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久佚重見的施宿《東坡先生年譜》
關燈
小
中
大
王水照
宋人所編蘇軾年譜,今可考知者有七種[1]:段仲謀《行紀》、黃德粹《系譜》(以上兩種見傅藻《東坡紀年録·跋》)、孫汝聽《三蘇年表》三卷(見《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七,今僅存《蘇潁濱年表》一卷,見《永樂大典》卷二三九九)、何掄《三蘇先生年譜》一卷(見《郡齋讀書志·附志》,郎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後菊賦序》注亦引)、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傅藻《東坡紀年録》、施宿《東坡先生年譜》。
國内流傳者僅王宗稷、傅藻兩種。
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屢見著録,如《直齋書録解題》卷二十雲:“《注東坡集》四十二卷,《年譜》、《目録》各一卷。
司諫吳興施元之德初與吳郡顧景蕃共爲之,元之子宿從而推廣,且爲《年譜》,以傳于世。
”(又見《文獻通考》卷二四四《經籍考》,書名“集”改作“詩”,是。
餘全同)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卷四《著述類》亦雲:“《注東坡詩》四十二卷,《年譜》、《目録》各一卷,司諫施元之,字德初,與吳郡顧景蕃共爲之。
元之子宿推廣爲《年譜》,陸放翁序。
”但此譜國内久佚。
康熙時見到宋刊《施注蘇詩》的邵長蘅已雲“施氏譜無考”(《施注蘇詩》卷首《注蘇姓氏》),馮應榴亦雲“施武子所爲《年譜》已不傳”(《蘇文忠公詩合注》卷首《年譜》案語),實爲蘇軾研究中一大憾事。
復旦大學顧易生副教授于一九八一年二月去日本講學,大阪市立大學西野貞治先生惠贈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影印本一件。
久佚古籍,重返中土,彌足珍貴,易生同志囑爲撰文,介紹這一中日學術交流的具體成果。
原件係抄本,分卷上、卷下兩冊,共一一四頁。
書前有陸遊序、施宿序,後有施宿跋、日人未雲叟跋。
年譜正文用表格形式,分作“紀年”、“時事”、“出處”、“詩”四欄,其中熙寧六、七年之間缺四頁,紹聖二年缺兩頁,其他皆完整,語涉宋帝,則空格;“惇”字缺末筆(如章惇、安惇),當系南宋抄本(宋光宗名趙惇),或其所據底本爲南宋本。
一、從施宿序、跋看《施注蘇詩》 施元之、顧禧、施宿合編的《注東坡先生詩》(後稱《施注蘇詩》),與署名王十朋的《百家注分類東坡詩集》,是現存最早的兩部重要的蘇詩注本,前者編年,後者類編,各有所長,施注本尤有特色,理應并傳兼行。
但在清康熙以前,卻是王本獨行天下,施本沉晦不彰。
康熙時宋犖購得宋刊施本(殘本,施宿《年譜》亦缺),請邵長蘅等補綴刊刻,始得流行;但邵氏等妄改妄删,頓失宋刊原貌,爲後世版本學家所詬病。
近來有同志重視對施本的研究,弄清了一些問題[2]。
施宿兩篇序跋的發現,對進一步認識施本的面貌有很大的幫助。
(一)施元之稿本的成書年代。
由于現存宋刊施本沒有序跋,成書年代和過程無考。
署名王十朋的《百家注東坡先生詩序》又未提及施注,故一般學者皆認爲施本後于王本。
馮應榴《蘇詩合注》卷首《凡例》雲:“考王梅溪之卒在乾道七年,書標王狀元而不系官與謚,或更在其未卒時。
