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五
關燈
小
中
大
鶴林寺僧舍》詩。
【評箋】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淵明詩:‘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此詞從陶詩中得來,逾覺清異,較‘浮生半日閑’句,自是詩詞異調。
論者每謂坡公以詩筆入詞,豈審音知言者?” 西江月 重陽棲霞樓作[1]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2],今日凄涼南浦[3]。
莫恨黃花未吐[4],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5],俯仰人間今古。
[1]題一作《重九》。
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卷二:“案彊村本此詞列在卷三,不編年,以當時未見傅(榦)本,不敢臆定故也。
今據傅本題文(按,有“棲霞樓作”四字),與詞中戲馬東徐之語,斷爲先生謫居黃州三年間作,因爲改編癸亥(即元豐六年)。
”按,元豐六年重陽,蘇軾另有《醉蓬萊》詞,自序雲:“餘謫居黃州,三見重九,每歲與太守徐君猷會于棲霞樓。
今年公將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此詞。
”本篇中有“今日凄涼南浦”句,當亦送别徐君猷之作,可依龍箋本進而定爲元豐六年作。
惟《醉蓬萊》雲:“此會應須爛醉,仍把紫菊紅萸,細看重嗅。
”本篇卻雲:“莫恨黃花未吐”,“酒闌不必看茱萸”,似不相合;實《醉蓬萊》謂“此會應須”,係預測之詞,乃重陽聚會前所作,本篇則作于聚會之時。
[2]當年句:徐州有重陽節聚會戲馬臺之俗。
謝瞻《九日從宋公(劉裕)戲馬臺集送孔令(孔靖)》,李善注引蕭子顯《齊書》雲:“宋武帝爲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項羽戲馬臺,至今相承,以爲舊準。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戲馬臺,在州城南,高十仞,廣數百步,項羽所築。
劉裕至彭城,大會軍士于此。
”據《水經·泗水注》,項羽時原名涼馬臺,近刻訛作掠馬臺。
後才稱戲馬臺。
[3]南浦:《楚辭·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賦》:“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後泛指送别之地。
[4]黃花:菊花。
《淮南子·時則訓》:“菊有黃華。
” [5]茱萸(yú):植物名,有濃烈香味,可入藥。
重陽節舊有佩茱萸囊辟邪、求長壽之俗。
《西京雜記》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又見《續齊諧記》) 滿庭芳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别雪堂鄰裡二三君子。
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别,遂書以遺之。
[1]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裡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2]。
坐見黃州再閏[3],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鷄豚社酒,相勸老東坡[4]。
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5]。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6]。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7]。
[1]王質《雪山集》卷七《東坡先生祠堂記》:“先生以元豐七年别黃……見詞‘好在堂前楊柳,應念我莫剪柔柯’者是,今載集。
楊元素(繪)起爲富川,聞先生自黃移汝,欲順大江,逆西江,適筠見子由,令富川弟子員李翔要先生道富川。
《滿庭芳序》所謂‘會李仲覽自江南來’者是。
今藏下雉李氏。
” [2]百年二句:此用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嶽李大夫》“年皆過半百,來日苦無多”句,時韓愈年五十三;蘇軾作本篇時年僅四十九,尚未超過半百。
強半,過半,大半。
[3]再閏:蘇軾以元豐三年二月至黃,七年四月移汝,歷時四年零二個月。
元豐三年閏九月,六年閏六月,故稱“再閏”。
[4]老東坡:終老于東坡。
[5]待閑看二句:賈島《江上憶吳處士》雲:“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呂巖《促拍滿路花》詞起句雲:“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用其意境。
洛水,今河南洛河,源出陝西,經洛陽,于偃師合伊河,至鞏縣入黃河。
蘇軾量移汝州,汝州在今河南臨汝(屬洛陽專區),相距不遠。
[6]應念我二句:《詩·召南·甘棠》:“蔽芾(茂盛貌)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居住)。
”蘇軾在雪堂曾手植柳樹,故以相比。
[7]仍傳語三句:託李翔傳語江南父老,時時晾曬作者所穿之漁蓑。
言外謂自己仍將再來。
江南,指武昌(今鄂州市),與黃州隔江相望,蘇軾常去遊玩。
漁家傲 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
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郡[1]。
千古龍蟠并虎踞[2],從公一吊興亡處[3]。
渺渺斜風吹細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駕風車淩彩霧,紅鸞驂乘青鸞馭[4]。
卻訝此洲名白鷺[5]。
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八月作。
賞心亭,《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
”王勝之,名益柔,歷官龍圖閣直學士,故稱龍圖。
見前《同王勝之遊蔣山》詩注。
[2]龍蟠虎踞:諸葛亮論金陵形勢之語,見前《同王勝之遊蔣山》詩注。
[3]興亡:指六朝的興衰。
[4]公駕二句:以駕車淩雲、鸞鳳驂乘等神話故事,喻王將離金陵他去。
[5]白鷺洲:在南京西南長江之中。
【附録】 趙德麟《侯鯖録》卷八:“東坡自黃移汝,過金陵,見舒王(王安石)。
適陳和叔作守,多同飲會。
一日,遊蔣山,和叔被召將行。
舒王顧江山曰:‘子瞻可作歌。
’坡醉中書‘千古龍蟠并虎踞……’和叔到任數日而去。
舒王笑曰:‘白鷺者,得無意乎?’” 浣溪沙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1]。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2],入淮清洛漸漫漫[3]。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4],人間有味是清歡。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十二月,蘇軾赴汝州途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作。
