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一也。
有一兒病,誤服補劑,幾殆。
尚元所用獨異,群咻之,不為動,卒以奏功。
嘗曰:倉公言吾以脈法治而愈,二也。
龐安常治傷寒有名,傳稱其樂義耐事如慈母而有恒。
尚元為人似之,三也。
其為名公推服,如此子言,曾孫鐘懋時遇,皆世其業有聲。
王有禮 按《嘉興府志》:王有禮,休甯人,嘉興邑庠生,本姓沈,字三五,居鴛鴦湖上。
精軒岐術善治傷寒。
有《尊生内編》十卷葉向高序,《尊生外編》八卷嶽元聲序,皆行世。
瞿介福 按《靖江縣志》:瞿介福,其初常熟人,後徙靖以醫名。
萬曆時,邑中瘟疫大作,介福施濟,所活甚衆。
鄒志夔 按《靖江縣志》:鄒志夔,字鳴韶,其先丹陽人。
少業儒,一再試不售,辄棄去,怡情墳典于書,無所不窺。
為人樸雅則古稱先嚴于取予一介不苟,中年精醫術,嘗羅遠古倉扁以及近代劉李諸家之言,着《脈辨正義》五卷、《言言理要》與《素問靈難相發明》,邑人朱家栻為之傳。
張文遠 按《金壇縣志》:張文遠,字振凡,善醫,尤工于胎産。
着《保生集要》一卷,提學副使馮序之以行。
萬曆四十年,授太醫院官。
子祥元字符如,亦以工軒岐術,稱授太醫院吏目。
湯文 按《金壇縣志》:湯文,字涵春,生嘉靖中。
家貧,晝耕夜讀,手不釋卷,行田時倦,則卧畦畔苦吟,或負擔展書,擔頭誦之。
時以儒業見,一不售,即從學醫道,殚究原本,辨陰陽,應象六節,藏象之秘,投劑無不效者。
常曰:士遇則為良相,不遇則為良醫,皆以燮理陰陽為道耳。
若使診視諸證,莫辨二氣互勝之理,疾何由愈?王肯堂以為名言,盛行于世,以不受謝,僅有田四十餘畝,分其半與弟,豐膳奉父,不以煩其弟也。
萬曆初,授太醫院吏目,子宗元别有傳。
仲子宗禹字養原,亦以醫名,切脈對藥有别見,能起危證而生之,時獲豐資,遇人有所急,悉為施予散去。
萬曆壬子授太醫院吏目,舉鄉飲賓。
年八十四卒。
徐春甫 按《祁門縣志》:徐春甫,字汝元,汪宦門人。
醫家書無所不窺,着有《古今醫統》、《醫學捷經》,居京邸,求醫甚衆,即貴顯者不能旦夕。
緻授太醫院官。
施夢旸 按《吳縣志》:施夢旸,字應章,其先自浙徙吳。
嘉靖丁巳補吳庠生,屢試不售,遂習岐黃術,洞悉秘奧,得注籍醫院。
萬曆七年,奉召入部,承事十五年,吳中歲兇捐藥資,設局海紅坊巷赈濟,自丁亥至壬辰六月間,水旱頻祲,全活無筭。
今海弘禅寺,即濟貧故址也。
左維垣 按《泾縣志》:左維垣,訓科震道之後,家傳醫學,尤精傷寒治法,常以濟世為念,往往有破棺而出者,酬金不拜也。
萬曆間,授太醫院醫官。
釋普照 按《鎮江府志》:釋普照,萬曆末至金壇,不知其所自來。
精于醫,多秘方,治瘡瘍湯火諸患,立有神效,不責報于人。
年八十餘卒。
王肯堂 按《明外史》:吳傑傳士大夫以醫名者,有王肯堂,字宇泰,金壇人。
萬曆中舉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讨,以京察貶官終。
福建參政肯堂博極群書,兼通醫學。
所著《證治準繩》為醫家所宗。
按《野史王樵傳》:樵子肯堂,字宇泰,舉萬曆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讨,博覽群籍,聲着館閣倭寇朝鮮疏,陳十議,願假禦史衘練兵海上,疏留中因引疾歸,旋遇京察,以浮躁論調家居久之,吏部侍郎楊時喬薦補南京行人司副,終福建參政。
