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二

關燈
亦每蹈襲前說,在叔和之所不取,讀者止記入式歌,以馴至乎《脈經》可也。

    《病原論》五十卷,乃隋大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敕譔集,原諸病候,而附以養生導引諸法,裒成一家之書,醇疵相混,蓋可見矣。

    宋之監署,乃用為課試;元複循襲,列醫門之七經。

    然附會雜揉,非複當時之舊,具眼者當自見之。

    吳景賢亦作《病源》一書,近代不傳。

    《天元玉冊元诰》十卷,不知何人所作,曆漢至唐諸《藝文志》俱不載錄,其文自與《内經》不類,非戰國時書。

    其間有天皇真人,昔書其文,若道正無為,先天有之,太易無名,先于道生等語,皆老氏遺意,意必老氏之徒所著。

    大要推原五運六氣、上下臨禦、主客勝複、政化淫正及三元、九宮、太乙、司政之類,殊為詳明,深足以羽翼《内經》六微旨、五常政等篇。

    太元君扁鵲為之注,猶郭象之于南華,非心學之所易曉。

    觀其經注一律,似出一人之手。

    謂扁鵲為秦越人,則傳中無太元君之号。

    舊門仿托,率多類此。

    《元珠密語》十卷,乃啟元子所述,其自序謂得遇元珠子而師事之,與我啟蒙,故自号啟元子,蓋啟問于元珠也。

    目曰《元珠密語》,乃元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

    及考王氏《素問》序乃雲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别譔《元珠》以陳其道,二序政自相類。

    意者元珠之名,取諸蒙莊子,所謂黃帝遺元珠,使象罔得之之語,則師事元珠子而号啟元者,皆妄也。

    宋高保衡等較正《内經》,乃雲:詳王氏《元珠》世無傳者,今《元珠》乃後人附托之文耳。

    雖非王氏之書,亦于《素問》九卷二十四卷,頗有發明。

    餘嘗合《素問》觀之,而密語所述,乃六氣之說,與高氏所指諸卷,全不相侔,疑必刊傳者有所誤也。

    原其所從,蓋攟摭《内經》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洎《天元玉冊》要言,而附會雜說,其諸紀運休祥之應,未必可征,實僞書也。

