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之複興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西1648)
(九)明馮京第之乞師(《東南紀事》卷二)。
(十)明馮京第、黃孝卿一行之乞師(《日本乞師記》)。
(十一)明鄭成功之乞師(《華夷變态》、《鄭氏紀事》卷上)。
己醜(慶安二年,魯監國四年,西1649) (十二)明馮京第、黃孝卿之乞師(《海東逸史》卷二)。
(十三)明馮京第、黃宗羲之乞師(《海東逸史》卷二、《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南雷文定》前集卷十一)。
(十四)明禦史俞圖南之乞師(《明季續聞》)。
(十五)明将軍阮美之乞師(《日本之師記》、《小腆紀年》卷十六、《海東逸史》卷八、《東南紀事》卷二)。
戊戌(萬治元年,永曆十二年,西1658) (十六)明鄭成功之乞師(《華夷變态》、《外藩通書》第十、《長崎蟲眼鏡》、《長崎港草》卷上)。
(十七)明鄭泰之乞師(《外藩通書》第十。
鄭泰)。
己亥(萬治二年,永曆十三年,西1659) (十八)明朱舜水之乞師(《朱舜水先生文集》附錄《行實》)。
庚子(萬治三年,永曆十四年,西1660) (十九)明張光啟之乞師(《海上見聞錄》)。
丙寅(貞亨三年,康熙二十五年,西1686) (二十)明張斐乞師(《張斐筆語》、《莽蒼園文稿》、《耆舊得聞》)。
以上所舉凡二十次,其中不無重複混合之處,詳考之實僅十六次。
此十六次中為現代史家所常提及者僅四五次,其餘十一二次,記述較少。
蓋日本載籍中記載乞師之事者,若《華夷變态》、《外蕃通書》、《續善鄰國寶記》、《寬永小說》、《朱舜水文集》、《史料通信叢志》,諸書記載多不完全,而中國史料如《明史》、《小腆紀年》、《南疆逸史》等記載亦未詳&hellip&hellip滿清末葉,滅滿興漢之論興,禁書之令漸弛,私家秘書漸出,如《國粹叢書》第三集黃梨洲《行朝錄》中之《日本乞師記》、《遁盦叢書》甲集中之《海外恸哭記》(民國二年出版),商務印書館之《痛史》等&hellip&hellip記載漸詳。
茲将明末向日本十六次乞師分述于下: 第一回&mdash&mdash明都督崔芝之參将林高乞師。
即上述之(一),詳見稻葉君山《日本及日本人》之《朱舜水考》。
時間為乙酉年十二月。
第二回&mdash&mdash明周鶴芝乞師。
即上述之(二),時在乙酉年冬。
第三回&mdash&mdash周鶴芝之企劃。
即上述之(三),時在丙戌三月。
第四回&mdash&mdash鄭芝龍使者黃征明乞師。
即上述之(五),時在丙戌六月。
第五回&mdash&mdash周鶴芝之計劃。
即上述之(六),時在丁亥二月。
第六回&mdash&mdash林臯等之盡力。
即上述之(四)(七),時在丙戌四月。
第七回&mdash&mdash明禦史馮京第第一次乞師。
即上述之(八)、(九)、(十)、(十二),時在丁亥六月。
第八回&mdash&mdash鄭成功第一次陳情。
即上述之(十一),時在戊子。
第九回&mdash&mdash馮京第第二次乞師。
即上述之(十三),時己醜十月。
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是年&hellip&hellip複召公副馮公京第乞師日本,抵長崎,不得請”,《海東逸史》卷二《監國紀下》:“(四年己醜十月)命兵部右侍郎馮京第、左副都禦史黃宗羲乞師日本,不得要領而還。
”&hellip&hellip黃氏文集《南雷文定》卷十一有《避地賦》,其一節曰:“曆長埼與薩師碼兮&hellip&hellip” 第十回&mdash&mdash俞圖南之乞師。
此次唯見于汪光複《明季續聞》,其記事曰:“(己醜冬)群迎魯王至舟山,以參将府作行在,晉張肯堂東閣大學士,沈宸佺閣部&hellip&hellip禦史俞圖南往日本&hellip&hellip”俞圖南之事未詳&hellip&hellip時在己醜之冬,即上述之(十四)。
第十一回&mdash&mdash湛微赍經乞師。
将軍阮美之使者乞師,即上述之(十五),時己醜冬。
(其下引湛微事) 第十二回&mdash&mdash鄭成功第二次乞師。
即上述之(十六),時在前記之己醜後九年戊戌,詳見稻葉君山之《朱舜水考》。
案:《長崎蟲眼鏡》“來朝并漂着”一節:“萬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使者來,共百四十七人,逗留于町京會所數日,使者進物,九月二十日荷物歸帆。
”又,《長崎港草》卷上,“國姓爺使船之話”一節“萬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國姓爺使船一艘,乘百四十七人,攜各種進物來乞援兵&hellip&hellip九月十二日歸帆”。
第十三回&mdash&mdash鄭泰乞師。
即上述之(十七),時在萬治元年(戊戌)。
此次僅見于《外藩通書》第十“鄭經呈長崎奉行書”之後近藤守重之案語。
其文甚簡,曰“鄭泰永曆十二年往日本乞援”。
第十四回&mdash&mdash朱舜水之劃策。
即上述之(十八),此亦見于稻葉君山氏之論文,其時當在萬治二年己亥。
第十五回&mdash&mdash張光啟借兵。
即上述之(十九),見《海上見聞錄》卷二:“庚子順治十七年,海上稱永曆十四年七月命兵官張光啟往倭國借兵,以船載黃蘗寺僧隐元及其徒五十衆。
” 案:張光啟之傳記未祥,但隐元之歸化日本在庚子(萬治三年)前六年甲午(承應三年),不應庚子始至,此不無可疑。
津坂東陽作《紀釋隐元事》,據《鲒埼亭集》卷七《忠介錢公神道第二碑銘》,謂隐元即隆琦之字。
(黃蘗僧居日本) 第十六回&mdash&mdash張斐之孤忠。
即上述之(二十),此舉全由明張斐之企劃,見後藤肅堂于《日本及日本人》及《安東省庵》所著之文,又《莽蒼園文稿》中《複大串元善啟》,《耆舊得聞》,《張斐筆語》亦記之。
時貞亨三年丙寅。
(以上見二十六編第五号) 以上十六次乞師以外,尚有間接乞師一次,見《華夷變态》所載之《建國公遺琉球書》,建國公鄭彩緻書琉球,求長槍、大劍、衣甲、硝藥等物,并請其就近向日本乞兵,時為監國魯王四年即日本慶安二年,己醜,西1649年5月21日。
如以間接之乞師合計,則明之向日本乞師凡十七次。
乞師而外,尚有請求金銀、糧饷、兵器之乞資事實六次。
第一回乞資&mdash&mdash崔芝參将林高。
乙酉(正保二年,西1645)十二日,林高赍書請“平價貿易甲二百領,一同大國精兵前來征戰。
”(《華夷變态》、《外藩通書》第十) 第二回乞資&mdash&mdash鄭彩。