肯堂平生無他嗜,獨好著書,尤精于醫,所著《證治準繩》,該博精粹,世競傳之。
陶華 按《浙江通志》:陶華,字尚文,餘杭人。
治病有奇效,一人患病,因食羊肉涉水,結于胸中,其門人請曰:此病下之不能,吐之不出,當用何法?陶曰:宜石砒一錢。
門人未之信也,乃以他藥試之,不效。
卒依華言,一服而吐,遂愈。
門人問之曰:砒性殺人,何能治病?陶曰:羊血大能解砒毒,羊肉得砒而吐,而砒得羊肉則不能殺人,是以知其可愈。
後來省郡治傷寒,一服即愈,神效莫測,名動一時,然非重賂莫能緻論者,以是少之。
所著《六書》,曰瑣言、曰家秘、曰殺車槌法、曰截江網、曰一提金、曰明理續論,仲景以後一人而已。
秦昌遇 按《松江府志》:秦昌遇,字景明,上海人。
天資警敏,少善病,因遂學醫,治嬰兒疾稱神已而,遍通方脈,不由師授,妙悟入微。
常行村落,見婦人淅米,使從者挑怒之,婦人忿诟,昌遇語其家人曰:若婦痘且發,當不治,吾激其盛氣,使毒發肝部耳目下,春時應見于某處,吾且止為汝活之。
及暮如其言,乞藥而愈。
青浦林氏子年方壯,昌遇視之曰:明年必病瘵,三歲死。
明年疾作,踰兩春竟死。
昌遇所克時日皆不爽,其或病至沈笃時,張口瞑目,昌遇投劑,能立起,名動四方,往來無甯晷然,未嘗自多,嘗謂法當死者,雖盧扁不能為,苟有生理,勿自我死之可矣。
為人潇灑自适,預知死期,年六十餘卒。
所著《大方幼科痘疹折衷》行于世。
徐延賞 按《松江府志》:徐延賞,字符識,上海人。
好養生家言,因精岐黃術,屢起沈疴。
常熟令楊鼎熙病月餘,遍求醫,弗效。
延賞決為痰疾,以三劑起之。
吳淞朱總戎文達素無恙,一日忽覺神思有異,晚而歌,哭不節,飛騎邀視,延賞曰:此陰火乘肝晚動也,予平劑遂複。
懸壺滬渎間,争禮緻之,延賞以供具過設,多奉清齋,又作戒殺文以勸。
常授太醫院禦醫董文敏其昌雅重之,贈以詩曰:藥倩韓康賣,門容尚子過,五茸安豹隐,萬裡弄鷗波。
有子沾恩能世其業。
華摛藻 按《無錫縣志》:華摛藻,字麗涵,以諸生去。
為醫得傳于雲間李中梓,遂以世其業。
郁光始【張逸】 按《嘉善縣志》:郁光始,字涵春,從兄涵真調元稱:吾家華佗也,善醫不計藥費,貧則施之。
萬曆末,嬰孩險證,投劑立愈。
痘疹察色尤精,一見而決。
子國英亦以痘疹名,疾有疑難,必延診飲劑如神授焉。
張逸,字泰庵,通《素問》、《脈訣》、《綱目》,初行痘疹,繼精大方,三吳巨室拏舟相迎,善撫琴,工畫,藥餌之外,能養人性情,稱醫家逸品。
劉覽【金元德】 按《嘉善縣志》:劉覽,字月梧,父性良,号仰松,精醫術外科授太醫院吏目,覽事親孝,益精其業,雲間孝廉陸慶紹母奇疾,治之神效,饋五百金,卻之。
董其昌、陳繼儒延譽授太醫院禦醫。
金元德,字鐘梧,亦善醫,授太醫院吏目。
張萬春【丁鳳梧】 按《嘉善縣志》:張萬春,字複泉,治嬰孩神效。
裡中有孺子啼,張入室灌藥數匙即歡笑矣。
壽九十六,授冠帶醫官。
丁鳳梧,字敬山,精外科,無名腫毒,十八種咽喉疑難,立解。
其先世受異人方,絕非人間伎倆。
壽七十二授太醫院吏目。
張、丁子孫林立,皆能得其傳,人稱為五世醫雲。
潘師正 按《嘉善縣志》:潘師正,字斐伯,與君永同術。
少從劉念台、黃石齋遊,博通陰陽,燥濕之學,醫學濟人,多奇中。
性耿介,與魏庶常交最深。
子遵武,庠生亦善醫,能世其業。
吳中秀 按《松江府志》:吳中秀,字端所,工岐黃之學。
