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政治推理的材料

關燈
說,這些事實是從人性的其他事實中挑選出來的,為了讓他在再無其他事實可學習這一前提下清醒地思考。

    其他究竟還有些什麼事實,他必須自己去尋找;但是他很可能認為它們不會是有效科學思維的題目。

    他還學習一些關于自由和謹慎等經驗主義的箴言,等他讀了一些關于各種制度的曆史以後,他的政治教育就算完成了。

    難怪普通的門外漢甯可喜歡已經忘掉書本知識的老年政治家和記得書本知識的青年醫生哩。

    [42] 一個這樣培養出來的政治思想家肯定容易把他學生時代學到的人性概念儲藏在他頭腦一個單獨而神聖的角落,在那個角落裡,無論花多大工夫精心搜集到的各種經驗事實也是進不去的。

    例如,奧斯特羅戈爾斯基教授在1902年出了一本名叫《民主及政黨組織》的重要而饒有趣味的書,書中包含了對英、美兩國政黨制度進行十五年密切觀察的成果。

    書中舉的各種例子也許可以作為對人性中那些對政治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實的相當充分的說明的基礎,這些因素包括我們的沖動的性質、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必要限制以及在遙遠的過去逐漸形成、現在如此新而奇妙地使用的思維方法。

    但是,沒有迹象表明奧斯特羅戈爾斯基教授的經驗已在最低程度上改變了他一開始所談的人性概念。

    所觀察的事實可惜是與&ldquo自由理性&rdquo、&ldquo自由總概念&rdquo、&ldquo鼓舞1848年的人們的感情&rdquo相對立的。

    書末草拟了一個章程,按照那個章程,選民必須投票選舉他們通過政策宣言獲知的候選人,而&ldquo宣言中絕對不許提到政黨的名字&rdquo。

    我們仿佛在讀一個忠誠然而悲傷的托勒密[43]天文學信徒對哥白尼天體的一系列認真觀察。

     奧斯特羅戈爾斯基教授是尼古拉二世的第一屆杜馬的一位著名民主立憲黨黨員,他必然知道,如果他和他的一幫人要有足夠的力量在平等地位上同俄國專制政治較量,那麼他們就必須是個政黨,作為政黨被人們信任和服從,而不是一群烏合之衆。

    将來有一天,第一屆杜馬的曆史将形諸筆墨,那時我們就可以知道,奧斯特羅戈爾斯基教授的經曆和他的信仰是否已終于在那場偉大鬥争的烈火中融為一體。

     奧斯特羅戈爾斯基教授的書的英譯本是以詹姆斯·布賴斯先生寫的一篇前言為序的。

    這篇前言表明,即使在《美國的政體》作者的頭腦裡,他在牛津大學學到的人性概念依然陰魂不散。

     布賴斯先生說:&ldquo在理想的民主中,每一個公民都是聰明、愛國、大公無私的。

    他唯一的願望,是在每個有争議的問題上發現正确的一方,并在許多個互相競争的候選人中選定最好的一個。

    他的常識,加上對他國家的政體的知識,使他能夠從向他提供的許多論據中作出明智的判斷,而他自己的熱情則足夠送他到投票站去投票。

    &rdquo 隔開幾行之後,布賴斯先生提到&ldquo每個選民的智力獨立的民主理想,這種理想與任何國家的現狀相去甚遠&rdquo。

     布賴斯先生的&ldquo理想的民主&rdquo指的是什麼?如果有所指的話,那一定是指與人性的各種事實相一緻的最佳形式的民主。

    但是,我們在讀整段話時感到,布賴斯先生那幾個字乃是指倘若人性是像他本人希望它是的,并且在牛津大學學會去想它是的情況下能夠實行的那種民主。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段話就是我們的傳統政治課程的效果的絕妙注腳。

    今天,任何一個醫生在一篇醫學論文的開頭都不會說:&ldquo理想的人不需要食物,不受細菌活動的影響,但是這種理想與任何已知人口的現狀相去甚遠。

    &rdquo沒有一篇現代的教育學論文會以這樣一個聲明開頭:&ldquo理想的學生無需施教就能學會知識,他唯一的願望是促進科學,但是從來就沒有過這樣的學生。

    &rdquo 在一個因産生果、果産生因的世界裡,&ldquo智力獨立&rdquo又指的是什麼呢? 曆任牛津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殖民地副大臣和印度副大臣的赫爾曼·梅裡維爾先生在1861年寫道: &ldquo保留或放棄一塊領地不是一個單純由損益平衡,或者由抽象政治哲學提供的較高尚但作用甚至更小的動機所決定的問題。

    民族榮譽感、血統的驕傲、強韌的自衛精神、同宗社會的同情、優勝人種的本能、把我們的文明和宗教傳播到全世界的模糊而慷慨的願望;所有這些沖動,學生在他的鬥室裡可能忽視,但是政治家卻不敢忽視&hellip&hellip&rdquo 這裡的&ldquo抽象政治哲學&rdquo指的是什麼?沒有一個醫學作者會談論一門人沒有肝髒的&ldquo抽象&rdquo解剖學,也不會添油加醋地說什麼雖然學生在他的鬥室裡可能忽視肝髒的存在,開業醫生卻不敢忽視。

     梅裡維爾的&ldquo抽象&rdquo政治哲學顯然是和布賴斯先生的&ldquo理想&rdquo民主指的同一樣東西。

    兩者都提到一種由某些十八世紀的哲學家真心誠意地創立的人性概念,這種概念如今已無人真正相信,但是由于未被任何其他東西取代,在一個假設的天地裡仍有一定的權威。

     這位或那位作者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