劉倩叔,生平不詳。
時與蘇軾先後同遊南山者有劉士彥(泗州守)、劉仲達(眉山舊友),“彥”、“倩”均有“美士”之義,疑倩叔爲士彥之字。
南山,蘇軾《泗州南山監倉蕭淵東軒二首》其一“偶隨樵父採都梁”句自注:“南山名都梁山,山出都梁香(香草名)故也。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五:“苕溪漁隱曰:‘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師至汴口,并無山,惟隔淮方有南山,米元章名其山爲第一山,有詩雲。
’”即本篇所雲南山。
[2]灘:十裡灘,在南山附近。
[3]清洛:實指汴河。
元豐二年三月,導洛通汴,故稱清洛。
汴河至泗州入淮。
或謂指洛澗,則在泗州之西甚遠,疑誤。
〔漫漫〕水流暢達貌。
[4]蓼茸句: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筍,萵苣筍。
春盤,舊俗立春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稱“春盤”。
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蘇軾《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喜見春盤得蓼菜。
”“雪沫”二句寫遊南山時清茶野餐的風味。
因時近立春,故雲“試春盤”。
賀新郎[1] 乳燕飛華屋[2]。
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3]。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4]。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5]。
待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6]。
濃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7]。
又恐被、秋風驚緑[8]。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9]。
共粉淚,兩簌簌[10]。
[1]此詞或雲爲杭妓秀蘭而作,或雲爲其侍妾榴花而作,均不可信,見“附録”。
寫作年代失考,因其與前篇皆爲詠物詞,主旨、意境亦相類,故暫置于此。
[2]飛:或雲真本作“棲”。
《艇齋詩話》:“其真本雲:‘乳燕棲華屋’,今本作‘飛’字,非是。
”趙彥衞《雲麓漫鈔》卷四,亦雲見真蹟作“棲”,并雲“以此知前輩文章爲後人妄改亦多矣”。
[3]扇手句:《世説新語·容止篇》:“王夷甫容貌整麗,妙于談玄,恒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别。
” [4]瑤臺:《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瑤臺,以玉爲臺,此指仙境。
下“曲”,幽深處。
[5]紅巾蹙:以摺皺的紅巾形容石榴花。
白居易《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衆》:“山榴花似結紅巾,容豔新妍占斷春。
” [6]待浮花二句:韓愈《杏花》:“浮花浪蘂鎮長有,才開還落瘴霧中。
”浮、浪,言衆花之輕浮。
此二句謂一等衆芳謝盡,隻有榴花陪伴幽獨之美人。
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一:“其‘蘂’字乃以上作平,與‘兩簌簌’句中‘簌’字以入作平同。
” [7]芳心千重似束:喻重瓣榴花。
[8]秋風驚緑:指西風起,榴花凋謝,隻剩緑葉。
[9]若待得君二句:此詞前半寫美人,後半寫榴花,皆以抒寫作者懷才不遇的抑郁情懷。
此“君”字與上“君”字,均指“美人”。
《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一:“《賀新郎》調一百十六字。
……(蘇軾此詞)計一百十五字。
竊意‘若待得君來向此’下直接‘花前對酒不忍觸’,語氣未洽,必係‘花前’上脫一字,雖韓淲詞此句亦僅七字,恐同一殘缺,非全本也。
” [10]兩簌簌:指花瓣和眼淚。
【評箋】 吳師道《吳禮部詞話》:“東坡《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雲雲,後段‘石榴半吐紅巾蹙’以下皆詠榴……别一格也。
”(又見楊慎《詞品》卷三《東坡〈賀新郎〉詞》條) 王又華《古今詞論》引毛稚黃語:“前半泛寫,後半專叙,蓋宋詞人多此法。
如子瞻《賀新涼》後段隻説榴花,《蔔算子》後段隻説鳴雁,周清真《寒食詞》後段隻説邂逅,乃更覺意長。
” 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上引劉體仁語(劉《七頌堂詞繹》無此條):“換頭處不欲全脫,不欲明黏,能如畫家開闔之法,一氣而成,則神味自足,有意求之不得也。
宋人多于過變處言情,然其氣已全于上段矣,另作頭緒,便不成章。
至如東坡《賀新郎》‘乳燕飛華屋’,其換頭‘石榴半吐’,皆詠石榴;《蔔算子》‘缺月掛疏桐’,其換頭‘縹緲孤鴻影’,皆詠鴻,又一變也。
” 《草堂詩餘正集》卷六:“本詠夏景,至換頭單説榴花。
高手作文,語意到處即爲之,不當限以繩墨。
”又雲:“榴花開榴花謝,似芳心共粉淚想象,詠物妙境。
” 《蓼園詞選》:“前一闋是寫所居之幽僻,次闋又借榴花以比此心藴結,未獲達于朝廷,又恐其年已老也。
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纏綿,耐人尋味不盡。
” 《復堂詞話》:“頗欲與少陵《佳人》一篇互證。
” 【附録】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詞話》雲:“蘇子瞻守錢塘,有官妓秀蘭,天性黠慧,善于應對。
湖中有宴會,羣妓畢至,惟秀蘭不來。
遣人督之,須臾方至。
子瞻問其故,具以‘髮結沐浴,不覺困睡,忽有人叩門聲,急起而問之,乃樂營將催督之,非敢怠忽,謹以實告’。
子瞻亦恕之。
坐中倅車,屬意于蘭,見其晚來,恚恨未已,責之曰:‘必有他事,以此晚至。
’秀蘭力辯,不能止倅之怒。
是時,榴花盛開,秀蘭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
秀蘭收淚無言。
子瞻作《賀新涼》以解之,其怒始息。
其詞曰:……子瞻之作,皆紀目前事,蓋取其沐浴新涼,曲名《賀新涼》也。
後人不知之,誤爲《賀新郎》,蓋不得子瞻之意也。
子瞻真所謂風流太守也,豈可與俗吏同日語哉!苕溪漁隱曰:野哉,楊湜之言,真可入《笑林》!東坡此詞,冠絶古今,託意高遠,寧爲一娼而發耶?‘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風敲竹’,用古詩‘捲簾風動竹,疑是故人來’之意(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今乃雲‘忽有人叩門聲,急起而問之,乃樂營將催督’,此可笑者一也。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
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蓋初夏之時,千花事退,榴花獨芳,因以中(申)寫幽閨之情,今乃雲‘是時榴花盛開,秀蘭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此可笑者二也。
此詞腔調寄《賀新郎》,乃古曲名也,今乃雲:‘取其沐浴新涼,曲名《賀新涼》,後人不知之,誤爲《賀新郎》。
’此可笑者三也。
《詞話》中可笑者甚衆,姑舉其尤者。
第東坡此詞,深爲不幸,橫遭點污,吾不可無一言雪其恥。
