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清朝局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出生的次年(注:這是按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的說法而講的。
參看書末補注。
),浙人汪景祺以所著《讀書堂西征随筆》中詩文"譏讪聖祖仁皇帝(康熙),大逆不道",立斬,妻子發往黑龍江為奴,期(jī)服親的兄弟侄兒等,俱發遣甯古塔(今黑龍江甯安縣屬),五服以内的族人,俱革職交地方監管。
又次年,禮部侍郎查嗣庭,典試江西,出題有"維民所止"四字(注:這本來是《詩經·商頌·玄鳥》裡的成語,但是《大學》裡引用過,所以隻要讀"四書"的都能知道。
),竟被解釋是取"雍正"二而"去其首",又搜查出日記二本,多有直議時政之文,因此加上了"逆天負恩,譏刺咒詛,大幹法紀"的罪名,革職拿問,瘐死獄中,還要戮屍示衆;兒子處死,家屬掃數放流。
又隔了一二年,已故的陳人呂留良所評選、著作的詩文日記中被指有"夷夏之防""井田封建"(注:彼時用"封建"這個詞,意指周代分封諸侯的制度,即用以隐寓反對清代的集權專制統治的意思。
至于"夷夏之防",則以夷指滿族,夏指漢族,這是當時的漢族士大夫的大漢族主義、反對"異族入主中原"的思想表現。
)等思想,并讪議時政,父子皆剖棺剉屍枭示,孫兒一輩發往甯古塔為奴,牽連者都獲重罪。
同時,革職遣戍的工部主事陸生柟因著《通鑒論》論封建、論建儲、論兵制、論隋炀帝而"罪大惡極,情無可逭",即在軍前正法;革職遣戍的禦史謝濟世因注釋《大學》有"拒谏飾非,必至拂人之性,驕泰甚矣"的話,指為"讪謗",亦幾乎被軍前正法(後赦回罰充苦差)。
雍正并"禦制"《大義覺迷錄》,頒發全國,"教化"官民人等。
從這以後,終乾隆一朝,文字之禍,幾乎不斷,真是更仆難數,一字違礙,即興大獄,挫戮慘酷,自古所未有。
乾隆六年,下采訪遺書之令,這是後來計劃編集《四庫全書》--實際是要對所有書籍進行全面檢查,大量加以抽毀、篡改的文化陰謀--的濫觞。
就是說,清朝不但用武力來鎮壓反抗、統治全國,而且還想盡一切辦法從"文治"方面來箝制思想、消弭人們的"反側"之心。
康熙留給雍正的國庫,據說存銀隻有八百萬兩,經過雍正十餘年的整頓,積至六千餘萬兩,但軍費耗去大半;到乾隆即位,國庫還存二千四百萬兩。
乾隆時候,國庫歲入三千餘萬兩。
而乾隆一朝所用軍費約在一億二千萬兩以上。
當時光是每年治河費一項,就要耗幾百萬兩。
但是這種有數字的開支還不能和沒數字的銷費相比:例如皇帝的六次南巡,各處的宮殿園林的修造鋪設。
曆史家說:"康、雍之世,庫儲常盈二千四百萬兩;乾隆中葉,增至七千萬,末年乃無一存:蓋皆為軍興所耗矣。
--此所耗者府庫之财,尚未若民财之消耗也:南巡、營建二者,最耗民力"(注:語見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五中冊225頁。
關于南巡,參看書後附錄。
)這是極正确的論斷。
其次,當時的官僚貪贓欺蔽的風氣,已達到駭人的地步。
可以看看洪亮吉《更生齋文甲集》卷四《跋簡州知州毛大瀛所緻書及紀事詩後》所紀二事:一,"方禦史錢澧之特糾國(按指國泰,山東巡撫)及山東虧缺庫項也,上心動,特命親信大臣偕禦史晨夕馳往勘實;其弟國霖觇知之,募善走者先半日馳抵濟南。
國倉皇喪魄,時署中積金實無數,因乘夜運入司庫及運司首府首縣各庫,以補缺項。
然存金尚累累,公廨後有珍珠泉,深丈許,遂異至泉側沉之。
後撫臣明興浚池,尚得金數十萬(兩),蓋國黩賄如此。
"二,"項君,故浙江巡撫王亶望客也。