戊子(慶安元年,西1648),鄭彩書曰:“往日施贊自貴國還,言貴國亦憫彩苦心,然則惠以兵器(此句“然則”疑為“慨然”),深荷厚誼。
今使都督總兵陳光猷、陳應忠、施贊、江新駕舟三艘,赍藥材、絲絹貿易,且以修舊交,請得以所赍諸品,交易貴地武器,鳥铳、腰刀、角甲、硝鉛,殊所懇求。
”(《台灣鄭氏紀事》卷上。
此非鄭書原文,乃川口長孺就日文複譯為中文者。
) 第三回乞資&mdash&mdash鄭彩。
己醜五月,彩複緻書琉球,求衣甲、大劍、長槍、硝藥等,即間接乞師之時,見《華夷變态》。
第四回乞資&mdash&mdash鄭成功。
慶安四年,辛卯(1651),《小腆紀年》卷十七:“既獲日本鉛銅之助。
”(中村據此謂成功之“鐵人”即日本裝束與甲胄,未免附會,不具錄。
) 第五回乞資&mdash&mdash鄭經。
壬寅,寬文二年(康熙元年),鄭經緻書曰:“先王(指鄭成功)曆年所發與鄭泰到貴國貿易之船,銀貨尚多寄積,茲特遣協理刑官蔡政敬至魚函統冀照察,取交原銀,運回以資恢剿逆虜之資。
異日國朝中興,獲奏征績,皆殿下之賜也。
”(《華夷變态》、《外蕃通書》第十。
案:此明言“取交原銀”而中村以為乞資,大誤。
) 第六回乞資&mdash&mdash鄭經。
《海上見聞錄》卷二,乙卯(延寶三年,康熙十四年):“十一月令人往日本,取回鄭泰所寄之銀凡七十一萬,止得二十六萬而還。
”(案:此亦明言“取回鄭泰所寄之銀”而中村亦列為乞資。
) 結論(尤謬,不錄)。
” (以上見二十六編六号,739&mdash750頁) 中村久四郎《明末之日本乞師補考》(《史學雜志》第二十九篇第九号901&mdash903頁大正七年九月。
此文介紹《張蒼水全集》,并訂正其前說系馮京第乞師于丁亥之誤,應系于戊子)。
後藤肅堂《明末乞師孤忠張非文》(大正四年八月《史學雜志》第二十六篇第八号,1009&mdash1033頁。
此文介紹張斐,大抵用日本記載及張氏留日之墨迹,張斐字非文,号霞池,又稱客星山人,莽蒼園,餘姚人)。
烏山喜一《明末遺臣之日本乞師》(《東亞研究》第二卷第十一号)。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四月十一日下午四時,自史學系借得清華大學藏《史學雜志》兩冊,十二日下午九時摘譯畢,并略加案。
天挺時住昆明靛花巷四号。
2.黃斌卿與周鶴芝 《南明野史》附錄八十頁:“舟山者,四面皆海&hellip&hellip崇祯間,黃斌卿為其地參将。
斌卿,興化衛人&hellip&hellip後自參将升江北總兵。
南京既失,遁歸。
隆武建号,斌卿得附勸進。
上言舟山為海外巨鎮,番舶遠來,饒魚鹽之利,西連越郡,北綽長江,此進取之地也。
隆武帝善之,封為肅虜伯,賜劍印,率兵屯舟山,便宜行事。
既複上疏乞周崔芝自副(原作崔芝,誤,寉古鶴字,他書均作鶴芝)。
寉芝号九玄,福清之榕潭人也。
少讀書不成,去而為盜于海。
其人饒機智,侪輩皆聽其指揮。
嘗往來日本,以善射名。
與撒斯瑪(即薩摩)王結為父子。
” 3.周鶴芝請兵日本 《南明野史》附錄《魯監國載略》:“乙酉秋,隆武帝加寉芝水軍都督,副黃斌卿駐舟山。
其冬,寉芝遣人至撒斯瑪訴中國喪亂,願假一旅,以齊之存衛、秦之存楚之故事望之。
将軍慨然約明年四月發兵三萬,一切戰艦、軍資、器械自取其國,餘财足以供大兵中華數年之用。
自長崎島至東京三十餘裡,馳道、橋梁、驿遞、公館重為修葺,以待中國使臣之至。
寉芝大喜,益備珠玑玩好以悅之。
參謀林鑰舞為使,期以四月十一日東行。
鑰舞将解維,而斌卿止之曰:&lsquo大司馬餘煌書來,此吳三桂乞師之續也。
&rsquo寉芝慷慨下士,來者多歸之,而斌卿為人猜忌,故至是寉芝怒而入閩。
” 又,“監國二年丁亥正月癸卯朔,監國在長垣(自中左所&mdash&mdash即思明移長垣,長垣當在閩海中)。
熊汝霖為相。
辛未,監國祃牙出師,進&hellip&hellip周鶴芝為平夷伯,阮進為蕩胡伯。
周鶴芝&hellip&hellip遣義子林臯随安昌王至日本乞師,不得要領而還”。
4.黃梨洲之乞師 全祖望《鲒埼亭集》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公副馮公京第乞師日本,抵長崎,不得請,公為賦《式微》之章以感将士。
” 又,碑文後跋:“公嘗馮以行而後諱之。
” 《清史稿·儒林傳·黃宗羲傳》:“聞魯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禦史&hellip&hellip宗羲之從亡也,母氏尚居故裡。
清廷以勝國遺臣不順命者,錄其家口以聞。
宗羲聞之,亟陳情監國,得請,遂變姓名間行歸家。
是年監國由健跳至滃洲,複召之,副馮京第乞師日本。
抵長崎,不得請,為賦《式微》之章以感将士。
自是東西遷徙無甯居。
” 黃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十一《避地賦》:“彼兩京之颠覆兮,曾不償孔壬之恩雠。
我亦何罪何辜兮,竊獨罹此橫流。
朝不坐晏不與兮,私天下為一家之憂&hellip&hellip乃避地于□□兮,觀日月之出沒&hellip&hellip帆俄頃而千裡兮,浪百仞而萬重。
縱一瀉之所如兮,何天地之不通。
越長埼與薩師瑪兮,乃□□天□□。
方銷兵而忘戰兮,粉飾乎隆平。
招商人以書舶兮,七錄廤于東京&hellip&hellip餘既惡其侈忲兮,日者亦言帝殺夫青龍。
(原注:“甲乙帝殺青龍不可東行,見《墨子》。
”)返餘旆而西行兮,胡為乎□中而那&hellip&hellip”(175&mdash176頁) 29.3.24 5.南明耶稣會士之乞師 馮承鈞譯《入華耶稣會士列傳》第四十《畢方濟傳》(意大利人):1582生&mdash&mdash1603入會&mdash&mdash1613入華&mdash&mdash1625發願&mdash&mdash1649殁于廣州。
“畢方濟(FrancoisSambiasi)神甫字今梁,出生于拿波利(Naples)國之Cosenza&hellip&hellip1644年崇祯帝崩,鞑靼兵入據北京,南方忠于明朝諸官吏迎萬曆帝孫福王于淮安,即位于南京,年号弘光。
弘光帝立,一面與鞑靼議和,一面命方濟為使臣赴澳門求救&hellip&hellip由是方濟允為使臣,但求事成之後允許傳教并許教徒建設教堂。
一六四五年三月杪,方濟帶領官吏文士兵卒甚衆發自南京&hellip&hellip在途聞南京不守,弘光為臣下所賣,在蕪湖附近江中溺死。
然仍前行赴澳門&hellip&hellip會唐王立于福州,年号隆武,唐王初識方濟于常熟,至是,仍以弘光委任之事委之&hellip&hellip已而方濟偕太監龐天壽同奉使至澳門&hellip&hellip一六四六唐王被害,桂王繼立,年号永曆,從者有五省,因龐天壽之進言,永曆帝仍以隆武帝所行之特權授之。