施德初卒年無考,而乾道七年尚官衢州,其子武子于嘉定間始刊其父所注。
若施顧注先出,集百家注本必兼采之,今并無其姓名,則楊氏所雲施氏書後出,無疑也。
”所説“楊氏”,指楊瑄,但其所作百家注王本序實未明確斷定“施氏書後出”。
阮元《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序》更謂施本“已較《集注》後出三十五年”。
楊紹和《楹書偶録》卷五亦雲:“《東坡詩》舊注,今所傳者惟王氏、施氏二本。
梅溪《集注》成于乾道間,施顧之注,至嘉定初,德初之子宿始經刊行,已後《集注》三十餘年。
”但施宿序文證明這一説法并不準確。
施宿説: 東坡先生□(詩),有蜀人所注八家,行于世已久。
先君司諫病其缺略未究,遂因閑居,隨事詮釋,歲久成書。
然當亡恙時,未嘗出以視人。
後二十餘年,宿佐郡會乩(稽),始請待制陸公爲之序。
這篇序文作于嘉定二年(一二〇九)。
這裏首先提出,施元之是因“八家”本“缺略”而發意著書的,故仍采用“八家”本編年體例,他并未看到署名王十朋的集百家注本。
關于集百家注本,《四庫提要》已辨其爲書坊僞托王十朋之名,以廣招倈,但受到馮應榴、王文誥及今人的異議;其實,僞托説未可厚非。
王十朋是高宗時狀元,又是孝宗時政治舞台上的活躍人物,屢次上書,力圖恢復,又歷知各州,如他確在“乾道間”或更前作成《集注》,應爲時人所熟知,但從現在材料來看,直至他晚年及死後三十多年間,竟無人提及此事。
《庚溪詩話》卷上:“今上皇帝(孝宗)尤愛其(蘇軾)文。
梁丞相叔子,乾道初任掖垣,兼講席。
一日,内中宿直,召對。
上因論文問曰:‘近有趙夔等注軾詩甚詳,卿見之否?’梁奏曰:‘臣未之見。
’上曰:‘朕有之。
’命内侍取以示之。
至乾道末,上遂爲軾禦制文集叙贊,命有司與集同刊之。
”孝宗在乾道初隻看到“趙夔等注軾詩”,如果有王十朋注本,孝宗君臣何以不聞不知?反對“僞托説”的王文誥,也不得不承認“乾道時趙堯卿等注已陳乙覽,即《八注》《十注》合刊之證,時《百家注》未出也。
”(《蘇詩編注集成》卷首《王施注諸家姓氏考》)阮元也説,“龜齡《集注》,實由《八注》《十注》推廣。
”(《蘇詩編注集成序》)此可疑者一。
樓鑰爲胡穉所作的《簡齋詩箋叙》雲:“少陵、東坡詩,出入萬卷,書中奧篇隱帙,無不奔湊筆下。
……蜀趙彥材注二詩最詳,讀之使人驚嘆。
”樓鑰此序作于“紹熙壬子正月吉”,即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距王十朋之死已二十一年,尚稱趙彥材所注蘇詩爲“最詳”,足證未見百家集注本。
此可疑者二。
陸遊與王十朋同朝,他于寧宗嘉泰二年(一二〇二)所作《注東坡先生詩序》,又無一字提及王十朋編纂《集注》之事,而此序主旨正是闡述注蘇之難,理應提及。
其時距王十朋之死已三十一年。
此可疑者三。
今存署名王十朋的《百家注東坡先生詩序》稱其“舊得公詩《八注》、《十注》”,乃至“百人”,而施元之卻僅僅依據《八家注》來補其“缺略”,如果王十朋序是真的,這也有悖情理。
施元之曾主持多種典籍的刊印,是位著名出版家(見《書林清話》卷三),他又“以絶識博學名天下”(陸遊語),并非孤陋寡聞的鄉間冬烘。
他專攻蘇詩,何以隻見《八注》,不見王十朋所見的《十注》乃至“百人”注呢?施宿序文亦未提及王書,説明直到嘉定二年王書未必出現。
時距王十朋之死已三十八年。
此可疑者四。
此外,今傳世王本的最早刻本,爲南宋黃善夫家塾本。
此書避宋諱至“敦”,亦在光宗(趙惇)之後。
至于馮應榴等人反駁“僞托説”的論據,亦大都似是而非。