高仲陽三年不寐,諸醫以為虛,中秀按其脈皆洪,曰:此膈上頑痰也。
以瓜蔕散吐之而愈。
李某素無疾,偶過中秀家為診視之,遽問:君有子乎?對曰:有子十歲。
中秀曰:幸矣,君明年某時患瘍,非湯石所療。
至期果驗。
其名與秦昌遇、景明相伯仲,六十年間所全活人不可勝紀、少有至性侍母疾,衣不解帶,躬親浣濯、其兄嘗從索十金,中秀檢橐中得數十金,盡與之、其子女六人,悉為之婚嫁,有姊年八十,中秀亦笃老矣,猶謹視起居,故世尤稱其孝友。
生平好聚,書有數萬卷,構天香閣藏之。
董文敏、陳征君時過從焉,有子懋謙能讀父書,中秀所著有《醫林統宗》、《傷寒備覽》雲。
周子幹 按《太平縣志》:周子幹,号慎齋西隅人。
少時行履輕跚,聞長老言,以為非壽征,乃對斜拗直行,步遂端。
其為醫務究五行陰陽道理,意在扶陽抑陰,體驗身心,通己之脈,理以喻人之脈理,全活甚衆。
有豔婦以活夫恩,貧無所報,願薦枕席,正色拒絕。
嘗經柏葉山神祠傍,見巨石斜绾路口,擔負往來苦不便,謀捐資鑿石,居人謝,弗敢。
乃向神呪雲:神必福民,吾體神意去石,若殃當殃我。
夜,神像仆地,石裂為三。
享年七十有九。
着《醫案》數十卷存于家。
焦耿芳 按《太平縣志》:焦耿芳,号坦甯,西鄉人。
易直真率,精岐黃術。
遊京師,公卿争延緻之,大司成湯賓尹、中丞周汝砺輩皆折節為友,重其有方,辄效雲。
孫廣 按《太平縣志》:孫廣,字又黃,北二人。
少習制舉試,屢蹇。
遂棄去,取方書遍習之,爾時,歙醫程敬通名布徽甯,裹糧往從,反複辨難,大精其業歸,而診候投匕,無不立起,富不受謝,貧者施藥。
餘淳 按《休甯縣志》:餘淳,字敦父,綜經史,工吟詠,尤精岐黃家言,古黟望族父時啟以經術,下帷海陽因家焉。
值萬曆戊子歲大疫
有一兒病,誤服補劑,幾殆。
尚元所用獨異,群咻之,不為動,卒以奏功。
嘗曰:倉公言吾以脈法治而愈,二也。
龐安常治傷寒有名,傳稱其樂義耐事如慈母而有恒。
尚元為人似之,三也。
其為名公推服,如此子言,曾孫鐘懋時遇,皆世其業有聲。
王有禮 按《嘉興府志》:王有禮,休甯人,嘉興邑庠生,本姓沈,字三五,居鴛鴦湖上。
精軒岐術善治傷寒。
有《尊生内編》十卷葉向高序,《尊生外編》八卷嶽元聲序,皆行世。
瞿介福 按《靖江縣志》:瞿介福,其初常熟人,後徙靖以醫名。
萬曆時,邑中瘟疫大作,介福施濟,所活甚衆。
鄒志夔 按《靖江縣志》:鄒志夔,字鳴韶,其先丹陽人。
少業儒,一再試不售,辄棄去,怡情墳典于書,無所不窺。
為人樸雅則古稱先嚴于取予一介不苟,中年精醫術,嘗羅遠古倉扁以及近代劉李諸家之言,着《脈辨正義》五卷、《言言理要》與《素問靈難相發明》,邑人朱家栻為之傳。
張文遠 按《金壇縣志》:張文遠,字振凡,善醫,尤工于胎産。
着《保生集要》一卷,提學副使馮序之以行。
萬曆四十年,授太醫院官。
子祥元字符如,亦以工軒岐術,稱授太醫院吏目。
湯文 按《金壇縣志》:湯文,字涵春,生嘉靖中。
家貧,晝耕夜讀,手不釋卷,行田時倦,則卧畦畔苦吟,或負擔展書,擔頭誦之。
時以儒業見,一不售,即從學醫道,殚究原本,辨陰陽,應象六節,藏象之秘,投劑無不效者。
常曰:士遇則為良相,不遇則為良醫,皆以燮理陰陽為道耳。
若使診視諸證,莫辨二氣互勝之理,疾何由愈?王肯堂以為名言,盛行于世,以不受謝,僅有田四十餘畝,分其半與弟,豐膳奉父,不以煩其弟也。
萬曆初,授太醫院吏目,子宗元别有傳。