”(165&mdash167頁) 29.3.24 第三節 桂王政權 一、桂王之播遷 1.桂王由榔世系 桂王由榔,神宗第七子常瀛之子,太祖第十二世孫,思宗由檢、福王由崧之從兄弟。
2.桂王由榔 《明史》一百二十《諸王傳五·神宗諸子桂王常瀛傳》:“桂端王常瀛,神宗第七子。
天啟七年之藩衡州。
崇祯十六年,衡州陷,與吉、惠二王同走廣西,居梧州。
大清順治二年,大兵平江南,福王就擒。
在籍尚書陳子壯等将奉常瀛監國,會唐王自立于福建,遂寝,是年薨于蒼梧。
世子已先卒,次子安仁王由楥亦未幾卒。
次由榔,崇祯時封永明王。
三年八月,大兵取汀州,執唐王聿鍵。
于是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巡按王化澄與舊臣呂大器等共推由榔監國。
母妃王氏曰:&lsquo吾兒不勝此,願更擇可者。
&rsquo楚魁(前雲魁楚,此雲楚魁,必有一誤)等意益堅,合謀迎于梧。
十月十四日監國肇慶,以魁楚、大器、式耜為大學士&hellip&hellip是月大兵取贛州,内侍王坤倉卒奉由榔仍走梧州,式耜等力争,乃回肇慶。
十一月&hellip&hellip閩舊臣蘇觀生&hellip&hellip等謀,立聿,僞号紹武,與由榔相拒。
是月由榔亦自立于肇慶,僞号永曆&hellip&hellip大兵由福建取廣州&hellip&hellip肇慶大震,王坤複奉由榔走梧州。
明年二月,由平樂、浔州走桂林&hellip&hellip既而平樂不守,由榔大恐。
會武岡總兵官劉承胤以兵至全州&hellip&hellip遂趨承允軍中。
三月&hellip&hellip承允挾由榔歸武岡,改曰奉天府(在湖南省南部西),政事皆決焉。
是時,長沙、衡、永皆不守,湖廣總督何騰蛟與侍郎嚴起恒走白牙市。
六月&hellip&hellip大兵由寶慶趨武岡,馬吉翔等挾由榔走靖州,承胤舉城降。
由榔又奔柳州。
道出古泥&hellip&hellip十二月,由榔返桂林(住三月)。
五年二月,大兵至靈川,郝永忠潰于興安,奔還,挾由榔走柳州(住六月)。
大兵攻桂林,式耜、騰蛟拒戰&hellip&hellip八月,由榔至肇慶。
六年春,大兵下湘潭,何騰蛟死。
明年(七年),由榔走梧州。
是年十二月,大兵入桂林,瞿式耜及總督張同敞死焉。
由榔聞報大懼,由梧州奔南甯&hellip&hellip九年二月,(孫)可望迎由榔入安隆所,改曰安龍府(今貴州南籠縣)。
久之,日益窮促&hellip&hellip後二年(十三年),李定國敗于新會,将由安隆入滇。
可望患之,促由榔移貴陽就己。
由榔故遲行。
定國至,遂奉由榔由安南衛走雲南,居可望署中&hellip&hellip明年&hellip&hellip(可望)遂舉兵與定國戰于三岔&hellip&hellip可望軍敗,挈妻子赴長沙大軍前降。
十五年三月,大兵三路入雲南,&hellip&hellip李定國連敗于安隆,由榔走永昌。
明年(十六年)正月三日,大兵入雲南,由榔走騰越。
定國敗于潞江,又走南甸。
二十六日,抵囊木河,是為緬境&hellip&hellip二月,緬以四舟來迎&hellip&hellip五月四日,緬複以舟來迎。
明日,發井亘,行三日,至阿瓦。
阿瓦者,緬酋所居城也。
又五日至赭硁&hellip&hellip十七年(李)定國、(白)文選與緬戰,索其主,連敗緬兵,緬終不肯出由榔&hellip&hellip十八年&hellip&hellip十二月,大兵臨緬&hellip&hellip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
明年(十九年)四月,死于雲南。
” 五月七遷:1監國肇慶2走梧州3回肇慶4走梧州5走桂林6走全州7走武岡 再度五遷:1走靖州2走柳州3走桂林4走柳州5走肇慶 居梧州一年,居南甯一年,居安龍四年,居雲南四年。
3.桂王時之黨争 《明史》二百七十九《朱天麟傳》:“朱天麟,字遊初,昆山人。
崇祯元年進士&hellip&hellip順治四年,永明王居武岡,以禮部侍郎召&hellip&hellip當是時,朝臣各樹黨。
從(李)成棟至者,曹晔、耿獻忠、洪天擢、潘曾緯、毛毓祥、李绮,自誇反正功,氣淩朝士。
從廣西扈行至者,天麟及嚴起恒、王化澄、晏清、吳貞毓、吳其雷、洪士彭、雷德複、尹三聘、許兆進、張孝起,自恃舊臣,诋曹、耿等嘗事異姓。
久之,複分吳、楚兩黨。
主吳者,(朱)天麟、(張)孝起(吳江人)、(吳)貞毓(宜興人)、李用楫、堵胤錫(無錫人)、王化澄、萬翺、程源、郭之奇,皆内結馬吉翔,外結陳邦傳。
主楚者,袁彭年、丁時魁、蒙正發、劉湘客、金堡,皆外結瞿式耜(常熟人),内結李元胤。
元胤者,惠國公成棟子&hellip&hellip王知群臣水火甚,令盟于太廟,然黨益固,不能解。
”(反正派、扈從派;吳黨、楚黨) 《明史》二百七十九《嚴起恒傳》:“嚴起恒,浙江山陰人。
崇祯四年進士&hellip&hellip永明王立,令兼督湖南軍饷。
順治四年,王駐武岡,拜起恒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領錢法&hellip&hellip起恒從王至肇慶,與王化澄、朱天麟同入直。
無何,化澄、天麟相繼罷。
黃士俊繼何吾驺為首輔,起恒次之。
時朝政決于(李)成棟子元允,都禦史袁彭年,少詹事劉湘客,給事中丁時魁、金堡、蒙正發五人附之,攬權植黨,人目為五虎。
起恒居其間,不能有所匡正。
然起恒潔廉,遇事持平,與文安侯馬吉翔、司禮中官龐天壽共患難,久無所忤。
而五虎憾起恒,競诋為邪黨”。
(五虎、邪黨) 二、何騰蛟、孫可望、李定國之規複 1.何騰蛟之規複 《明史》二百八十《何騰蛟傳》:“何騰蛟,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
天啟元年舉于鄉。
崇祯中授南陽知縣&hellip&hellip順治二年五月,大兵下南都。
唐王聿鍵自立于福州。
王居南陽時,素知騰蛟賢,委任益至。
李自成斃于九宮山,其将劉體仁、郝搖旗等&hellip&hellip招其黨&hellip&hellip皆來歸,驟增兵十餘萬,聲威大振&hellip&hellip令規取江西及南都。
當是時,降卒既衆,騰蛟欲以舊軍參之,乃題授(黃)朝宣、(張)先璧為總兵官,與(劉)承胤、(李)赤心(自成兄子,原名錦)、郝永忠(即郝搖旗)、(袁)宗第、(王)進才及董英、馬進忠、馬士秀、曹志建、王允成、盧鼎并開鎮湖南、北,時所謂十三鎮者也&hellip&hellip騰蛟銳意東下,拜表出師。
明年正月與監軍禦史李膺品先赴湘陰,期大會嶽州。
