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拈花笑佛自逍遙(3)
關燈
小
中
大
第9章拈花笑佛自逍遙(3)
自古以來山寺中有茶佛一味、茶禅一味的超然意趣。
寺中的僧侶尋雅于梅林,在待月亭裡,盛古井中的甘露,集梅花上的香雪,烹爐煮茗,讀經下棋,觀梅賞雪。
一盞潔淨的清茗,集花草之仙骨,含天地之靈卉,可謂玉露瓊漿,人間佳品。
立于飛雪花影之間,感歎造物者之神奇,你會深刻明白,梅有梅的風骨,雪有雪的韻味,人有人的品性。
世間萬相,萬相于心,心生法,法自空。
有一天你參悟佛法的精妙,也就能參悟人生的底蘊。
溫暖的陽光下,那長長的竹竿上晾曬着黃色的僧袍,流動的脈絡在風中悠然飄逸。
仿佛看到許多的身影,于璀璨的佛光下,端坐如蓮,努力抵達慈航的法界。
回望古刹四季的長廊,如一阕輕靈雅緻的詩文,若一幅水墨寫意的畫卷,又好似一本禅意深遠的經書。
人間事隻為因果糾纏,大明寺的風采乃至曆史的風采,一直潔淨到今天,還會潔淨到永遠。
悠遠的鐘聲,敲醒了遠古與今朝的夢境。
短暫的徜徉,在廟宇間借着空靈的禅意,掃去一抹心塵,了卻幾段牽挂,雖不是了空者,亦不是遁世者,卻自有一番滋味。
或許是佛家說的般若味,也許世事本來就是空味。
拂開古刹的雲煙幻影,折疊起思索的長卷,明月的去留,就是你的去留。
金陵别境栖霞寺 沿着長江的堤岸,攜帶靈魂與精神遠行,采撷思想的藤蔓,拾撿時光的背影。
在流水的脈絡裡抵達南京,這座曆史上稱之為金陵的六朝古都,有着绮麗的江南風景,雅緻的風土人情,濃郁的翰墨清香,亦有着清遠的佛學文化。
那些古典的樓台水榭裝點着秦淮河岸姹紫嫣紅的風景,精緻的青瓷玉石放置在金陵達官貴人的府邸,鏽蝕的刀戈劍戟又出現在大明王朝的哪段争權奪位的戰争中?站在大河的岸邊,流水的脈絡是文化的脈絡,是曆史的脈絡,也是城市的脈絡。
去栖霞山不僅是為了那一脈紅葉,更多的是尋覓幽栖在山林的香火古刹。
栖霞山深遠的曆史古迹,秀絕的自然風景,厚重的文化底蘊,使其負有&ldquo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rdquo的千秋盛名。
栖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二年,由平原居士明僧紹舍宅為寺。
那是個盛行佛教的朝代,那時的帝王興土建寺,精研佛理、雕塑佛像、描繪佛畫。
唐人杜牧有詩雲:&ldquo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rdquo可見當時寺廟的廣泛與瑰麗。
寺内梵宇重疊,氣象壯觀,在唐初時期與山東靈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國清寺并稱天下&ldquo四大叢林&rdquo。
在煙火中半隐半現的栖霞寺,看似隻是尋常的江南古刹,隻有深入之後方能發覺其錦繡風華皆藏于腹中。
收存着南朝遺韻、唐宋格局、明清風貌,也融入了曆史人文、風土民情、禅學精髓。
千百年來,無數的行人留下了探詢與叩問的身影,留下了發掘與求證的腳步,使得栖霞寺積澱更多深刻的文明與佛味。
遊栖霞寺 唐·李建勳 養花天氣近平分,瘦馬來敲白下門。
曉色未開山意遠,春容猶淡月華昏。
琅琊冷落存遺迹,籬舍稀疏帶舊村。
此地幾經人聚散,隻今王謝獨名存。
精深玄妙的佛學以般若神韻滲透在塵世間,那博大的文化,燦爛的佛光散落在江南、塞北、高原、西部,以及許多荒蕪的地方,使得蒼涼的土地也滋生出蔥茏的繁花。
無數的寺院高僧,無數的佛教聖徒,在荒野的古道上行走,一路膜拜、一路朝觐,探尋着深邃的中華文化,也拾取了燦爛的佛學經典。
江南的寺廟猶見其靈秀與飄逸,那些樓台沉浸在氤氲的煙雨中與缥缈的香火裡,和着山水風月、詩詞書畫、戲曲評彈,還有清茶的禅機仙氣。
這就是江南,悠久的古刹濡染着靈山秀水、地域文化,還有淡然閑逸的風雅。
隻要你深刻地闖入佛家境地,那悠遠滌塵的梵音,就會洞穿靈魂的命脈。
那缥缈絕俗的香火,就會浸洗思想的源泉。
栖霞寺閑隐在栖霞山,深藏于層林疊嶂之處,隔着江岸,就能聽聞隐隐的鐘聲。
行走在逶迤曲折的山道,臨着煙樹雲海,遠眺奇峰險壑,這被蔓草掩映的山徑,仿佛是上古時代神仙出沒的地方。
在萬象的蒼茫中蛻去一身肉骨凡胎,以恬淡的心懷走進栖霞寺,走進古刹千年的禅境裡。
寺前那一塊明徽君碑以渾然的氣韻裝飾着廟宇的文化,也引領外來者的思想抵達僧佛的國度。
明徵君碑,是初唐時為紀念明僧紹而立,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所撰,唐代書法家高正臣所書,碑文&ldquo栖霞&rdquo二字,傳為李治親筆題寫。
明僧紹是南朝宋齊人,博通三教,精于佛學,隐居于栖霞山二十餘年。