” 《艇齋詩話》:“東坡《賀新郎》在杭州萬頃寺作。
寺有榴花樹,故詞中雲石榴。
又是日有歌者晝寢,故詞中雲:‘漸困倚孤眠清熟’。
” 《草堂詩餘正集》卷六:“凡作詞或具深衷,或即時事,工與不工,則作手之本色,自莫可掩。
《賀新涼》一解,苕溪正之誠然,而爲秀蘭非爲秀蘭,不必論也。
兩家紛然,子瞻在泉,不笑其多事耶?” 《耆舊續聞》卷二記陸辰州子逸“嘗于晁以道家見東坡(此詞)真蹟。
晁氏雲:‘東坡有妾名朝雲、榴花。
朝雲死于嶺外……惟榴花獨存,故其詞多及之。
觀‘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可見其意矣”。
又雲:“曩見陸辰州,語餘以《賀新郎》詞用榴花事,乃妾名也。
退而書其語,今十年矣,亦未嘗深考。
近觀顧景藩續注,因悟東坡詞中用‘白團扇’、‘瑤臺曲’,皆侍妾故事。
按晉中書令王珉好執白圑扇,婢作《白團扇歌》以贈珉。
又《唐逸史》許澶暴卒復寤,作詩雲:‘曉入瑤臺露氣清,坐中惟見許飛瓊。
塵心未盡俗緣重,千裡下山空月明。
’復寢,驚起,改第二句雲:‘昨日夢到瑤池,飛瓊令改之,雲:不欲世間知我也。
’按《漢武帝内傳》所載董雙成、許飛瓊,皆西王母侍兒。
東坡用此事,乃知陸辰州得榴花之事于晁氏爲不妄也。
《本事詞》載榴花事極鄙俚,誠爲妄誕。
”按,蘇軾《朝雲詩·序》雲:“予家有數妾,四五年相繼辭去,獨朝雲者隨予南遷。
”則南遷時并無“榴花”其人相隨,陳鵠所述亦不足據。
《項氏家説》卷八則謂此詞“興寄最深,有《離騷經》之遺法,蓋以興君臣遇合之難”雲雲,亦嫌穿鑿。
如夢令二首[1] 爲向東坡傳語[2],人在玉堂深處[3]。
别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4]。
[1]一本題下有注雲:“寄黃州楊使君二首,公時在翰苑。
”約作于元祐二年至三年間(一〇八七至一〇八八),時蘇軾官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學士。
[2]此首一本有題作《有寄》。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一,此首誤作張先詞。
[3]玉堂:翰林院。
[4]一犁春雨:謂雨量適中,恰宜犁地春耕。
俞成《螢雪叢説》卷上《詩隨景物下語》條:“杜詩‘丹霞一縷輕’,《漁父詞》‘繭縷一鈎輕’,胡少汲詩‘隋堤煙雨一帆輕’。
至若騷人于漁父則曰‘一簑煙雨’,于農夫則曰‘一犁春雨’,于舟子則曰‘一篙春水’,皆曲盡形容之妙也。
” 手種堂前桃李[5],無限緑陰青子。
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6]。
[5]此首一本有題作《春思》。
堂,指東坡雪堂。
[6]此首前四句回憶居住雪堂時的生活情景;結兩句自呼其號,表示眷戀黃州之情,并照應寄贈題意。
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1] 有情風萬裡捲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2],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3]。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4]。
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爲我沾衣[5]。
[1]元祐六年(一〇九一)作。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其詞(即本篇)石刻後東坡自題雲‘元祐六年三月六日’。
餘以《東坡先生年譜》考之,元祐四年知杭州,六年召爲翰林學士承旨,則長短句蓋此時作也。
”蘇軾《參寥泉銘叙》:“其後七年(即元祐四年),予出守錢塘,參寥子在焉。
明年,蔔智果精舍居之。
又明年,新居成,而予以寒食去郡。
”此詞當是臨離杭州時寫給參寥的。
前《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
……》詩亦作于同一天(元祐六年三月六日)。
傅榦注本題下尚有“時在巽亭”四字。
巽亭,在杭州東南。
《乾道臨安志》卷二:“南園巽亭,慶曆三年郡守蔣堂于舊治之東南建巽亭,以對江山之勝。
”蘇舜欽《杭州巽亭》:“公自登臨闢草萊,赫然危構壓崔嵬。
涼翻簾幌潮聲過,清入琴尊雨氣來。
”蘇軾《次韻詹適宣德小飲巽亭》:“濤雷殷白晝。
”是此亭能觀潮,與本篇起句相合。
但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十一謂本篇作于紹聖四年;《蓼園詞選》又謂“此詞不過嘆其久于杭州,未蒙内召耳。
次闋見人地相得,便欲訂終焉之意,未免有激之言,然語意自爾豪宕”。
則在未“内召”之前。
似于作時均未深考。
參寥子,即僧道潛,見前《百步洪》詩注。
[2]西興:見前《望海樓晚景五絶》詩注。
[3]俯仰句:王羲之《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爲陳迹。
” [4]算詩人幾句:《白雨齋詞話》卷八評雲:“寄伊郁于豪宕,坡老所以爲高。
” [5]約它年幾句:《晉書·謝安傳》:謝安雖爲大臣,“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出鎮廣陵,病危還京,過西州門時,“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
他死後,其外甥羊曇一次醉中過西州門,回憶往事,“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扇,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慟哭而去”。
此以謝、羊事爲喻,表達日後退隱杭州的夙願,并盼實現,以免知己抱憾。
【評箋】 《草堂詩餘正集》卷四:“伸紙書去,亭亭無染青蓮出池。
”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突兀雪山,卷地而來,真似泉(錢)塘江上看潮時,添得此老胸中數萬甲兵,是何氣象雄且傑!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語險怪,又出以閒逸感喟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氣者。
詞境至此,觀止矣!”又雲:“雲錦成章,天衣無縫,是作從至情流出,不假熨貼之工。
” 木蘭花令 次歐公西湖韻[1]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2]。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3]。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4]。
與予同是識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5]。
[1]元祐六年(一〇九一)八月,蘇軾移知潁州。
詞即作于其時。
歐陽修《木蘭花令》(一本作《玉樓春》)原唱如下:“西湖南北煙波闊。
風裏絲簧聲韻咽。
舞餘裙帶緑雙垂,酒入香顋紅一抹。
杯深不覺琉璃滑。
貪看六麼花十八。
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與月。
” [2]霜餘二句:秋天淮河、潁水水落清淺,或其江面縮小,或其流聲轉低。
[3]四十三年:歐陽修于皇祐元年(一〇四九)知潁州,作《木蘭花令》詞,至此時正四十三年。
[4]三五句:指十五、十六夜的月亮。
謝靈運《怨曉月賦》:“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亦嘆時光流逝。
