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十

關燈
,睫未嘗交也。

    召複診,雲:左關之陽浮而虛,察其色,少陽之支外溢于目,膽虛而風乘以入,故無寐。

    因投禁方烏梅湯、抱膽丸,日再服,遂熟睡,比寤,病如脫。

    其神效類如此。

     劉勉 按《蘇州府志》:劉勉,字仲勉,世為瘍醫。

    至元間,以大臣薦,召為尚醫,食太醫祿,入侍帷幄,出随扈從,被遇特加;尋省台交舉,授保沖大夫,江浙官醫提舉。

    洪武中,以名醫召至京,以老病放歸,終于家。

    生平視病者,平等如一。

    遇颠連無告者,且赈給之。

    嘗曰:富者我不利其所有,貧者我不倦其所求。

    時以為進乎道者。

     王德文 按《旌德縣志》,王德文,精通方脈,本縣以明醫薦送部,考試中式,授醫學官。

     廖壽山 按《福建通志》:廖壽山,建甯人,業軒岐術,以活人為心,而不利其直,遠近德之。

     王履 按《明外史》本傳:王履,字安道,昆山人。

    學醫于金華朱彥修,盡得其術。

    嘗謂張仲景《傷寒論》為諸家袓,後人不能出其範圍。

    且《素問》雲傷寒為病熱,言常而不言變,至仲景始分寒熱立辨,然義猶未盡,乃備常與變,作《傷寒立法考》。

    又謂陽明篇無目痛,少陰篇言胷背滿不言痛,太陰篇無嗌幹,厥陰篇無囊縮,必有脫簡,乃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複者,得二百三十八條,複增益之,仍為三百九十七法。

    極論内外傷經旨異同,并中風中暑辨,名曰《泝洄集》,凡二十一篇。

    又着《百病鈎元》二十卷,《醫韻統》一百卷,學醫者宗之。

    履工詩文,兼善繪事。

    嘗遊華山絕頂,作圖四十幅,記四篇,詩一百五十首,為時所稱。

    自滑壽、葛幹孫、呂複、周漢卿輩,及履,皆元末人,至明初始卒。

     按《古今醫統》:王履,昆山人,字安道。

    學究天人,文章冠世。

    極探醫源,直窮奧妙,推演東垣之旨,着内傷餘義,名曰《[氵(廣屰)]洄集》;又備常與變,作《傷寒立法考》;又有《醫史補傳》、《百病鈎元》、《醫韻統》。

    書所存者,惟《傷寒》、《[氵(廣屰)]洄》而已,《鈎元》、《韻統》,則未之見也。

    使二書俱存,其有補于醫道,又豈小哉?顧其真書淪沒,而《脈訣钤法》等僞書行世,豈大不欲後世斯民跻于壽域也耶? 按《蘇州府志》:王履嘗作《标題原病式》一卷,洪武初為秦府良醫正,卒祀鄉賢。

