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四

關燈
春初之作,豈可便指爲過齊州作耶?意者三詩先生皆以《陽關》歌之,乃聚爲一處,標其題曰:‘陽關三絶。

    ’”所辨甚是,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十五亦駁《王直方詩話》(即《王立之詩話》)之説。

     [2]玉盤:月亮。

    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 【評箋】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不字律,妙句天成。

    ” 浣溪沙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東二十裡,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1]。

     旋抹紅粧看使君[2],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蒨羅裙[3]。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4],道逢醉叟卧黃昏。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徐州春旱,後得雨,蘇軾到石潭謝神作此詞。

    詞共五首,選第二、三、四、五首。

    皆寫初夏農村情景。

    石潭,蘇軾《起伏龍行·序》:“徐州城東二十裡,有石潭。

    父老雲:‘與泗水通,增損清濁,相應不差,時有河魚出焉。

    ’元豐元年春,旱,或雲:‘置虎頭潭中,可以緻雷雨。

    ’用其説,作《起伏龍行》。

    ” [2]旋(xuàn):臨時急就,今多寫作“現”。

     [3]蒨(qiàn)羅裙:紅綢裙。

    蒨,通茜,茜草可作紅色染料。

    起三句從杜牧《村行》“籬窺蒨裙女”化出。

     [4]烏鳶(yuān)句:祭神時有供品,招惹烏鴉圍繞飛翔。

     麻葉層層檾葉光[5],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6]。

     垂白杖藜擡醉眼,捋青搗輭飢腸[7],問言豆葉幾時黃[8]? [5]檾(qǐng):即苘,俗稱青麻,可製麻袋或繩子等。

     [6]絡絲娘:蟲名,即莎雞,俗呼紡織娘。

    參看前《倦夜》詩注。

    此指繅絲的農婦,因煮繭時尚無紡織娘的鳴聲。

     [7]捋青搗:摘下新嫩的麥子,炒熟後搗碾成粉片狀,俗稱“碾青”或“碾卷子”,貧者青黃不接時食品。

    下“輭”,猶飽。

    蘇軾《發廣州》:“三杯軟飽後,一枕黑甜餘。

    ”自注:“浙人謂飲酒爲軟飽。

    ”《冷齋夜話》卷一:“詩人多用方言。

    南人……又謂睡美爲黑甜,飲酒爲軟飽。

    故東坡詩曰:‘三杯軟飽後,一枕黑甜餘。

    ’”(又見彭乘《墨客揮犀》卷一、《詩人玉屑》卷六引《西清詩話》等)趙德麟《侯鯖録》卷三:“世之嫁女三日送食,俗謂之煖女。

    《廣韻》中正有此説,使餪字。

    ”(又見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五上引《證俗音》雲:“今謂女嫁後三日餉食爲女。

    ”但王念孫雲:“者溫存之意。

    ”)輭、餪同。

     [8]問言:有慰問之意。

     簌簌衣巾落棗花[9],村南村北響繰車[10],牛衣古柳賣黃瓜[11]。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謾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12]。

     [9]此首别誤入吳文英《夢窗詞集》。

     [10]村南句:《高齋詩話》:“東坡長短句雲:‘村南村北響繅車’,參寥詩雲:‘隔林髣髴聞機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秦少遊雲:‘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三詩大同小異,皆奇句也。

    ”《庚溪詩話》卷下:“晉宋間,沃州山帛道猷(《詩人玉屑》卷八引此作“白道猷”)詩曰:‘連峯數千裡,修林帶平津。

    茅茨隱不見,鷄鳴知有人。

    ’後秦少遊詩雲:‘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僧道潛,號參寥,有雲:‘隔林髣髴聞機杼,知有人家在翠微。

    ’其源乃出于道猷,而更加鍛鍊,亦可謂善奪胎者也。

    ”據《王直方詩話》,蘇軾曾激賞參寥“隔林髣髴聞機杼”句,稱“此吾師七字師號也。

    ” [11]牛衣: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條:“王章‘卧牛衣中’。

    (見《漢書·王章傳》)注:‘龍具也。

    ’龍具之制,不知何若。

    案《食貨志》:‘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見《漢書·食貨志》)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