幾十載的光陰,付之與栖霞,常伴晨鐘暮鼓,傳教無量壽佛。
遊栖霞寺 唐·張翚 跻險入幽
寺中的僧侶尋雅于梅林,在待月亭裡,盛古井中的甘露,集梅花上的香雪,烹爐煮茗,讀經下棋,觀梅賞雪。
一盞潔淨的清茗,集花草之仙骨,含天地之靈卉,可謂玉露瓊漿,人間佳品。
立于飛雪花影之間,感歎造物者之神奇,你會深刻明白,梅有梅的風骨,雪有雪的韻味,人有人的品性。
世間萬相,萬相于心,心生法,法自空。
有一天你參悟佛法的精妙,也就能參悟人生的底蘊。
溫暖的陽光下,那長長的竹竿上晾曬着黃色的僧袍,流動的脈絡在風中悠然飄逸。
仿佛看到許多的身影,于璀璨的佛光下,端坐如蓮,努力抵達慈航的法界。
回望古刹四季的長廊,如一阕輕靈雅緻的詩文,若一幅水墨寫意的畫卷,又好似一本禅意深遠的經書。
人間事隻為因果糾纏,大明寺的風采乃至曆史的風采,一直潔淨到今天,還會潔淨到永遠。
悠遠的鐘聲,敲醒了遠古與今朝的夢境。
短暫的徜徉,在廟宇間借着空靈的禅意,掃去一抹心塵,了卻幾段牽挂,雖不是了空者,亦不是遁世者,卻自有一番滋味。
或許是佛家說的般若味,也許世事本來就是空味。
拂開古刹的雲煙幻影,折疊起思索的長卷,明月的去留,就是你的去留。
金陵别境栖霞寺 沿着長江的堤岸,攜帶靈魂與精神遠行,采撷思想的藤蔓,拾撿時光的背影。
在流水的脈絡裡抵達南京,這座曆史上稱之為金陵的六朝古都,有着绮麗的江南風景,雅緻的風土人情,濃郁的翰墨清香,亦有着清遠的佛學文化。
那些古典的樓台水榭裝點着秦淮河岸姹紫嫣紅的風景,精緻的青瓷玉石放置在金陵達官貴人的府邸,鏽蝕的刀戈劍戟又出現在大明王朝的哪段争權奪位的戰争中?站在大河的岸邊,流水的脈絡是文化的脈絡,是曆史的脈絡,也是城市的脈絡。
去栖霞山不僅是為了那一脈紅葉,更多的是尋覓幽栖在山林的香火古刹。
栖霞山深遠的曆史古迹,秀絕的自然風景,厚重的文化底蘊,使其負有&ldquo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rdquo的千秋盛名。
栖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二年,由平原居士明僧紹舍宅為寺。
那是個盛行佛教的朝代,那時的帝王興土建寺,精研佛理、雕塑佛像、描繪佛畫。
唐人杜牧有詩雲:&ldquo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rdquo可見當時寺廟的廣泛與瑰麗。
寺内梵宇重疊,氣象壯觀,在唐初時期與山東靈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國清寺并稱天下&ldquo四大叢林&rdquo。
在煙火中半隐半現的栖霞寺,看似隻是尋常的江南古刹,隻有深入之後方能發覺其錦繡風華皆藏于腹中。
收存着南朝遺韻、唐宋格局、明清風貌,也融入了曆史人文、風土民情、禅學精髓。
千百年來,無數的行人留下了探詢與叩問的身影,留下了發掘與求證的腳步,使得栖霞寺積澱更多深刻的文明與佛味。
遊栖霞寺 唐·李建勳 養花天氣近平分,瘦馬來敲白下門。
曉色未開山意遠,春容猶淡月華昏。
琅琊冷落存遺迹,籬舍稀疏帶舊村。
此地幾經人聚散,隻今王謝獨名存。
精深玄妙的佛學以般若神韻滲透在塵世間,那博大的文化,燦爛的佛光散落在江南、塞北、高原、西部,以及許多荒蕪的地方,使得蒼涼的土地也滋生出蔥茏的繁花。
無數的寺院高僧,無數的佛教聖徒,在荒野的古道上行走,一路膜拜、一路朝觐,探尋着深邃的中華文化,也拾取了燦爛的佛學經典。
江南的寺廟猶見其靈秀與飄逸,那些樓台沉浸在氤氲的煙雨中與缥缈的香火裡,和着山水風月、詩詞書畫、戲曲評彈,還有清茶的禅機仙氣。
這就是江南,悠久的古刹濡染着靈山秀水、地域文化,還有淡然閑逸的風雅。
隻要你深刻地闖入佛家境地,那悠遠滌塵的梵音,就會洞穿靈魂的命脈。
那缥缈絕俗的香火,就會浸洗思想的源泉。
栖霞寺閑隐在栖霞山,深藏于層林疊嶂之處,隔着江岸,就能聽聞隐隐的鐘聲。
行走在逶迤曲折的山道,臨着煙樹雲海,遠眺奇峰險壑,這被蔓草掩映的山徑,仿佛是上古時代神仙出沒的地方。
在萬象的蒼茫中蛻去一身肉骨凡胎,以恬淡的心懷走進栖霞寺,走進古刹千年的禅境裡。
寺前那一塊明徽君碑以渾然的氣韻裝飾着廟宇的文化,也引領外來者的思想抵達僧佛的國度。
明徵君碑,是初唐時為紀念明僧紹而立,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所撰,唐代書法家高正臣所書,碑文&ldquo栖霞&rdquo二字,傳為李治親筆題寫。
明僧紹是南朝宋齊人,博通三教,精于佛學,隐居于栖霞山二十餘年。
幾十載的光陰,付之與栖霞,常伴晨鐘暮鼓,傳教無量壽佛。
遊栖霞寺 唐·張翚 跻險入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