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因循不覺韶光換(4)

關燈
第19章因循不覺韶光換(4) 夏季将要來臨,我不去寺廟,已有好多年。

    天地無言,群山靜寞,流水也失去了原來的韻腳,曾經蝕骨的疼痛恍如隔世,心已不再泛起層疊的漣漪。

    然而這一切,并非是因為我不去寺廟, 這些年的逃避并沒有讓我停止過對寺廟的向往。

    當一些事情經曆過了,也就不會再去計較得失。

    今夜,我将經書翻出來拿到月光底下晾曬,在書頁裡,層層疊疊夾滿了許多去寺廟的門票,那些五彩的香花券,記載着我曾經行走過的足迹。

    在書頁蒼黃的那一角,我寫下了幾個字:原來,我去寺廟,已有好多年。

     我不彈古筝好多年 我是打算寫這樣一個系列,在過往歲月裡拾撿那散落的記憶,在煙雲故事的底色上尋覓那淡然的憂傷,在人生況味的背景裡邂逅那縷縷的沁涼。

    沿着生命的河流去回首往事,那些被時間碾過的痕迹,亦不過是道明人生不能避免的遺憾。

    也許隻有靜止才是大美,它可以丈量歲月的高度,也可以洞穿世事的薄涼。

    于是,一切風雲都已然靜止,離合悲歡本就是人生的道具,平淡的日子裡,尚可以自尋其樂,空心亦能夠歡喜。

     你聽過流水的聲音嗎?在寂寞的青山上,在無言的回風裡,在變幻的流雲端,那透明清亮的水線,鑲繡在岩石碧草之間,山泉與飛瀑以雪花的姿态、紛呈的美麗作一次蔚藍的回歸。

    高山峨峨,流水潺潺,伯牙的琴聲送走了低飛的倦鳥,送走了傾斜的落日。

    那玉墜珠傾的高雅,賞心悅耳的琴音,世間隻有一個人能夠懂得,也隻要一個人懂得。

    子期就是他的山川草木情,是他的天地萬物心,是他今生至美的風景。

    這樣一個高山流水的故事曾深深地打動我年幼的心靈,自那之後我便堅心要彈古筝,因為我堅信,那跳動的絲弦,優美的旋律,可以閃爍自然的澄澈,可以蕩滌世俗的塵埃,可以讓我遇着一個兩兩相望、不離不棄的知音。

    在清澈的年華裡,在紛繁的人世間,我會用心來守護這份最初與最後的純淨。

     就是那樣的不經意,讓我邂逅了夢裡夢外都念着的古筝。

    當我漫步在校園翠竹叢生的小徑,看各色花瓣飄散,陽光透過竹葉的縫隙灑落在我的發梢,那七彩的光恍若眼睫的夢呓,湖泊的睡蓮綻開着絢麗的朵兒。

    古筝響起的時候,我的心好一陣悸動,仿佛心中的弦就這樣被人輕撥。

    筝聲是從湖畔的石屋傳來,流動的音弦,若淙淙的回溪,若滴翠晶瑩的晨露,若串成珠簾的精靈,在生命中輕盈流淌。

    我不敢緩步,我害怕花落地的聲響會驚擾那個彈筝的女子。

    是的,我雖然未見着彈筝的人,但我能斷定她是一個女子,一個端莊高雅的女子。

    我想象着她襲一身古典的白紗衣、綠羅裙,挽長發成髻,斜插一支碧玉簪,有着傾城的容顔,有着柔軟的心事。

    那時的我十三歲,還沒有太多的懷古清愁,還不懂得太多的世情悲歡,卻在書中讀過這樣的女子,在夢裡聽過這樣的樂聲。

    筝聲靜止,琴韻依舊流轉,我立在那,心中久久地怅然。

    不敢去驚擾彈筝的人,怕她看到我沉醉的眼神,怕她笑我不解琴音,怕所有的感觸隻是華麗的虛無。

    選擇悄然地離去,不驚擾那拂弦之人的一簾幽夢。

     我彈古筝,隻因高山流水的知音,隻因這段未曾謀面的邂逅。

    沒有啟蒙的老師,沒有青山的背景,沒有流水的底色,隻是在臨着藍色的窗牖,臨着清涼的月光。

    那些個煙雨春色的江南,那些個明月清風的日子,在無意間暗合了我少女如夢的心境,滋潤我善感的心靈。

    思想在風雅無邊的意境裡來回地漂蕩,我素手拂動琴弦,彈奏千年的琴音,那流動的音調,在青春裡留下溫情的痕迹。

    筝聲響起的時候,所有的浮躁都已沉澱,所有的寒涼都已褪去,所有的疼痛都已背離。

    餘下的隻是溫柔的纏綿,纏綿的悱恻,悱恻的心痛。

    從此,相思已生長,憂傷也有了别樣的韻味。

    從此,知道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

     我彈古筝,就像穿旗袍,漸漸地彈出一種風景。

    一襲白紗裙,一襲素雅的旗袍,一襲披肩長發,不抹胭脂不染唇紅,不畫眉黛不挽秀髻。

    白色的帷幕後面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