[5]西湖:指潁州西湖。
《王直方詩話》:“杭州有西湖,而潁亦有西湖,皆爲遊賞之勝,而東坡連守二州。
……東坡到潁,有《謝執政啓》亦雲:‘入參兩禁,每玷北扉之榮;出典二邦,輒爲西湖之長。
’”後貶惠州,有豐湖,亦名西湖。
(參看《梁谿漫志》卷七“三處西湖”條) 【評箋】 《草堂詩餘續集》卷下:“一片性靈,絶去筆墨畦逕。
” 蝶戀花[1]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緑水人家繞[2]。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3]! 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4]。
[1]題一作《春景》。
[2]繞:一作曉。
《草堂詩餘正集》卷二:“有燕子句,合用‘繞’字,若‘曉’字,少着落。
”俞彥《爰園詞話》:“古人好詞即一字未易彈,亦未易改。
子瞻‘緑水人家繞’,别本‘繞’作‘曉’,爲古今詞話所賞。
愚謂‘繞’字雖平,然是實境;‘曉’字無皈着,試通詠全章便見。
”馮金伯《詞苑萃編》卷二十一亦主此説,是。
主張‘曉’字者亦有,如《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詞話》雲:“予得(此詞)真本于友人處,‘緑水人家繞’作‘緑水人家曉’。
……而‘繞’與‘曉’自霄壤也。
” [3]天涯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
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 [4]多情句:《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詞話》:“蓋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此二字極有理趣。
”(《草堂詩餘正集》卷二亦引) 【評箋】 王士禛《花草蒙拾》:“‘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
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髯直是軼倫絶羣。
” 先著《詞潔》卷二:“坡公于有韻之言,多筆走不守之憾。
後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無此失。
” 《草堂詩餘正集》卷二:“枝上二句,斷送朝雲;一聲何滿子,腸斷李延年,正若是耳。
” 《蓼園詞選》:“柳綿自是佳句,而次闋尤爲奇情四溢也。
” 【附録】 《歷代詩餘》卷一一五引《冷齋夜話》(《叢書集成》本《冷齋夜話》無此條):“東坡《蝶戀花》詞雲:‘花褪殘紅青杏小……’東坡渡海(按,朝雲死于惠州,應雲渡嶺),惟朝雲王氏隨行,日誦‘枝上柳綿’二句,爲之流淚。
病極,猶不釋口。
東坡作《西江月》悼之。
”(又見《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六) 《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閑坐。
時青女初至(指秋霜初降),落木蕭蕭,淒然有悲秋之意。
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
朝雲歌喉將囀,涙滿衣襟。
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
’遂罷。
朝雲不久抱疾而亡。
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
”(又見《瑯環記》卷中、《青泥蓮花記》卷十引) 《詞苑萃編》卷十一引《東坡集》:“東坡制《蝶戀花》詞”,“常令朝雲歌之。
雲唱至‘柳綿’句,輒爲掩抑惆悵,如不自勝。
坡問之,曰:‘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
’” 以上記載,真僞難辨,果如所述,則此詞當作于貶居惠州時期,甚或更早。
姑置于此。
西江月[1]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緑毛幺鳳[2]。
素面常嫌粉涴[3],洗粧不褪唇紅[4]。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5]。
[1]一本有題作《梅》,或作《梅花》。
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十:紹聖三年(一〇九六)“十月,梅開,作《西江月》詞。
”詳見〔附録〕。
[2]倒掛句:蘇軾《再用前韻》(前韻指《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有“緑衣倒挂扶桑暾”句,作者自注:“嶺南珍禽有倒挂子,緑毛,紅喙,如鸚鵡而小,自東海來,非塵埃中物。
”莊綽《鷄肋編》卷下:“東坡在惠州,作梅詞雲:‘玉骨那愁煙瘴……’廣南有緑羽丹觜禽,其大如雀,狀類鸚鵡,棲集皆倒懸于枝上,土人呼爲‘倒挂子’。
而梅花葉四周皆紅,故有洗妝之句。
二事皆北人所未知者。
”又見朱彧《萍洲可談》卷二、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
[3]素面句:樂史《太真外傳》卷上:封“三姨爲虢國夫人”,“虢國不施粧粉,自衒美豔,常素面朝天。
時杜甫有詩雲:‘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涴顔色,淡掃娥眉朝至尊。
’” [4]唇紅:《冷齋夜話》卷十:“嶺外梅花,與中國異。
其花幾類桃花之色,而唇紅香著。
”并舉蘇詞此句爲例。
[5]梨花同夢: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洪皓《江梅引·訪寒梅》“夢吟來”句自注:“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高齋詩話》:“王昌齡《梅詩》雲:‘落落寞寞路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
’方知東坡引用此詩也。
”《野客叢書》卷六《東坡梅詞》條引《高齋詩話》此説,并補充雲:“‘夢雲’又有榴花一事,柳子厚《海石榴》詩曰:‘月寒空階曙,幽夢綵雲生。
’”張邦基《墨莊漫録》卷六:“東坡作梅花詞雲:‘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注雲:唐王建有‘夢看梨花雲’詩。
予求王建詩,行世甚少,唯印行本一卷,乃無此篇。
後得之于晏元獻《類要》中。
後又得建全集七卷,乃得全篇。
題雲《夢看梨花雲歌》:‘薄薄落落霧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
……’或誤傳爲王昌齡,非也。
”龔頤正《芥隱筆記》中《東坡西江月》條亦雲:“東坡梅詞‘不與梨花同夢’,蓋用王建‘夢中梨花雲’詩。
”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説應是王昌齡詩,“王昌齡‘夢中喚作梨花雪’詩誤以爲王建”。
查《全唐詩》中王昌齡、王建詩,均無此詩。
【評箋】 楊慎《詞品》卷二《梅詞》條:“古今梅詞,以坡仙緑毛幺鳳爲第一。
” 【附録一】 《歷代詩餘》卷一一五引《冷齋夜話》(《叢書集成》本《冷齋夜話》無此條):“東坡《蝶戀花》詞雲:‘花褪殘紅青杏小……’東坡渡海,惟朝雲王氏隨行,日誦‘枝上柳綿’二句,爲之流淚。
病極,猶不釋口。
東坡作《西江月》悼之。
”(又見《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六)《冷齋夜話》卷一雲:“又作梅花詞曰‘玉骨那愁瘴霧’者
