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交 契
關燈
小
中
大
一諸子各支賜給覺羅紅帶子、附入玉牒;博勒赫一支,即敦敏弟兄的高祖,是唯一封公的,可是到雍正年間,應該襲封的經照(敦誠的叔祖,過繼後的祖父)和恒仁(字月山,敦誠的叔父)也因"不應封"而奪爵:這就是說,他們家蒙"皇恩浩蕩",才僅僅得以從"庶人"恢複為"天潢",但又因和年羹堯是姻親而陷入了黨禍,連身嫁年家多年的姑奶奶也勒令返回娘家,那地位也不過是"宗室平民"而已,遠不能和其他非王即公的顯貴宗親相比肩。
猶有甚者:其實這種宗室有時連"平民"也不夠,隻是一種"宗室奴隸"。
對于清初的那種制度,後來的人很難想象,很多的曆史情狀沒有記載便無人了解了,如清代一位宗室描叙:"國初宗室,不如是之尊也,凡下五旗(即八旗中除去廂黃、正黃、正白三旗的其餘五旗)宗室,俱隸本旗王公包衣下當差:護衛、典儀至披甲(當兵)護軍不等,出則為之引導,處(chǔ)則為之守護,且有挑為'哈哈珠塞'(滿語幼童侍役)日供掃灑、侍巾栉者;無論叔、伯、兄、弟,本旗王公俱奴視之;其挾嫌者、或有謀不遂者,日以鞭撻從事,其苦萬狀,其賤無倫!"(注:奕赓《佳夢軒叢著·管見所及》。
)雍正因為要削減宗室王公的勢力,才下令将王府包衣佐領下的宗室置之"公中"(實在是皇帝勢力内)當差效力,不許該王公私行使令;據說諸宗室這才"幸出水火",但這仍隻是稍高一級的"宗室奴隸";直到乾隆四十七年,閑散宗室一律賞給四品頂戴,于是一時宗室才得"冠而冕之,堂且皇也。
--諸王公又日益自謙,每于廣衆中見本族叔伯,必曲膝參見(按家人輩數請安行禮):百數十年來凡從前之引導者、守護者、侍巾栉者、應掃灑者、奴視而鞭撻者,俱施施(yī)然與諸王公分庭抗禮矣!"(注:亦見《管見所及》。
)由上段叙述,我們看到了一幅生動的圖畫。
敦敏、敦誠和雪芹交遊時代,上不及被奴視鞭撻,下不及"冠冕堂皇",而核其家世實際,尚遠不及曹家的門庭顯赫。
盡管他們的曆史身份懸殊,卻又同樣有過奴視鞭撻的慘痛經曆,同樣由于皇室内部矛盾而遭到殘酷的迫害。
敦敏借詠柳的題目,說出"龍舟南幸人安在,汴水東流路正長""忍将上苑飛花種(zhǒng),空付離宮亂草中"的話(附按:他弟弟敦誠看了後兩句,深恐不妥,就提筆代改為"新晴嫩綠離宮裡,翠色和煙上苑中"(變為十分含蓄隐晦了),抒寫他的"觸忤心情類轉蓬";敦誠和哥哥聯句,有"世味薄于紗,境遇冷如雹"的感慨;他們看不上那些"長安俗子笑拍手,輕肥馳過五陵東"的貴盛之流,表示"纨袴侈輕肥,布衣甘樸素";他們當然也有時不免"熱中"一番,但不久就自悔"胡為不自量,磊落負懷抱?"明白了"真妄判榮辱,靜燥分拙巧"的道理而決意"從此戀雲林,謀生非草草"了;敦誠甚至借《題枯林系蹇(驢)圖》的題目而寫出"忍使羁縻老此生,東家俯首一長鳴。
阿誰為解青絲絡,風雪教他自在行!"的感慨沉痛的句子1他也能模糊地看到階級的不平而寄同情于窮苦人民:"去年大水秋無■,田家賣牛供寒饑;今年地濕宜麥隴,可奈無牛更無種(zhǒng)!拆屋買種借牛耕,春寒露處(chǔ)何為生?--君不見城中大半閑手足,婦著绮纨男食肉!"(注:以上所引詩分見敦敏《懋齋詩鈔》與敦誠《四松堂集》《鹪鹩庵雜記》。
後不一一備注。
)重要的是,城中的這些鮮衣美食的"閑手足",絕大部分正就是八旗特權階級。
由此可見,曹雪芹之所以能和敦家弟兄(注:八旗非漢姓人的習慣,署名稱名皆不著姓,而為了方便,隻将名字的第一個字假借為相當于"姓"的"領稱"。
如傅恒,本姓富察氏,而稱為"傅公"、"傅相"、"傅文忠"等等。
這是曆史上的特殊事例,雖本不通,但相沿如此。
"敦家"雲雲,仿此。
)成為好友,是他們氣味相投,談得來,--也就是說,他們的遭際、生活和思想感情當中,有許多共同的東西作為友誼的基礎。
他們之間固然不能盡同,有很多差别,但是這些差别比起共同的東西來,是不如共同者重要的。
他們同是牢騷憤激,不平辄鳴(當然方式不一樣),同是由于首先經曆、認識了"小政治"(統治集團内部矛盾)的醜惡才擦亮了眼睛,進而有可能認識"大政治"(整個社會不平)的黑暗。
