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三
關燈
小
中
大
宜懼不宜喜也。
凡為醫師,當先讀書;凡欲讀書,當先識字。
字者,文之始也。
不識字義,甯解文理?文理不通,動成窒礙。
雖詩書滿目,于神不染,觸途成滞,何由省入?譬諸面牆,亦同木偶,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顧不難哉?故昔稱太醫,今曰儒醫。
太醫者讀書窮理,本之身心,驗之事物,戰戰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際,罔敢或肆者也。
外此則俗工耳,不可以言醫矣。
凡為醫師,先當識藥。
藥之所産,方隅不同則精粗頓異,收采不時則力用全乖;又或市肆飾僞,足以混真。
苟非确認形質,精嘗氣味,鮮有不為其誤者。
譬諸将不知兵,立功何自?醫之于藥,亦猶是其。
既識藥矣,宜習修事。
雷公炮炙固為大法,或有未盡,可以意通,必期躬親,勿圖苟且。
譬諸飲食,烹調失度,尚不益人,反能增害,何況藥物關于軀命者也?可不慎諸! 凡作醫師,宜先虛懷,靈知空洞,本無一物。
苟執我見,便與物對,我見堅固,勢必輕人。
我是人非,與境角立,一靈空竅,動為所塞。
雖日親至人,終不獲益,白首故吾,良可悲已。
執而不化,害加于人,清夜深思,宜生媿恥。
況人之才識,自非生知,必假問學。
問學之益,廣博難量,脫不虛懷,何由納受?不恥無學,而恥下問,師心自聖,于道何益!苟非至愚,能不儆省乎? 醫師不患道術不精,而患取金不多。
舍其本業,專事旁求,假寵貴人,冀其口脗,以希世重,縱得多金,無拔苦力,念當來世,豈不酬償?作是思惟,是苦非樂,故當勤求道術,以濟物命,縱有功效,任其自酬,勿責厚報,等心施治,勿輕貧賤,如此則德植厥躬,鬼神幽贊矣。
上來所祝五條,皆關切醫師,才品道術,利濟功過。
仰願來學,腑從吾祝,則進乎道而不囿于技矣。
讵非生人之至幸,斯道之大光也哉! 醫門法律【清?喻昌】 治病 昌按春秋時左氏譚醫理甚悉,漢儒已不習醫。
太史公作倉公等列傳鮮所發明,況其他乎!其後如華元化傳,寝涉妖妄,醫脈之斷,實儒者先斷之也。
有唐列方技,無足怪矣。
《九靈山房集》所論醫者當博極羣書,求聖賢之意旨,明造化之會歸,其屬望顧不大欤! 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
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讀儒書,明《易》理、《素問》,雖《本草》、《脈經》而不少略者何?蓋非四書無以通義理之精微,非《易》無以知陰陽之消長,非《素問》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無從診候而知寒熱虛實之證。
聖賢示人,略舉其端而已。
後學必須會羣書之長,參所見而施治之,然後為可。
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審,失于不信,失于過時,失于不擇醫,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藥。
又《史記》雲:驕恣不倫于理,一不治;輕身重财,二不治;衣食不能适,三不治;陰陽并髒氣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信巫不信醫,六不治。
今時病家,此其通弊矣。
孫思邈曰:世間多有病人親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事,未讀方書,自騁了了,詐作明能,譚說異端,或言是虛,或道是實,或雲是風,或雲是氣,紛紛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就,時不待人,歘然至禍,各自散走,此種情态,今時尤甚。
是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赜方書,博覽古今,方可倚任,不爾大誤人事。
寓意草【清?喻昌】 先議病後議藥 從上古以至今時,一代有一代之醫,雖神聖賢明,分量不同,然必不能舍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也。
故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後講藥。
藥者所以勝病者也。
識病則千百藥中,任舉一二種用之且通神;不識病則歧多而用眩。
凡藥皆可傷人,況于性最偏駁者乎?迩來習醫者衆,醫學愈荒,遂成一議藥不講病之世界,其夭枉不可勝悼。
或以為殺運使然,不知天道豈好殺惡生耶?每見仕宦家,診畢即令定方,以示慎重,初不論病從何起,藥以何應,緻醫師以模棱迎合之術,妄為議論。
迨藥之不效,诿于無藥,非無藥也,可以勝病之藥,以不識病情而未敢議用也。
厄哉!《靈樞》、《素問》、《難經》、《甲乙》無方之書,全不考究,而後來一切有方之書,奉為靈寶。