【評箋】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淵明詩:‘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此詞從陶詩中得來,逾覺清異,較‘浮生半日閑’句,自是詩詞異調。
論者每謂坡公以詩筆入詞,豈審音知言者?” 西江月 重陽棲霞樓作[1]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2],今日凄涼南浦[3]。
莫恨黃花未吐[4],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5],俯仰人間今古。
[1]題一作《重九》。
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卷二:“案彊村本此詞列在卷三,不編年,以當時未見傅(榦)本,不敢臆定故也。
今據傅本題文(按,有“棲霞樓作”四字),與詞中戲馬東徐之語,斷爲先生謫居黃州三年間作,因爲改編癸亥(即元豐六年)。
”按,元豐六年重陽,蘇軾另有《醉蓬萊》詞,自序雲:“餘謫居黃州,三見重九,每歲與太守徐君猷會于棲霞樓。
今年公將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此詞。
”本篇中有“今日凄涼南浦”句,當亦送别徐君猷之作,可依龍箋本進而定爲元豐六年作。
惟《醉蓬萊》雲:“此會應須爛醉,仍把紫菊紅萸,細看重嗅。
”本篇卻雲:“莫恨黃花未吐”,“酒闌不必看茱萸”,似不相合;實《醉蓬萊》謂“此會應須”,係預測之詞,乃重陽聚會前所作,本篇則作于聚會之時。
[2]當年句:徐州有重陽節聚會戲馬臺之俗。
謝瞻《九日從宋公(劉裕)戲馬臺集送孔令(孔靖)》,李善注引蕭子顯《齊書》雲:“宋武帝爲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項羽戲馬臺,至今相承,以爲舊準。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戲馬臺,在州城南,高十仞,廣數百步,項羽所築。
劉裕至彭城,大會軍士于此。
”據《水經·泗水注》,項羽時原名涼馬臺,近刻訛作掠馬臺。
後才稱戲馬臺。
[3]南浦:《楚辭·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賦》:“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後泛指送别之地。
[4]黃花:菊花。
《淮南子·時則訓》:“菊有黃華。
” [5]茱萸(yú):植物名,有濃烈香味,可入藥。
重陽節舊有佩茱萸囊辟邪、求長壽之俗。
《西京雜記》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又見《續齊諧記》) 滿庭芳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别雪堂鄰裡二三君子。
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别,遂書以遺之。
[1]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裡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2]。
坐見黃州再閏[3],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鷄豚社酒,相勸老東坡[4]。
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5]。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6]。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7]。
[1]王質《雪山集》卷七《東坡先生祠堂記》:“先生以元豐七年别黃……見詞‘好在堂前楊柳,應念我莫剪柔柯’者是,今載集。
楊元素(繪)起爲富川,聞先生自黃移汝,欲順大江,逆西江,適筠見子由,令富川弟子員李翔要先生道富川。
《滿庭芳序》所謂‘會李仲覽自江南來’者是。
今藏下雉李氏。
” [2]百年二句:此用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嶽李大夫》“年皆過半百,來日苦無多”句,時韓愈年五十三;蘇軾作本篇時年僅四十九,尚未超過半百。
強半,過半,大半。
[3]再閏:蘇軾以元豐三年二月至黃,七年四月移汝,歷時四年零二個月。
元豐三年閏九月,六年閏六月,故稱“再閏”。
[4]老東坡:終老于東坡。
[5]待閑看二句:賈島《江上憶吳處士》雲:“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呂巖《促拍滿路花》詞起句雲:“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用其意境。
洛水,今河南洛河,源出陝西,經洛陽,于偃師合伊河,至鞏縣入黃河。
蘇軾量移汝州,汝州在今河南臨汝(屬洛陽專區),相距不遠。
[6]應念我二句:《詩·召南·甘棠》:“蔽芾(茂盛貌)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居住)。
”蘇軾在雪堂曾手植柳樹,故以相比。
[7]仍傳語三句:託李翔傳語江南父老,時時晾曬作者所穿之漁蓑。
言外謂自己仍將再來。
江南,指武昌(今鄂州市),與黃州隔江相望,蘇軾常去遊玩。
漁家傲 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
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郡[1]。
千古龍蟠并虎踞[2],從公一吊興亡處[3]。
渺渺斜風吹細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駕風車淩彩霧,紅鸞驂乘青鸞馭[4]。
卻訝此洲名白鷺[5]。
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八月作。
賞心亭,《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
”王勝之,名益柔,歷官龍圖閣直學士,故稱龍圖。
見前《同王勝之遊蔣山》詩注。
[2]龍蟠虎踞:諸葛亮論金陵形勢之語,見前《同王勝之遊蔣山》詩注。
[3]興亡:指六朝的興衰。
[4]公駕二句:以駕車淩雲、鸞鳳驂乘等神話故事,喻王將離金陵他去。
[5]白鷺洲:在南京西南長江之中。
【附録】 趙德麟《侯鯖録》卷八:“東坡自黃移汝,過金陵,見舒王(王安石)。
適陳和叔作守,多同飲會。
一日,遊蔣山,和叔被召將行。
舒王顧江山曰:‘子瞻可作歌。
’坡醉中書‘千古龍蟠并虎踞……’和叔到任數日而去。
舒王笑曰:‘白鷺者,得無意乎?’” 浣溪沙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1]。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2],入淮清洛漸漫漫[3]。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4],人間有味是清歡。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十二月,蘇軾赴汝州途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作。
劉倩叔,生平不詳。
時與蘇軾先後同遊南山者有劉士彥(泗州守)、劉仲達(眉山舊友),“彥”、“倩”均有“美士”之義,疑倩叔爲士彥之字。
