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傳》譽韓厥。
《後漢書》叙更始事,《晉書》叙吳蜀事,皆據光武及晉人記載,故不免自誇,此亦當時之内外之分。
《後漢書·更始傳》謂其初即位朝群臣,羞愧流汗,刮席不敢視。
與其先結客報仇,避難綠林,名為豪傑不相符。
《晉書·宣帝紀》:“太和五年、青龍二年,兩拒蜀丞相亮。
” 《史通·探赜篇》:“孫盛稱《左氏春秋》書吳、楚則略,荀悅《漢紀》述匈奴則簡,蓋所以賤夷狄而貴諸夏也。
”餘意此非貴賤,蓋内外之辨也。
3.什麼是曆史 ①定義 ②性質:是科學的、是進步的(三皇五帝、王安石變法、吳三桂借兵); ③方法:客觀(光武、司馬懿、嚴嵩)、綜合(①人、事業、制度、文化②政治&mdash經濟&mdash社會、中共、北方、中外)、歸納、比較(不必比較而比較)、考證(李唐姓氏、順治出家)、世界眼光(去褊宗鄉曲) ④目的:求真(環境、時代背景、政經進步)、求用(過去事實、現在問題、未來計劃、第一次歐戰、黃金賤、第一次歐戰後、不景氣) A曆史與傳說(赤壁東風、太後下嫁、戊戌政變) B曆史與曆史小說(《三國演義》、借荊州、空城計) C小說與史料(明朝糧戶、《儒林外史》、《紅樓夢》、《兒女英雄傳》、考試、判案) 4.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去褊狹窄隘鄉曲之見。
時至今日,若不于來自國外之勢力有所了解,決難明了一國内部之政治史,因此世界眼光不可少。
主張此說者:J.Bryee;J.Buchan;H.G.Wells;W.C.Abott;W.R.Shepherd. 5.新史學 求真:環境的造成(地理的、經濟的);時代的背景;政治經濟之進步 新史學之目的與方法:1.客觀的2.綜合的3.歸納的4.考證的5.求真的6.求用的 過去的事實:明了 現在的問題:了解 未來的計劃:籌謀改善 6.國史教學目的 國史教學之目的: 一、說明中國曆代文化、政治、經濟、社會之變遷及現狀造成之由來,以激發愛國愛民族之意識。
二、說明前賢往哲之豐功偉烈、嘉言懿行,以培養青年之品格與志趣&mdash&mdash人格之修養。
三、說明中華民族之演進與拓展,對世界文化之貢獻,以養成民族振興之信念。
四、說明曆史上中國所遭遇之困厄(經濟的、文化的、異族侵略)及所以沖破消彌之經過,以養成其自信、自強、自負、自愛之精神。
7.國史教學方法 一、多加傳記故事,選擇若幹偉大人物可以代表中華民族精神者,使青年認識偉人之所以為偉人,除學識經驗外還有人格的修養。
二、在時代上比較中西文化之先後,在人格上比較中西偉人之短長,在事業上比較成功之難易。
三、由人引出事業,由事業引出典制,由典制引出文化學術之進步、派别及應用,以培養高中學生學問之興趣。
在初中應該使學生知秦始皇的功業遠在亞力山大之上,漢武帝、唐太宗的功業遠在凱撒、那破倫之上,張骞通西域不亞于哥倫布發現美洲,馬援征南粵也不亞于立溫斯頓探險非洲。
《後漢書》叙更始事,《晉書》叙吳蜀事,皆據光武及晉人記載,故不免自誇,此亦當時之内外之分。
《後漢書·更始傳》謂其初即位朝群臣,羞愧流汗,刮席不敢視。
與其先結客報仇,避難綠林,名為豪傑不相符。
《晉書·宣帝紀》:“太和五年、青龍二年,兩拒蜀丞相亮。
” 《史通·探赜篇》:“孫盛稱《左氏春秋》書吳、楚則略,荀悅《漢紀》述匈奴則簡,蓋所以賤夷狄而貴諸夏也。
”餘意此非貴賤,蓋内外之辨也。
3.什麼是曆史 ①定義 ②性質:是科學的、是進步的(三皇五帝、王安石變法、吳三桂借兵); ③方法:客觀(光武、司馬懿、嚴嵩)、綜合(①人、事業、制度、文化②政治&mdash經濟&mdash社會、中共、北方、中外)、歸納、比較(不必比較而比較)、考證(李唐姓氏、順治出家)、世界眼光(去褊宗鄉曲) ④目的:求真(環境、時代背景、政經進步)、求用(過去事實、現在問題、未來計劃、第一次歐戰、黃金賤、第一次歐戰後、不景氣) A曆史與傳說(赤壁東風、太後下嫁、戊戌政變) B曆史與曆史小說(《三國演義》、借荊州、空城計) C小說與史料(明朝糧戶、《儒林外史》、《紅樓夢》、《兒女英雄傳》、考試、判案) 4.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去褊狹窄隘鄉曲之見。
時至今日,若不于來自國外之勢力有所了解,決難明了一國内部之政治史,因此世界眼光不可少。
主張此說者:J.Bryee;J.Buchan;H.G.Wells;W.C.Abott;W.R.Shepherd. 5.新史學 求真:環境的造成(地理的、經濟的);時代的背景;政治經濟之進步 新史學之目的與方法:1.客觀的2.綜合的3.歸納的4.考證的5.求真的6.求用的 過去的事實:明了 現在的問題:了解 未來的計劃:籌謀改善 6.國史教學目的 國史教學之目的: 一、說明中國曆代文化、政治、經濟、社會之變遷及現狀造成之由來,以激發愛國愛民族之意識。
二、說明前賢往哲之豐功偉烈、嘉言懿行,以培養青年之品格與志趣&mdash&mdash人格之修養。
三、說明中華民族之演進與拓展,對世界文化之貢獻,以養成民族振興之信念。
四、說明曆史上中國所遭遇之困厄(經濟的、文化的、異族侵略)及所以沖破消彌之經過,以養成其自信、自強、自負、自愛之精神。
7.國史教學方法 一、多加傳記故事,選擇若幹偉大人物可以代表中華民族精神者,使青年認識偉人之所以為偉人,除學識經驗外還有人格的修養。
二、在時代上比較中西文化之先後,在人格上比較中西偉人之短長,在事業上比較成功之難易。
三、由人引出事業,由事業引出典制,由典制引出文化學術之進步、派别及應用,以培養高中學生學問之興趣。
在初中應該使學生知秦始皇的功業遠在亞力山大之上,漢武帝、唐太宗的功業遠在凱撒、那破倫之上,張骞通西域不亞于哥倫布發現美洲,馬援征南粵也不亞于立溫斯頓探險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