    ”此泛指賣瓜者衣着粗劣。

    但宋人不少記載謂原作爲“半依”,如曾季貍《艇齋詩話》:“東坡在徐州作長短句雲:‘半依古柳賣黃瓜。

    ’今印本作‘牛依古柳賣黃瓜’,非是。

    予嘗見東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

    ”龔頤正《芥隱筆記·東坡真迹》:“予見孫昌符家坡朱陳詞真蹟雲:‘半依古柳賣黃瓜。

    ’今印本多作‘牛依’,或遷就爲‘牛衣’矣。

    ”參之蘇軾《夜泊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等句,作“半依”其義更勝。

     [12]日高二句:蘇軾《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門”,其意相同。

    謾,不由地,不經意地。

     軟草平莎過雨新[13],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14]? 日暖桑麻光似潑[15],風來蒿艾氣如薰[16],使君元是此中人[17]。

     [13]莎:莎草,多年生草本,長于原野沙地,其塊根可藥用,稱香附子。

     [14]耦耕:兩人并耜而耕,語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

    ” [15]潑:潑水,形容桑麻雨後光澤鮮亮,猶如潑水其上。

     [16]薰:香草。

     [17]使君句:承上“何時收拾耦耕身”。

    蘇軾常自謂是農夫出身,如《題淵明詩》(《東坡題跋》卷二):“陶靖節雲:‘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非古人偶(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餘之世農,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

    ”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1]。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2]。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3]。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4]。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5]。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6]。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7]。

    異時對、黃樓夜景,爲餘浩嘆[8]。

     [1]題一作《徐州夜夢覺,此登燕子樓作》。

    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十七:元豐元年(一〇七八)十月“夢登燕子樓,翌日,往尋其地,作《永遇樂》詞”。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雲:“燕子樓未必可宿,盼盼更何必入夢?東坡居士斷不作此癡人説夢之題,亟宜改正。

    ”又雲:“題當從王案。

    ”此詞先寫夢和夜景,繼寫往尋其地并抒慨,與王案所説吻合。

    白居易《燕子樓三首·序》:“徐州故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

    予爲校書郎時,遊徐泗間。

    張尚書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歡。

    歡甚,予因贈詩雲:‘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

    ’盡歡而去。

    ”又引張仲素語曰:“尚書既沒,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

    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

    ”按,白居易于貞元二十年授校書郎,元和元年罷。

    “張尚書宴予”當在貞元二十年之後;而張建封死于貞元十六年,故知“張尚書”爲張建封之子張愔。

    但蘇軾仍依流行説法,認爲乃張建封事。

    《西清詩話》卷中:“徐州燕子樓直郡舍後,乃唐節度使張建封爲侍兒盼盼者建,白樂天贈詩自誓而死者也。

    陳彥升嘗留詩,辭緻清絶:‘僕射荒阡狐兔遊,侍兒猶住水西樓。

    風清玉簟慵欹枕,月好珠簾懶上鈎。

    寒夢覺來滄海闊,新愁吟罷紫蘭秋。

    樂天才似春深雨,斷送殘花一夕休。

    ’後東坡守徐,移書彥升曰:‘彭城八詠如燕子樓篇,直使鮑謝斂手,溫李變色也。

    ’”蘇詞與陳彥升詩情調亦頗相通(亦寫“夢覺”、“新愁”)。

     [2]明月六句:寫深夜“小園”之景。

     [3]紞(dǎn)如三句:寫夢被鼓聲葉聲驚醒。

    紞,擊鼓聲;如,助詞。

    紞如,即“紞然”。

    《晉書·鄧攸傳》:“吳人歌之曰:‘紞如打五鼓,鷄鳴天欲曙……’。

    ”鏗然句,寫深夜的安靜。

    黯黯句,言夢中驚醒,黯然心傷。

    夢雲,宋玉《高唐賦》謂楚王夢巫山神女,自稱“且爲朝雲,暮爲行雨”。

    此借以喻作者夢見盼盼。

    (上引鄭文焯“盼盼更何必入夢”語,則未當,詩詞中盡可如此“癡人説夢”。

    ) [4]覺來句:沈際飛《草堂詩餘别集》卷四:“園、樓夢覺,犯重。

    ”按,上文已雲“夢雲驚斷”,此又雲“覺來”,下片又雲“何曾夢覺”,確嫌累贅。

     [5]望斷句:杜甫《春日梓州登樓二首》其二:“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

    ” [6]燕子三句:《高齋詩話》:“東坡又問(少遊)别作何詞?少遊舉‘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綉轂雕鞍驟’,東坡曰:‘十三個字,隻説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