先璧逗遛,諸營亦觀望,獨赤心自湖北至,為大兵所敗而還,諸鎮兵遂罷,騰蛟威望由此損&hellip&hellip 永明王立&hellip&hellip以騰蛟為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hellip&hellip五年正月,王居桂林,加騰蛟太師,進爵為侯&hellip&hellip會金聲桓、李成棟叛大清,以兵附。
大清兵在湖南者姑退,騰蛟遂取全州。
複遣&hellip&hellip曹志建&hellip&hellip盧鼎&hellip&hellip焦琏&hellip&hellip趙印選攻永州,圍城三月,大小三十六戰,十一月朔,克之。
未幾&hellip&hellip餘鲲起&hellip&hellip 李甲春取寶慶,諸将亦取衡州,馬進忠取常德,所失地多複。
騰蛟議進兵長沙。
會督師堵胤錫惡(馬)進忠,招&hellip&hellip李赤心軍自夔州至,令進忠讓常德與之。
進忠大怒,盡驅居民出城,焚廬舍,走武岡&hellip&hellip他守将皆潰。
(李)赤心等所至皆空城&hellip&hellip騰蛟時駐衡州,大駭。
六年正月檄(馬)進忠由益陽出長沙,期諸将畢會,而親&hellip&hellip攜吏卒三十人&hellip&hellip至湘潭,湘潭空城也&hellip&hellip騰蛟乃入居之。
大兵&hellip&hellip遣将徐勇引軍入。
勇,騰蛟舊部将也,率其卒羅拜,勸騰蛟降。
騰蛟大叱,勇遂擁之去。
絕食七日,乃殺之。
永明王聞之&hellip&hellip贈中湘王,谥文烈。
” 2.李自成舊部與南明 《明史紀事本末》七十八《李自成之亂》:“李過聞自成死,勒兵随赴,僅奪其屍,滅一村而還&hellip&hellip賊諸将奉李過為首,改名李繡,渡湖入險山中,後改名李赤心。
群盜俱散亡。
”(76頁) 《烈皇小識》(文秉)附載《何騰蛟上明隆武帝書》:“(李死)&hellip&hellip臣撫其餘黨郝搖旗于湘陰,袁宗第、蔺養成于長沙,王進才于新牆。
” 《懷陵流寇始終錄》:“(六月己卯二十八日)李過、高必正以其黨走長坂&hellip&hellip楚督何騰蛟遣長沙知府周二南招之&hellip&hellip時唐王自立于福建,改元隆武,以騰蛟為東閣大學士,封定興侯,賜李過名赤心,封興國侯,封高氏忠義夫人,高必正等封伯,諸降将皆授總兵官。
俄糧乏,袁宗第等解散,郝永忠、王進才猶從騰蛟。
”(6頁) 《明末農民起義史料》490頁《八省總督佟揭為恭報地方情形事》:“一、延安府敗下餘賊一隻虎,在荊州一帶,職差人持書招撫數次不順,已遣總兵張應祥、賈三省、郝效忠帶官兵二萬撫剿。
”(491頁) 案:一隻虎即李過,佟代此揭于順治二年十月初十日遞到,既雲“在荊州一帶”,則已與何騰蛟談判之後,“招撫數次不順”,可以見其堅定矣。
郝搖旗據鄖陽茅麓山與清人抗二十餘年,見康熙三年八月己卯王氏《東華錄》。
1956.12.12 3.李自成餘部 《南明野史》卷中:“時(自成死通城〔“城”應作“山”〕九宮山後),自成餘衆尚三十萬,(李)錦代領之,與自成妻高氏、氏弟一功并左營郝永忠等渡洞庭,竄踞山寨。
(馬)吉翔招之,不從。
而督師何騰蛟與堵胤錫往撫,乃受封号。
封錦為左軍侯,挂龍虎将軍印,賜名赤心,高一功右軍侯,賜名必正。
其他部将皆通侯,号忠貞營&hellip&hellip時楚督何騰蛟疏,聞闖賊既滅,其黨郝搖旗有指示之功,故特賜郝名曰永忠。
”(45頁) 又,卷下:“(永曆三年)二月&hellip&hellip忠貞營李赤心等潰兵于茶陵,由道州入粵西。
堵胤錫以胡一清、趙印選兵守衡州,清師至,擊敗之,胤錫走道州,衡、永俱不守。
”(33頁) 又,卷下:“時(永曆三年)清師入衡州,又敗忠貞營于柳州,追至龍虎關而還。
”(34頁) 又卷下:“督師堵胤錫來朝,道龍虎關,楚鎮曹志建遣兵圍之&hellip&hellip志建&hellip&hellip有衆數萬屯三湘之南界&hellip&hellip忠貞營兵敗,過其地大掠,志建恚甚。
時胤錫複督忠貞營入衛,志建并憾胤錫。
胤錫寓佛寺中,幾不得脫。
”(35頁) 4.高李十三家 《南明(永曆三年)野史》卷下:“六月,胤錫至肇慶,召入閣。
三日,加督師大學士兼尚書&hellip&hellip使調李赤心、高國勳(當即高必正,何以又有此名?)等于藤、郁間,率之出楚。
國勳等皆自成部将,所謂高李十三家者也。
自何騰蛟招撫後,請封赤心興國公,國勳鄖國公,協守湖南,名為忠貞營。
騰蛟死,堵胤錫撫之。
”(35頁) 《明季南略》十二《堵胤錫始末》:“時李自成雖敗,而遺孽李錦,号一隻虎,性極兇暴,與母舅高一功尚合十營,約三十萬衆,自川、陝由當陽轉戰而來,剽掠荊南間&hellip&hellip于是李錦、高一功等及其衆三十餘萬人皆就撫,聽公節制,楚中号&lsquo十家兵&rsquo雲&hellip&hellip诏從之,乃賜高、李諸營名忠貞營&hellip&hellip己醜(永曆三年,順治六年),敕忠貞、忠武、忠開諸營悉聽節制。
忠貞即高、李等十家兵,忠武即馬進忠、王進才、張光萃、牛萬才等,忠開為于大海、李占春、袁韬、武大定、王光興、王友進、王昌、王祥等。
” 5.桂王時孫可望、李定國之規複 《通鑒輯覽》一百二十《附明唐桂二王本末》:“(順治九年,壬辰,永曆六年1652)夏五月,李定國犯湖南。
定南王孔有德率輕兵出河池(今廣西縣)向貴州,以大軍駐柳州接應。
孫可望乃謀入犯,(四路分圖桂林、成都)①使李定國、馮雙禮由黎平(貴州東南縣)出靖州(湖南西南,今改靖縣),②馬進忠由鎮遠(貴州東部之中)出沅州(湖南西部之中,今名芷江縣),會于武岡(湖南西部之南,今縣)以圖桂林。
③劉文秀、張先璧由永甯(四川南部之中,今改叙永縣)出叙州(四川南部之中,今改宜賓縣),④白文選由遵義(貴州北部之中)出重慶,會于嘉定(四川西部之南,今名樂山)以圖成都&hellip&hellip定國進攻靖、沅、武岡,俱陷之。
有德還守桂林。
” 又,“秋七月,李定國陷桂林。
李定國由西延大埠(西延鎮在廣西全縣西百裡)疾趨而進,大兵遇于全州(廣西北部),不利,定國薄桂林,驅象來攻,城遂陷,定南王孔有德自經&hellip&hellip定國分兵犯廣西郡縣,梧州、柳州相繼陷。
又遣白文選攻陷辰州(湖南西北部,今名沅陵)”。
(陷桂林) 據成都又,“冬十月,孫可望遣兵犯四川。
可望遣劉文秀等入四川,進據成都,大兵退守保甯(四川中部之北,今名阆中縣,其北入陝至漢中),文秀等悉衆來攻,直薄城下,連營十五裡,大兵迎擊,大敗之”。
孫、李之隙又,“十一月,我大清兵擊敗李定國于衡州&hellip&hellip尼堪等帥師南征,次湘潭。
馬進忠等遁去,大兵遂進,去衡山縣三十裡擊退其衆,兼程趨衡州,方列陣,定國兵已至,大兵奮力沖擊,定國兵敗走&hellip&hellip退屯武岡&hellip&hellip定國既連陷楚、粵諸郡,兵力益強,不複禀孫可望約束,可望忿甚。