如馮氏雲:“王楙《野客叢書》已有‘集注坡詩’一條;明王弇州《長公外紀》雲:‘王十朋集諸家注’;《楊升庵集》亦雲‘王十朋注’。
則由來已久,未可竟疑其僞托矣。
”(《蘇詩合注》卷首《凡例》)檢《野客叢書》卷二十三“集注坡詩”條,其内容爲駁正趙次公注和程注,所言《集注》實乃《八注》《十注》之類,不能作爲《百家集注》之證;而王世貞、楊慎已是明人,所言更不足爲據。
因此,偽託説不能遽斷爲非,今傳《百家集注》本其最早刻本又在光宗之後,要斷定施元之成書在《百家集注》本後,是缺乏説服力的。
其次,施宿序文還指明施元之成書的具體年代。
他説,在其父成書“後二十餘年,宿佐郡會乩(稽),始請待制陸公爲之序。
”他請陸遊作序在嘉泰二年(一二〇二),上推“二十餘年”(以二十五年計),則施元之成書約在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左右。
據鄧廣銘《辛稼軒年譜》,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時,曾于淳熙三年彈劾施元之(時任贛州知州),施遂奉詞離職,大概即是施宿序中所謂“閑居”著書時期。
又玩“歲久成書”語意(陸遊序亦謂“用工深,歷歲久”),則其成書當在淳熙四年之後[3]。
這一點也是以前研究施注本時未能確定的問題。
阮元《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序》謂施元之“與顧禧爲編年注,應在淳(熙)、紹(熙)之時”,其推測大緻相近,但無論據。
(二)注文分合問題。
施注本包括題下注和句中注兩部分,最後完成于施元之、顧禧、施宿三人之手,但現存宋刊施本并未標明三人分注體例,清代學者多所考證,但意見分歧。
或謂施元之作“書中自(句)解”,施宿作“題下小傳,低數字”,即題下注(鄭元慶《湖録經籍考》卷六);或謂“詩題下小傳似亦有元之注”(馮應榴《蘇詩合注》卷首《翁本附録》);或謂題下注爲施元之筆,句下注爲施元之、顧禧二人筆,施宿僅作“題注末補載墨迹石刻及較改同異之字,間有引證及增輯《年譜》所無”(王文誥《蘇詩編注集成》卷首《王施注諸家姓氏考》);或謂題下注爲施元之筆,句下注系顧禧獨爲(阮元《蘇詩編注集成序》)。
詳情參看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十二。
餘氏雲:“推勘全書體例,證以陸序,實如王氏、阮氏之言。
”此説幾乎成爲定論。
施宿序文卻證明鄭元慶的説法是基本正確的。
施宿説,在其父成書以後: 宿因陸公(遊)之説,拊卷流涕,欲有以廣之而未暇。
自頃奉祠數年,舊春蒙召,未幾汰去,杜門無事,始得從容放意其間。
……故宿因先君遺緒及有感于陸公之説,反復先生出處,考其所與酬答賡倡之人,言論風旨足以相發,與夫得之耆舊長老之傳,有所援據,足裨隱軼者,各附見篇目之左;而又采之《國史》以譜其年…… 嘉泰時陸遊之序僅雲“司諫公(施元之)以絶識博學名天下,且用工深,歷歲久,又助之以顧君景蕃之該洽”,未提施宿之名,説明其時施宿尚未對此書進行加工,亦未作《年譜》,僅是施、顧兩家注的稿本。
到了嘉定元年(施宿序作于嘉定二年中秋[4],文中雲“舊春”),施宿閑居時才對此稿本作進一步補益,并作《年譜》。
施序還明確指出,他的補益,“各附見篇目之左”,即題下注;内容是“紀事”:“反復先生出處,考其所與酬答賡倡之人,言論風旨足以相發,與夫得之耆舊長老之傳”,即包括蘇軾經歷、酬唱者行實和故老傳聞等等,與句下注之“征典”有所分工。
