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餘音
關燈
小
中
大
們通訊時告知于我的,有一次他在南京,聽到一個投考高校的青年談到他所知道的南京有一樁打官司的糾紛,是曹雪芹的後人因争遺物而涉訟的事由。
蒙方行同志把這位同學的姓名地址都寫示給我,我就用信函向此傳述者請詢詳情。
我隻記得,回信是寄來了,但信的内容未能答複我所需知的具體情況,所述大抵于考訂雪芹家事并無關系,--也許是他說由于某種原因須待以後再述,我此刻已記憶不清了,總之,當時我感到一時沒有更好的辦法再進行調查訪詢,這個線索就斷了。
到近幾年,徐恭時同志因雪芹小照之事幾次拜訪了方行同志,請他詳細追憶最初發現這幅寶貴文物時的一切有關情景(因為河南省博物館所說的,與他1963年初見時的情況大相迳庭);方行同志于是順帶記起了這個線索,但因隔時太久,他自己什麼也記不起來,就囑徐恭時同志向我打聽,因此恭時同志曾幾次來問此事。
隻因我早年的無數信劄資料,都因"文化大革命"遭到了極大的損失,如張元濟、吳則虞、吳宓、……許多名家的寶貴信劄都已不知去向,我查找了幾次,俱不可得了。
盡管如此,還是值得在此一提,因為這事如無傳訛,就說明曹家在南京确有後人。
這個頭緒,還可能又被有心之士留意考詢而忽然一旦重新接上了線兒,發出新"火花"。
這就是我仍然把它叙列在此的用意。
再一個新鮮别緻的線索,是南京方面最近提供的。
我從1982年7月《江蘇紅學論文選》中的《曹雪芹與莎士比亞》(黃龍撰)了解到基本内容;10月在上海召開的本年全國紅樓夢學術讨論會上又讀到了吳新雷同志的一篇《曹頫史料初探》。
結合二文所述,簡叙原委如下: 約在1947年,黃龍先生那時是金陵大學的研究生,曾到中央圖書館(今為南京圖書館)去閱書,發現了一本英文書名叫Dragon'sImperialKingdom,内中有一處寫到了曹頫和他的"嬌子"的事迹,黃先生當時并不是研究紅學,而是為了研究莎劇,見此處涉及莎翁的事,就輯錄了一張卡片,事隔三十幾年,無意中又找着了這個卡片,遂寫一文,發表于1982年7月31日的《南京日報》增刊《周末》上。
于是受到了讀者的注意。
黃先生提供了原文--那是很地道的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人的手筆,我如今重新譯述于此: 這個皇朝國家是以一條五爪金龍為之象征的,龍是傳說中的一種爬蟲類,從創世以來并未存在過的動物。
這個國家的種種物産中以柞蠶絲為最享盛名。
這使她赢得了東方的"絲綢之鄉"的稱号。
作為我們的傳家之珍寶,一直還保藏着一件江甯織造局手工制成的帶有龍鳳圖紋的織品,幾經兵燹,此品竟得曆劫幸存。
當我祖父菲利普經營紡織商業而居留中國時,他有幸結識了當時的江甯織造監督曹頫先生,并在曹先生的邀請下擔當了紡織工藝的技術傳授人。
這位東道主人極其慷慨好客,常常即席賦詩,以展情抱。
為了酬答盛意,我祖父就宣講《聖經》并為之詳述莎士比亞戲劇的情節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十分生動。
然而作為聽衆的,兒童和婦女是不得在其列的。
而曹先生的嬌兒愛子,竟因偷聽之故而受了責打訓教。
我在早也曾提起過,曹家當日與西洋人打交道的事不少,料想在西方文獻中應有痕迹,如注意考索,必有所得。
但我一向隻想到了傳教士會有日記、通訊、報告等保存在他們的教會裡,卻沒有想到竟然是一個英國商人的回憶性的著述裡留下了如此有趣的紀載,不禁大喜過望!此書原名是DRAGON'SIMPERIAILKINGDOM,著者是文内所叙Philip菲利普的孫子WilliamWinston,其書出版于1874年,出版家是Douglas。
書中似乎不會隻有這一小段提到曹頫;希望國内外各方面人士查找此書,以期發現更多的史迹。
凡是看到這一則有意思的材料的,大都認為偷聽洋人講故事而受笞撻的曹頫幼子就是雪芹無疑,因為聽起來一切都那麼對景--他的性格、行迳,他與他父親的關系,都和4、說所寫的寶玉與賈政十分地相類似!所以,曹雪芹從小就愛聽文學故事,又敢于違背父親的家法,他父親一方面是愛他這樣一個天才的兒童,可是一方面又恨他不守規矩,時常需要施以嚴教。
吳新雷同志在上述的文章中提出了一點不同的看法,認為這個"曹之嬌子"是曹顒的"遺腹子",而不是曹頫之子,其理由是:〔1〕原文叙到"嬌子"時用的隻是一個"曹"字,作"曹的嬌子",并未叙明是曹頫,也未用代詞"他"字。
〔2〕他提到我主張雪芹是頫子,生于雍正二年(初夏),若然,則織造隻做到雍正五年曹頫在江甯為止,次年就獲罪拿問離職了,那麼,雪芹偷聽菲利普講故事而挨打的事,最晚也隻能是雍正五年,那時,他才四歲,太小了,"壓根兒談不上有'偷聽'之事"-- 夠得上的,年齡須在十歲左右(吳