仲子宗禹字養原,亦以醫名,切脈對藥有别見,能起危證而生之,時獲豐資,遇人有所急,悉為施予散去。
萬曆壬子授太醫院吏目,舉鄉飲賓。
年八十四卒。
徐春甫 按《祁門縣志》:徐春甫,字汝元,汪宦門人。
醫家書無所不窺,着有《古今醫統》、《醫學捷經》,居京邸,求醫甚衆,即貴顯者不能旦夕。
緻授太醫院官。
施夢旸 按《吳縣志》:施夢旸,字應章,其先自浙徙吳。
嘉靖丁巳補吳庠生,屢試不售,遂習岐黃術,洞悉秘奧,得注籍醫院。
萬曆七年,奉召入部,承事十五年,吳中歲兇捐藥資,設局海紅坊巷赈濟,自丁亥至壬辰六月間,水旱頻祲,全活無筭。
今海弘禅寺,即濟貧故址也。
左維垣 按《泾縣志》:左維垣,訓科震道之後,家傳醫學,尤精傷寒治法,常以濟世為念,往往有破棺而出者,酬金不拜也。
萬曆間,授太醫院醫官。
釋普照 按《鎮江府志》:釋普照,萬曆末至金壇,不知其所自來。
精于醫,多秘方,治瘡瘍湯火諸患,立有神效,不責報于人。
年八十餘卒。
王肯堂 按《明外史》:吳傑傳士大夫以醫名者,有王肯堂,字宇泰,金壇人。
萬曆中舉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讨,以京察貶官終。
福建參政肯堂博極群書,兼通醫學。
所著《證治準繩》為醫家所宗。
按《野史王樵傳》:樵子肯堂,字宇泰,舉萬曆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讨,博覽群籍,聲着館閣倭寇朝鮮疏,陳十議,願假禦史衘練兵海上,疏留中因引疾歸,旋遇京察,以浮躁論調家居久之,吏部侍郎楊時喬薦補南京行人司副,終福建參政。
肯堂平生無他嗜,獨好著書,尤精于醫,所著《證治準繩》,該博精粹,世競傳之。
陶華 按《浙江通志》:陶華,字尚文,餘杭人。
治病有奇效,一人患病,因食羊肉涉水,結于胸中,其門人請曰:此病下之不能,吐之不出,當用何法?陶曰:宜石砒一錢。
門人未之信也,乃以他藥試之,不效。
卒依華言,一服而吐,遂愈。
門人問之曰:砒性殺人,何能治病?陶曰:羊血大能解砒毒,羊肉得砒而吐,而砒得羊肉則不能殺人,是以知其可愈。
後來省郡治傷寒,一服即愈,神效莫測,名動一時,然非重賂莫能緻論者,以是少之。
所著《六書》,曰瑣言、曰家秘、曰殺車槌法、曰截江網、曰一提金、曰明理續論,仲景以後一人而已。
秦昌遇 按《松江府志》:秦昌遇,字景明,上海人。
天資警敏,少善病,因遂學醫,治嬰兒疾稱神已而,遍通方脈,不由師授,妙悟入微。
常行村落,見婦人淅米,使從者挑怒之,婦人忿诟,昌遇語其家人曰:若婦痘且發,當不治,吾激其盛氣,使毒發肝部耳目下,春時應見于某處,吾且止為汝活之。
及暮如其言,乞藥而愈。
青浦林氏子年方壯,昌遇視之曰:明年必病瘵,三歲死。
明年疾作,踰兩春竟死。
昌遇所克時日皆不爽,其或病至沈笃時,張口瞑目,昌遇投劑,能立起,名動四方,往來無甯晷然,未嘗自多,嘗謂法當死者,雖盧扁不能為,苟有生理,勿自我死之可矣。
為人潇灑自适,預知死期,年六十餘卒。
所著《大方幼科痘疹折衷》行于世。
徐延賞 按《松江府志》:徐延賞,字符識,上海人。
好養生家言,因精岐黃術,屢起沈疴。
常熟令楊鼎熙病月餘,遍求醫,弗效。
延賞決為痰疾,以三劑起之。
吳淞朱總戎文達素無恙,一日忽覺神思有異,晚而歌,哭不節,飛騎邀視,延賞曰:此陰火乘肝晚動也,予平劑遂複。
懸壺滬渎間,争禮緻之,延賞以供具過設,多奉清齋,又作戒殺文以勸。
