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四

關燈
告曰:公病中熱。

    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石之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将發癰。

    遂曰: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

    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為陰石柔劑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

    臣意曰:公所論遠矣。

    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

    論曰:陽疾處内,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镵石。

    夫悍藥入中則邪氣辟矣,而宛氣愈深。

    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内者,不可以剛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着,邪氣流行,為重困于俞,忿發為疽。

    意告之後,百餘日果為疽,發乳上,入缺盆死。

    此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記,拙工有一不習,文理陰陽失矣。

    齊王故為陽虛侯時,病甚,衆醫皆以為蹶。

    臣意診脈以為痹,根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

    臣意即以火劑粥且飲,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

    病得之内。

    診之時不能識其經解,大識其病所在。

    臣意常診安陽武都裡成開方,開方自言以為不病,臣意謂之病苦沓風,三歲,四肢不能自用,使人瘖,瘖即死。

    今聞其四肢不能用,瘖而未死也,病得之數飲酒以見大風氣。

    所以知成開方病者,診之其脈法奇咳,言曰:藏氣相反者死,切之得腎反肺,法曰:三歲死也。

    安陵阪裡公乘項處病,臣意診脈曰:牡疝。

    牡疝在膈下,上連肺,病得之内。

    臣意謂之慎毋為勞力事,為勞力事則必嘔血死。

    處後蹴鞠,要蹶寒,汗出多,即嘔血。

    臣意複診之曰:當旦日日夕死。

    即死。

    病得之内。

    所以知項處病者,切其脈得番陽,番陽入虛裡處,旦日死。

    一番一絡者,牡疝也。

    臣意曰:他所診期決死生,及所治已病衆多,久頗忘之,不能盡識,不敢以對。

    問臣意所診治病,病名多同而診異,或死或不死,何也?對曰:病名多相類,不可知,故古聖人為之脈怯,以起度量,立規矩,縣權衡,案繩墨,調陰陽,别人之脈各名之,與天地相應,參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異之。

    有數者皆異之,無數者同之。

    然脈法不可勝驗,診疾人以度異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

    今臣意所診者,皆有診籍。

    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師方适成,師死以故表籍所診,期決死生,觀所失所得者,合脈法,以故至今知之。

    問臣意曰:所期病,決死生,或不應期,何故?對曰:此皆飲食喜怒不節,或不當飲藥,或不當針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問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論藥用所宜。

    諸侯王大臣有嘗問意者,不及。

    文王病時,不求意診治,何故?對曰: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皆使人來召臣意,臣意不敢往。

    文王病時,臣意家貧,欲為人治病,誠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數左右,不修家生,出行遊國中。

    問善為方數者,事之久矣。

    見事數師,悉受其要事,盡其方書意,及解論之。

    身居陽虛侯國,因事侯,侯入朝,臣意從之長安,以故得診安陵項處等病也。

    問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狀。

    臣意對曰:不見文王病,然竊聞文王病喘,頭痛,目不明。

    臣意心論之,以為非病也,以為肥而蓄精,身體不得搖,骨肉不相任,故喘,不當醫治。

    脈法曰:年二十脈氣當趨,年三十當疾步,年四十當安坐,年五十當安卧,年六十以上氣當大董。

    文王年未滿二十,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

    不應天道四時,後聞醫灸之即笃,此論病之過也。

    臣意論之,以為神氣争而邪氣入,非年少所能複之也,以故死。

    所謂氣者,當調飲食,擇晏日,車步廣志,以适筋骨肉血脈,以瀉氣。

    故年二十,是謂易(上夗下貝),法不當砭灸,砭灸至氣逐。

    問臣意師慶安受之?聞于齊諸侯不?對曰:不知慶所師受。

    慶家富,善為醫,不肯為人治病,當以此故不聞。

    慶又告臣意曰:慎毋令我子孫知若學我方也!問臣意師慶何見于意而愛意,欲悉教意方?對曰:臣意不聞師慶為方善也。

    意所以知慶者,意少時好諸方事,臣意試其方,皆多驗,精良。

    臣意聞菑川唐裡公孫光善為古傳方,臣意即往谒之,得見事之,受方化陰陽及傳語法,臣意悉受書之。

    臣意欲盡受他精方,公孫光曰:吾方盡矣。

    不為愛公所,吾身已衰,無所複事之,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與公,毋以教人!臣意曰:得見事侍公前,悉得禁方,幸甚!意死不敢妄傳人。

    居有閑,公孫光閑處,臣意深論方,見言百世為之精也。

    師光喜曰:公必為國工!吾有所善者皆疏,同産處臨菑,善為方,吾不若。

    其方甚奇,非世之所聞也。

    吾年中時,嘗欲受其方,楊中倩不肯,曰:若非其人也。

    胥與公往見之,當知公喜方也。

    其人亦老矣,其家給富。

    時者未往,會慶子男殷來獻馬,因師光奏馬王所,意以故得與殷善。

    光又屬意于殷曰:意好數,公必謹遇之。

    其人聖儒,即為書,以意屬陽慶,以故知慶。

    臣意事慶謹,以故愛意也。

    問臣意曰:吏民嘗有事學意方,及畢,盡得意方不?何縣裡人?對曰:臨菑人宋邑,邑學,臣意教以五診。

    歲餘,濟北王遣太醫高期、王禹學,臣意教以經脈高下,及奇絡結,當論俞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镵石,定砭灸處。

