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被鑰空房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雖然後來落拓人間,為世俗所不容,和封建社會發生了矛盾沖突,但是他生平碰到的各種壓力和打擊,很自然地還是從家庭方面而開始的,他的叛逆的性格和思想、行為,必然先就和封建大家庭的"堤防"相遭遇。
隻要他不願向這一道堤防低頭降伏,那就一定得和它作鬥争,和維護封建秩序的家長正面交鋒陷陣。
看來,青年的曹雪芹是這樣做了的,--否則就不可能發展成為後來的曹雪芹那樣的人物和作家。
而這一點,不僅僅是我們的推論,也還不無記載線索可尋,足供參證。
本來,像曹雪芹這樣的人,一則既不是為當時封建士大夫所喜歡的,二則他本人又不是什麼名流顯宦,自然也不會受到人們的注意和重視,三則他家是曾因政治事件抄過家的,當時也很少願意甘冒忌諱而提及他們這種人物和事情的,所以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其有關傳聞,即在當世也不會是很豐富的(這也就是涉及他的文獻資料極端缺乏的原因)。
雖然如此,那時候還是有些人知道"曹雪芹"這個名字和這個人物的一些影子--盡管那影子是十分地朦胧模糊。
乾、嘉時期的文人,還是頗出我們意外地有幾位居然記載下了點滴的有關曹雪芹的情況。
像名詩人袁枚(1716-1797),就不止一次提到曹雪芹,并且知道他是曹楝亭(寅)的後人,--不過他誤認為雪芹是楝亭之子,差了輩數,又說"相隔已百年矣!",而其實他正是雪芹的同時人,他說那話時是"丁未"(乾隆五十二年,1787)或略後,距雪芹去世才二十幾年而已:這就是我所謂"朦胧模糊"的例子。
然而稍後的梁恭辰、毛慶臻等人,也都知道曹雪芹是"老貢生""漢軍舉人",無有後嗣,身後蕭條,等等情況。
這大緻還是和事實符合的。
由此可見那時還是有一些有關他的"口碑"在輾轉傳述。
長洲宋翔鳳(1776-1860),字于庭,是乾嘉時期的一位著名的常州派經學家,由他這裡也傳出一件頗為重要的"口碑"來。
他說:曹雪芹《紅樓夢》,高廟(乾隆)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
高廟閱而然之,曰:"此蓋為明珠家作也。
"後遂以此書為珠遺事。
曹實楝亭先生子,素放浪,至衣食不給。
其父執某,鑰空室中,三年,遂成此書雲。
(注:《能靜居筆記》,蔣瑞藻《小說考證拾遺》所引。
按此筆記,徐珂所著《雪窗閑筆》還曾見及,引作趙惠夫《能靜居随筆》。
趙烈文,字惠甫(舊時表字,甫、父、夫三字常互用),其母方蔭華,有《雙清閣詩》。
)這個傳說乍一聽來好像是有些離奇附會似的。
可是它實在是一段極有價值的文獻,問題是我們怎樣去看待它、闡釋它。
宋翔鳳是怎樣一位人物呢?龔自珍非常愛重他,說他"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說他"樸學奇材張(zhàng)一軍";他雖是經學文儒,但又吟詠風流,時有奇氣;"少跳蕩,不樂舉子業,嗜讀古書;不得,則竊衣物以易。
祖父夏楚(笞打)之,不能禁也。
"其性格正和曹雪芹有相近之處。
這種人的話,是頗堪注意的(注:宋翔鳳這一傳說的來曆,當和莊存與或張惠言、恽敬二人有關。
莊存與和孫灏(字虛川,前曾作右翼宗學稽查官,是敦誠的師輩。
曹雪芹和敦誠為至友,曾同在宗學,所以也該認識他)曾同入直上書房,教授皇子,可能間接知道或認識曹雪芹,張,恽二人在雪芹死後和敦誠有交遊痕迹,見《四松堂集》。
莊存與之侄為莊述祖,宋翔鳳即是述祖的外甥。
張惠言、恽敬也和莊、宋交情密切,非師即友。
而且,張惠言做過景山官學的教習,恽敬則做過鹹安宮官學的教習,這兩個官學都是專門教育内府包衣旗家子弟的學校,其間當然有知道曹家事情的,甚至有曹家的親友。
所以宋翔鳳的話必由莊、張、恽等處而來,應當可靠。