方王遭母憂,擁妻妾,居會垣,并日事讌會,為人所發。
王亦知罪且不測,而積重資至多,因阖門,如幕客散給之,數或三萬、五萬不等,屬曰
參看書末補注。
),浙人汪景祺以所著《讀書堂西征随筆》中詩文"譏讪聖祖仁皇帝(康熙),大逆不道",立斬,妻子發往黑龍江為奴,期(jī)服親的兄弟侄兒等,俱發遣甯古塔(今黑龍江甯安縣屬),五服以内的族人,俱革職交地方監管。
又次年,禮部侍郎查嗣庭,典試江西,出題有"維民所止"四字(注:這本來是《詩經·商頌·玄鳥》裡的成語,但是《大學》裡引用過,所以隻要讀"四書"的都能知道。
),竟被解釋是取"雍正"二而"去其首",又搜查出日記二本,多有直議時政之文,因此加上了"逆天負恩,譏刺咒詛,大幹法紀"的罪名,革職拿問,瘐死獄中,還要戮屍示衆;兒子處死,家屬掃數放流。
又隔了一二年,已故的陳人呂留良所評選、著作的詩文日記中被指有"夷夏之防""井田封建"(注:彼時用"封建"這個詞,意指周代分封諸侯的制度,即用以隐寓反對清代的集權專制統治的意思。
至于"夷夏之防",則以夷指滿族,夏指漢族,這是當時的漢族士大夫的大漢族主義、反對"異族入主中原"的思想表現。
)等思想,并讪議時政,父子皆剖棺剉屍枭示,孫兒一輩發往甯古塔為奴,牽連者都獲重罪。
同時,革職遣戍的工部主事陸生柟因著《通鑒論》論封建、論建儲、論兵制、論隋炀帝而"罪大惡極,情無可逭",即在軍前正法;革職遣戍的禦史謝濟世因注釋《大學》有"拒谏飾非,必至拂人之性,驕泰甚矣"的話,指為"讪謗",亦幾乎被軍前正法(後赦回罰充苦差)。
雍正并"禦制"《大義覺迷錄》,頒發全國,"教化"官民人等。
從這以後,終乾隆一朝,文字之禍,幾乎不斷,真是更仆難數,一字違礙,即興大獄,挫戮慘酷,自古所未有。
乾隆六年,下采訪遺書之令,這是後來計劃編集《四庫全書》--實際是要對所有書籍進行全面檢查,大量加以抽毀、篡改的文化陰謀--的濫觞。
就是說,清朝不但用武力來鎮壓反抗、統治全國,而且還想盡一切辦法從"文治"方面來箝制思想、消弭人們的"反側"之心。
康熙留給雍正的國庫,據說存銀隻有八百萬兩,經過雍正十餘年的整頓,積至六千餘萬兩,但軍費耗去大半;到乾隆即位,國庫還存二千四百萬兩。
乾隆時候,國庫歲入三千餘萬兩。
而乾隆一朝所用軍費約在一億二千萬兩以上。
當時光是每年治河費一項,就要耗幾百萬兩。
但是這種有數字的開支還不能和沒數字的銷費相比:例如皇帝的六次南巡,各處的宮殿園林的修造鋪設。
曆史家說:"康、雍之世,庫儲常盈二千四百萬兩;乾隆中葉,增至七千萬,末年乃無一存:蓋皆為軍興所耗矣。
--此所耗者府庫之财,尚未若民财之消耗也:南巡、營建二者,最耗民力"(注:語見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五中冊225頁。
關于南巡,參看書後附錄。
)這是極正确的論斷。
其次,當時的官僚貪贓欺蔽的風氣,已達到駭人的地步。
可以看看洪亮吉《更生齋文甲集》卷四《跋簡州知州毛大瀛所緻書及紀事詩後》所紀二事:一,"方禦史錢澧之特糾國(按指國泰,山東巡撫)及山東虧缺庫項也,上心動,特命親信大臣偕禦史晨夕馳往勘實;其弟國霖觇知之,募善走者先半日馳抵濟南。
國倉皇喪魄,時署中積金實無數,因乘夜運入司庫及運司首府首縣各庫,以補缺項。
然存金尚累累,公廨後有珍珠泉,深丈許,遂異至泉側沉之。
後撫臣明興浚池,尚得金數十萬(兩),蓋國黩賄如此。
"二,"項君,故浙江巡撫王亶望客也。
方王遭母憂,擁妻妾,居會垣,并日事讌會,為人所發。
王亦知罪且不測,而積重資至多,因阖門,如幕客散給之,數或三萬、五萬不等,屬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