    苟啟元别譔,果見于世,又豈止述氣運一端而已?覽者取其長而去其短可也。

    《中藏經》八卷,少室山鄧處中雲:華先生佗遊公宜山古洞,值二老人授以療病之法,得石床上書一函,用以施試,甚驗。

    餘乃先生外孫,因吊先生寝室,夢有所授,獲是書于石函中。

    其托僞荒誕如此,竟不考傳獄吏焚書之實,其僞不攻自破。

    按《唐志》有吳普集華氏藥方。

    别無中藏之名。

    普其弟子,宜有所集。

    竊意諸論非普輩不能作,鄧氏特附别方而更今名耳。

    蓋其方所用太平錢并山藥者,蓋太平乃宋熙陵初年号,薯蓣以避後陵偏諱,而始名山藥。

    其餘可以類推。

    然脈要及察聲色形證等說,必出元化遺意,覽者細為審谛,當自知之。

    《聖濟經》十卷,宋徽宗所作,大要祖述《内》、《素》而引援六經,旁及老氏之言,以闡軒岐遺旨。

    政和間,頒是經于兩學,辟雍生吳提為之講義。

    若達道正紀等篇,皆足以裨益政道,啟迪衆工。

    餘如孕元立本制字命物二三章,釋諸字義,失于穿鑿,良由不考六書之過,瑕瑜具存,固無害于美玉也。

    其論諸醫有曰:扁鵲醫如秦鑒燭物,妍媸不隐,又如奕秋遇敵,着着可法,觀者不能察其神機。

    倉公醫如輪扁斲輪,得心應手,自不能以巧思語人。

    張長沙如湯武之師,無非王道,其攻守奇正,不以敵之大小皆可制勝。

    華元化醫如庖丁解牛,揮刃而肯綮無礙,其造諧自當有神,雖欲師之而不可得。

    孫思邈醫如康成注書,詳于訓诂,其自得之妙,未易以示人,味其膏腴,可以無饑矣。

    龐安常醫能啟扁鵲之所秘,法元化之可法,使天假之年,其所就當不在古人下。

    錢仲陽醫如李靖用兵,度越縱舍,卒與法會,其始以《顱顖方》著名于時,蓋因扁鵲之因時所重,而為之變爾。

    陳無擇醫如老吏斷案,深于鞫谳,未免移情就法,自當其任則有餘,使之代治則繁劇。

    許叔微醫如顧恺寫神,神氣有餘,特不出形似之外,可模而不可及。

    張易水醫如濂溪之圖太極,分陰分陽,而包括理氣,其要以古方新病自為家法;或者失察,欲指圖為極,則近乎畫蛇添足矣。

    劉河間醫如橐駝種樹,所在全活,但假冰雪以為春。

    利于松柏而不利于蒲柳。

    張子和醫如老将對敵,或陳兵背水,或濟河焚丹,置之死地而後生,不善效之,非潰則北矣;其六門三法,蓋長沙之緒餘也。

    李東垣醫如絲弦新絙,一鼓而竽籁并熄,膠柱和之,七弦由是而不諧矣;無他,希聲之妙,非開指所能知也。

    嚴子禮醫如歐陽詢寫字,善守法度而不尚飄逸,學者易于摹仿,終乏漢晉風度。

    張公度醫專法仲景,如簡齋賦詩,并有少陵氣韻。

    王德膚醫如虞人張羅,廣絡原野,而脫兔殊多,詭遇獲禽,無足算者耳。

     青岩叢錄【明?王袆】 論醫 醫家之書,自《内經》以下,藏于有司者,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而後出雜著者不與焉。

    《内經》讀為黃帝之書,雖先秦之士,依仿而托之,其言質奧而義宏深,實醫家之宗旨,殆猶吾儒之六經乎?秦越人《八十一難經》繼作,蓋舉黃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亞于《内經》者也。

    漢張仲景本《内經》、《難經》之旨,着《金匮玉函經》及傷寒諸論,其論六氣之所傷,最為詳備。

    晉王叔和纂岐伯、華陀等書為《脈經》,叙陰陽内外,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條陳十二經,洎三焦五髒六腑之病,尤為精密。

    二氏之書,誠千古不刊之典也。

    厥後巢元方着《病源候論》,王冰譔《天元玉策》,要皆有所袓述。

    然元方言風寒二濕而不着濕熱之說,冰推五運六氣之變而患在滞而不通,此其失也。

    至唐孫思邈出,以絕人之識,笃濟物之仁,其列《千金》方、翼,所以發前言啟後學,有功于醫道深矣。

    當時王焘有《外台秘要》,所言方證符禁,灼灸甚詳;然謂針能殺生人,而不能起死人,則一偏之論也。

    及宋,錢乙、龐安時、許叔微疊興。

    龐則囿于準繩尺寸之中,許則務在出奇而應變,其術皆本于仲景。

    惟錢深造仲景之阃奧,建為五髒之方,各随所宜用。

    謂肝有相火則有瀉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可謂啟《内經》之秘。

    惜其遺書散亡,出于閻孝忠之所集者,非乙之本真也。

    若大觀間,陳師文、裴元宗輩所制二百九十七方,則欲以一定之方,而應無窮之病,識者固知其昧于變通之道矣。

    金氏之有中原也,張潔古、劉守真、張子和、李明之四人者作,醫道于是乎中興。

    潔古以古方新病不能相值,治疾一切不以方,故其書不傳,其學則明之深得之。

    明之推内外二傷,尤先于治脾土,其為法專于補,其所著《脾胃論》,誠根本之言也。

    子和以吐汗下三法,風寒暑濕火燥六門,為醫之關鍵,其劑多峻厲,其為法主于攻。

    守真論風火之病,以《内經》病機氣宜十九條者為《原病式》,曲盡精微,其治法則與子和相出入者也。

    張氏一再傳,其後無聞。

    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獨劉氏傳之荊山浮圖師,師至江南,傳之宋中人羅知悌,而南方之醫皆宗之。

    爰及近時,天下之言醫者,非劉、李之學弗道也。

    劉李之法雖攻補不同,會而通之,随證而用之,不存其人乎? 比事摘錄 醫孝 北齊李元忠母老多病,元忠專心醫道,研習積年,遂善此技。

    族弟亦因母病,醫為治療,不愈,遂自精究針藥,母病乃除。

    隋。

    許道幼亦因其母疾患,遍覽經方,得以究極,世号名醫。

    誡諸子曰:人子當視膳藥,不知方術,豈為孝乎?由是世相傳授。

    唐?王勃嘗謂:人子不可不知醫。

    時長安曹元有秘術,勃從之遊,盡得其要。

    勃之所見,實同道功。

    唐有王焘,亦因母病學醫,因以所學作書行世。

    宋高若讷亦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伏。

    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方書及《外台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

    始知有是名醫,多出衛州,皆本高氏學焉。

    此以醫為孝者也。

    宋?李虛己母喪明,虛己旦日舐睛不懈,二年母目複明。

    李行簡父患癰極痛,行簡吮其敗膏,不唾于地,疾尋平。

    此又以孝為醫者也。

     醫先【明?王文祿】 論醫 醫者意也,度時緻病者意起之,立方醫之,若天時聖教不同也。

    羅太無見元世風俗奢靡,豐于滋味,濕熱痰火,緻病常多,故授朱丹溪以清金降火之法,乃辟《和劑局方》溫補之非,矯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