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拈花笑佛自逍遙(4)
關燈
小
中
大
第10章拈花笑佛自逍遙(4)
佛還在遠處,我還得行走。
陽光傾瀉在佛的身上,逶迤地流淌。
那光芒,刺痛着尋夢者的眼睛。
再灑落到我身上時,我已漸漸地消融。
佛說:&ldquo凡是沐浴陽光的人,所有的祈願都可以滿足。
&rdquo為這句話,我輕盈自如,體驗到生命的自在。
洗去塵埃,我選擇水的形式,流淌。
穿過這道紅色的門扉,我将抵達佛的心髒位置。
而此刻,我還是今生的我。
行走在寬敞的石徑,兩旁栽種着上好的菩提。
微風吹來,菩提散着淡淡的幽香,浸潤着每一個角落。
我渴慕樹上可以落下幾粒菩提子,拾撿起來串成珠子,伴随我遠走。
抑或是尋找一個地方栽種,讓慈悲在人間流轉。
梵音響起,那些甯靜的音符随着菩提的幽香,灑落在我的心上,但我分明能感覺到它的重量。
我向佛的更深處走去,向生命更深處走去。
煙霧之中,仿佛又進入一個夢境。
我看到許多的香客正在點燭燒香,朝拜着佛的方向,朝拜着綠水青山,像是在朝觐生命的過程。
心在瞬間靜止。
點燭,燃香,我默立在銅鼎香爐前,靜靜地朝拜,輕輕地叩問。
而佛,是否真的在聆聽? 朝人流的方向走去,他們在撫摸一隻佛手。
人說:&ldquo觸摸佛手,便可以沾來一年的好運。
&rdquo當我貼上去的那一刻,有一種涼,從指端穿過經脈流淌到全身。
原來,我與佛可以這樣相融,天衣無縫。
我沒敢擡頭望佛,怕他悲天憫人的目光将我攝獲。
待離開時,我的心會更加空落。
試圖駐足,可是那遮掩不住的鐘聲頻頻相催。
丢下怅然,繼續行走。
我知道,倘若丢了今生,我必定可以尋回前世。
倚着白玉扶欄,我拾階而上。
階梯寬而長,讓人以空靈的姿态企望人生的高度。
我穿行在光與影的交界,塵間與塵外的邊緣。
待走完,仿佛耗盡半世的光陰。
推開虛掩的重門,又脫一副俗胎凡骨。
我不知道,這樣的行走是拾撿得多,還是丢失得更多。
隻是,入了佛門,又怎能再去計較得失? 不是誤入佛家境地,我是帶着心來的。
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不同的姿式和表情盡現在眼前,讓我領悟到西方極樂淨土的精深博遠。
香案雕刻着各式的花紋,細緻而精美。
我在想象,這位雕花的工匠,一定也是生長在江南。
不然又怎會知曉這臨水蓮花、畫舫樓台。
又怎能擁有如此精細的心事,如此不倦的閑情。
案上擺放着幾盞油燈,那看似微弱的光芒卻從未曾熄滅。
還有幾疊經書,泛着時光的黃暈,卻掩飾不住它的幽深禅意。
我取了一本,打算在歸去後,尋個閑暇的日子靜讀,不求參禅,但求清心。
這是僧人誦經打坐之處,他們整日面對千佛悠然的意境。
試問,心中又怎麼還會滋生塵念? 跪在蓮花蒲團上,雙手合十,許一段紅塵的心願。
屋梁上垂吊的檀香徐徐地萦繞,那面可以透視人間善惡的銅鏡傾瀉着白色之光。
佛不度我,他說萬物皆有定數,我自有我的宿命。
我叩首,任塵緣虛無地起滅。
登上閣樓,我的夢也行将走到盡頭。
我抵達佛的腳下,與他隻有一步之遙。
他頭頂着藍天白雲,高大地聳立在群山之間,眉目慈祥,靜靜地微笑。
我久久地凝視,在佛面前,我忘卻來自塵世所有的苦難,忘記悲喜無常的人生。