如朱丹溪一家之言,其《脈因證治》一書,先論脈,次因,次證,後乃論治,其書反不行;而《心法》一書,羣方錯雜,則共宗之。
又《本草》止述藥性之功能,人不加嗜,及缪氏《經疏》,兼述藥性之過劣,則必懸之肘後。
不知草木之性,亦取其偏,以通人之用,其過劣不必言也,言之而棄置者衆矣。
曷不将《本草》諸藥盡行删抹,獨留無過之藥五七十種而用之乎?其于《周禮》令醫人采毒藥以供醫事之旨,及曆代帝王恐本草為未備,而博采增益之意,不大刺謬乎?欲破此惑,無如議病精詳。
病經議明,則有是病即有是藥,病千變藥亦千變。
且勿論造化生心之妙,即某病之以某藥為良,某藥為劫者,至是始有定名。
若不論病,則藥之良毒善惡,何從定之哉?可見藥性所謂良毒善惡,與病體所謂良毒善惡不同也。
而不知者,必欲執藥性為去取,何其陋耶?故昌之議病,非得已也。
昔人登壇指顧,後效不爽前言;聚米如山,先事已饒碩畫。
醫雖小道,何獨不然?昌即不能變俗,實欲借此榜樣,闡發病機,其能用不能用何計焉? 議病式 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紀若幹,形之肥瘦長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潤若何,聲之清濁長短若何,人之形志苦樂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藥,次後再服何藥,某藥稍效,某藥不效;時下晝夜孰重,寒熱孰多;飲食喜惡多寡,二便滑澀有無;脈之三部九候何候獨異,二十四脈中何脈獨見,何脈兼見;其證或内傷,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依經斷為何病,其标本先後何在,汗吐下和寒瀉溫補何施,其藥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劑中何劑,五氣中何氣,五味中何味,以何湯名為加減和合,其效驗定于何時。
一一詳明,務令纖毫不爽。
起衆信從,允為醫門矜式,不必演文可也。
某年者,年上之幹支,治病先明運氣也。
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時也。
某地者,辨高卑燥濕,五方異宜也。
某齡某形某聲某氣者,用之合脈,圖萬全也。
形志苦樂者,驗七情勞逸也。
始于何日者,察久近傳變也。
曆問病證藥物驗否者,以之斟酌己見也。
晝夜寒熱者,辨氣分血分也。
飲食二便者,察腸胃乖和也。
三部九候何候獨異者,推十二經脈受病之所也。
二十四脈見何脈者,審陰陽表裡,無差忒也。
依經斷為何病者,名正則言順,事成如律度也。
标本先後何在者,識輕重次第也。
汗吐下和寒溫補瀉何施者,求一定不差之法也。
七方,大小緩急奇偶複,乃藥之制,不敢濫也。
十劑,宣通補洩輕重滑澀燥濕,乃藥之宜,不敢泛也。
五氣中何氣,五味中何味者,用藥最上之法,寒熱溫涼平,合之酸辛甘苦鹹也。
引湯名為加減者,循古不自用也。
刻效于何時者,逐段辨之不差,以病之新久,五行定痊期也。
若是則醫案之在人者,工拙自定,積之數十年,治千萬人而不爽也。
日知錄【清?顧炎武】 論醫 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間,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
夫藥有君臣,人有強弱。
有君臣則用有多少,有強弱則劑有半倍。
多則專,專則其效速;倍則厚,厚則其力深。
今之用藥者,大抵泛雜而均停,既見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
而世但以不殺人為賢,豈知古之上醫,不能無失。
《周禮》醫師歲終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是十失三四,古人猶用之。
而淳于意之對孝文,尚謂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易》曰:裕父之蟲往見吝。
奈何獨取夫裕蠱者?以為其人雖死而不出于我之為。
嗚呼!此張禹之所以亡漢,李林甫之所以亡唐也。
《唐書》許引宗言:古之上醫,惟是别脈;脈既精别,然後識病。
夫病之與藥,有正相當者,惟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
今人不能别脈,其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于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獲之,術亦疏矣。
假令一藥,偶然當病,他味相制,氣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于此。
《後漢書》華佗精于方藥,處劑不過數種。
夫師之六五,任九二則吉,參以三四則兇。
