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春花秋月何時了(2)

關燈
而得到的風景難道不是春花秋月、悲歡離合嗎?幾千年來,富貴權勢可以轟然倒塌,萬傾蒼池可以填為平陸,唯有凝重的曆史文化卻穩如磐石,風雨不動。

    那些傳承千載的節氣,碾過冷暖交替的歲月,流經朝代更疊的山水,穿越梨花帶雨的清夢,遙遙地逶迤而來。

    在乍暖還寒的今時,在煙霞未盡的河畔,放飛一隻寫滿盛世常甯的風筝。

     立高樓望世間萬象,時代無言地在山風中蕭瑟。

    江河不可逆轉,人事多費思量。

    在似夢似醒的人生行途中,過去與現在凝聚着同樣的力量,一個民族瓜瓞綿延、昌盛騰飛的力量。

    舊時風俗還在,魏晉唐宋的雕樓畫舫曆盡滄海桑田已化作雲煙,孕育了數千年的文明卻依然璀璨若銀河的星光,照亮了萬古清明的華夏大地。

     魂兮歸來話端午 一隻青鳥掠過遙遠的天際,溫婉的弧度,經一處岸芷汀蘭,又見它處郁郁蔥蔥。

    丹陽在水中泛起粼粼光影,鑼鼓催開了競渡的龍舟,汨羅江上百舸千帆,奔騰壯觀的端陽畫卷洇開碧水長天。

    誰的詩情贊頌過滔滔東逝的江水,又是誰的英魂常随日月輪回?及至秦漢三國的雲煙都消散,及至前朝舊事都岑寂。

    仰望蒼穹,卻有一個璀璨若星的靈魂,在寥廓的天宇深深地劃下一道千秋不滅的印痕。

     曆史的風煙在時空裡漸漸地淡去,然而許多傳統的民俗卻依然遺留下深刻的印記。

    關于端午的由來,有着曆史書籍詳細的記載,也有着對先人的深情緬懷。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ldquo端午節&rdquo,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ldquo端午&rdquo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ldquo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rdquo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的來曆甚多,被廣為傳誦和認可的還是屈原那段悲情的血色浪漫。

    屈原生長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曾經一度很受楚懷王的重用,封他為三闾大夫。

    期間寫出流傳千古的佳作,與《詩經》齊名,開辟了民族文化的新時代。

    後遭奸人排擠,幾經颠沛,放逐天涯,于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汨羅江中。

    自那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就以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紀念他。

    說那些競渡的龍舟是為了打撈屈原的遺體,而将粽子、雞蛋等食物,抛到江裡,是為了讓魚蝦吃了,不會咬到屈原的屍體。

    雖然隻是傳說,但足見後人對屈原的緬懷和尊崇。

     從秭歸的樂平裡起程,打汨羅江畔那塊屈原石旁經過,用詩情傳昭忠骨,用放逐天涯的腳步,丈量着屈原一生的坎坷命運。

    帶長铗之陸離,吾将上下而求索,亘古于青天大地。

    靜月流瀉在汨羅江畔,純白如雪,隻有那出世的清靈之氣,才能彰顯浩然千古的忠魂。

    以蘭為佩,以荷為裳,縱然我察察之身,何以受物之汶汶,荪之不察。

    淙淙流水邊,可是他流逐的背影,徜徉在江畔青堤?蒼茫落日下,可是他愛國的熱情,燃燒了楚國的河山?屈原的歲月裡沒有春秋冬夏,隻有一顆憂懷天下、挂念黎民的心,獨自在靜夜裡,對着江水吟歎。

     湘中 唐·韓愈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飛雲斷岸,不畏争鬥艱險,面對這浩然茫茫的江水,暮霭沉沉的雲山,先生,你可曾将欄杆拍遍?你堅持以峭拔的姿态仰望蒼穹,在這樣的高處,放逐的命運是不可改變的現實嗎?既然選擇了身為萬民,一身何足惜?唯有以死付國,才能得以永生。

    你浪漫的詩歌鋪灑人間,愛國的情義感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