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虎門剪燭

關燈
雪芹又有着驚人的詩才的時候,他的驚喜佩服,不難想見!這就無怪他們的友情越來越密切親近。

    于是乎,敦誠在課餘無事之時,就愛和雪芹交談。

     上面說過,宗學本是一座極古老的大宅院。

    不但如此,舊日相傳它還是北京有名的“四大兇宅”之一!和雪芹、敦誠他們正同時的紀曉岚曾描寫過這所房子,說:“裘文達公賜第在宣武門内石虎胡同,文達之前為右翼宗學,宗學之前為吳額驸府,吳額驸之前為前明大學士周延儒第:閱年既久,又窱■闳深,故不免時有變怪,然不為害也。

    廳事西、小房兩楹,曰‘好春軒’,為文達燕見賓客地;北壁一門,又橫通小屋兩楹,僮仆夜宿其中,睡後多為魅舁出,不知是鬼是狐,故無敢下榻其中者。

    ”這種迷信的說法,我們當然不會相信,但是他寫下了當日那院子的情況和氣氛,卻可以供我們想像。

    ——這所老宅院,到今天還有一株非常古老的大棗樹,沒有二百年的年齡絕長不到這麼巨大,這棵老樹應該是“見過”曹雪芹的。

    宅内也有過一區花木山石,早已拆掉了。

     就是在這樣一所大宅院裡,敦氏弟兄度過了他們的求學的日子,曹雪芹度過了他當差的歲月。

    當差做事的曹雪芹,是要住在學裡照料的,而當時學生們也按規矩要住宿學中,每隔若幹日才許回家看望一次:因此,他們每逢日裡課畢,教師退憩,晚間多暇,便聚在一起,剪燭快談。

    我們可以想見,尤其當每年金風乍起,暑氣日消,夕事漸長,秋燈有味,他們的夜話是多麼大的享受!——這恐怕也就是少年敦誠的學校生活中是最大的快樂,所以他在若幹年後,還總忘不了這種真正的樂趣,見于吟詠,印象永難磨滅。

     按“理”說,曹雪芹是包衣、是職事人,而敦氏是宗室、是學員,所以雪芹見了他們應該恭敬侍立、謹慎答應的(注:可參看《清朝野史大觀》卷二引某書:“凡各項包衣并小五處旗人,或奴籍,或重台,例不得與宗室、覺羅抗禮;若必不得已,必先半跪請曰:‘求賞一坐。

    ’然後坐,方合于禮。

    ”)——當時旗人最講究的是場面禮數。

    但他們由于氣味相投,道義為交,文章知重,隻有互相傾倒的份兒,誠、敏弟兄也是頗為豪爽熱烈的青年人,思想也比較自由清新,因此彼此便脫略故常,不拘俗禮;雪芹又是放達磊落,最恨世故的人,也便不和他們客氣;加以夜話必然不免弄些小食,佐以杯勺,用助談興,那雪芹隻要被了酒,狂情愈顯,談鋒越健——這就是因何敦誠後來寫出“接■倒著容君傲”的實情。

    詩人的語言常常别有妙趣:他們的所謂“容”,其實正是樂之的意義,因為隻有在這種情形之下,他們才得盡情充分地享受到了雪芹的那種迷人的奇談娓娓和高談雄辯。

     敦誠他們的耳福是太大了。

    可惜他不曾給我們作下紀錄,以緻咳唾珠玉,随風散盡!雪芹到底怎樣談,談什麼?我們竟絲毫無從揣其影響。

     敦誠後來寫過一篇《閑慵子傳》用以自況,其中有雲:“常經旬不出;……或良友以酒食相招,既樂與其人談,又朵頤其餔啜,亦出;出必醉,醉必縱談。

    然談不及岩廊,不為月旦,亦不說鬼。

    ”這是他立的“談約”三章:一不談朝廷政治,二不談人物短長,——這裡我們嗅出那專制時代的“莫談國事”“金人三緘其口”的恐怖氣味,容易理解。

    倒是最後一章有點令人意外。

    “強人說鬼”,是蘇東坡的故事,向來以為才人佳話,解釋者以為東坡愛聽人講故事,可以增強文學上的想象力。

    可是敦誠卻特别提出來“亦不說鬼”,有意翻案。

    這是何故呢?——難道是他因在“兇宅”裡上過學而被吓怕了嗎? 我們當然知道,這和“兇宅”“狐魅”等等全然風馬牛。

    他所說的鬼,仍舊不過是借鬼指人,指那些“如鬼如蜮”的陰森險惡和卑鄙龌龊的人罷了。

    對這種人,他們不屑去談,因為早已把這些鬼蜮置于不齒之列了。

     看來,他們的話題是有範圍、有分寸的,并不是胡談亂道。

    不過我們也不要忘了,文人好弄狡狯,說話寫文,往往是半真半假,有反有正。

    凡是他們特别指明所不願去談論的,實際往往也就是他們所特别關注的。

    岩廊、月旦、鬼蜮,雖然不是他們的話題的表面,卻是他們心目中的譏評的對象。

    晉代高賢,放浪形骸,以酒為命,佯狂自全,口不臧否人物,——這是敦氏弟兄和曹雪芹同所景慕仰止的,他們幾乎是在有意無意地和嵇、阮一輩古人走着一模一樣的路子,思想、行徑、氣味、作風,無不相似;但是晉賢“口不臧否人物”的實質,也正是深度的憤世嫉俗,是和他們對當時政治、社會的叛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實際上,他們的“談約”并不能完全約束他們的具體行動,敦氏兄弟在詩文中的表現可以證明這點,而曹雪芹(他的詩文不幸無從得見了!)卻是在他的故事、小說裡面進行了他的更深刻的臧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