驗之宋刊施本題下注,正是如此。
阮元序雲:“(題下注)紀事引本集、《欒城》、史傳,不載出處;(句中注)征典引經史子集外藏,悉載出處,顯屬二手。
”這點被他看中了,但他由此而推斷前者出于施元之,後者出于顧禧,卻不正確。
現在再來看最早著録此書的《直齋書録解題》就更清楚了:“司諫吳興施元之德初與吳郡顧景蕃共爲之,元之子宿從而推廣,且爲《年譜》,以傳于世。
國内流傳者僅王宗稷、傅藻兩種。
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屢見著録,如《直齋書録解題》卷二十雲:“《注東坡集》四十二卷,《年譜》、《目録》各一卷。
司諫吳興施元之德初與吳郡顧景蕃共爲之,元之子宿從而推廣,且爲《年譜》,以傳于世。
”(又見《文獻通考》卷二四四《經籍考》,書名“集”改作“詩”,是。
餘全同)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卷四《著述類》亦雲:“《注東坡詩》四十二卷,《年譜》、《目録》各一卷,司諫施元之,字德初,與吳郡顧景蕃共爲之。
元之子宿推廣爲《年譜》,陸放翁序。
”但此譜國内久佚。
康熙時見到宋刊《施注蘇詩》的邵長蘅已雲“施氏譜無考”(《施注蘇詩》卷首《注蘇姓氏》),馮應榴亦雲“施武子所爲《年譜》已不傳”(《蘇文忠公詩合注》卷首《年譜》案語),實爲蘇軾研究中一大憾事。
復旦大學顧易生副教授于一九八一年二月去日本講學,大阪市立大學西野貞治先生惠贈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影印本一件。
久佚古籍,重返中土,彌足珍貴,易生同志囑爲撰文,介紹這一中日學術交流的具體成果。
原件係抄本,分卷上、卷下兩冊,共一一四頁。
書前有陸遊序、施宿序,後有施宿跋、日人未雲叟跋。
年譜正文用表格形式,分作“紀年”、“時事”、“出處”、“詩”四欄,其中熙寧六、七年之間缺四頁,紹聖二年缺兩頁,其他皆完整,語涉宋帝,則空格;“惇”字缺末筆(如章惇、安惇),當系南宋抄本(宋光宗名趙惇),或其所據底本爲南宋本。
一、從施宿序、跋看《施注蘇詩》 施元之、顧禧、施宿合編的《注東坡先生詩》(後稱《施注蘇詩》),與署名王十朋的《百家注分類東坡詩集》,是現存最早的兩部重要的蘇詩注本,前者編年,後者類編,各有所長,施注本尤有特色,理應并傳兼行。
但在清康熙以前,卻是王本獨行天下,施本沉晦不彰。
康熙時宋犖購得宋刊施本(殘本,施宿《年譜》亦缺),請邵長蘅等補綴刊刻,始得流行;但邵氏等妄改妄删,頓失宋刊原貌,爲後世版本學家所詬病。
近來有同志重視對施本的研究,弄清了一些問題[2]。
施宿兩篇序跋的發現,對進一步認識施本的面貌有很大的幫助。
(一)施元之稿本的成書年代。
由于現存宋刊施本沒有序跋,成書年代和過程無考。
署名王十朋的《百家注東坡先生詩序》又未提及施注,故一般學者皆認爲施本後于王本。
馮應榴《蘇詩合注》卷首《凡例》雲:“考王梅溪之卒在乾道七年,書標王狀元而不系官與謚,或更在其未卒時。
施德初卒年無考,而乾道七年尚官衢州,其子武子于嘉定間始刊其父所注。
若施顧注先出,集百家注本必兼采之,今并無其姓名,則楊氏所雲施氏書後出,無疑也。
”所説“楊氏”,指楊瑄,但其所作百家注王本序實未明確斷定“施氏書後出”。
阮元《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序》更謂施本“已較《集注》後出三十五年”。
楊紹和《楹書偶録》卷五亦雲:“《東坡詩》舊注,今所傳者惟王氏、施氏二本。