    歲餘,菑川王時遣太倉馬長馮信學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齊湯法。

    高永侯家杜信喜脈來學,臣意教以上下經脈五診。

    二歲餘,臨菑召裡唐安來學,臣意教以五診上下經脈,奇咳四時,應陰陽重,未成,除為齊王侍醫。

    問臣意: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臣意對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

    心不精脈,所期死生,視可治,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按《琅嬛記》:倉公夢遊蓬萊山,見宮室崔嵬,金碧璀璨,光輝射目。

    忽一童子以杯水進,倉公飲畢,五内寒徹,仰首見殿榜曰:上池仙館,始知所飲乃上池水也。

    由是神于診脈。

     秦信 按《古今醫統》:秦信,不知何郡人,少敏,有量,好經方本草及黃帝扁鵲之書,為當代良醫令。

     宋邑 按《古今醫統》:宋邑,臨淄人,至性愛人,酷尚醫術,就齊太倉公淳于意學五診脈論之術,為當世良醫。

     高期【王禹】 按《太平禦覽》:高期、王禹仕濟北王為太醫,王遣就倉公淳于意學經脈高下及奇絡結當論俞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镵石,定砭灸之法。

    歲餘,亦頗通之。

     按《古今醫統》:高期、王禹仕濟北王太醫令,王以期、禹術未精,令就淳于意學經脈及奇絡結俞穴所在,定镵石刺灸之法。

    歲餘盡通,以此知名。

     馮信 按《太平禦覽》:馮信,臨淄人,為淄川王太倉馬長,好醫。

    淄川王令就淳于意學方,意教以案法逆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劑湯法。

    信受之,擅名漢世。

     杜信 按《太平禦覽》:杜信,高永侯家丞,自知身病,乃專治學醫。

    倉公甚憐之,教以上下經脈五診之法。

     唐安 按《太平禦覽》:唐安,臨淄召裡人也。

    性好醫,學于倉公淳于意。

    意教以五診上下經脈奇咳四時應陰陽之法,除為齊王侍醫。

     蘇耽 按《列仙傳》:蘇耽,桂陽人也,漢文帝時得道,人稱蘇仙。

    公早喪所怙,鄉裡以仁孝着聞。

    宅在郡城東北,距縣治百餘裡。

    公與母共食,母曰:無鲊。

    公即辍箸起身取錢而去,須臾以鲊至。

    母曰:何所得來?公曰:縣市。

    母曰:去縣道往返百餘裡,頃刻而至,汝欺我也。

    公曰:買鲊時,見舅氏,約明日至。

    次日,舅果至。

    一日,雲間儀衛降宅,公語母曰:某受命仙箓,當違色養。

    母曰:我何存活?公以兩盤留。

    母需飲食扣小盤,需錢帛扣大盤,所需皆立至。

    又語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樹,患疫者,與井水一升,橘葉一枚,飲之立愈。

    後果然。

    求水葉者,遠至千裡,應手而愈。

     劉安 按《漢書》本傳:準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琴,招緻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内書》二十一篇,《外書》甚衆;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

    安入朝獻所作《内篇》,每宴見談說方技賦頌,昏暮然後罷。

     按《古今醫統》:淮南子劉安資性天成,窮格事物之極,博覽羣書,善醫藥,謂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

    王安道謂:淮南子多寓言,夫豈不信? 王遂 按《古今醫統》:王遂,不知何郡人,習經方,工于治療,學業精博,為齊王侍禦醫。

     樓護 按《漢書》本傳:樓護,字君卿,齊人,父世醫也。

    護少随父為醫長安,出入貴戚家。

    護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長者鹹愛重之,共謂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宜學乎?由是辭其父,學經傳,以薦為廣漢太守。

     元俗 按《古今醫統》:元俗,河間人,餌巴豆賣藥都市。

    河間王病瘕,服元俗藥,下蛇數十餘頭而愈。

    王見元俗于日中無影,以女配之,元俗夜逃去,隐于常山下。

     李少君 按《神仙傳》:李少君與議郎董仲舒相親,見仲舒宿有痼疾,體枯氣少,少君乃與以成藥二劑,并有用戊己之草後土胎黃良獸沉肪先義之根,百草華釀,亥月上旬,合煎銅鼎中,童男沐浴潔淨,調其湯火,合成如雞子三劑,齒落更生;服盡五劑,命不複傾。

     安丘望之 按《高士傳》:安丘望之者,京兆長陵人也。

    少治老子經,恬靜不求進宦,号曰安丘丈人。

    成帝聞欲見之,望之辭不肯見。

    上以其道德深重,常宗師焉。

    望之不以見敬為高,愈日損退,為巫醫于民間,着《老子章句》,故老氏有安丘之學。

    扶風耿況、王汲等皆師事之,從受老子,終身不仕,道家宗焉。

     涪翁【程高】 按《太平禦覽》:廣漢人郭玉,見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辄應時而見效,乃着《針經診脈法》傳于代。

    弟子程高,尋求積年,翁乃授之。

    高亦隐迹不仕。

    玉少師事高,學方診六征之技,陰陽不測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