定國敗于衡州,可望使人召之赴沅州議事,将以為罪而殺之,定國覺其意,辭不行。
至是(順治十年二月),定國率馬進忠等犯永州(湖南南部,今名零陵)&hellip&hellip吞齊等帥師自衡州進擊,未至,定國已遁,度龍虎關而去,遂入廣西。
時大軍已克複桂林府,定國乃據柳州”。
李定國犯粵又,“(順治十年,永曆七年,1653)夏,李定國犯廣東。
孫可望憾李定國益甚&hellip&hellip定國亦防可望襲之,益思據地自固。
乃與馬寶由懷集(廣西最東部縣,突入廣東境)犯廣東,攻圍肇慶。
大兵自廣州來救,敗之四會河口,定國移兵犯平樂(廣西東部,桂林之東南),陷之&hellip&hellip又攻高州、廉州、雷州諸府(均廣東西南部,在廣西境南),亦俱為所陷”。
又,“(順治十一年1654)冬十月,李定國陷高明。
李定國兵猝至,陷高明(廣東中部偏南,近廣州,在廣州西南),進圍新城&hellip&hellip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率師往援,次三水&hellip&hellip敗之于珊州&hellip&hellip既抵新會,定國據險以拒,大兵奮擊&hellip&hellip定國大敗,遁去。
(順治十二年,1655)春三月,李定國遁走南甯。
定國自新會敗走,大兵追擊及于興業縣境,又蹙之橫州江,屢敗之&hellip&hellip定國率殘兵自賓州(廣西中部偏南,今名賓陽)走南甯,廣東高、雷、廉等三府,三州,十八縣及廣西橫州等二州四縣悉平”。
孫可望圖湘鄂又,“(順治十二年,1655)夏六月,孫可望遣兵犯常德,敗走。
可望遣劉文秀、盧明臣、馮雙禮等率衆六萬、船千餘艘,分兵由常德攻嶽州、武昌,而文秀自留攻常德,大兵設伏邀擊之,焚獲戰艦甚多,賊衆大敗,明臣赴水死,雙禮被重創走,降其将四十餘人,文秀遁還貴州”。
6.永曆錢 劉獻廷《廣陽雜記》一:“清康熙二十二年,明永曆三十五年也。
錢大于康熙錢,重一錢六分,以紅銅為之,每千文作銀二兩。
”(原注:“三十五,當作三十七,時距永曆亡已二十一年,鄭氏鑄永曆錢。
”) 19.12.6 7.清初之民族運動日表 清順治二年(1645),明福王弘光元年五月己醜,宣府妖民劉伯泗謀亂,伏誅(《清史稿·世祖本紀》,下同)。
案:此所謂“妖民”疑即明末遺民。
六月丁卯,陝西妖賊胡守龍倡亂,孟喬芳讨平之。
七月戊辰,西平賊首劉洪起伏誅,汝甯州縣悉平。
七月丁醜,故明總漕田仰陷通州、如臯、海門,讨平之。
八月丙午,降将金聲桓讨明益王,并獲鐘祥王等九人。
九月庚戌,明魯王将方國安擊走之。
九月辛酉,明新昌王據雲台山,攻陷興化,準塔讨斬之。
九月庚午,明田仰寇福山,土國寶擊敗之。
十月戊子,明翰林金聲受唐王敕起兵徽州,破斬之。
十一月丁卯,馬士英、方國安窺杭州,擊走之。
十二月乙酉,明黃道周寇徽州,擊敗之。
十二月丁未,固原賊武大定作亂。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 正月丙寅,明潞安王、瑞昌王犯江甯,敗之。
正月己巳,明唐王犯徽州,擊敗之,獲黃道周,殺之,進克開化。
二月乙酉,明魯王将劉福援撫州,屯泰敗之。
二月丙申,潛山太湖賊首石應琏擁故明樊山王朱常為亂,洪承疇擊斬之。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 五月戊午,金聲桓克南贛,獲其帥劉廣胤。
壬戌,故明魯王、荊王、衡王世子等謀亂,死。
乙醜,博洛遣圖賴敗故明魯王将方國安于錢塘,魯王遁台州。
六月乙未,張存仁遣将擒故明馬士英,斬之。
九月己酉,故明瑞昌王謀攻江甯,官兵讨斬之。
丙寅,故明崇陽王攻歙縣,副将張成功敗之。
丁卯,故明督師何騰蛟攻嶽州,擊敗之。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 十月辛巳,金聲桓遣将擒故明王朱常洊及其黨了悟等。
十一月癸卯朔,博洛自浙江分軍取福建,圖賴等敗故明閣部黃鳴駿于仙霞關。
明唐王走汀州。
阿濟格、尼堪追斬之。
十二月癸酉朔,故明遂平王朱紹鲲及其黨楊權等擁兵太湖,結海寇,詹世勳讨斬之。
庚戌,山東賊謝遷攻陷高苑,讨平之。
壬午,故明高安王朱常淇及其黨江于東等起兵婺源,讨平之。
庚子,故明金華王朱由起兵饒州,擊斬之。
順治四年,明桂王永曆元年(1647) (待續) 8.南明紀年 續表 續表 魯王于順治十三年去監國号,見《清史稿》傳十一《張煌言傳》。
鄭氏于丁亥(順治四年)仍稱隆武三年,順治六年始稱永曆三年,見《賜姓始末》及《清史稿》成功本傳。
唐王于順治二年稱隆武(改元不在明年),見《行在陽秋》(隆武丙戌二年)。
《明季南略》卷十一,《明季稗史》卷二十《粵遊見聞》。
29.6.5 葉向高《女直考》 《沈館錄》《遼海叢書》 《明清史料》甲編八本陳大洪 《建州女真考》《寶顔堂秘笈》 茅瑞澂《東夷考略》 耿精忠稱裕民元年,見《賜姓始末》。
海上鄭氏于康熙十三年入據漳、泉,仍稱永曆二十八年,見《賜姓始末》。
吳三桂稱周,稱昭武,吳世璠稱洪化,見《聖武記·平定三藩》。
(十)明馮京第、黃孝卿一行之乞師(《日本乞師記》)。
(十一)明鄭成功之乞師(《華夷變态》、《鄭氏紀事》卷上)。
己醜(慶安二年,魯監國四年,西1649) (十二)明馮京第、黃孝卿之乞師(《海東逸史》卷二)。
(十三)明馮京第、黃宗羲之乞師(《海東逸史》卷二、《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南雷文定》前集卷十一)。
(十四)明禦史俞圖南之乞師(《明季續聞》)。
(十五)明将軍阮美之乞師(《日本之師記》、《小腆紀年》卷十六、《海東逸史》卷八、《東南紀事》卷二)。
戊戌(萬治元年,永曆十二年,西1658) (十六)明鄭成功之乞師(《華夷變态》、《外藩通書》第十、《長崎蟲眼鏡》、《長崎港草》卷上)。
(十七)明鄭泰之乞師(《外藩通書》第十。
鄭泰)。
己亥(萬治二年,永曆十三年,西1659) (十八)明朱舜水之乞師(《朱舜水先生文集》附錄《行實》)。
庚子(萬治三年,永曆十四年,西1660) (十九)明張光啟之乞師(《海上見聞錄》)。
丙寅(貞亨三年,康熙二十五年,西1686) (二十)明張斐乞師(《張斐筆語》、《莽蒼園文稿》、《耆舊得聞》)。
以上所舉凡二十次,其中不無重複混合之處,詳考之實僅十六次。
此十六次中為現代史家所常提及者僅四五次,其餘十一二次,記述較少。
蓋日本載籍中記載乞師之事者,若《華夷變态》、《外蕃通書》、《續善鄰國寶記》、《寬永小說》、《朱舜水文集》、《史料通信叢志》,諸書記載多不完全,而中國史料如《明史》、《小腆紀年》、《南疆逸史》等記載亦未詳&hellip&hellip滿清末葉,滅滿興漢之論興,禁書之令漸弛,私家秘書漸出,如《國粹叢書》第三集黃梨洲《行朝錄》中之《日本乞師記》、《遁盦叢書》甲集中之《海外恸哭記》(民國二年出版),商務印書館之《痛史》等&hellip&hellip記載漸詳。