這一刻,我能做的,隻有安甯。
銅鈴在風中發出清脆的聲響,仿佛是一種召喚。
擡頭望佛,細細地端詳,他的眼中有着無盡的含容。
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将他凝視,他都在與你對望。
佛可以洞穿世事,可以直抵我的心靈。
我用指尖輕輕地撫摸佛趾,短暫的瞬間,仿佛明白,我與佛本沒有距離。
就如同塵間與塵外,亦沒有距離,心可以帶着我抵達任何一個想要去的地方。
哪怕隔着萬重蓬山,也近若咫尺。
置身在這如煙如夢的靈山之境,臨着高大神聖的佛像,不由得驚歎造物者之神奇。
該要何等的氣魄,才能建造出這樣鬼斧神工的傳奇。
我想,這些工匠,有的出自于江南,有的也許來自于遙遠的塞北。
他們離開家園,相聚在佛祖的腳下,此生定會為有過這樣一次際遇而感恩。
是的,感恩,如同我,餘下的隻是感恩。
石壁上刻着許多當年造佛時捐資者的名單,一行行,深淺地記載着他們的善舉。
若幹年後,當他們再次重遊故地,面對這方山水聖境,從石壁上尋找到自己的名字,又該會是怎樣的欣慰? 當夢醒之時,誰還會知道,有一種追尋叫歸去? 再看一眼佛,我将離去。
我收拾放飛的心情,沉沉地歎息。
俯望遠水近山,浩然的景緻讓我感到自身的渺小。
究竟是什麼,讓靈山給了我家的感覺,使我不忍離開?這樣淡淡的情懷,可曾浸潤過其他遊人的心? 尋樓而下,沿着階梯,感覺生命随之下沉。
原來,來時與離去的感覺果真不一樣。
那些迎面而來的稀疏遊人,朝着我走過的地方前行。
他們此刻的熱忱必定會換來與我同樣的失落,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輪回
陽光傾瀉在佛的身上,逶迤地流淌。
那光芒,刺痛着尋夢者的眼睛。
再灑落到我身上時,我已漸漸地消融。
佛說:&ldquo凡是沐浴陽光的人,所有的祈願都可以滿足。
&rdquo為這句話,我輕盈自如,體驗到生命的自在。
洗去塵埃,我選擇水的形式,流淌。
穿過這道紅色的門扉,我将抵達佛的心髒位置。
而此刻,我還是今生的我。
行走在寬敞的石徑,兩旁栽種着上好的菩提。
微風吹來,菩提散着淡淡的幽香,浸潤着每一個角落。
我渴慕樹上可以落下幾粒菩提子,拾撿起來串成珠子,伴随我遠走。
抑或是尋找一個地方栽種,讓慈悲在人間流轉。
梵音響起,那些甯靜的音符随着菩提的幽香,灑落在我的心上,但我分明能感覺到它的重量。
我向佛的更深處走去,向生命更深處走去。
煙霧之中,仿佛又進入一個夢境。
我看到許多的香客正在點燭燒香,朝拜着佛的方向,朝拜着綠水青山,像是在朝觐生命的過程。
心在瞬間靜止。
點燭,燃香,我默立在銅鼎香爐前,靜靜地朝拜,輕輕地叩問。
而佛,是否真的在聆聽? 朝人流的方向走去,他們在撫摸一隻佛手。
人說:&ldquo觸摸佛手,便可以沾來一年的好運。
&rdquo當我貼上去的那一刻,有一種涼,從指端穿過經脈流淌到全身。
原來,我與佛可以這樣相融,天衣無縫。
我沒敢擡頭望佛,怕他悲天憫人的目光将我攝獲。
待離開時,我的心會更加空落。
試圖駐足,可是那遮掩不住的鐘聲頻頻相催。
丢下怅然,繼續行走。
我知道,倘若丢了今生,我必定可以尋回前世。
