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淡妝濃抹總相宜(3)

關燈
第5章淡妝濃抹總相宜(3) 拂過陽光濺落的塵埃,将思想作一次更加澄澈的沉澱。

    徽州的祠堂是宗族的聖殿,維系着徽州人難舍的鄉情與莊嚴的鄉規。

    那一座神聖的建築,封藏了徽州人的家族曆史,留存了先人的聖賢語錄。

    它也許已經蒼老無聲,可是過往每一個春祠秋嘗的片段都值得後人百世效仿。

    仰望祠堂峭拔堅挺的檐角,有一種直沖雲霄的高曠力量,用沉默的方式丈量着徽州宗族文化的悠久與厚重。

    踏過那高高的木門檻,與迎面而來的威武門神碰撞,令人肅然起敬。

    那被年輪風蝕的門環,冥冥中仿佛扣住了誰的因果。

    立于靜穆的廳堂,看着今人與先人目光相視,聽着他們用心靈對話。

    那一刻,你會明白,古人與今人并沒有距離,無論時光走過多麼遠,都會留下印記,而徽州人就是循着這些印記保存着如今的民俗民風。

    他們用貼彩紙、紮燈具、疊羅漢、舞龍燈等樸實的方式來祭祀祖先,懷着一份對聖賢的尊崇,對家族的熱愛。

    就這樣送走了遠古的夕陽,迎來了今朝的月色。

     是這般老到讓人揪心的戲台,到底落滿了多少歲月的塵埃?也曾紅顔淡妝,略施粉黛,也曾天香國色,濃墨重彩。

    到如今,韶光不在,隻留存這樣滄桑入骨的姿态。

    究竟是相思成災,還是夢裡情懷,那麼多悄然轉身的離開,你為何還要如此執着地等待?曾經戲裡的主角早已退出曆史舞台,每一天都有過客的腳步在你樓下徘徊,每一個聲音都在問,是否有那麼一場戲叫《歸來》? 《題圖·滄桑戲台》 行走在狹窄的青石闆路上,檐角流瀉下來的陽光,擦亮了朦胧的記憶。

    一座戲台擱歇在缥缈的青煙下,寂寞地向路人訴說着它曾經華麗的故事。

    這是徽州的戲台,生長在民間,流傳在民間,也璀璨在民間。

     徽州人的戲台是為了舉辦廟會時酬神、祭祀以及一些特殊的節日與風俗而設的。

    戲台的建築多半簡樸,木質的台樓,木質的台闆,亦有一些簡單的彩繪,寄寓着徽州文化的素淡與從容。

    鑼鼓與二胡拉開了優雅傳情的序幕,台上輕歌曼舞,台下人海沸騰。

    那些藝人在出将入相的戲台上粉墨登場,演繹着别人的悲歡離合。

    而台下的看客凝神聚會,品嘗着别人的喜怒哀樂。

    誰也不是主角,隻是為了一場戲曲的陪襯,做着傷感與愉悅的抒懷。

    誰又都是主角,在人生缤紛的戲台上,舞出生活百味、冷暖世情。

    質樸而圓潤的徽劇帶着泥土與流水的芬芳,以它獨特的民間藝術與民俗風情,唱遍了江南的山水樓台,也唱遍了徽州的街闾巷陌。

    人生的許多過程,就是在一場戲中開始,又在另一場戲中落幕的。

     在悄然流逝的光陰裡,不知是誰打翻了硯台的古墨,潑染了整個徽州大地,令錦繡山河浸潤在潮濕的水墨中。

    沿着河流追溯古徽州蒼郁的曆史以及那些鋪卷而來的徽州民風,在曠達的人生中獲得一種堅實與淡定的快樂。

     烏鎮年華 仿佛有一段濕潤的青春,遺忘在江南的烏鎮。

    還有一些雲水過往,需要溫柔地想起。

    就這樣想起,想起在杏花煙雨的江南,想起在春風墨綠的水鄉。

    多年以前,有過一場悠緩的等待,多年以後,還在淡淡地追尋。

    隻是一個無意的轉身,那位撐着油紙傘結着丁香心事的姑娘,走在輕靈的小巷,走在多夢的橋頭,走進一段似水年華的故事裡,不知是否還能不能出來。

     乘一葉小舟順水流去,隻是悠緩地尋覓,便有了這樣明媚的交集。

    在薄霧彌漫的時光中等待一場杏花煙雨,還來不及裝進水鄉的夢裡,青春的故事就這樣無聲無息。

    這樣一次清澈别離,留下的是煙花的痕迹,帶走的是一生的記憶。

     《題圖·水鄉夢裡》 烏鎮一天的生活是從吱吱呀呀的搖橹聲中開始的,一根長長的竹篙撩撥着靜止的時光,清瑩的河水打濕了那些易感的情懷。

    還有泊在岸邊的船隻,默默地守護着小鎮裡一些沉睡未醒的夢。

    它們凝視着那些古老房檐的黑白倒影,品味着沉落在水中的千年滄桑。

    河水無語,它和烏鎮一起靜靜地送走春秋,又匆匆地迎來春夏,從花開到花落,從緣起到緣滅。

    許多年後,一切都如同從前,隻是所有流淌過的往事要注定成為回憶。

    那些被河水浸潤過的人生,帶着江南的娉婷,帶着水鄉的風韻,在迷離的歲月裡做一次千帆過盡的懷想。

    烏鎮依舊,小河依舊,待到春風入夢,明月入懷,誰還會在遠方彷徨? 穿行在素淡又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