南山,蘇軾《泗州南山監倉蕭淵東軒二首》其一“偶隨樵父採都梁”句自注:“南山名都梁山,山出都梁香(香草名)故也。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五:“苕溪漁隱曰:‘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師至汴口,并無山,惟隔淮方有南山,米元章名其山爲第一山,有詩雲。
’”即本篇所雲南山。
[2]灘:十裡灘,在南山附近。
[3]清洛:實指汴河。
元豐二年三月,導洛通汴,故稱清洛。
汴河至泗州入淮。
或謂指洛澗,則在泗州之西甚遠,疑誤。
〔漫漫〕水流暢達貌。
[4]蓼茸句: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筍,萵苣筍。
春盤,舊俗立春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稱“春盤”。
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蘇軾《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喜見春盤得蓼菜。
”“雪沫”二句寫遊南山時清茶野餐的風味。
因時近立春,故雲“試春盤”。
賀新郎[1] 乳燕飛華屋[2]。
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3]。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4]。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5]。
待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6]。
濃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7]。
又恐被、秋風驚緑[8]。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9]。
共粉淚,兩簌簌[10]。
[1]此詞或雲爲杭妓秀蘭而作,或雲爲其侍妾榴花而作,均不可信,見“附録”。
寫作年代失考,因其與前篇皆爲詠物詞,主旨、意境亦相類,故暫置于此。
[2]飛:或雲真本作“棲”。
《艇齋詩話》:“其真本雲:‘乳燕棲華屋’,今本作‘飛’字,非是。
”趙彥衞《雲麓漫鈔》卷四,亦雲見真蹟作“棲”,并雲“以此知前輩文章爲後人妄改亦多矣”。
[3]扇手句:《世説新語·容止篇》:“王夷甫容貌整麗,妙于談玄,恒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别。
” [4]瑤臺:《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瑤臺,以玉爲臺,此指仙境。
下“曲”,幽深處。
[5]紅巾蹙:以摺皺的紅巾形容石榴花。
白居易《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衆》:“山榴花似結紅巾,容豔新妍占斷春。
” [6]待浮花二句:韓愈《杏花》:“浮花浪蘂鎮長有,才開還落瘴霧中。
”浮、浪,言衆花之輕浮。
此二句謂一等衆芳謝盡,隻有榴花陪伴幽獨之美人。
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一:“其‘蘂’字乃以上作平,與‘兩簌簌’句中‘簌’字以入作平同。
” [7]芳心千重似束:喻重瓣榴花。
[8]秋風驚緑:指西風起,榴花凋謝,隻剩緑葉。
[9]若待得君二句:此詞前半寫美人,後半寫榴花,皆以抒寫作者懷才不遇的抑郁情懷。
此“君”字與上“君”字,均指“美人”。
《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一:“《賀新郎》調一百十六字。
……(蘇軾此詞)計一百十五字。
竊意‘若待得君來向此’下直接‘花前對酒不忍觸’,語氣未洽,必係‘花前’上脫一字,雖韓淲詞此句亦僅七字,恐同一殘缺,非全本也。
” [10]兩簌簌:指花瓣和眼淚。
【評箋】 吳師道《吳禮部詞話》:“東坡《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雲雲,後段‘石榴半吐紅巾蹙’以下皆詠榴……别一格也。
”(又見楊慎《詞品》卷三《東坡〈賀新郎〉詞》條) 王又華《古今詞論》引毛稚黃語:“前半泛寫,後半專叙,蓋宋詞人多此法。
如子瞻《賀新涼》後段隻説榴花,《蔔算子》後段隻説鳴雁,周清真《寒食詞》後段隻説邂逅,乃更覺意長。
” 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上引劉體仁語(劉《七頌堂詞繹》無此條):“換頭處不欲全脫,不欲明黏,能如畫家開闔之法,一氣而成,則神味自足,有意求之不得也。
宋人多于過變處言情,然其氣已全于上段矣,另作頭緒,便不成章。
至如東坡《賀新郎》‘乳燕飛華屋’,其換頭‘石榴半吐’,皆詠石榴;《蔔算子》‘缺月掛疏桐’,其換頭‘縹緲孤鴻影’,皆詠鴻,又一變也。
” 《草堂詩餘正集》卷六:“本詠夏景,至換頭單説榴花。
高手作文,語意到處即爲之,不當限以繩墨。
”又雲:“榴花開榴花謝,似芳心共粉淚想象,詠物妙境。
” 《蓼園詞選》:“前一闋是寫所居之幽僻,次闋又借榴花以比此心藴結,未獲達于朝廷,又恐其年已老也。
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纏綿,耐人尋味不盡。
” 《復堂詞話》:“頗欲與少陵《佳人》一篇互證。
” 【附録】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詞話》雲:“蘇子瞻守錢塘,有官妓秀蘭,天性黠慧,善于應對。
湖中有宴會,羣妓畢至,惟秀蘭不來。
遣人督之,須臾方至。
子瞻問其故,具以‘髮結沐浴,不覺困睡,忽有人叩門聲,急起而問之,乃樂營將催督之,非敢怠忽,謹以實告’。
子瞻亦恕之。
坐中倅車,屬意于蘭,見其晚來,恚恨未已,責之曰:‘必有他事,以此晚至。
’秀蘭力辯,不能止倅之怒。
是時,榴花盛開,秀蘭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
秀蘭收淚無言。
子瞻作《賀新涼》以解之,其怒始息。
其詞曰:……子瞻之作,皆紀目前事,蓋取其沐浴新涼,曲名《賀新涼》也。
後人不知之,誤爲《賀新郎》,蓋不得子瞻之意也。
子瞻真所謂風流太守也,豈可與俗吏同日語哉!苕溪漁隱曰:野哉,楊湜之言,真可入《笑林》!東坡此詞,冠絶古今,託意高遠,寧爲一娼而發耶?‘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風敲竹’,用古詩‘捲簾風動竹,疑是故人來’之意(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今乃雲‘忽有人叩門聲,急起而問之,乃樂營將催督’,此可笑者一也。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
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蓋初夏之時,千花事退,榴花獨芳,因以中(申)寫幽閨之情,今乃雲‘是時榴花盛開,秀蘭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此可笑者二也。
此詞腔調寄《賀新郎》,乃古曲名也,今乃雲:‘取其沐浴新涼,曲名《賀新涼》,後人不知之,誤爲《賀新郎》。
’此可笑者三也。
《詞話》中可笑者甚衆,姑舉其尤者。
第東坡此詞,深爲不幸,橫遭點污,吾不可無一言雪其恥。
” 《艇齋詩話》:“東坡《賀新郎》在杭州萬頃寺作。
寺有榴花樹,故詞中雲石榴。
又是日有歌者晝寢,故詞中雲:‘漸困倚孤眠清熟’。
