叔,任提點兩浙刑獄,置司杭州。
熙寧九年(一〇七六)五月,因違法在潤州待審。
詩即作于此時。
他與蘇軾同榜進士,故稱“同年”。
[2]病馬句:《晉書·王敦傳》:王敦“每酒後輒詠魏武帝樂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裏反用此典。
[3]騷人句: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凜)秋。
”這裏正用其意。
[4]古來二句: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淡而彌旨,知此者鮮矣。
” [5]遣子二句:《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曰:“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後世雲。
”白居易《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兩句爲相慰之辭。
【評箋】 紀批(卷十四):“沉着排宕。
” 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1]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方將怨無襦,忽復歌緇衣[2]。
堂堂孔北海,直氣凜羣兒[3]。
朱輪未及郊[4],清風已先馳。
何以累君子,十萬貧與羸[5]。
滔滔滿四方,我行竟安之?何時劍關路,春山聞子規[6]。
[1]孔郎中,孔宗翰,字周翰,其官階爲郎中。
他是繼蘇軾之後的密州知州,在未到密州前,有詩寄蘇,蘇答以此詩,時在熙寧九年(一〇七六)冬。
[2]方將二句:謂正當我因無益于民而抱愧時,忽接孔宗翰來詩推崇自己的政績。
上句典出《後漢書·廉範傳》:廉範任蜀郡太守時,百姓歌之曰:“廉叔度(廉範字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無襦今五絝。
”下句典出《詩·鄭風·緇衣》,《詩序》謂此詩乃贊美鄭武公父子“并爲周司徒,善于其職”。
[3]堂堂二句:《後漢書·孔融傳》:“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
”“爲北海相”。
傳論又雲:“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這裏以孔融喻孔宗翰,他也是孔子後代。
[4]朱輪:《後漢書·輿服志》上:“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蓋,朱兩轓。
其千石、六百石,朱左轓。
”這裏指孔宗翰作爲知州的車仗。
[5]十萬句:泛指一州之民。
《新唐書·陳子昂傳》記陳子昂上書言事雲:“一州得才刺史,十萬戶賴其福;得不才刺史,十萬戶受其困。
”(傳文與《陳子昂集》中《上軍國利害事·牧宰》文字有出入) [6]滔滔四句:意謂自己宦途浮沉,不知何時歸居故鄉蜀中。
留别釋迦院牡丹呈趙倅[1] 春風小院初來時,壁間惟見使君詩。
應問使君何處去?憑花説與春風知。
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2]。
去年崔護若重來[3],前度劉郎在千裡[4]。
[1]此詩查慎行、馮應榴注本均以爲熙寧五年作于杭州,施元之等注本、施宿《東坡先生年譜》、王文誥注本則斷爲熙寧九年(一〇七六)離密州時作,今從之。
趙倅,名成伯。
倅,副職,此處即通判。
自《雪後書北臺壁二首》至本篇,皆作于密州。
[2]年年二句: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3]去年句:《本事詩·情感》記唐崔護于清明日獨遊都城南,遇一女子求飲,“意屬殊厚”。
“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逕往尋之。
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
因題詩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隻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裏以崔護喻趙倅。
[4]前度句:用劉禹錫三遊玄都觀訪賞桃花事。