茲将明末向日本十六次乞師分述于下: 第一回&mdash&mdash明都督崔芝之參将林高乞師。
即上述之(一),詳見稻葉君山《日本及日本人》之《朱舜水考》。
時間為乙酉年十二月。
第二回&mdash&mdash明周鶴芝乞師。
即上述之(二),時在乙酉年冬。
第三回&mdash&mdash周鶴芝之企劃。
即上述之(三),時在丙戌三月。
第四回&mdash&mdash鄭芝龍使者黃征明乞師。
即上述之(五),時在丙戌六月。
第五回&mdash&mdash周鶴芝之計劃。
即上述之(六),時在丁亥二月。
第六回&mdash&mdash林臯等之盡力。
即上述之(四)(七),時在丙戌四月。
第七回&mdash&mdash明禦史馮京第第一次乞師。
即上述之(八)、(九)、(十)、(十二),時在丁亥六月。
第八回&mdash&mdash鄭成功第一次陳情。
即上述之(十一),時在戊子。
第九回&mdash&mdash馮京第第二次乞師。
即上述之(十三),時己醜十月。
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是年&hellip&hellip複召公副馮公京第乞師日本,抵長崎,不得請”,《海東逸史》卷二《監國紀下》:“(四年己醜十月)命兵部右侍郎馮京第、左副都禦史黃宗羲乞師日本,不得要領而還。
”&hellip&hellip黃氏文集《南雷文定》卷十一有《避地賦》,其一節曰:“曆長埼與薩師碼兮&hellip&hellip” 第十回&mdash&mdash俞圖南之乞師。
此次唯見于汪光複《明季續聞》,其記事曰:“(己醜冬)群迎魯王至舟山,以參将府作行在,晉張肯堂東閣大學士,沈宸佺閣部&hellip&hellip禦史俞圖南往日本&hellip&hellip”俞圖南之事未詳&hellip&hellip時在己醜之冬,即上述之(十四)。
第十一回&mdash&mdash湛微赍經乞師。
将軍阮美之使者乞師,即上述之(十五),時己醜冬。
(其下引湛微事) 第十二回&mdash&mdash鄭成功第二次乞師。
即上述之(十六),時在前記之己醜後九年戊戌,詳見稻葉君山之《朱舜水考》。
案:《長崎蟲眼鏡》“來朝并漂着”一節:“萬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使者來,共百四十七人,逗留于町京會所數日,使者進物,九月二十日荷物歸帆。
”又,《長崎港草》卷上,“國姓爺使船之話”一節“萬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國姓爺使船一艘,乘百四十七人,攜各種進物來乞援兵&hellip&hellip九月十二日歸帆”。
第十三回&mdash&mdash鄭泰乞師。
即上述之(十七),時在萬治元年(戊戌)。
此次僅見于《外藩通書》第十“鄭經呈長崎奉行書”之後近藤守重之案語。
其文甚簡,曰“鄭泰永曆十二年往日本乞援”。
第十四回&mdash&mdash朱舜水之劃策。
即上述之(十八),此亦見于稻葉君山氏之論文,其時當在萬治二年己亥。
第十五回&mdash&mdash張光啟借兵。
即上述之(十九),見《海上見聞錄》卷二:“庚子順治十七年,海上稱永曆十四年七月命兵官張光啟往倭國借兵,以船載黃蘗寺僧隐元及其徒五十衆。
” 案:張光啟之傳記未祥,但隐元之歸化日本在庚子(萬治三年)前六年甲午(承應三年),不應庚子始至,此不無可疑。
津坂東陽作《紀釋隐元事》,據《鲒埼亭集》卷七《忠介錢公神道第二碑銘》,謂隐元即隆琦之字。
(黃蘗僧居日本) 第十六回&mdash&mdash張斐之孤忠。
即上述之(二十),此舉全由明張斐之企劃,見後藤肅堂于《日本及日本人》及《安東省庵》所著之文,又《莽蒼園文稿》中《複大串元善啟》,《耆舊得聞》,《張斐筆語》亦記之。
時貞亨三年丙寅。
(以上見二十六編第五号) 以上十六次乞師以外,尚有間接乞師一次,見《華夷變态》所載之《建國公遺琉球書》,建國公鄭彩緻書琉球,求長槍、大劍、衣甲、硝藥等物,并請其就近向日本乞兵,時為監國魯王四年即日本慶安二年,己醜,西1649年5月21日。
如以間接之乞師合計,則明之向日本乞師凡十七次。
乞師而外,尚有請求金銀、糧饷、兵器之乞資事實六次。
第一回乞資&mdash&mdash崔芝參将林高。
乙酉(正保二年,西1645)十二日,林高赍書請“平價貿易甲二百領,一同大國精兵前來征戰。
”(《華夷變态》、《外藩通書》第十) 第二回乞資&mdash&mdash鄭彩。
戊子(慶安元年,西1648),鄭彩書曰:“往日施贊自貴國還,言貴國亦憫彩苦心,然則惠以兵器(此句“然則”疑為“慨然”),深荷厚誼。
今使都督總兵陳光猷、陳應忠、施贊、江新駕舟三艘,赍藥材、絲絹貿易,且以修舊交,請得以所赍諸品,交易貴地武器,鳥铳、腰刀、角甲、硝鉛,殊所懇求。
”(《台灣鄭氏紀事》卷上。
此非鄭書原文,乃川口長孺就日文複譯為中文者。
) 第三回乞資&mdash&mdash鄭彩。
己醜五月,彩複緻書琉球,求衣甲、大劍、長槍、硝藥等,即間接乞師之時,見《華夷變态》。
第四回乞資&mdash&mdash鄭成功。
慶安四年,辛卯(1651),《小腆紀年》卷十七:“既獲日本鉛銅之助。
”(中村據此謂成功之“鐵人”即日本裝束與甲胄,未免附會,不具錄。
) 第五回乞資&mdash&mdash鄭經。
壬寅,寬文二年(康熙元年),鄭經緻書曰:“先王(指鄭成功)曆年所發與鄭泰到貴國貿易之船,銀貨尚多寄積,茲特遣協理刑官蔡政敬至魚函統冀照察,取交原銀,運回以資恢剿逆虜之資。
異日國朝中興,獲奏征績,皆殿下之賜也。
”(《華夷變态》、《外蕃通書》第十。
案:此明言“取交原銀”而中村以為乞資,大誤。
) 第六回乞資&mdash&mdash鄭經。
《海上見聞錄》卷二,乙卯(延寶三年,康熙十四年):“十一月令人往日本,取回鄭泰所寄之銀凡七十一萬,止得二十六萬而還。
”(案:此亦明言“取回鄭泰所寄之銀”而中村亦列為乞資。
) 結論(尤謬,不錄)。
” (以上見二十六編六号,739&mdash750頁) 中村久四郎《明末之日本乞師補考》(《史學雜志》第二十九篇第九号901&mdash903頁大正七年九月。
此文介紹《張蒼水全集》,并訂正其前說系馮京第乞師于丁亥之誤,應系于戊子)。
後藤肅堂《明末乞師孤忠張非文》(大正四年八月《史學雜志》第二十六篇第八号,1009&mdash1033頁。
此文介紹張斐,大抵用日本記載及張氏留日之墨迹,張斐字非文,号霞池,又稱客星山人,莽蒼園,餘姚人)。