    ’少遊問公近作。

    乃舉‘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晁無咎曰:‘隻三句,便説盡張建封事。

    ’”(又見黃昇《唐宋諸賢絶妙詞選》卷二注、沈雄《古今詞話·詞話》卷上引。

    俞文豹《吹劍三録》引此條後駁蘇軾雲:“文豹亦謂公次沈立之韻:‘試問别來愁幾許?春江萬斛若爲情!’十四字隻是少遊‘愁如海’三字耳。

    ”)張炎《詞源》卷下:“詞,用事最難,要體認着題,融化不澀。

    如東坡《永遇樂》雲:‘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用張建封事。

    ……此皆用事不爲事所使。

    ”《草堂詩餘别集》卷四:“燕子三句,見稱晁無咎,可不覩全篇。

    ”(佚名者批雲:“隻此數句,便可千古,覩其全篇,未免不逮。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公以‘燕子樓空’三句語秦淮海,殆以示詠古之超宕,貴神情不貴迹象也。

    餘嘗深味是言,若發奧悟。

    昨賦吳小城觀梅《水龍吟》,有句雲:‘對此茫茫,何曾西子,能傾一顧。

    ’又‘水漂花出,無人見也,回闌遶,空懷古’,自信得清空之緻,即從此詞悟得法門。

    以視舊詠吳小城詞,竟有仙凡之别。

    ”先著《詞潔》卷五:“‘野雲孤飛,去來無迹’,石帚之詞也。

    此詞亦當不愧此品目。

    僅嘆賞‘燕子樓空’十三字者,猶屬附會淺夫。

    ” [7]何曾二句:謂人生之夢未醒,蓋因歡怨之情未斷。

     [8]異時對三句:作者設想後人憑弔自己時,對黃樓亦如我今日之對燕子樓。

    蘇軾《送鄭戶曹》:“蕩蕩清河壖,黃樓我所開。

    秋月墮城角,春風搖酒杯。

    ……他年君倦遊,白首賦歸來。

    登樓一長嘯,使君安在哉!”與此構思相同。

    黃樓,徐州東門,蘇軾所改建。

    蘇軾《答範淳甫》詩自注:“郡有廳事,俗謂之霸王廳,相傳不可坐。

    僕拆之以蓋黃樓。

    ”參前《九日黃樓作》詩。

     【附録】 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三:“東坡守徐州,作燕子樓樂章。

    方具藁,人未知之。

    一日,忽閧傳于城中,東坡訝焉。

    詰其所從來,乃謂發端于邏卒。

    東坡召而問之,對曰:‘某稍知音律,嘗夜宿張建封廟,聞有歌聲,細聽乃此詞也。

    記而傳之,初不知何謂。

    ’東坡笑而遣之。

    ” 陽關曲 贈張繼願[1] 受降城下紫髯郎[2],戲馬臺南舊戰場[3]。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鄉[4]。

     [1]題一作《軍中》。

    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2]受降城:《舊唐書·張仁願傳》記神龍時因突厥入寇,張仁願“于河(黃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絶其南寇之路”。

    三城均在今内蒙古境内。

     紫髯郎:指孫權。

    《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

    ’”蘇軾《南鄉子·席上勸李公擇酒》:“舊日髯孫何處去?”此指張繼願。

     [3]戲馬臺:在徐州城南。

    見後《西江月·重陽棲霞樓作》詞注。

     [4]牙旗:將軍之旗,竿上以象牙爲飾,故名。

     江城子 别徐州[1] 天涯流落思無窮。

    既相逢,卻怱怱。

    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

    爲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隋堤三月水溶溶[2]。

    背歸鴻[3],去吳中。

    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1]題一作《恨别》。

    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三月作,時蘇軾將移知湖州。

     [2]隋堤:隋代開通濟渠(引汴水入河,與淮水溝通),沿渠築堤,後稱隋堤。

    此爲設想途中舟行景色。

     [3]背歸鴻:蘇軾南下,大雁北歸,故謂“背”。

     【評箋】 《蓼園詞選》:“按,彭城即徐州,泗水、汴水皆在焉。

    其形勝東接齊魯,北屬趙魏,南通江淮,西控梁楚。

    意此時東坡于彭城遇舊好、又别之而赴淮揚臨别贈言也。

    先從自己流落寫起,言舊好遇于彭城,又匆匆折殘紅以泣别,别後雖有春不能共賞矣。

    隋堤,汴堤也,通于淮,言我沿隋堤而下維揚,回望彭城,相去已遠,縱泗水流與淮通,而淚亦寄不到爲可傷也。

    楚江東,謂揚州,古稱‘吳頭楚尾’也,故曰吳中,又曰楚江東。

    ” 西江月 平山堂[1] 三過平山堂下[2],半生彈指聲中[3]。

    十年不見老仙翁[4],壁上龍蛇飛動[5]。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6]。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7]。

