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拈花笑佛自逍遙(2)

關燈
堕時。

     别過了春日的溫存,走出煙雨情境,滿懷禅意的心,步入另一個季節裡。

    穿過竹枝的風聲,走過蒼苔的階影,在廟宇回廊,尋找前朝的舊夢,尋找佛陀的背影。

     一座石橋橫在碧池之上,臨水而居,也有禅的姿态。

    隔着明月曉風,隔着古岸垂柳,過往的曆史,還有散落的文明在山水中緘默不語。

     蓮花撥開塵世的迷霧,佛光傾瀉在每一朵花瓣上。

    佛的性靈是流水的性靈,是明霞的性靈,也是萬物的性靈。

    雲外的青鳥,傳遞一點靈犀,在水中探看孤舟的前生。

    暫且泊下心事,借着明月的冰弦調幾曲梵韻,在菩提的畫境裡,留駐高僧來往的步履。

     唐朝大名寺高僧鑒真曾五次東渡,皆因官府阻擾,或浪擊船沉,未能成功。

    最後一次他發願過海,登臨日本,傳揚戒律。

    他帶着揚州的蓮種遠帆東去,途經艱辛抵達日本,将蓮種植在奈良唐招提寺内,稱&ldquo唐招提寺蓮&rdquo。

    經過千年輾轉,這蓮種再與中國的蓮種相配,培育成新的品種,取名為&ldquo中日友誼蓮&rdquo。

    如今,它們靜靜地安置在明清時代的石盆裡,守護着大明寺的春秋歲月。

    徜徉在畫樓庭院,仿佛看到鑒真禅師靜坐在蓮台之上,講法誦經,将唐代的明月與經卷遙寄到今朝。

     你乘蓮舟而來,又乘蓮舟而去,來時你是過客,去時你又是歸人。

    佛問道:&ldquo香是何味?煙是何色?蓮花是何影?菩提是何境?&rdquo悠然之處,不可思量,隻剩得淺淡的回憶,在人生的行程中,刻下慈悲的緣法。

     秋·庭院桂影 秋夜曲 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第一枚紅葉落在古寺的蒼苔,驚醒了沉睡在秋天的禅境。

    那一處湖岸,西風拂開垂柳的簾幕,疏離的枝丫間,還有伶仃的寒蟬唱徹淡遠的秋心。

    許多時候,蕭疏要比繁華更耐人尋味。

    佛家求靜,甯靜而緻遠,淡泊以明志。

     寬闊宏偉的石台上,一座栖靈塔巍然挺立,塔頂直沖雲霄,馳騁天地,傲視古今。

    在隋唐風起雲湧的亂世拔地而起,曆經煙火的沖洗,看慣王朝的興廢,依然攜一身的仙風靈氣栖于古刹。

    晶瑩玉潤的佛舍利,泛着剔透的金光,照耀曾經的錦繡,今朝的秋塵與明日的風雲。

    妙相莊嚴的大明寺走來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詞客,他們吟詠了大江東去,探看千裡河山,走過古道長亭,又收藏了淮南皓月。

    在曆史的風塵中,那些過往的線條,雕刻着同樣起落的故事。

     明淨無塵的天空劃過幾隻飛鳥,銜着山影,撩撥水心,不知何處而來,不知何處而去。

    隻是拾撿幾粒佛珠,在樓前庭畔栽種西竺的佛經,廣結世間善緣。

     桂花香影倚着佛堂的軒院,對着明鏡般的朗月,看時光一點一滴地老去,了然無迹。

    幽淡的花蕊落于草徑石階,落于琴台棋盤,鋪展季節的思想,也疊合心靈的悸動。

    可曾有多情的過客,背着香囊,掃拾起滿地的落花,留存芬芳的記憶,還有記憶深處一段仙佛的意境。

     幽靜的禅房裡,不知是哪位僧人漫撫琴弦,奏一曲禅韻深遠的古調,興寄江煙,意随明月,記下悠悠淡泊的流年。

     冬·古寺梅雪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落人間,滿地銀瓊,千年古寺染一色潔白,以樸素無華的淡泊風骨隐于山林水畔。

    仙人舊館、禦碑亭間,幾枝寒梅在飛雪中競放,臨着短松蒼柏,臨着古石翠竹,漫數着南北來往的漂萍遊迹。

     晶瑩透骨的雪花,穿枝弄影,落入乾隆玄幽芳澤的杯盞,落入石濤精妙傳神的畫境,也落入歐陽修飄逸輕靈的詩裡。

    素白的天地間,不知是梅雪的意境,還是踏雪尋梅者的意境?抑或是人間萬物的意境?世間風景天成,許多觸手可及的景物,隻能得其形色,卻不能深得其神韻。

    待到時過境遷,雲煙散去,留存的隻是淺薄的記憶與平淡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