又上舉諸人,皆常州派經師文家中的重要人物,常州派是清代思想界中的重要潮流,而他們都如此重視《紅樓夢》與其作者(參看第二十七節恽敬以四色筆細批《紅樓夢》事),亦可注意研究。
此點尚未有抉出者,附記于此。
)。
至于他
隻要他不願向這一道堤防低頭降伏,那就一定得和它作鬥争,和維護封建秩序的家長正面交鋒陷陣。
看來,青年的曹雪芹是這樣做了的,--否則就不可能發展成為後來的曹雪芹那樣的人物和作家。
而這一點,不僅僅是我們的推論,也還不無記載線索可尋,足供參證。
本來,像曹雪芹這樣的人,一則既不是為當時封建士大夫所喜歡的,二則他本人又不是什麼名流顯宦,自然也不會受到人們的注意和重視,三則他家是曾因政治事件抄過家的,當時也很少願意甘冒忌諱而提及他們這種人物和事情的,所以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其有關傳聞,即在當世也不會是很豐富的(這也就是涉及他的文獻資料極端缺乏的原因)。
雖然如此,那時候還是有些人知道"曹雪芹"這個名字和這個人物的一些影子--盡管那影子是十分地朦胧模糊。
乾、嘉時期的文人,還是頗出我們意外地有幾位居然記載下了點滴的有關曹雪芹的情況。
像名詩人袁枚(1716-1797),就不止一次提到曹雪芹,并且知道他是曹楝亭(寅)的後人,--不過他誤認為雪芹是楝亭之子,差了輩數,又說"相隔已百年矣!",而其實他正是雪芹的同時人,他說那話時是"丁未"(乾隆五十二年,1787)或略後,距雪芹去世才二十幾年而已:這就是我所謂"朦胧模糊"的例子。
然而稍後的梁恭辰、毛慶臻等人,也都知道曹雪芹是"老貢生""漢軍舉人",無有後嗣,身後蕭條,等等情況。
這大緻還是和事實符合的。
由此可見那時還是有一些有關他的"口碑"在輾轉傳述。
長洲宋翔鳳(1776-1860),字于庭,是乾嘉時期的一位著名的常州派經學家,由他這裡也傳出一件頗為重要的"口碑"來。
他說:曹雪芹《紅樓夢》,高廟(乾隆)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
高廟閱而然之,曰:"此蓋為明珠家作也。
"後遂以此書為珠遺事。
曹實楝亭先生子,素放浪,至衣食不給。
其父執某,鑰空室中,三年,遂成此書雲。
(注:《能靜居筆記》,蔣瑞藻《小說考證拾遺》所引。
按此筆記,徐珂所著《雪窗閑筆》還曾見及,引作趙惠夫《能靜居随筆》。
趙烈文,字惠甫(舊時表字,甫、父、夫三字常互用),其母方蔭華,有《雙清閣詩》。
)這個傳說乍一聽來好像是有些離奇附會似的。
可是它實在是一段極有價值的文獻,問題是我們怎樣去看待它、闡釋它。
宋翔鳳是怎樣一位人物呢?龔自珍非常愛重他,說他"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說他"樸學奇材張(zhàng)一軍";他雖是經學文儒,但又吟詠風流,時有奇氣;"少跳蕩,不樂舉子業,嗜讀古書;不得,則竊衣物以易。
祖父夏楚(笞打)之,不能禁也。
"其性格正和曹雪芹有相近之處。
這種人的話,是頗堪注意的(注:宋翔鳳這一傳說的來曆,當和莊存與或張惠言、恽敬二人有關。
莊存與和孫灏(字虛川,前曾作右翼宗學稽查官,是敦誠的師輩。
曹雪芹和敦誠為至友,曾同在宗學,所以也該認識他)曾同入直上書房,教授皇子,可能間接知道或認識曹雪芹,張,恽二人在雪芹死後和敦誠有交遊痕迹,見《四松堂集》。
莊存與之侄為莊述祖,宋翔鳳即是述祖的外甥。
張惠言、恽敬也和莊、宋交情密切,非師即友。
而且,張惠言做過景山官學的教習,恽敬則做過鹹安宮官學的教習,這兩個官學都是專門教育内府包衣旗家子弟的學校,其間當然有知道曹家事情的,甚至有曹家的親友。
所以宋翔鳳的話必由莊、張、恽等處而來,應當可靠。
又上舉諸人,皆常州派經師文家中的重要人物,常州派是清代思想界中的重要潮流,而他們都如此重視《紅樓夢》與其作者(參看第二十七節恽敬以四色筆細批《紅樓夢》事),亦可注意研究。
此點尚未有抉出者,附記于此。
)。
至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