     [1]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作。

    平山堂,在揚州大明寺側,歐陽修所建。

    釋德洪《石門題跋》卷二《跋東坡平山堂詞》:“東坡登平山堂,懷醉翁,作此詞。

    張嘉父謂予曰:時紅妝成輪,名士堵立,看其落筆置筆,目送萬裡,殆欲仙去爾。

    ” [2]三過:蘇軾于熙寧四年由京赴杭任通判,七年由杭移知密州,此次由徐移知湖州,三過揚州。

     [3]彈指:見前《過永樂,文長老已卒》詩注。

     [4]十年:蘇軾于熙寧四年謁見歐陽修于潁州,至此時凡九年,舉成數而言十年。

     [5]壁上句:指歐陽修在平山堂壁上留題的墨迹。

     [6]欲吊二句:歐陽修《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别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是爲“文章太守”、“楊柳春風”所本。

     [7]休言二句:“萬事轉頭空”爲白居易《自詠》詩“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成句(蘇軾《次韻晁無咎學士相迎》亦有“齊歌萬事轉頭空”句),此又翻進一層,謂未轉頭時已是夢幻。

     蔔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1]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2]。

    誰見幽人獨往來[3]?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4],寂寞沙洲冷[5]。

     [1]蘇軾于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初寓居定惠院;五月,遷臨臯亭。

    此詞當作于初到黃州時(二月至五月)。

    王文誥《蘇詩總案》卷二十一謂此詞作于元豐五年十二月,諸本多從之,實不確。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黃岡縣東南。

     [2]漏斷:指夜深。

     [3]幽人:《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原指幽囚之人,引申爲含寃之人或幽居之人。

    杜甫《行次昭陵》“幽人拜鼎湖”,即用前一引申義。

    此處爲蘇軾自指,亦用此義,切合謫宦身分。

    其《過江夜行武昌山聞黃州鼓角》“幽人夜度吳王峴”,《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幽人拊枕坐嘆息”,亦同。

    參見前《吾謫海南……》詩注。

     [4]揀盡句:《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謂此句“或雲:鴻雁未嘗棲宿樹枝,唯在田野葦叢間,此亦語病也”。

    《野客叢書》卷二十四“東坡《蔔算子》”條駁胡仔雲:“僕謂人讀書不多,不可妄議前輩詩句。

    觀隋李元操《鳴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

    ’坡語豈無自耶?”陳鵠《耆舊續聞》卷二:“魯直跋東坡道人黃州所作《蔔算子》詞雲:‘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

    ’此真知東坡者也。

    蓋‘揀盡寒枝不肯棲’,取興鳥擇木之意,所以謂之‘高妙’。

    而《苕溪漁隱叢話》乃雲‘鴻雁未嘗棲宿樹枝,惟在田野葦叢間,此亦語病’,當爲東坡稱屈可也。

    ”《滹南詩話》卷二:“東坡雁詞雲‘揀盡寒枝不肯棲’,以其不棲木,故雲爾。

    蓋激詭之緻,詞人正貴其如此。

    而或者以爲語病,是尚可與言哉!近日張吉甫復以‘鴻漸于木’(按,見《易·漸卦》。

    漸,進。

    鴻足爲蹼,不能棲于木,喻人無可棲身)爲辯,而怪昔人之寡聞,此益可笑。

    《易》象之言,不當援引爲證也,其實雁何嘗棲木哉!”《草堂詩餘正集》卷一:“或以鴻雁未嘗棲宿樹枝,欲改作寒蘆。

    夫揀盡則不棲枝矣,子瞻不誤也。

    ”《聽秋聲館詞話》卷一:“有謂雁不樹宿,‘寒枝’二字欠妥者,不知不肯枝棲故有‘寂寞沙汀’之慨,若作‘寒蘆’,似失其旨。

    ” [5]寂寞句:一作“楓落吳江冷”。

    《唐才子傳》卷一《崔信明》條:“信明恃才蹇亢,嘗自矜其文。

    時有揚州録事參軍滎陽鄭世翼,亦驁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謂曰:‘聞君有“楓落吳江冷”之句,仍願見其餘。