” 《草堂詩餘正集》卷六:“凡作詞或具深衷,或即時事,工與不工,則作手之本色,自莫可掩。
《賀新涼》一解,苕溪正之誠然,而爲秀蘭非爲秀蘭,不必論也。
兩家紛然,子瞻在泉,不笑其多事耶?” 《耆舊續聞》卷二記陸辰州子逸“嘗于晁以道家見東坡(此詞)真蹟。
晁氏雲:‘東坡有妾名朝雲、榴花。
朝雲死于嶺外……惟榴花獨存,故其詞多及之。
觀‘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可見其意矣”。
又雲:“曩見陸辰州,語餘以《賀新郎》詞用榴花事,乃妾名也。
退而書其語,今十年矣,亦未嘗深考。
近觀顧景藩續注,因悟東坡詞中用‘白團扇’、‘瑤臺曲’,皆侍妾故事。
按晉中書令王珉好執白圑扇,婢作《白團扇歌》以贈珉。
又《唐逸史》許澶暴卒復寤,作詩雲:‘曉入瑤臺露氣清,坐中惟見許飛瓊。
塵心未盡俗緣重,千裡下山空月明。
’復寢,驚起,改第二句雲:‘昨日夢到瑤池,飛瓊令改之,雲:不欲世間知我也。
’按《漢武帝内傳》所載董雙成、許飛瓊,皆西王母侍兒。
東坡用此事,乃知陸辰州得榴花之事于晁氏爲不妄也。
《本事詞》載榴花事極鄙俚,誠爲妄誕。
”按,蘇軾《朝雲詩·序》雲:“予家有數妾,四五年相繼辭去,獨朝雲者隨予南遷。
”則南遷時并無“榴花”其人相隨,陳鵠所述亦不足據。
《項氏家説》卷八則謂此詞“興寄最深,有《離騷經》之遺法,蓋以興君臣遇合之難”雲雲,亦嫌穿鑿。
如夢令二首[1] 爲向東坡傳語[2],人在玉堂深處[3]。
别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4]。
[1]一本題下有注雲:“寄黃州楊使君二首,公時在翰苑。
”約作于元祐二年至三年間(一〇八七至一〇八八),時蘇軾官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學士。
[2]此首一本有題作《有寄》。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一,此首誤作張先詞。
[3]玉堂:翰林院。
[4]一犁春雨:謂雨量適中,恰宜犁地春耕。
俞成《螢雪叢説》卷上《詩隨景物下語》條:“杜詩‘丹霞一縷輕’,《漁父詞》‘繭縷一鈎輕’,胡少汲詩‘隋堤煙雨一帆輕’。
至若騷人于漁父則曰‘一簑煙雨’,于農夫則曰‘一犁春雨’,于舟子則曰‘一篙春水’,皆曲盡形容之妙也。
” 手種堂前桃李[5],無限緑陰青子。
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6]。
[5]此首一本有題作《春思》。
堂,指東坡雪堂。
[6]此首前四句回憶居住雪堂時的生活情景;結兩句自呼其號,表示眷戀黃州之情,并照應寄贈題意。
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1] 有情風萬裡捲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2],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3]。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4]。
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爲我沾衣[5]。
[1]元祐六年(一〇九一)作。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其詞(即本篇)石刻後東坡自題雲‘元祐六年三月六日’。
餘以《東坡先生年譜》考之,元祐四年知杭州,六年召爲翰林學士承旨,則長短句蓋此時作也。
”蘇軾《參寥泉銘叙》:“其後七年(即元祐四年),予出守錢塘,參寥子在焉。
明年,蔔智果精舍居之。
又明年,新居成,而予以寒食去郡。
”此詞當是臨離杭州時寫給參寥的。
前《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
……》詩亦作于同一天(元祐六年三月六日)。
傅榦注本題下尚有“時在巽亭”四字。
巽亭,在杭州東南。
《乾道臨安志》卷二:“南園巽亭,慶曆三年郡守蔣堂于舊治之東南建巽亭,以對江山之勝。
”蘇舜欽《杭州巽亭》:“公自登臨闢草萊,赫然危構壓崔嵬。
涼翻簾幌潮聲過,清入琴尊雨氣來。
”蘇軾《次韻詹適宣德小飲巽亭》:“濤雷殷白晝。
”是此亭能觀潮,與本篇起句相合。
但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十一謂本篇作于紹聖四年;《蓼園詞選》又謂“此詞不過嘆其久于杭州,未蒙内召耳。
次闋見人地相得,便欲訂終焉之意,未免有激之言,然語意自爾豪宕”。
則在未“内召”之前。
似于作時均未深考。
參寥子,即僧道潛,見前《百步洪》詩注。
[2]西興:見前《望海樓晚景五絶》詩注。
[3]俯仰句:王羲之《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爲陳迹。
” [4]算詩人幾句:《白雨齋詞話》卷八評雲:“寄伊郁于豪宕,坡老所以爲高。
” [5]約它年幾句:《晉書·謝安傳》:謝安雖爲大臣,“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出鎮廣陵,病危還京,過西州門時,“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
他死後,其外甥羊曇一次醉中過西州門,回憶往事,“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扇,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慟哭而去”。
此以謝、羊事爲喻,表達日後退隱杭州的夙願,并盼實現,以免知己抱憾。
【評箋】 《草堂詩餘正集》卷四:“伸紙書去,亭亭無染青蓮出池。
”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突兀雪山,卷地而來,真似泉(錢)塘江上看潮時,添得此老胸中數萬甲兵,是何氣象雄且傑!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語險怪,又出以閒逸感喟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氣者。
詞境至此,觀止矣!”又雲:“雲錦成章,天衣無縫,是作從至情流出,不假熨貼之工。
” 木蘭花令 次歐公西湖韻[1]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2]。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3]。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4]。
與予同是識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5]。
[1]元祐六年(一〇九一)八月,蘇軾移知潁州。
詞即作于其時。
歐陽修《木蘭花令》(一本作《玉樓春》)原唱如下:“西湖南北煙波闊。
風裏絲簧聲韻咽。
舞餘裙帶緑雙垂,酒入香顋紅一抹。
杯深不覺琉璃滑。
貪看六麼花十八。
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與月。
” [2]霜餘二句:秋天淮河、潁水水落清淺,或其江面縮小,或其流聲轉低。
[3]四十三年:歐陽修于皇祐元年(一〇四九)知潁州,作《木蘭花令》詞,至此時正四十三年。
[4]三五句:指十五、十六夜的月亮。
謝靈運《怨曉月賦》:“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亦嘆時光流逝。
[5]西湖:指潁州西湖。
《王直方詩話》:“杭州有西湖,而潁亦有西湖,皆爲遊賞之勝,而東坡連守二州。