是故官多則亂,将多則敗,天下之事亦猶此矣。
凡為醫師,當先讀書;凡欲讀書,當先識字。
字者,文之始也。
不識字義,甯解文理?文理不通,動成窒礙。
雖詩書滿目,于神不染,觸途成滞,何由省入?譬諸面牆,亦同木偶,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顧不難哉?故昔稱太醫,今曰儒醫。
太醫者讀書窮理,本之身心,驗之事物,戰戰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際,罔敢或肆者也。
外此則俗工耳,不可以言醫矣。
凡為醫師,先當識藥。
藥之所産,方隅不同則精粗頓異,收采不時則力用全乖;又或市肆飾僞,足以混真。
苟非确認形質,精嘗氣味,鮮有不為其誤者。
譬諸将不知兵,立功何自?醫之于藥,亦猶是其。
既識藥矣,宜習修事。
雷公炮炙固為大法,或有未盡,可以意通,必期躬親,勿圖苟且。
譬諸飲食,烹調失度,尚不益人,反能增害,何況藥物關于軀命者也?可不慎諸! 凡作醫師,宜先虛懷,靈知空洞,本無一物。
苟執我見,便與物對,我見堅固,勢必輕人。
我是人非,與境角立,一靈空竅,動為所塞。
雖日親至人,終不獲益,白首故吾,良可悲已。
執而不化,害加于人,清夜深思,宜生媿恥。
況人之才識,自非生知,必假問學。
問學之益,廣博難量,脫不虛懷,何由納受?不恥無學,而恥下問,師心自聖,于道何益!苟非至愚,能不儆省乎? 醫師不患道術不精,而患取金不多。
舍其本業,專事旁求,假寵貴人,冀其口脗,以希世重,縱得多金,無拔苦力,念當來世,豈不酬償?作是思惟,是苦非樂,故當勤求道術,以濟物命,縱有功效,任其自酬,勿責厚報,等心施治,勿輕貧賤,如此則德植厥躬,鬼神幽贊矣。
上來所祝五條,皆關切醫師,才品道術,利濟功過。
仰願來學,腑從吾祝,則進乎道而不囿于技矣。
讵非生人之至幸,斯道之大光也哉! 醫門法律【清?喻昌】 治病 昌按春秋時左氏譚醫理甚悉,漢儒已不習醫。
太史公作倉公等列傳鮮所發明,況其他乎!其後如華元化傳,寝涉妖妄,醫脈之斷,實儒者先斷之也。
有唐列方技,無足怪矣。
《九靈山房集》所論醫者當博極羣書,求聖賢之意旨,明造化之會歸,其屬望顧不大欤! 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
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讀儒書,明《易》理、《素問》,雖《本草》、《脈經》而不少略者何?蓋非四書無以通義理之精微,非《易》無以知陰陽之消長,非《素問》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無從診候而知寒熱虛實之證。
聖賢示人,略舉其端而已。
後學必須會羣書之長,參所見而施治之,然後為可。
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審,失于不信,失于過時,失于不擇醫,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藥。
又《史記》雲:驕恣不倫于理,一不治;輕身重财,二不治;衣食不能适,三不治;陰陽并髒氣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信巫不信醫,六不治。
今時病家,此其通弊矣。
孫思邈曰:世間多有病人親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事,未讀方書,自騁了了,詐作明能,譚說異端,或言是虛,或道是實,或雲是風,或雲是氣,紛紛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就,時不待人,歘然至禍,各自散走,此種情态,今時尤甚。
是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赜方書,博覽古今,方可倚任,不爾大誤人事。
寓意草【清?喻昌】 先議病後議藥 從上古以至今時,一代有一代之醫,雖神聖賢明,分量不同,然必不能舍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也。
故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後講藥。
藥者所以勝病者也。
識病則千百藥中,任舉一二種用之且通神;不識病則歧多而用眩。
凡藥皆可傷人,況于性最偏駁者乎?迩來習醫者衆,醫學愈荒,遂成一議藥不講病之世界,其夭枉不可勝悼。
或以為殺運使然,不知天道豈好殺惡生耶?每見仕宦家,診畢即令定方,以示慎重,初不論病從何起,藥以何應,緻醫師以模棱迎合之術,妄為議論。
迨藥之不效,诿于無藥,非無藥也,可以勝病之藥,以不識病情而未敢議用也。
厄哉!《靈樞》、《素問》、《難經》、《甲乙》無方之書,全不考究,而後來一切有方之書,奉為靈寶。
如朱丹溪一家之言,其《脈因證治》一書,先論脈,次因,次證,後乃論治,其書反不行;而《心法》一書,羣方錯雜,則共宗之。
