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全小虎
大仲馬(1802一1870)是法國十九世紀的傑出的通俗小說家。由于他運用浪漫主義的精神和方法進行創作,寫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通俗小說,把這種文學體裁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因此,他那些以情節曲折、故事生動取勝的小說不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而且為大仲馬本人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據了一席地位。
一八二九年二月十一日,法蘭西劇院首次上演了大仲馬的曆史劇《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演出的成功,使他登上了浪漫主義的文壇。這個劇本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束縛,開辟了曆史劇這個新的文學領域,再加上劇本在某些方面體現了浪漫主義戲劇的創作原則,因此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大仲馬一生共寫了五十五個正劇、三個悲劇、二十三個喜劇、四個通俗劇、三個喜歌劇。除了《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外,主要的有愛情悲劇《安東尼》(1831)、六幕曆史劇《拿破侖?波拿巴》《1831)、五幕詩體悲劇《克麗絲汀》(1828)以及《奈斯爾之塔》(1832)等。一八三八年,大仲馬的戲劇《冶金學家》演出失敗後,他便轉入小說創作。
大仲馬的主要文學成就是他的曆史小說。他善于借助通俗小說的形式,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編織故事的娴熟技巧,表現和描寫重大的曆史事件。他寫曆史小說并不是僅靠史書的記載或線索随意想象虛構。每寫一部小說,他都要去發生曆史事件的地方考察,向當地人了解有關傳說和風俗,再加上他自己的生活經曆十分複雜,見多識廣,對各種人物有深刻的觀察,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往往很有個性,故事引人入勝。他的作品雖然可以使人了解一些史實,但不能當作曆史資料來閱讀。因為在他的小說中,曆史事件完全服從小說情節的需要來作取舍的。大仲馬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曆史小說。影響最大的有《三個火槍手》(1844)、《基督山伯爵》(1844)、《二十年後》(1845)、《布拉日隆子爵》(1848&mdash1850)、《瑪爾戈王後》(1845)以及《蒙梭羅夫人》(1846)等。這些作品中最優秀的、最著名的當推《三個火槍手》,它體現了大仲馬創作通俗小說的最主要的文學成就。而《基督山伯爵》主要以情節取勝,并無很高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大仲馬這些主要作品在我國都有譯本,深得廣大讀者喜愛。
《一個皇帝的愛情悲劇》(即《暴君末日》),是大仲馬的一本曆史小說,原名為《阿克黛》。這本小說是大仲馬根據古羅馬暴君尼祿殺妻弑母的史實和當時的有關資料編著的。小說中描寫的尼祿的母親阿格麗庇娜陰謀攝政,尼祿毒死異母異父兄弟布裡塔尼庫斯以及人民起義等事件曆史上都有記載。除此之外,曆史上的尼祿的确喜歡附庸風雅,常常懷抱豎琴登台獻技,小說中對此有細膩描寫。大仲馬在這部書中一方面運用大量史實,一方面在具體情節上作了藝術加工。如尼祿和希臘美女阿克黛的戀愛經曆就純屬虛構。作者對女主人公阿克黛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在描寫她美麗、善良、嫉惡如仇的天性的同時,反襯出暴君尼祿的荒淫無恥、暴虐無道。為了進一步刻劃尼祿的殘忍卑劣的嘴臉,作者在叙述了尼祿如何不擇手段地處死母親後,對他親自前往驗屍時流露出的亂倫欲念也作了描寫。
總之,這部小說情節曲折,懸念叢生,人物的心理描寫深入細膩,個性鮮明。它不但可以使我們了解古羅馬統治階級内部的争權奪利,互相傾軋之内幕,還可以使我們再次目睹古羅馬競技場上角鬥士競技的血淋淋的場面;同時,透過這幅曆史風俗畫,我們對尼祿治下的古羅馬人民和基督徒的生活也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于北京
大仲馬(1802一1870)是法國十九世紀的傑出的通俗小說家。由于他運用浪漫主義的精神和方法進行創作,寫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通俗小說,把這種文學體裁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因此,他那些以情節曲折、故事生動取勝的小說不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而且為大仲馬本人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據了一席地位。
一八二九年二月十一日,法蘭西劇院首次上演了大仲馬的曆史劇《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演出的成功,使他登上了浪漫主義的文壇。這個劇本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束縛,開辟了曆史劇這個新的文學領域,再加上劇本在某些方面體現了浪漫主義戲劇的創作原則,因此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大仲馬一生共寫了五十五個正劇、三個悲劇、二十三個喜劇、四個通俗劇、三個喜歌劇。除了《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外,主要的有愛情悲劇《安東尼》(1831)、六幕曆史劇《拿破侖?波拿巴》《1831)、五幕詩體悲劇《克麗絲汀》(1828)以及《奈斯爾之塔》(1832)等。一八三八年,大仲馬的戲劇《冶金學家》演出失敗後,他便轉入小說創作。
大仲馬的主要文學成就是他的曆史小說。他善于借助通俗小說的形式,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編織故事的娴熟技巧,表現和描寫重大的曆史事件。他寫曆史小說并不是僅靠史書的記載或線索随意想象虛構。每寫一部小說,他都要去發生曆史事件的地方考察,向當地人了解有關傳說和風俗,再加上他自己的生活經曆十分複雜,見多識廣,對各種人物有深刻的觀察,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往往很有個性,故事引人入勝。他的作品雖然可以使人了解一些史實,但不能當作曆史資料來閱讀。因為在他的小說中,曆史事件完全服從小說情節的需要來作取舍的。大仲馬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曆史小說。影響最大的有《三個火槍手》(1844)、《基督山伯爵》(1844)、《二十年後》(1845)、《布拉日隆子爵》(1848&mdash1850)、《瑪爾戈王後》(1845)以及《蒙梭羅夫人》(1846)等。這些作品中最優秀的、最著名的當推《三個火槍手》,它體現了大仲馬創作通俗小說的最主要的文學成就。而《基督山伯爵》主要以情節取勝,并無很高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大仲馬這些主要作品在我國都有譯本,深得廣大讀者喜愛。
《一個皇帝的愛情悲劇》(即《暴君末日》),是大仲馬的一本曆史小說,原名為《阿克黛》。這本小說是大仲馬根據古羅馬暴君尼祿殺妻弑母的史實和當時的有關資料編著的。小說中描寫的尼祿的母親阿格麗庇娜陰謀攝政,尼祿毒死異母異父兄弟布裡塔尼庫斯以及人民起義等事件曆史上都有記載。除此之外,曆史上的尼祿的确喜歡附庸風雅,常常懷抱豎琴登台獻技,小說中對此有細膩描寫。大仲馬在這部書中一方面運用大量史實,一方面在具體情節上作了藝術加工。如尼祿和希臘美女阿克黛的戀愛經曆就純屬虛構。作者對女主人公阿克黛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在描寫她美麗、善良、嫉惡如仇的天性的同時,反襯出暴君尼祿的荒淫無恥、暴虐無道。為了進一步刻劃尼祿的殘忍卑劣的嘴臉,作者在叙述了尼祿如何不擇手段地處死母親後,對他親自前往驗屍時流露出的亂倫欲念也作了描寫。
總之,這部小說情節曲折,懸念叢生,人物的心理描寫深入細膩,個性鮮明。它不但可以使我們了解古羅馬統治階級内部的争權奪利,互相傾軋之内幕,還可以使我們再次目睹古羅馬競技場上角鬥士競技的血淋淋的場面;同時,透過這幅曆史風俗畫,我們對尼祿治下的古羅馬人民和基督徒的生活也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