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觀點說,我覺得汝昌這《小傳》和他的《新證》卻都開了好些端緒,說明他的理解早已洞見及此。
有時候,他為了要了解曹雪芹更多一點,而直接證據不足,也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想多推測一些,亦在所難免。
但他所指出的多可發人深省。
再舉一個例,人人都知道《紅樓夢》裡的詩、詞、曲子都作得好而恰當,但汝昌更能指出雪芹在這方面的家學淵源和特殊風格;能指出清代女詩人之多,女子作詩幾乎已成為雪芹時代的一種習尚;更能指出《紅樓夢》藝術上許多特點之一是以古典抒情詩的手法來寫小說。
這都可幫助我們了解曹雪芹和《紅樓夢》。
他又說:"有種種迹象證明,曹雪芹對他祖父的詩篇十分熟悉。
"并受了他詩格的影響。
看來他沒有餘暇多舉例證說明。
我個人嘗有一點不成熟的揣測,《石頭記》把石頭做主體,是否受了曹寅的詩一些啟發呢?汝昌于此,在《新證》增訂本書首插圖的背面卻舉了一個例子,即他祖父詩中曾有"娲皇采煉古所遺,廉角磨■用不得"。
我以為最重要的證據是:例如《楝亭詩鈔》開卷第一首詩題目是:"坐弘濟石壁下及暮而去。
"詩雲:"我有千裡遊,愛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
浮光自容與,天風鼓空碧。
露坐聞遙鐘,冥心寄飛翮。
"這裡有對石的愛慕,坐久而不去,又有和尚的事。
弘濟有二,一個略與曹寅同時,這裡應是指元朝餘姚的天岸弘濟(1271-1356),他是一個很淵博有才能與道行的和尚。
"梵貌魁碩,言詞清麗,諸書過目,終身不忘;故其本末兼該,無所滲漏。
""譚辯風生,詞如泉湧,了無留礙",而"義理通徹"(見《新續高僧傳》二)。
值得注意的是,"弘濟"一名據《佛地經論》乃是"平等救濟一切有情"之意。
《石頭記》首回寫一僧一道"來至峰下,坐于石邊,高談快論"雲雲。
而把那石頭縮成一塊美玉,袖之而去的,卻是那僧,後來來要玉和還玉的也是那癞頭和尚。
那僧、道原也是要來"脫度""情癡"的。
曹寅自定詩稿,把這首坐在和尚石壁下的詩列在卷首,可見對它很重視,詩也頗有冥心見道的境界。
我以為雪芹小時讀他祖父的詩,這第一首,對他小小的心靈,印象一定比較深刻,難免不對他後來寫書時的構思發生影響。
以上,主旨是為了說明我上面提出的那一觀點:我們如果不從所有各方面的曆史傳統來研究,那我們對曹雪芹和《紅樓夢》恐怕是不能充分了解的,而就我所見,汝昌對于此點獨能深有體察。
這是我在序言中想要表述的中心意思。
秋醉高林一洗紅,九招呼徹北南東。
文挑霸氣王風末,詩在千山萬水中。
久駐人間谙鬼态,重回花夢惜天工。
傷幽直似譏時意,細細思量又不同。
這詩自然隻是寫我個人久居海外的一些小感觸,但如移作詠曹雪芹,似乎也不是完全不當。
汝昌讀了便靜靜地說:你詩作到這樣,我們是可以談的了。
于是我們一談就談了整個下午,還談不完。
臨别時,天色已黑,照了幾張相片,光線都有點太暗了。
過了幾天我就回到了美國,把當時合照的幾張影片寄給他,還在每張上面寫了一首小詩,現在錄在這裡: 燕京與周汝昌學長兄暢論《紅樓夢》,歸來得書,即以所攝影片奉寄,各系小詩(一) 故國《紅樓》竟日談,忘言真賞樂同參, 前賢血淚千秋業,萬喙終疑失苦甘。
(二) 百丈京塵亂日曛,兩周杯茗細論文。
何時共展初抄卷,更舉千難問雪芹。
(三) 逆旅相看白發侵,滄桑曆盡始知音; 兒曹若問平生意,讀古時如一讀今。
(四) 光沉影暗慚誇父,一論《紅樓》便不完, 生與俱來非假語,低徊百世益難安。
這些詩寄去後,很快就收到汝昌的回信,裡面附有他答我的七律一首: 得策縱教授學長兄惠寄照片,為京華初會之留念,四幀之側,各系新詩,拜誦興感,因賦長句卻寄襟期早異少年場,京國相逢認鬓霜。
但使《紅樓》談曆曆,不辭白日去堂堂。
知音曾俟滄桑盡,解味還歸筆墨香。
詩思蒼茫豪氣見,為君擊節自琅琅。
(自注:姜白石詞:東風曆曆紅樓下,誰識三生杜牧之。
)這首詩不但适切地寫出了我們當時談紅的情景,也表現了當代研究紅學者的一些感觸。
現在這空前的國際《紅樓夢》研讨會議即将在美國召開,并已邀請汝昌和世界各地其他紅學專家前來出席。
恰好他的《曹雪芹小傳》也正要出版了,我且匆匆寫下一首小詩,來表示預祝這兩件盛事,并且用來結束這篇序言: 傳真寫夢發幽微,擲筆堪驚是或非。
百世賞心風雨後,半生磨血薜蘿依。
前村水出喧魚樂,野浦雲留待雁歸。
且與先期會瀛海,論紅同絕幾千韋。