烏山喜一《明末遺臣之日本乞師》(《東亞研究》第二卷第十一号)。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四月十一日下午四時,自史學系借得清華大學藏《史學雜志》兩冊,十二日下午九時摘譯畢,并略加案。
天挺時住昆明靛花巷四号。
2.黃斌卿與周鶴芝 《南明野史》附錄八十頁:“舟山者,四面皆海&hellip&hellip崇祯間,黃斌卿為其地參将。
斌卿,興化衛人&hellip&hellip後自參将升江北總兵。
南京既失,遁歸。
隆武建号,斌卿得附勸進。
上言舟山為海外巨鎮,番舶遠來,饒魚鹽之利,西連越郡,北綽長江,此進取之地也。
隆武帝善之,封為肅虜伯,賜劍印,率兵屯舟山,便宜行事。
既複上疏乞周崔芝自副(原作崔芝,誤,寉古鶴字,他書均作鶴芝)。
寉芝号九玄,福清之榕潭人也。
少讀書不成,去而為盜于海。
其人饒機智,侪輩皆聽其指揮。
嘗往來日本,以善射名。
與撒斯瑪(即薩摩)王結為父子。
” 3.周鶴芝請兵日本 《南明野史》附錄《魯監國載略》:“乙酉秋,隆武帝加寉芝水軍都督,副黃斌卿駐舟山。
其冬,寉芝遣人至撒斯瑪訴中國喪亂,願假一旅,以齊之存衛、秦之存楚之故事望之。
将軍慨然約明年四月發兵三萬,一切戰艦、軍資、器械自取其國,餘财足以供大兵中華數年之用。
自長崎島至東京三十餘裡,馳道、橋梁、驿遞、公館重為修葺,以待中國使臣之至。
寉芝大喜,益備珠玑玩好以悅之。
參謀林鑰舞為使,期以四月十一日東行。
鑰舞将解維,而斌卿止之曰:&lsquo大司馬餘煌書來,此吳三桂乞師之續也。
&rsquo寉芝慷慨下士,來者多歸之,而斌卿為人猜忌,故至是寉芝怒而入閩。
” 又,“監國二年丁亥正月癸卯朔,監國在長垣(自中左所&mdash&mdash即思明移長垣,長垣當在閩海中)。
熊汝霖為相。
辛未,監國祃牙出師,進&hellip&hellip周鶴芝為平夷伯,阮進為蕩胡伯。
周鶴芝&hellip&hellip遣義子林臯随安昌王至日本乞師,不得要領而還”。
4.黃梨洲之乞師 全祖望《鲒埼亭集》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公副馮公京第乞師日本,抵長崎,不得請,公為賦《式微》之章以感将士。
” 又,碑文後跋:“公嘗馮以行而後諱之。
” 《清史稿·儒林傳·黃宗羲傳》:“聞魯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禦史&hellip&hellip宗羲之從亡也,母氏尚居故裡。
清廷以勝國遺臣不順命者,錄其家口以聞。
宗羲聞之,亟陳情監國,得請,遂變姓名間行歸家。
是年監國由健跳至滃洲,複召之,副馮京第乞師日本。
抵長崎,不得請,為賦《式微》之章以感将士。
自是東西遷徙無甯居。
” 黃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十一《避地賦》:“彼兩京之颠覆兮,曾不償孔壬之恩雠。
我亦何罪何辜兮,竊獨罹此橫流。
朝不坐晏不與兮,私天下為一家之憂&hellip&hellip乃避地于□□兮,觀日月之出沒&hellip&hellip帆俄頃而千裡兮,浪百仞而萬重。
縱一瀉之所如兮,何天地之不通。
越長埼與薩師瑪兮,乃□□天□□。
方銷兵而忘戰兮,粉飾乎隆平。
招商人以書舶兮,七錄廤于東京&hellip&hellip餘既惡其侈忲兮,日者亦言帝殺夫青龍。
(原注:“甲乙帝殺青龍不可東行,見《墨子》。
”)返餘旆而西行兮,胡為乎□中而那&hellip&hellip”(175&mdash176頁) 29.3.24 5.南明耶稣會士之乞師 馮承鈞譯《入華耶稣會士列傳》第四十《畢方濟傳》(意大利人):1582生&mdash&mdash1603入會&mdash&mdash1613入華&mdash&mdash1625發願&mdash&mdash1649殁于廣州。
“畢方濟(FrancoisSambiasi)神甫字今梁,出生于拿波利(Naples)國之Cosenza&hellip&hellip1644年崇祯帝崩,鞑靼兵入據北京,南方忠于明朝諸官吏迎萬曆帝孫福王于淮安,即位于南京,年号弘光。
弘光帝立,一面與鞑靼議和,一面命方濟為使臣赴澳門求救&hellip&hellip由是方濟允為使臣,但求事成之後允許傳教并許教徒建設教堂。
一六四五年三月杪,方濟帶領官吏文士兵卒甚衆發自南京&hellip&hellip在途聞南京不守,弘光為臣下所賣,在蕪湖附近江中溺死。
然仍前行赴澳門&hellip&hellip會唐王立于福州,年号隆武,唐王初識方濟于常熟,至是,仍以弘光委任之事委之&hellip&hellip已而方濟偕太監龐天壽同奉使至澳門&hellip&hellip一六四六唐王被害,桂王繼立,年号永曆,從者有五省,因龐天壽之進言,永曆帝仍以隆武帝所行之特權授之。
”(165&mdash167頁) 29.3.24 第三節 桂王政權 一、桂王之播遷 1.桂王由榔世系 桂王由榔,神宗第七子常瀛之子,太祖第十二世孫,思宗由檢、福王由崧之從兄弟。
2.桂王由榔 《明史》一百二十《諸王傳五·神宗諸子桂王常瀛傳》:“桂端王常瀛,神宗第七子。
天啟七年之藩衡州。
崇祯十六年,衡州陷,與吉、惠二王同走廣西,居梧州。
大清順治二年,大兵平江南,福王就擒。
在籍尚書陳子壯等将奉常瀛監國,會唐王自立于福建,遂寝,是年薨于蒼梧。
世子已先卒,次子安仁王由楥亦未幾卒。
次由榔,崇祯時封永明王。
三年八月,大兵取汀州,執唐王聿鍵。
于是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巡按王化澄與舊臣呂大器等共推由榔監國。
母妃王氏曰:&lsquo吾兒不勝此,願更擇可者。
&rsquo楚魁(前雲魁楚,此雲楚魁,必有一誤)等意益堅,合謀迎于梧。
十月十四日監國肇慶,以魁楚、大器、式耜為大學士&hellip&hellip是月大兵取贛州,内侍王坤倉卒奉由榔仍走梧州,式耜等力争,乃回肇慶。
十一月&hellip&hellip閩舊臣蘇觀生&hellip&hellip等謀,立聿,僞号紹武,與由榔相拒。
是月由榔亦自立于肇慶,僞号永曆&hellip&hellip大兵由福建取廣州&hellip&hellip肇慶大震,王坤複奉由榔走梧州。
明年二月,由平樂、浔州走桂林&hellip&hellip既而平樂不守,由榔大恐。
會武岡總兵官劉承胤以兵至全州&hellip&hellip遂趨承允軍中。
三月&hellip&hellip承允挾由榔歸武岡,改曰奉天府(在湖南省南部西),政事皆決焉。
是時,長沙、衡、永皆不守,湖廣總督何騰蛟與侍郎嚴起恒走白牙市。
六月&hellip&hellip大兵由寶慶趨武岡,馬吉翔等挾由榔走靖州,承胤舉城降。