    ’信明欣然多出舊製,鄭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

    ’投卷于水中,引舟而去。

    ”作“楓落”句,前人多言其非,如《耆舊續聞》卷二,記趙右史家有顧禧景蕃補注東坡長短句真蹟,其中雲:“餘頃于鄭公實處見東坡親蹟書《蔔算子》斷句雲‘寂寞沙汀冷’,今本作‘楓落吳江冷’,詞意全不相屬也。

    ”《草堂詩餘正集》卷一:“宋儒解傅時事,已成惡套,‘楓落’句又崔信明詩,與篇中不相應,作‘吳江冷’非。

    ” 【評箋】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引黃庭堅雲:“東坡道人在黃州,作《蔔算子》雲:……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江順詒《詞學集成》卷七評黃庭堅語:“此非擡高詞人身分,實古人獅子搏兔,亦用全力,非後人浮光掠影也。

    ” 劉熙載《藝概》卷四亦評黃庭堅語:“餘案:詞之大要,不外厚而清。

    厚,包諸所有;清,空諸所有也。

    ” 《草堂詩餘正集》卷一:“通篇無一點塵俗氣。

    ”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雲:“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隻説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本詠夏景,至換頭但隻説榴花。

    蓋其文章之妙,語意到處即爲之,不可限以繩墨也。

    ” 《吳禮部詞話》:“東坡《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雲雲,後段‘石榴半吐紅巾蹙’以下皆詠榴;《蔔算子》‘缺月挂疏桐’雲雲,‘縹緲孤鴻影’以下皆説鴻,别一格也。

    ” 【附録】 此詞主旨,前人説法頗多歧異:一、爲王氏女子作。

    吳曾《能改齋漫録》卷十六:“東坡先生謫居黃州,作《蔔算子》雲……其屬意蓋爲王氏女子也,讀者不能解。

    張右史文潛繼貶黃州,訪潘邠老,嘗得其詳,題詩以誌之:‘空江月明魚龍眠,月中孤鴻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邊,葛巾藜杖眼窺天。

    夜冷月墮幽蟲泣,鴻影翹沙衣露溼。

    仙人采詩作步虛,玉皇飲之碧琳腴。

    ’”二、爲溫都監女作。

    《野客叢書》卷二十四《東坡〈蔔算子〉》條,引上吳曾之説,認爲“無可疑者”,“然嘗見臨江人王説夢得,謂此詞東坡在惠州白鶴觀所作,非黃州也。

    惠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

    聞東坡至,喜謂人曰:‘此吾壻也。

    ’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外。

    坡覺而推窗,則其女踰墻而去。

    坡從而物色之,溫具言其然。

    坡曰:‘吾當呼王郎與子爲婣。

    ’未幾,坡過海,此議不諧。

    其女遂卒,葬于沙灘之側。

    坡回惠日,女已死矣,悵然爲賦此詞。

    坡蓋借鴻爲喻,非真言鴻也。

    ‘揀盡寒枝不肯棲’者,謂少擇偶不嫁,‘寂寞沙洲冷’者,指其葬所也。

    説之言如此,其説得之廣人蒲仲通,未知是否?姑志于此,以俟詢訪。

    ”沈雄《古今詞話·詞話》卷上引《梅墩詞話》雲:“惠州溫氏女超超,年及笄,不肯字人,東坡至,喜曰:‘吾壻也。

    ’日徘徊窗外,聽公吟詠,覺則亟去。

    東坡曰:‘吾呼王郎與子爲婣。

    ’未幾,坡公渡海歸,超超已卒,葬于沙際。

    因作《蔔算子》……超超既鍾情于公,餘哀其能具隻眼,知公之爲舉世無雙,知公之堪爲吾壻,是以不得親近,寧死不願居人間世也。

    即呼王郎爲婣,彼且必死,彼知有坡公也。

    ”(《歴代詩餘》卷一一五亦引此段《古今詞話》,謂出于《女紅餘志》,但結尾雲:“按詞爲詠雁,當别有寄託,何得以俗情傅會也。

    ”)按,以上兩説,顯係小説家言,不足信。

    鄧廷楨《雙硯齋詞話》評此詞“明漪絶底,薌澤不聞,宜涪翁稱之爲‘不食人間煙火’。

    而造言者謂此詞爲惠州溫都監女作,又或謂爲黃州王氏女作。

    夫東坡何如人,而作墻東宋玉哉?”另按,袁文《甕牖閒評》卷五謂此詞作于“謫黃州”,雲:“鄰家一女子甚賢,每夕隻在牕下聽東坡讀書。

    後其家欲議親,女子雲:‘須得讀書如東坡者乃可。

    ’竟無所諧而死。

    ”袁文之曾祖,曾在蘇軾任杭州知州時同任通判(見該書卷五),此則傳説或得之于家中親屬;所述故事亦較平實,無“吾壻”、“王郎與子爲婣”之類明顯造作之語,可能是溫都監女故事的最初原型。