他最後一次有《再遊玄都觀》詩:“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裏以劉禹錫自比。
結兩句懸擬來年趙倅如再賞釋迦院牡丹,會想念我已遠在他方。
此處兩用桃花典故,而題雲牡丹,前人謂稍不切。
【評箋】 紀批(卷十四):“前四句運意奇幻,後四句出以曼聲,亦情思惘然不盡。
” 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1]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東風吹宿酒,瘦馬兀殘夢[2]。
蔥曨曉光開,旋轉餘花弄。
下馬成野酌,佳哉誰與共?須臾晚雲合,亂灑無缺空。
鵝毛垂馬騣,自怪騎白鳳[3]。
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敧棟[4];老農釋耒嘆,淚入飢腸痛。
春雪雖雲晚,春麥猶可種。
敢怨行役勞,助爾歌飯甕[5]。
[1]熙寧十年(一〇七七)元日作。
時蘇軾離密州赴京任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途中。
[2]瘦馬句:《升庵詩話》卷十二《劉駕詩》條:“劉駕詩體近卑,無可采者。
獨‘馬上續殘夢’一句,千古絶唱也。
東坡改之,作‘瘦馬兀殘夢’,便覺無味矣。
”餘參看前《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馬上續殘夢”句注。
[3]鵝毛二句:《北夢瑣言》卷五《沈蔣人物》條:“沈詢侍郎清粹端美,神仙中人也。
制除山北節旄。
京城誦曹唐《遊仙詩》雲:‘玉詔新除沈侍郎,便分茅土領東方。
不知今夜遊何處?侍從皆騎白鳳凰。
’即風姿可知也。
”蘇詩雖即景詠雪,句義卻從此化出。
[4]連敧棟:言逃戶之多。
敧棟,傾斜破敗之屋,指貧戶。
[5]敢怨二句:《升庵詩話》卷十《梅溪注東坡詩》條:“王梅溪注東坡詩,世稱其博,予偶信手繙一冊,《除夜大雪留濰州》詩雲:‘敢怨行役勞,助爾歌飯甕’,山東民謡雲:‘霜淞打霧淞,貧兒備飯甕。
’淞音宋,積雪也,以爲豐年之兆,坡詩正用此。
而注雲:山東人以肉埋飯下,謂之飯甕,何異小兒語耶?”(《墨莊漫録》引古農諺作“霜淞打霧淞,窮漢備飯甕。
”) 【評箋】 紀批(卷十五):“‘鵝毛’字本俚語,得下五字,便成奇采,于此悟點化之妙。
‘淚入’五字慘。
收處波瀾壯闊,立言亦極得體。
” 書韓幹牧馬圖[1] 南山之下,汧渭之間[2],想見開元天寶年。
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萬匹如雲煙[3]。
騅駓駰駱驪騮騵,白魚赤兔皇[4]。
龍顱鳳頸獰且妍,奇姿逸德隱駑頑。
碧眼胡兒手足鮮,歲時翦刷供帝閑[5]。
柘袍臨池侍三千[6],紅妝照日光流淵。
樓下玉螭吐清寒,往來蹙踏生飛湍。
衆工舐筆和朱鉛[7],先生曹霸弟子韓[8]。
廄馬多肉尻脽圓,肉中畫骨誇尤難[9]。
金羈玉勒繡羅鞍,鞭箠刻烙傷天全,不如此圖近自然。
平沙細草荒芊綿,驚鴻脫兔争後先[10]。
王良挾策飛上天[11],何必俯首服短轅[12]? [1]熙寧十年(一〇七七)作于汴京。
韓幹,唐代著名畫家,藍田(今屬陝西)人。
善畫人物,尤工畫馬。
初師曹霸,後被玄宗召入宮廷,便以内廄名馬爲師,所作形象雄俊,獨步當時。
[2]南山二句:南山,指秦嶺山,在隴縣東南。
汧(qiān)渭,汧水(今字作千水)源出甘肅省東南,至寶鷄市流入渭水。
《史記·秦本紀》:“非子(人名)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
”紀批(卷十五):“若第二句去一‘之’字作一句,神味便減。
” [3]八坊二句:《新唐書·兵志》:“唐之初起,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馬三千于赤岸澤,徙之隴右。
監牧之制始于此。
”“用太僕少卿張萬歲領羣牧。
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置八坊岐、豳、涇、寧間,地廣千裡,一曰保樂,二曰甘露,三曰南普閏,四曰北普閏,五曰岐陽,六曰太平,七曰宜祿,八曰安定。
”後馬政日廢,開元初命王毛仲領内外閑廄,“馬稍稍復,始二十四萬,至十三年乃四十三萬”。
杜甫《天育驃騎圖歌》:“當時四十萬匹馬。
” [4]騅駓二句:指形形色色的馬。
騅,毛色蒼白相雜的馬。
駓,毛色黃白相雜的馬。