梅溪《集注》成于乾道間,施顧之注,至嘉定初,德初之子宿始經刊行,已後《集注》三十餘年。
”但施宿序文證明這一説法并不準確。
施宿説: 東坡先生□(詩),有蜀人所注八家,行于世已久。
先君司諫病其缺略未究,遂因閑居,隨事詮釋,歲久成書。
然當亡恙時,未嘗出以視人。
後二十餘年,宿佐郡會乩(稽),始請待制陸公爲之序。
這篇序文作于嘉定二年(一二〇九)。
這裏首先提出,施元之是因“八家”本“缺略”而發意著書的,故仍采用“八家”本編年體例,他并未看到署名王十朋的集百家注本。
關于集百家注本,《四庫提要》已辨其爲書坊僞托王十朋之名,以廣招倈,但受到馮應榴、王文誥及今人的異議;其實,僞托説未可厚非。
王十朋是高宗時狀元,又是孝宗時政治舞台上的活躍人物,屢次上書,力圖恢復,又歷知各州,如他確在“乾道間”或更前作成《集注》,應爲時人所熟知,但從現在材料來看,直至他晚年及死後三十多年間,竟無人提及此事。
《庚溪詩話》卷上:“今上皇帝(孝宗)尤愛其(蘇軾)文。
梁丞相叔子,乾道初任掖垣,兼講席。
一日,内中宿直,召對。
上因論文問曰:‘近有趙夔等注軾詩甚詳,卿見之否?’梁奏曰:‘臣未之見。
’上曰:‘朕有之。
’命内侍取以示之。
至乾道末,上遂爲軾禦制文集叙贊,命有司與集同刊之。
”孝宗在乾道初隻看到“趙夔等注軾詩”,如果有王十朋注本,孝宗君臣何以不聞不知?反對“僞托説”的王文誥,也不得不承認“乾道時趙堯卿等注已陳乙覽,即《八注》《十注》合刊之證,時《百家注》未出也。
”(《蘇詩編注集成》卷首《王施注諸家姓氏考》)阮元也説,“龜齡《集注》,實由《八注》《十注》推廣。
”(《蘇詩編注集成序》)此可疑者一。
樓鑰爲胡穉所作的《簡齋詩箋叙》雲:“少陵、東坡詩,出入萬卷,書中奧篇隱帙,無不奔湊筆下。
……蜀趙彥材注二詩最詳,讀之使人驚嘆。
”樓鑰此序作于“紹熙壬子正月吉”,即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距王十朋之死已二十一年,尚稱趙彥材所注蘇詩爲“最詳”,足證未見百家集注本。
此可疑者二。
陸遊與王十朋同朝,他于寧宗嘉泰二年(一二〇二)所作《注東坡先生詩序》,又無一字提及王十朋編纂《集注》之事,而此序主旨正是闡述注蘇之難,理應提及。
其時距王十朋之死已三十一年。
此可疑者三。
今存署名王十朋的《百家注東坡先生詩序》稱其“舊得公詩《八注》、《十注》”,乃至“百人”,而施元之卻僅僅依據《八家注》來補其“缺略”,如果王十朋序是真的,這也有悖情理。
施元之曾主持多種典籍的刊印,是位著名出版家(見《書林清話》卷三),他又“以絶識博學名天下”(陸遊語),并非孤陋寡聞的鄉間冬烘。
他專攻蘇詩,何以隻見《八注》,不見王十朋所見的《十注》乃至“百人”注呢?施宿序文亦未提及王書,説明直到嘉定二年王書未必出現。
時距王十朋之死已三十八年。
此可疑者四。
此外,今傳世王本的最早刻本,爲南宋黃善夫家塾本。
此書避宋諱至“敦”,亦在光宗(趙惇)之後。
至于馮應榴等人反駁“僞托説”的論據,亦大都似是而非。
如馮氏雲:“王楙《野客叢書》已有‘集注坡詩’一條;明王弇州《長公外紀》雲:‘王十朋集諸家注’;《楊升庵集》亦雲‘王十朋注’。
則由來已久,未可竟疑其僞托矣。
”(《蘇詩合注》卷首《凡例》)檢《野客叢書》卷二十三“集注坡詩”條,其内容爲駁正趙次公注和程注,所言《集注》實乃《八注》《十注》之類,不能作爲《百家集注》之證;而王世貞、楊慎已是明人,所言更不足爲據。
因此,偽託説不能遽斷爲非,今傳《百家集注》本其最早刻本又在光宗之後,要斷定施元之成書在《百家集注》本後,是缺乏説服力的。