生活在距離我們二百多年前封建社會中而出身于統治階層的曹雪芹和敦家弟兄,如果不是這樣的,那倒真是難以理解的了。
所以,從當時的統治集團内部矛盾中間來研究、理解他們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猶有甚者:其實這種宗室有時連"平民"也不夠,隻是一種"宗室奴隸"。
對于清初的那種制度,後來的人很難想象,很多的曆史情狀沒有記載便無人了解了,如清代一位宗室描叙:"國初宗室,不如是之尊也,凡下五旗(即八旗中除去廂黃、正黃、正白三旗的其餘五旗)宗室,俱隸本旗王公包衣下當差:護衛、典儀至披甲(當兵)護軍不等,出則為之引導,處(chǔ)則為之守護,且有挑為'哈哈珠塞'(滿語幼童侍役)日供掃灑、侍巾栉者;無論叔、伯、兄、弟,本旗王公俱奴視之;其挾嫌者、或有謀不遂者,日以鞭撻從事,其苦萬狀,其賤無倫!"(注:奕赓《佳夢軒叢著·管見所及》。
)雍正因為要削減宗室王公的勢力,才下令将王府包衣佐領下的宗室置之"公中"(實在是皇帝勢力内)當差效力,不許該王公私行使令;據說諸宗室這才"幸出水火",但這仍隻是稍高一級的"宗室奴隸";直到乾隆四十七年,閑散宗室一律賞給四品頂戴,于是一時宗室才得"冠而冕之,堂且皇也。
--諸王公又日益自謙,每于廣衆中見本族叔伯,必曲膝參見(按家人輩數請安行禮):百數十年來凡從前之引導者、守護者、侍巾栉者、應掃灑者、奴視而鞭撻者,俱施施(yī)然與諸王公分庭抗禮矣!"(注:亦見《管見所及》。
)由上段叙述,我們看到了一幅生動的圖畫。
敦敏、敦誠和雪芹交遊時代,上不及被奴視鞭撻,下不及"冠冕堂皇",而核其家世實際,尚遠不及曹家的門庭顯赫。
盡管他們的曆史身份懸殊,卻又同樣有過奴視鞭撻的慘痛經曆,同樣由于皇室内部矛盾而遭到殘酷的迫害。
敦敏借詠柳的題目,說出"龍舟南幸人安在,汴水東流路正長""忍将上苑飛花種(zhǒng),空付離宮亂草中"的話(附按:他弟弟敦誠看了後兩句,深恐不妥,就提筆代改為"新晴嫩綠離宮裡,翠色和煙上苑中"(變為十分含蓄隐晦了),抒寫他的"觸忤心情類轉蓬";敦誠和哥哥聯句,有"世味薄于紗,境遇冷如雹"的感慨;他們看不上那些"長安俗子笑拍手,輕肥馳過五陵東"的貴盛之流,表示"纨袴侈輕肥,布衣甘樸素";他們當然也有時不免"熱中"一番,但不久就自悔"胡為不自量,磊落負懷抱?"明白了"真妄判榮辱,靜燥分拙巧"的道理而決意"從此戀雲林,謀生非草草"了;敦誠甚至借《題枯林系蹇(驢)圖》的題目而寫出"忍使羁縻老此生,東家俯首一長鳴。
阿誰為解青絲絡,風雪教他自在行!"的感慨沉痛的句子1他也能模糊地看到階級的不平而寄同情于窮苦人民:"去年大水秋無■,田家賣牛供寒饑;今年地濕宜麥隴,可奈無牛更無種(zhǒng)!拆屋買種借牛耕,春寒露處(chǔ)何為生?--君不見城中大半閑手足,婦著绮纨男食肉!"(注:以上所引詩分見敦敏《懋齋詩鈔》與敦誠《四松堂集》《鹪鹩庵雜記》。
後不一一備注。
)重要的是,城中的這些鮮衣美食的"閑手足",絕大部分正就是八旗特權階級。
由此可見,曹雪芹之所以能和敦家弟兄(注:八旗非漢姓人的習慣,署名稱名皆不著姓,而為了方便,隻将名字的第一個字假借為相當于"姓"的"領稱"。
如傅恒,本姓富察氏,而稱為"傅公"、"傅相"、"傅文忠"等等。
這是曆史上的特殊事例,雖本不通,但相沿如此。
"敦家"雲雲,仿此。
)成為好友,是他們氣味相投,談得來,--也就是說,他們的遭際、生活和思想感情當中,有許多共同的東西作為友誼的基礎。
他們之間固然不能盡同,有很多差别,但是這些差别比起共同的東西來,是不如共同者重要的。
他們同是牢騷憤激,不平辄鳴(當然方式不一樣),同是由于首先經曆、認識了"小政治"(統治集團内部矛盾)的醜惡才擦亮了眼睛,進而有可能認識"大政治"(整個社會不平)的黑暗。
生活在距離我們二百多年前封建社會中而出身于統治階層的曹雪芹和敦家弟兄,如果不是這樣的,那倒真是難以理解的了。
所以,從當時的統治集團内部矛盾中間來研究、理解他們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