    《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一雲:“至《蔔算子》詞,或謂有女窺窗而作,殆因溫都監女而附會之。

    ”則似顛倒傳承關係的先後。

    三、隱射刺時之作。

    張惠言《詞選》卷一:“此東坡在黃州作。

    鮦陽居士雲:‘缺月,刺明微也。

    漏斷,暗時也。

    幽人,不得志也。

    獨往來,無助也。

    驚鴻,賢人不安也。

    回頭,愛君不忘也。

    無人省,君不察也。

    揀盡寒枝不肯棲,不偷安于高位也。

    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此詞與《考槃》詩極相似。

    ’”(《考槃》,《詩·衞風》篇名,《毛詩序》謂此詩係刺衞莊公“不能繼先公之業,使賢者退而窮處”。

    )鮦陽居士語,見《類編草堂詩餘》卷一引《復雅歌詞》,又見《唐宋諸賢絶妙詞選》卷二。

    譚獻《復堂詞話》贊同此説:“臯文《詞選》以《考槃》爲比,其言非河漢也。

    此亦鄙人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

    ”但爲多數人所反對。

    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編》卷一反駁譚獻雲:鮦陽居士所釋,“字箋句解,果誰語而誰知之?雖作者未必無此意,而作者亦未必定有此意,可神會而不可言傳。

    斷章取義則是,刻舟求劍則大非矣”。

    王士禛《花草蒙拾》駁鮦陽居士雲:“坡孤鴻詞,山谷以爲非吃煙火食人句,良然。

    鮦陽居士雲……村夫子強作解事,令人欲嘔。

    韋蘇州《滁州西澗》詩,疊山(元趙章泉)亦以爲小人在朝、賢人在野之象,令韋郎有知,豈不叫屈!僕嘗戲謂坡公命宮磨蠍,湖州詩案,生前爲王珪、舒亶輩所苦,身後又硬受此差排耶!”王國維《人間詞話删稿》駁張惠言雲:“固哉,臯文之爲詞也!飛卿《菩薩蠻》、永叔《蝶戀花》、子瞻《蔔算子》,皆興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臯文深文羅織。

    ”鮦陽居士等所言,割裂形象,比附穿鑿,自不可信。

    另張德瀛《詞徵》卷五:“曾豐謂蘇子瞻長短句猶有與道德否者。

    ‘缺月疏桐’一章,觸興于驚鴻,發乎情性也;收思于冷洲,歸乎禮義也。

    本朝張茗柯論詞每宗此義,遂爲鮦陽之續。

    ”其説亦屬穿鑿。

    四、以雁自寓感慨。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此亦有所感觸,不必附會溫都監女故事,自成馨逸。

    ”《蓼園詞選》:“按此詞乃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耳。

    初從人説起,言如孤鴻之冷落;第二闋專就鴻説,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爲超詣神品。

    ”此説近是。

     浣溪沙 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座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1]。

     覆塊青青麥未蘇,江南雲葉暗隨車,臨臯煙景世間無[2]。

     雨腳半收簷斷綫,雪林初下瓦跳珠[3],歸來冰顆亂黏鬚。

     [1]原共五首,選第一首。

    此詞傅藻《東坡紀年録》謂作于元豐四年(一〇八一),朱孝臧《東坡樂府》從之,但傅榦注本題後有“時元豐五年也”六字。

    按,傅榦爲南宋人,其言當有所據。

    參看本書頁四九七《附録》所考。

    徐大受,字君猷,時爲黃州知州,見前《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以詩戲之》詩注。

     [2]臨臯:在黃岡縣南,瀕臨長江,其上有快哉亭。

    元豐三年五月蘇軾自定惠院遷居于此。

     [3]雪林:《汪穰卿筆記》雲:“在張文襄幕,見蘇文忠手書《浣溪沙》五首,‘雪林初下瓦跳珠’句,林作牀。

    注:京師俚語,霰爲雪牀。

    ”(轉引自《東坡樂府箋》卷一,原書見《近代稗海》第十一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