其次,施宿序文還指明施元之成書的具體年代。
他説,在其父成書“後二十餘年,宿佐郡會乩(稽),始請待制陸公爲之序。
”他請陸遊作序在嘉泰二年(一二〇二),上推“二十餘年”(以二十五年計),則施元之成書約在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左右。
據鄧廣銘《辛稼軒年譜》,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時,曾于淳熙三年彈劾施元之(時任贛州知州),施遂奉詞離職,大概即是施宿序中所謂“閑居”著書時期。
又玩“歲久成書”語意(陸遊序亦謂“用工深,歷歲久”),則其成書當在淳熙四年之後[3]。
這一點也是以前研究施注本時未能確定的問題。
阮元《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序》謂施元之“與顧禧爲編年注,應在淳(熙)、紹(熙)之時”,其推測大緻相近,但無論據。
(二)注文分合問題。
施注本包括題下注和句中注兩部分,最後完成于施元之、顧禧、施宿三人之手,但現存宋刊施本并未標明三人分注體例,清代學者多所考證,但意見分歧。
或謂施元之作“書中自(句)解”,施宿作“題下小傳,低數字”,即題下注(鄭元慶《湖録經籍考》卷六);或謂“詩題下小傳似亦有元之注”(馮應榴《蘇詩合注》卷首《翁本附録》);或謂題下注爲施元之筆,句下注爲施元之、顧禧二人筆,施宿僅作“題注末補載墨迹石刻及較改同異之字,間有引證及增輯《年譜》所無”(王文誥《蘇詩編注集成》卷首《王施注諸家姓氏考》);或謂題下注爲施元之筆,句下注系顧禧獨爲(阮元《蘇詩編注集成序》)。
詳情參看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十二。
餘氏雲:“推勘全書體例,證以陸序,實如王氏、阮氏之言。
”此説幾乎成爲定論。
施宿序文卻證明鄭元慶的説法是基本正確的。
施宿説,在其父成書以後: 宿因陸公(遊)之説,拊卷流涕,欲有以廣之而未暇。
自頃奉祠數年,舊春蒙召,未幾汰去,杜門無事,始得從容放意其間。
……故宿因先君遺緒及有感于陸公之説,反復先生出處,考其所與酬答賡倡之人,言論風旨足以相發,與夫得之耆舊長老之傳,有所援據,足裨隱軼者,各附見篇目之左;而又采之《國史》以譜其年…… 嘉泰時陸遊之序僅雲“司諫公(施元之)以絶識博學名天下,且用工深,歷歲久,又助之以顧君景蕃之該洽”,未提施宿之名,説明其時施宿尚未對此書進行加工,亦未作《年譜》,僅是施、顧兩家注的稿本。
到了嘉定元年(施宿序作于嘉定二年中秋[4],文中雲“舊春”),施宿閑居時才對此稿本作進一步補益,并作《年譜》。
施序還明確指出,他的補益,“各附見篇目之左”,即題下注;内容是“紀事”:“反復先生出處,考其所與酬答賡倡之人,言論風旨足以相發,與夫得之耆舊長老之傳”,即包括蘇軾經歷、酬唱者行實和故老傳聞等等,與句下注之“征典”有所分工。
驗之宋刊施本題下注,正是如此。
阮元序雲:“(題下注)紀事引本集、《欒城》、史傳,不載出處;(句中注)征典引經史子集外藏,悉載出處,顯屬二手。
”這點被他看中了,但他由此而推斷前者出于施元之,後者出于顧禧,卻不正確。
現在再來看最早著録此書的《直齋書録解題》就更清楚了:“司諫吳興施元之德初與吳郡顧景蕃共爲之,元之子宿從而推廣,且爲《年譜》,以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