     石逵 按《紹興府志》:石逵,字良仁,諸暨人。

    洪武中以辟薦至京師,會諸王有疾,近臣或言逵善醫,诏視之,有效,自是遂以醫顯。

    後為禦醫院使,戴元禮甚推重之。

     韓昌 按《平陽府志》:韓昌,洪洞人,世以醫相傳,德厚心慈,醫不計赀,人多重之。

    時且推車者卧道,憐之,診脈知寒,移暖屋藥之,汗愈。

    及行,資以粥米,其人叩謝曰:願公多壽生貴子。

    洪武初,避兵嶽陽山中,異人授秘術,醫病不診視,一見即知生死。

    遠方至者,知為某來,藥之辄效。

    有不可者,教以預後事,其言悉應,時稱神醫。

    孫肅七成誤吞鐵釘,舉家皆憂,昌曰:無妨!三年後釘當出,他日且生貴子,大吾門。

    後釘果從脅下出,固無恙,已而生忠定公,文官至戶部尚書加太傅,谥忠定,贈昌如其官,其言果驗。

    且曾孫三世甲第,亦天之報厚德雲。

     吳宏道 按《嘉興府志》:吳宏道,義士森之曾孫,業醫顯名,每療疾辄愈,愈則令種竹一竿,尋至巨萬,遂号其地曰竹所。

    洪武初,嘗召至京師,擢禦醫。

    子繼善,仕至黃門給事。

     唐協極【唐歸極唐遵極】 按《太平府志》:唐協極,字純谷,貴卿後裔也。

    世業醫,至協極術愈精,求診切者日以百計,貧不受藥值,遇笃疾,活以參、附,人不知也。

    弟歸極、遵極益著名。

    明初,直指毛九華鎮将張天祿,每感重疾,歸極應手而瘥。

    後張移鎮吳淞,疾複作,舟迎,病者裹糧從之。

    至今大江南北稱名醫者,惟知太平唐氏雲。

    歸極、遵極鄉飲賓。

     濮镛 按《江南通志》:濮镛,字景鳴,太平府人。

    世以眼科名,着《杏莊集》。

    授良醫副,進修職郎。

    子琰領順天鄉薦。

    孫韶庶常。

     周漢卿 按《宋濂集》:予聞松陽周君漢卿,以醫名者久矣。

    一日,予壻鄭叔韡複來青蘿山中,述其詳曰:周君之醫精甚,他固不能知,姑即士君子所常道者言之。

    括蒼蔣仲良,左目為馬所踢,其睛突出,懸如桃。

    羣工相顧曰:是系絡既損,法當瞽。

    周君笑而不答,以神膏封之,越三日,目如初。

    華川陳明遠患瞽者十齡,百藥屢嘗而不見效,自分為殘人。

    周君視之曰:是瞖雖在内,尚可治。

    用針從眦入睛背,掩其瞖下之,目歘然辨五色,陳以為神。

    武城男子病胃痛,當痛不可忍,嚼齒刺刺作聲,或奮擲乞死,弗之得。

    他醫用大攻湯治,皆不愈。

    周君以藥納鼻竅中,俄大吐,吐出赤蟲尺餘,口眼鹹具,痛即止。

    東白馬氏婦有孕,曆十四月不産,形瘠尩且黑。

    周君脈之曰:非孕也,乃為妖氣之所乘耳。

    以藥下之,一物如金魚,疾旋已。

    永康應童嬰腹疾,恒痀瘘行,久不伸。

    周君解裳視之,氣沖起腹間者二,其大如臂。

    周君刺其一,魄然鳴;又刺其一,亦如之。

    稍按摩之,氣盡解,平趨無瘘行。

    長山徐妪遘驚疾,初發手足顫掉,褫去裳衣,臝而奔,或歌或哭,牽拽如舞木偶。

    粗工見之吐舌走,以為鬼魅所惑。

    周君獨刺其十指端出血,已而安。

    虎林黃氏女生瘰疬,環頸及腋凡十九竅,竅破白渖出,右手拘攣不可動,體火熱。

    家人鹹憂,趣匠制棺衾。

    同君為剔竅母,深二寸,其餘以火次第烙,數日成痂,痂脫如恒人。

    于越楊翁,項有疣,其巨類瓜,因醉仆階下,疣潰,血源源流。

    凡疣破,血出弗休,必殺人。

    他醫辭不進。

    周君用劑摻其穴,血即止。

    義烏陳氏子,腹有?隐起,扪之如罂,或以為奔豚,或以為症瘕。

    周君曰:脈洪且芤,癰發于腸也。

    即用燔針如筴者,刺入三寸餘,膿随針射出,其流有聲,愈。

    諸暨黃生背弮曲,杖而行,人以風治之。

    周君曰:非風也,血濇不通也。

    為刺兩足昆侖穴,頃之投杖而去。

    其醫之甚精如此。

    缙紳先生,宜有以揚之褒之,敢以序文為請。

    餘惟古之神醫,一撥見病之應,因五髒之輸,乃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搦髓揲荒,爪幕以為治,所謂煉精易形者也,今則人誰知之?其次則湯液醴酾,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