倚着白玉扶欄,我拾階而上。
階梯寬而長,讓人以空靈的姿态企望人生的高度。
我穿行在光與影的交界,塵間與塵外的邊緣。
待走完,仿佛耗盡半世的光陰。
推開虛掩的重門,又脫一副俗胎凡骨。
我不知道,這樣的行走是拾撿得多,還是丢失得更多。
隻是,入了佛門,又怎能再去計較得失? 不是誤入佛家境地,我是帶着心來的。
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不同的姿式和表情盡現在眼前,讓我領悟到西方極樂淨土的精深博遠。
香案雕刻着各式的花紋,細緻而精美。
我在想象,這位雕花的工匠,一定也是生長在江南。
不然又怎會知曉這臨水蓮花、畫舫樓台。
又怎能擁有如此精細的心事,如此不倦的閑情。
案上擺放着幾盞油燈,那看似微弱的光芒卻從未曾熄滅。
還有幾疊經書,泛着時光的黃暈,卻掩飾不住它的幽深禅意。
我取了一本,打算在歸去後,尋個閑暇的日子靜讀,不求參禅,但求清心。
這是僧人誦經打坐之處,他們整日面對千佛悠然的意境。
試問,心中又怎麼還會滋生塵念? 跪在蓮花蒲團上,雙手合十,許一段紅塵的心願。
屋梁上垂吊的檀香徐徐地萦繞,那面可以透視人間善惡的銅鏡傾瀉着白色之光。
佛不度我,他說萬物皆有定數,我自有我的宿命。
我叩首,任塵緣虛無地起滅。
登上閣樓,我的夢也行将走到盡頭。
我抵達佛的腳下,與他隻有一步之遙。
他頭頂着藍天白雲,高大地聳立在群山之間,眉目慈祥,靜靜地微笑。
我久久地凝視,在佛面前,我忘卻來自塵世所有的苦難,忘記悲喜無常的人生。
這一刻,我能做的,隻有安甯。
銅鈴在風中發出清脆的聲響,仿佛是一種召喚。
擡頭望佛,細細地端詳,他的眼中有着無盡的含容。
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将他凝視,他都在與你對望。
佛可以洞穿世事,可以直抵我的心靈。
我用指尖輕輕地撫摸佛趾,短暫的瞬間,仿佛明白,我與佛本沒有距離。
就如同塵間與塵外,亦沒有距離,心可以帶着我抵達任何一個想要去的地方。
哪怕隔着萬重蓬山,也近若咫尺。
置身在這如煙如夢的靈山之境,臨着高大神聖的佛像,不由得驚歎造物者之神奇。
該要何等的氣魄,才能建造出這樣鬼斧神工的傳奇。
我想,這些工匠,有的出自于江南,有的也許來自于遙遠的塞北。
他們離開家園,相聚在佛祖的腳下,此生定會為有過這樣一次際遇而感恩。
是的,感恩,如同我,餘下的隻是感恩。
石壁上刻着許多當年造佛時捐資者的名單,一行行,深淺地記載着他們的善舉。
若幹年後,當他們再次重遊故地,面對這方山水聖境,從石壁上尋找到自己的名字,又該會是怎樣的欣慰? 當夢醒之時,誰還會知道,有一種追尋叫歸去? 再看一眼佛,我将離去。
我收拾放飛的心情,沉沉地歎息。
俯望遠水近山,浩然的景緻讓我感到自身的渺小。
究竟是什麼,讓靈山給了我家的感覺,使我不忍離開?這樣淡淡的情懷,可曾浸潤過其他遊人的心? 尋樓而下,沿着階梯,感覺生命随之下沉。
原來,來時與離去的感覺果真不一樣。
那些迎面而來的稀疏遊人,朝着我走過的地方前行。
他們此刻的熱忱必定會換來與我同樣的失落,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