又《本草》止述藥性之功能,人不加嗜,及缪氏《經疏》,兼述藥性之過劣,則必懸之肘後。
不知草木之性,亦取其偏,以通人之用,其過劣不必言也,言之而棄置者衆矣。
曷不将《本草》諸藥盡行删抹,獨留無過之藥五七十種而用之乎?其于《周禮》令醫人采毒藥以供醫事之旨,及曆代帝王恐本草為未備,而博采增益之意,不大刺謬乎?欲破此惑,無如議病精詳。
病經議明,則有是病即有是藥,病千變藥亦千變。
且勿論造化生心之妙,即某病之以某藥為良,某藥為劫者,至是始有定名。
若不論病,則藥之良毒善惡,何從定之哉?可見藥性所謂良毒善惡,與病體所謂良毒善惡不同也。
而不知者,必欲執藥性為去取,何其陋耶?故昌之議病,非得已也。
昔人登壇指顧,後效不爽前言;聚米如山,先事已饒碩畫。
醫雖小道,何獨不然?昌即不能變俗,實欲借此榜樣,闡發病機,其能用不能用何計焉? 議病式 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紀若幹,形之肥瘦長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潤若何,聲之清濁長短若何,人之形志苦樂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藥,次後再服何藥,某藥稍效,某藥不效;時下晝夜孰重,寒熱孰多;飲食喜惡多寡,二便滑澀有無;脈之三部九候何候獨異,二十四脈中何脈獨見,何脈兼見;其證或内傷,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依經斷為何病,其标本先後何在,汗吐下和寒瀉溫補何施,其藥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劑中何劑,五氣中何氣,五味中何味,以何湯名為加減和合,其效驗定于何時。
一一詳明,務令纖毫不爽。
起衆信從,允為醫門矜式,不必演文可也。
某年者,年上之幹支,治病先明運氣也。
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時也。
某地者,辨高卑燥濕,五方異宜也。
某齡某形某聲某氣者,用之合脈,圖萬全也。
形志苦樂者,驗七情勞逸也。
始于何日者,察久近傳變也。
曆問病證藥物驗否者,以之斟酌己見也。
晝夜寒熱者,辨氣分血分也。
飲食二便者,察腸胃乖和也。
三部九候何候獨異者,推十二經脈受病之所也。
二十四脈見何脈者,審陰陽表裡,無差忒也。
依經斷為何病者,名正則言順,事成如律度也。
标本先後何在者,識輕重次第也。
汗吐下和寒溫補瀉何施者,求一定不差之法也。
七方,大小緩急奇偶複,乃藥之制,不敢濫也。
十劑,宣通補洩輕重滑澀燥濕,乃藥之宜,不敢泛也。
五氣中何氣,五味中何味者,用藥最上之法,寒熱溫涼平,合之酸辛甘苦鹹也。
引湯名為加減者,循古不自用也。
刻效于何時者,逐段辨之不差,以病之新久,五行定痊期也。
若是則醫案之在人者,工拙自定,積之數十年,治千萬人而不爽也。
日知錄【清?顧炎武】 論醫 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間,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
夫藥有君臣,人有強弱。
有君臣則用有多少,有強弱則劑有半倍。
多則專,專則其效速;倍則厚,厚則其力深。
今之用藥者,大抵泛雜而均停,既見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
而世但以不殺人為賢,豈知古之上醫,不能無失。
《周禮》醫師歲終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是十失三四,古人猶用之。
而淳于意之對孝文,尚謂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易》曰:裕父之蟲往見吝。
奈何獨取夫裕蠱者?以為其人雖死而不出于我之為。
嗚呼!此張禹之所以亡漢,李林甫之所以亡唐也。
《唐書》許引宗言:古之上醫,惟是别脈;脈既精别,然後識病。
夫病之與藥,有正相當者,惟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
今人不能别脈,其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于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獲之,術亦疏矣。
假令一藥,偶然當病,他味相制,氣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于此。
《後漢書》華佗精于方藥,處劑不過數種。
夫師之六五,任九二則吉,參以三四則兇。
是故官多則亂,将多則敗,天下之事亦猶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