蒙方行同志把這位同學的姓名地址都寫示給我,我就用信函向此傳述者請詢詳情。
我隻記得,回信是寄來了,但信的内容未能答複我所需知的具體情況,所述大抵于考訂雪芹家事并無關系,--也許是他說由于某種原因須待以後再述,我此刻已記憶不清了,總之,當時我感到一時沒有更好的辦法再進行調查訪詢,這個線索就斷了。
到近幾年,徐恭時同志因雪芹小照之事幾次拜訪了方行同志,請他詳細追憶最初發現這幅寶貴文物時的一切有關情景(因為河南省博物館所說的,與他1963年初見時的情況大相迳庭);方行同志于是順帶記起了這個線索,但因隔時太久,他自己什麼也記不起來,就囑徐恭時同志向我打聽,因此恭時同志曾幾次來問此事。
隻因我早年的無數信劄資料,都因"文化大革命"遭到了極大的損失,如張元濟、吳則虞、吳宓、……許多名家的寶貴信劄都已不知去向,我查找了幾次,俱不可得了。
盡管如此,還是值得在此一提,因為這事如無傳訛,就說明曹家在南京确有後人。
這個頭緒,還可能又被有心之士留意考詢而忽然一旦重新接上了線兒,發出新"火花"。
這就是我仍然把它叙列在此的用意。
再一個新鮮别緻的線索,是南京方面最近提供的。
我從1982年7月《江蘇紅學論文選》中的《曹雪芹與莎士比亞》(黃龍撰)了解到基本内容;10月在上海召開的本年全國紅樓夢學術讨論會上又讀到了吳新雷同志的一篇《曹頫史料初探》。
結合二文所述,簡叙原委如下: 約在1947年,黃龍先生那時是金陵大學的研究生,曾到中央圖書館(今為南京圖書館)去閱書,發現了一本英文書名叫Dragon'sImperialKingdom,内中有一處寫到了曹頫和他的"嬌子"的事迹,黃先生當時并不是研究紅學,而是為了研究莎劇,見此處涉及莎翁的事,就輯錄了一張卡片,事隔三十幾年,無意中又找着了這個卡片,遂寫一文,發表于1982年7月31日的《南京日報》增刊《周末》上。
于是受到了讀者的注意。
黃先生提供了原文--那是很地道的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人的手筆,我如今重新譯述于此: 這個皇朝國家是以一條五爪金龍為之象征的,龍是傳說中的一種爬蟲類,從創世以來并未存在過的動物。
這個國家的種種物産中以柞蠶絲為最享盛名。
這使她赢得了東方的"絲綢之鄉"的稱号。
作為我們的傳家之珍寶,一直還保藏着一件江甯織造局手工制成的帶有龍鳳圖紋的織品,幾經兵燹,此品竟得曆劫幸存。
當我祖父菲利普經營紡織商業而居留中國時,他有幸結識了當時的江甯織造監督曹頫先生,并在曹先生的邀請下擔當了紡織工藝的技術傳授人。
這位東道主人極其慷慨好客,常常即席賦詩,以展情抱。
為了酬答盛意,我祖父就宣講《聖經》并為之詳述莎士比亞戲劇的情節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十分生動。
然而作為聽衆的,兒童和婦女是不得在其列的。
而曹先生的嬌兒愛子,竟因偷聽之故而受了責打訓教。
我在早也曾提起過,曹家當日與西洋人打交道的事不少,料想在西方文獻中應有痕迹,如注意考索,必有所得。
但我一向隻想到了傳教士會有日記、通訊、報告等保存在他們的教會裡,卻沒有想到竟然是一個英國商人的回憶性的著述裡留下了如此有趣的紀載,不禁大喜過望!此書原名是DRAGON'SIMPERIAILKINGDOM,著者是文内所叙Philip菲利普的孫子WilliamWinston,其書出版于1874年,出版家是Douglas。
書中似乎不會隻有這一小段提到曹頫;希望國内外各方面人士查找此書,以期發現更多的史迹。
凡是看到這一則有意思的材料的,大都認為偷聽洋人講故事而受笞撻的曹頫幼子就是雪芹無疑,因為聽起來一切都那麼對景--他的性格、行迳,他與他父親的關系,都和4、說所寫的寶玉與賈政十分地相類似!所以,曹雪芹從小就愛聽文學故事,又敢于違背父親的家法,他父親一方面是愛他這樣一個天才的兒童,可是一方面又恨他不守規矩,時常需要施以嚴教。
吳新雷同志在上述的文章中提出了一點不同的看法,認為這個"曹之嬌子"是曹顒的"遺腹子",而不是曹頫之子,其理由是:〔1〕原文叙到"嬌子"時用的隻是一個"曹"字,作"曹的嬌子",并未叙明是曹頫,也未用代詞"他"字。
〔2〕他提到我主張雪芹是頫子,生于雍正二年(初夏),若然,則織造隻做到雍正五年曹頫在江甯為止,次年就獲罪拿問離職了,那麼,雪芹偷聽菲利普講故事而挨打的事,最晚也隻能是雍正五年,那時,他才四歲,太小了,"壓根兒談不上有'偷聽'之事"-- 夠得上的,年齡須在十歲左右(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