駰,淺黑間白的雜色馬。
駱,黑鬣的白馬。
驪,純黑色的馬。
騮,黑鬣的紅馬。
騵,白腹的騮馬。
白魚,兩目似魚目的馬。
赤兔,紅色馬。
騂(xīng),紅黃色的馬。
皇,毛色黃白相雜的馬。
(hàn),長毛馬。
[5]帝閑:内廷馬廄。
《新唐書·兵志》:“又有掌閑,調馬習上。
”“又以尚乘掌天子之禦。
左右六閑:一曰飛黃,二曰吉良,三曰龍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
總十有二閑爲二廄:一曰祥麟,二曰鳳苑,以系飼之。
” [6]柘袍:黃袍,皇帝所服,代指皇帝。
三千:指宮女之多。
[7]朱鉛:指繪畫的顔料。
[8]先生句:以上皆寫開元天寶時内外閑廄之況,至此句才入題。
[9]廄馬二句: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幹唯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杜甫論馬崇尚“鋒稜瘦骨成”(《房兵曹胡馬》),故謂韓幹畫馬多肉,不見骨相。
蘇軾謂廄馬本來多肉,韓幹卻能“肉中畫骨”,彌見功力。
尻脽(kāoshuí),臀部。
[10]平沙二句:全詩隻此二句正面描寫《牧馬圖》。
驚鴻,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
”脫兔,《孫子·九地》:“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皆形容動作輕逸快捷。
[11]王良:春秋時趙簡子的善禦者。
《淮南子·覽冥訓》:“昔者王良、造父之禦也,上車攝轡,馬爲整齊而斂諧,投足調均,勞逸若一。
”後引申爲星名。
《晉書·天文志》:“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車禦官也。
”故詩雲“挾策(馬鞭)飛上天”。
[12]短轅:《世説新語·輕詆》劉孝標注引《蔡充别傳》:蔡充“故詣王公(王導),謂曰:‘朝廷欲加公九錫,公知不?’王謂信然,自叙陳志。
蔡曰:‘不聞餘物,惟聞有短轅犢車、長柄麈尾。
’王大愧。
”(因此語揭破王導懼内故事)這裏指狹窄不適。
《烏臺詩案》:“熙寧十年二月到京,王詵送到茶果酒食等。
三月初一日,王詵送到簡帖,約來日出城外四照亭中相見。
次日軾與詵相見。
……次日王詵送韓幹畫馬十二匹,共六軸,求軾跋尾,不合作詩雲:‘王良狹矢飛上天,何必俯首求短轅?’意以騏驥自比,譏諷執政大臣,無能盡我之才,如王良之能馭者,何必折節幹求進用也。
” 【評箋】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五:“馬詩有杜甫諸作,後人無從着筆矣。
千載獨有軾詩數篇,能别出一奇於浣花之外,骨幹氣象,實相等埒。
”“篇中‘騅駓駰駱驪騮騵’,蓋本昌黎《陸渾山火》詩‘鴉鴟鵰鷹雉鵠鵾’之句,王士禛謂并是學《急就篇》句法,由其氣大,故不見其累重之迹,即如此詩,本是則傚少陵,而此二句,乃全似昌黎亦不覺也。
” 紀批(卷十五):“通首傍襯,隻結處一着本位,章法奇絶。
”“到末又拖一意,變化不測。
” 和孔密州五絶(選一) 東欄梨花[1]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2]? [1]原共五首,《東欄梨花》爲第三首。
熙寧十年(一〇七七)四月,蘇軾改任徐州知州。
此詩當抵徐後所作。
孔密州,即孔宗翰,見前《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詩注。
[2]惆悵二句: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十:“紹興中,予在福州,見何晉之大著,自言嘗從張文潛(耒)遊,每見文潛哦此詩,以爲不可及。
餘按杜牧之有句雲:‘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幹?’東坡固非竊牧之詩者,然竟是前人已道之句,何文潛愛之深也,豈别有所謂乎?”(參看《容齋隨筆》卷十五《張文潛哦蘇杜詩》條)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駁陸遊雲:“餘愛坡老詩渾然天成,非模仿而爲之者,放翁正所謂洗瘢索垢者矣。
” 【評箋】 《禦選唐宋詩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