(自注:前村句用楊萬裡《桂源鋪》詩意) 周策縱1980年1月25日 于陌地生·威斯康辛大學
有時候,他為了要了解曹雪芹更多一點,而直接證據不足,也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想多推測一些,亦在所難免。
但他所指出的多可發人深省。
再舉一個例,人人都知道《紅樓夢》裡的詩、詞、曲子都作得好而恰當,但汝昌更能指出雪芹在這方面的家學淵源和特殊風格;能指出清代女詩人之多,女子作詩幾乎已成為雪芹時代的一種習尚;更能指出《紅樓夢》藝術上許多特點之一是以古典抒情詩的手法來寫小說。
這都可幫助我們了解曹雪芹和《紅樓夢》。
他又說:"有種種迹象證明,曹雪芹對他祖父的詩篇十分熟悉。
"并受了他詩格的影響。
看來他沒有餘暇多舉例證說明。
我個人嘗有一點不成熟的揣測,《石頭記》把石頭做主體,是否受了曹寅的詩一些啟發呢?汝昌于此,在《新證》增訂本書首插圖的背面卻舉了一個例子,即他祖父詩中曾有"娲皇采煉古所遺,廉角磨■用不得"。
我以為最重要的證據是:例如《楝亭詩鈔》開卷第一首詩題目是:"坐弘濟石壁下及暮而去。
"詩雲:"我有千裡遊,愛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
浮光自容與,天風鼓空碧。
露坐聞遙鐘,冥心寄飛翮。
"這裡有對石的愛慕,坐久而不去,又有和尚的事。
弘濟有二,一個略與曹寅同時,這裡應是指元朝餘姚的天岸弘濟(1271-1356),他是一個很淵博有才能與道行的和尚。
"梵貌魁碩,言詞清麗,諸書過目,終身不忘;故其本末兼該,無所滲漏。
""譚辯風生,詞如泉湧,了無留礙",而"義理通徹"(見《新續高僧傳》二)。
值得注意的是,"弘濟"一名據《佛地經論》乃是"平等救濟一切有情"之意。
《石頭記》首回寫一僧一道"來至峰下,坐于石邊,高談快論"雲雲。
而把那石頭縮成一塊美玉,袖之而去的,卻是那僧,後來來要玉和還玉的也是那癞頭和尚。
那僧、道原也是要來"脫度""情癡"的。
曹寅自定詩稿,把這首坐在和尚石壁下的詩列在卷首,可見對它很重視,詩也頗有冥心見道的境界。
我以為雪芹小時讀他祖父的詩,這第一首,對他小小的心靈,印象一定比較深刻,難免不對他後來寫書時的構思發生影響。
以上,主旨是為了說明我上面提出的那一觀點:我們如果不從所有各方面的曆史傳統來研究,那我們對曹雪芹和《紅樓夢》恐怕是不能充分了解的,而就我所見,汝昌對于此點獨能深有體察。
這是我在序言中想要表述的中心意思。
秋醉高林一洗紅,九招呼徹北南東。
文挑霸氣王風末,詩在千山萬水中。
久駐人間谙鬼态,重回花夢惜天工。
傷幽直似譏時意,細細思量又不同。
這詩自然隻是寫我個人久居海外的一些小感觸,但如移作詠曹雪芹,似乎也不是完全不當。
汝昌讀了便靜靜地說:你詩作到這樣,我們是可以談的了。
于是我們一談就談了整個下午,還談不完。
臨别時,天色已黑,照了幾張相片,光線都有點太暗了。
過了幾天我就回到了美國,把當時合照的幾張影片寄給他,還在每張上面寫了一首小詩,現在錄在這裡: 燕京與周汝昌學長兄暢論《紅樓夢》,歸來得書,即以所攝影片奉寄,各系小詩(一) 故國《紅樓》竟日談,忘言真賞樂同參, 前賢血淚千秋業,萬喙終疑失苦甘。
(二) 百丈京塵亂日曛,兩周杯茗細論文。
何時共展初抄卷,更舉千難問雪芹。
(三) 逆旅相看白發侵,滄桑曆盡始知音; 兒曹若問平生意,讀古時如一讀今。
(四) 光沉影暗慚誇父,一論《紅樓》便不完, 生與俱來非假語,低徊百世益難安。
這些詩寄去後,很快就收到汝昌的回信,裡面附有他答我的七律一首: 得策縱教授學長兄惠寄照片,為京華初會之留念,四幀之側,各系新詩,拜誦興感,因賦長句卻寄襟期早異少年場,京國相逢認鬓霜。
但使《紅樓》談曆曆,不辭白日去堂堂。
知音曾俟滄桑盡,解味還歸筆墨香。
詩思蒼茫豪氣見,為君擊節自琅琅。
(自注:姜白石詞:東風曆曆紅樓下,誰識三生杜牧之。
)這首詩不但适切地寫出了我們當時談紅的情景,也表現了當代研究紅學者的一些感觸。
現在這空前的國際《紅樓夢》研讨會議即将在美國召開,并已邀請汝昌和世界各地其他紅學專家前來出席。
恰好他的《曹雪芹小傳》也正要出版了,我且匆匆寫下一首小詩,來表示預祝這兩件盛事,并且用來結束這篇序言: 傳真寫夢發幽微,擲筆堪驚是或非。
百世賞心風雨後,半生磨血薜蘿依。
前村水出喧魚樂,野浦雲留待雁歸。
且與先期會瀛海,論紅同絕幾千韋。
(自注:前村句用楊萬裡《桂源鋪》詩意) 周策縱1980年1月25日 于陌地生·威斯康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