……東坡到潁,有《謝執政啓》亦雲:‘入參兩禁,每玷北扉之榮;出典二邦,輒爲西湖之長。
’”後貶惠州,有豐湖,亦名西湖。
(參看《梁谿漫志》卷七“三處西湖”條) 【評箋】 《草堂詩餘續集》卷下:“一片性靈,絶去筆墨畦逕。
” 蝶戀花[1]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緑水人家繞[2]。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3]! 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4]。
[1]題一作《春景》。
[2]繞:一作曉。
《草堂詩餘正集》卷二:“有燕子句,合用‘繞’字,若‘曉’字,少着落。
”俞彥《爰園詞話》:“古人好詞即一字未易彈,亦未易改。
子瞻‘緑水人家繞’,别本‘繞’作‘曉’,爲古今詞話所賞。
愚謂‘繞’字雖平,然是實境;‘曉’字無皈着,試通詠全章便見。
”馮金伯《詞苑萃編》卷二十一亦主此説,是。
主張‘曉’字者亦有,如《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詞話》雲:“予得(此詞)真本于友人處,‘緑水人家繞’作‘緑水人家曉’。
……而‘繞’與‘曉’自霄壤也。
” [3]天涯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
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 [4]多情句:《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詞話》:“蓋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此二字極有理趣。
”(《草堂詩餘正集》卷二亦引) 【評箋】 王士禛《花草蒙拾》:“‘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
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髯直是軼倫絶羣。
” 先著《詞潔》卷二:“坡公于有韻之言,多筆走不守之憾。
後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無此失。
” 《草堂詩餘正集》卷二:“枝上二句,斷送朝雲;一聲何滿子,腸斷李延年,正若是耳。
” 《蓼園詞選》:“柳綿自是佳句,而次闋尤爲奇情四溢也。
” 【附録】 《歷代詩餘》卷一一五引《冷齋夜話》(《叢書集成》本《冷齋夜話》無此條):“東坡《蝶戀花》詞雲:‘花褪殘紅青杏小……’東坡渡海(按,朝雲死于惠州,應雲渡嶺),惟朝雲王氏隨行,日誦‘枝上柳綿’二句,爲之流淚。
病極,猶不釋口。
東坡作《西江月》悼之。
”(又見《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六) 《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閑坐。
時青女初至(指秋霜初降),落木蕭蕭,淒然有悲秋之意。
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
朝雲歌喉將囀,涙滿衣襟。
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
’遂罷。
朝雲不久抱疾而亡。
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
”(又見《瑯環記》卷中、《青泥蓮花記》卷十引) 《詞苑萃編》卷十一引《東坡集》:“東坡制《蝶戀花》詞”,“常令朝雲歌之。
雲唱至‘柳綿’句,輒爲掩抑惆悵,如不自勝。
坡問之,曰:‘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
’” 以上記載,真僞難辨,果如所述,則此詞當作于貶居惠州時期,甚或更早。
姑置于此。
西江月[1]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緑毛幺鳳[2]。
素面常嫌粉涴[3],洗粧不褪唇紅[4]。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5]。
[1]一本有題作《梅》,或作《梅花》。
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十:紹聖三年(一〇九六)“十月,梅開,作《西江月》詞。
”詳見〔附録〕。
[2]倒掛句:蘇軾《再用前韻》(前韻指《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有“緑衣倒挂扶桑暾”句,作者自注:“嶺南珍禽有倒挂子,緑毛,紅喙,如鸚鵡而小,自東海來,非塵埃中物。
”莊綽《鷄肋編》卷下:“東坡在惠州,作梅詞雲:‘玉骨那愁煙瘴……’廣南有緑羽丹觜禽,其大如雀,狀類鸚鵡,棲集皆倒懸于枝上,土人呼爲‘倒挂子’。
而梅花葉四周皆紅,故有洗妝之句。
二事皆北人所未知者。
”又見朱彧《萍洲可談》卷二、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
[3]素面句:樂史《太真外傳》卷上:封“三姨爲虢國夫人”,“虢國不施粧粉,自衒美豔,常素面朝天。
時杜甫有詩雲:‘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涴顔色,淡掃娥眉朝至尊。
’” [4]唇紅:《冷齋夜話》卷十:“嶺外梅花,與中國異。
其花幾類桃花之色,而唇紅香著。
”并舉蘇詞此句爲例。
[5]梨花同夢: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洪皓《江梅引·訪寒梅》“夢吟來”句自注:“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高齋詩話》:“王昌齡《梅詩》雲:‘落落寞寞路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
’方知東坡引用此詩也。
”《野客叢書》卷六《東坡梅詞》條引《高齋詩話》此説,并補充雲:“‘夢雲’又有榴花一事,柳子厚《海石榴》詩曰:‘月寒空階曙,幽夢綵雲生。
’”張邦基《墨莊漫録》卷六:“東坡作梅花詞雲:‘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注雲:唐王建有‘夢看梨花雲’詩。
予求王建詩,行世甚少,唯印行本一卷,乃無此篇。
後得之于晏元獻《類要》中。
後又得建全集七卷,乃得全篇。
題雲《夢看梨花雲歌》:‘薄薄落落霧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
……’或誤傳爲王昌齡,非也。
”龔頤正《芥隱筆記》中《東坡西江月》條亦雲:“東坡梅詞‘不與梨花同夢’,蓋用王建‘夢中梨花雲’詩。
”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説應是王昌齡詩,“王昌齡‘夢中喚作梨花雪’詩誤以爲王建”。
查《全唐詩》中王昌齡、王建詩,均無此詩。
【評箋】 楊慎《詞品》卷二《梅詞》條:“古今梅詞,以坡仙緑毛幺鳳爲第一。
” 【附録一】 《歷代詩餘》卷一一五引《冷齋夜話》(《叢書集成》本《冷齋夜話》無此條):“東坡《蝶戀花》詞雲:‘花褪殘紅青杏小……’東坡渡海,惟朝雲王氏隨行,日誦‘枝上柳綿’二句,爲之流淚。
病極,猶不釋口。
東坡作《西江月》悼之。
”(又見《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六)《冷齋夜話》卷一雲:“又作梅花詞曰‘玉骨那愁瘴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