常授太醫院禦醫董文敏其昌雅重之,贈以詩曰:藥倩韓康賣,門容尚子過,五茸安豹隐,萬裡弄鷗波。
有子沾恩能世其業。
華摛藻 按《無錫縣志》:華摛藻,字麗涵,以諸生去。
為醫得傳于雲間李中梓,遂以世其業。
郁光始【張逸】 按《嘉善縣志》:郁光始,字涵春,從兄涵真調元稱:吾家華佗也,善醫不計藥費,貧則施之。
萬曆末,嬰孩險證,投劑立愈。
痘疹察色尤精,一見而決。
子國英亦以痘疹名,疾有疑難,必延診飲劑如神授焉。
張逸,字泰庵,通《素問》、《脈訣》、《綱目》,初行痘疹,繼精大方,三吳巨室拏舟相迎,善撫琴,工畫,藥餌之外,能養人性情,稱醫家逸品。
劉覽【金元德】 按《嘉善縣志》:劉覽,字月梧,父性良,号仰松,精醫術外科授太醫院吏目,覽事親孝,益精其業,雲間孝廉陸慶紹母奇疾,治之神效,饋五百金,卻之。
董其昌、陳繼儒延譽授太醫院禦醫。
金元德,字鐘梧,亦善醫,授太醫院吏目。
張萬春【丁鳳梧】 按《嘉善縣志》:張萬春,字複泉,治嬰孩神效。
裡中有孺子啼,張入室灌藥數匙即歡笑矣。
壽九十六,授冠帶醫官。
丁鳳梧,字敬山,精外科,無名腫毒,十八種咽喉疑難,立解。
其先世受異人方,絕非人間伎倆。
壽七十二授太醫院吏目。
張、丁子孫林立,皆能得其傳,人稱為五世醫雲。
潘師正 按《嘉善縣志》:潘師正,字斐伯,與君永同術。
少從劉念台、黃石齋遊,博通陰陽,燥濕之學,醫學濟人,多奇中。
性耿介,與魏庶常交最深。
子遵武,庠生亦善醫,能世其業。
吳中秀 按《松江府志》:吳中秀,字端所,工岐黃之學。
高仲陽三年不寐,諸醫以為虛,中秀按其脈皆洪,曰:此膈上頑痰也。
以瓜蔕散吐之而愈。
李某素無疾,偶過中秀家為診視之,遽問:君有子乎?對曰:有子十歲。
中秀曰:幸矣,君明年某時患瘍,非湯石所療。
至期果驗。
其名與秦昌遇、景明相伯仲,六十年間所全活人不可勝紀、少有至性侍母疾,衣不解帶,躬親浣濯、其兄嘗從索十金,中秀檢橐中得數十金,盡與之、其子女六人,悉為之婚嫁,有姊年八十,中秀亦笃老矣,猶謹視起居,故世尤稱其孝友。
生平好聚,書有數萬卷,構天香閣藏之。
董文敏、陳征君時過從焉,有子懋謙能讀父書,中秀所著有《醫林統宗》、《傷寒備覽》雲。
周子幹 按《太平縣志》:周子幹,号慎齋西隅人。
少時行履輕跚,聞長老言,以為非壽征,乃對斜拗直行,步遂端。
其為醫務究五行陰陽道理,意在扶陽抑陰,體驗身心,通己之脈,理以喻人之脈理,全活甚衆。
有豔婦以活夫恩,貧無所報,願薦枕席,正色拒絕。
嘗經柏葉山神祠傍,見巨石斜绾路口,擔負往來苦不便,謀捐資鑿石,居人謝,弗敢。
乃向神呪雲:神必福民,吾體神意去石,若殃當殃我。
夜,神像仆地,石裂為三。
享年七十有九。
着《醫案》數十卷存于家。
焦耿芳 按《太平縣志》:焦耿芳,号坦甯,西鄉人。
易直真率,精岐黃術。
遊京師,公卿争延緻之,大司成湯賓尹、中丞周汝砺輩皆折節為友,重其有方,辄效雲。
孫廣 按《太平縣志》:孫廣,字又黃,北二人。
少習制舉試,屢蹇。
遂棄去,取方書遍習之,爾時,歙醫程敬通名布徽甯,裹糧往從,反複辨難,大精其業歸,而診候投匕,無不立起,富不受謝,貧者施藥。
餘淳 按《休甯縣志》:餘淳,字敦父,綜經史,工吟詠,尤精岐黃家言,古黟望族父時啟以經術,下帷海陽因家焉。
值萬曆戊子歲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