由榔又奔柳州。
道出古泥&hellip&hellip十二月,由榔返桂林(住三月)。
五年二月,大兵至靈川,郝永忠潰于興安,奔還,挾由榔走柳州(住六月)。
大兵攻桂林,式耜、騰蛟拒戰&hellip&hellip八月,由榔至肇慶。
六年春,大兵下湘潭,何騰蛟死。
明年(七年),由榔走梧州。
是年十二月,大兵入桂林,瞿式耜及總督張同敞死焉。
由榔聞報大懼,由梧州奔南甯&hellip&hellip九年二月,(孫)可望迎由榔入安隆所,改曰安龍府(今貴州南籠縣)。
久之,日益窮促&hellip&hellip後二年(十三年),李定國敗于新會,将由安隆入滇。
可望患之,促由榔移貴陽就己。
由榔故遲行。
定國至,遂奉由榔由安南衛走雲南,居可望署中&hellip&hellip明年&hellip&hellip(可望)遂舉兵與定國戰于三岔&hellip&hellip可望軍敗,挈妻子赴長沙大軍前降。
十五年三月,大兵三路入雲南,&hellip&hellip李定國連敗于安隆,由榔走永昌。
明年(十六年)正月三日,大兵入雲南,由榔走騰越。
定國敗于潞江,又走南甸。
二十六日,抵囊木河,是為緬境&hellip&hellip二月,緬以四舟來迎&hellip&hellip五月四日,緬複以舟來迎。
明日,發井亘,行三日,至阿瓦。
阿瓦者,緬酋所居城也。
又五日至赭硁&hellip&hellip十七年(李)定國、(白)文選與緬戰,索其主,連敗緬兵,緬終不肯出由榔&hellip&hellip十八年&hellip&hellip十二月,大兵臨緬&hellip&hellip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
明年(十九年)四月,死于雲南。
” 五月七遷:1監國肇慶2走梧州3回肇慶4走梧州5走桂林6走全州7走武岡 再度五遷:1走靖州2走柳州3走桂林4走柳州5走肇慶 居梧州一年,居南甯一年,居安龍四年,居雲南四年。
3.桂王時之黨争 《明史》二百七十九《朱天麟傳》:“朱天麟,字遊初,昆山人。
崇祯元年進士&hellip&hellip順治四年,永明王居武岡,以禮部侍郎召&hellip&hellip當是時,朝臣各樹黨。
從(李)成棟至者,曹晔、耿獻忠、洪天擢、潘曾緯、毛毓祥、李绮,自誇反正功,氣淩朝士。
從廣西扈行至者,天麟及嚴起恒、王化澄、晏清、吳貞毓、吳其雷、洪士彭、雷德複、尹三聘、許兆進、張孝起,自恃舊臣,诋曹、耿等嘗事異姓。
久之,複分吳、楚兩黨。
主吳者,(朱)天麟、(張)孝起(吳江人)、(吳)貞毓(宜興人)、李用楫、堵胤錫(無錫人)、王化澄、萬翺、程源、郭之奇,皆内結馬吉翔,外結陳邦傳。
主楚者,袁彭年、丁時魁、蒙正發、劉湘客、金堡,皆外結瞿式耜(常熟人),内結李元胤。
元胤者,惠國公成棟子&hellip&hellip王知群臣水火甚,令盟于太廟,然黨益固,不能解。
”(反正派、扈從派;吳黨、楚黨) 《明史》二百七十九《嚴起恒傳》:“嚴起恒,浙江山陰人。
崇祯四年進士&hellip&hellip永明王立,令兼督湖南軍饷。
順治四年,王駐武岡,拜起恒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領錢法&hellip&hellip起恒從王至肇慶,與王化澄、朱天麟同入直。
無何,化澄、天麟相繼罷。
黃士俊繼何吾驺為首輔,起恒次之。
時朝政決于(李)成棟子元允,都禦史袁彭年,少詹事劉湘客,給事中丁時魁、金堡、蒙正發五人附之,攬權植黨,人目為五虎。
起恒居其間,不能有所匡正。
然起恒潔廉,遇事持平,與文安侯馬吉翔、司禮中官龐天壽共患難,久無所忤。
而五虎憾起恒,競诋為邪黨”。
(五虎、邪黨) 二、何騰蛟、孫可望、李定國之規複 1.何騰蛟之規複 《明史》二百八十《何騰蛟傳》:“何騰蛟,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
天啟元年舉于鄉。
崇祯中授南陽知縣&hellip&hellip順治二年五月,大兵下南都。
唐王聿鍵自立于福州。
王居南陽時,素知騰蛟賢,委任益至。
李自成斃于九宮山,其将劉體仁、郝搖旗等&hellip&hellip招其黨&hellip&hellip皆來歸,驟增兵十餘萬,聲威大振&hellip&hellip令規取江西及南都。
當是時,降卒既衆,騰蛟欲以舊軍參之,乃題授(黃)朝宣、(張)先璧為總兵官,與(劉)承胤、(李)赤心(自成兄子,原名錦)、郝永忠(即郝搖旗)、(袁)宗第、(王)進才及董英、馬進忠、馬士秀、曹志建、王允成、盧鼎并開鎮湖南、北,時所謂十三鎮者也&hellip&hellip騰蛟銳意東下,拜表出師。
明年正月與監軍禦史李膺品先赴湘陰,期大會嶽州。
先璧逗遛,諸營亦觀望,獨赤心自湖北至,為大兵所敗而還,諸鎮兵遂罷,騰蛟威望由此損&hellip&hellip 永明王立&hellip&hellip以騰蛟為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hellip&hellip五年正月,王居桂林,加騰蛟太師,進爵為侯&hellip&hellip會金聲桓、李成棟叛大清,以兵附。
大清兵在湖南者姑退,騰蛟遂取全州。
複遣&hellip&hellip曹志建&hellip&hellip盧鼎&hellip&hellip焦琏&hellip&hellip趙印選攻永州,圍城三月,大小三十六戰,十一月朔,克之。
未幾&hellip&hellip餘鲲起&hellip&hellip 李甲春取寶慶,諸将亦取衡州,馬進忠取常德,所失地多複。
騰蛟議進兵長沙。
會督師堵胤錫惡(馬)進忠,招&hellip&hellip李赤心軍自夔州至,令進忠讓常德與之。
進忠大怒,盡驅居民出城,焚廬舍,走武岡&hellip&hellip他守将皆潰。
(李)赤心等所至皆空城&hellip&hellip騰蛟時駐衡州,大駭。
六年正月檄(馬)進忠由益陽出長沙,期諸将畢會,而親&hellip&hellip攜吏卒三十人&hellip&hellip至湘潭,湘潭空城也&hellip&hellip騰蛟乃入居之。
大兵&hellip&hellip遣将徐勇引軍入。
勇,騰蛟舊部将也,率其卒羅拜,勸騰蛟降。
騰蛟大叱,勇遂擁之去。
絕食七日,乃殺之。
永明王聞之&hellip&hellip贈中湘王,谥文烈。
” 2.李自成舊部與南明 《明史紀事本末》七十八《李自成之亂》:“李過聞自成死,勒兵随赴,僅奪其屍,滅一村而還&hellip&hellip賊諸将奉李過為首,改名李繡,渡湖入險山中,後改名李赤心。
群盜俱散亡。
”(76頁) 《烈皇小識》(文秉)附載《何騰蛟上明隆武帝書》:“(李死)&hellip&hellip臣撫其餘黨郝搖旗于湘陰,袁宗第、蔺養成于長沙,王進才于新牆。
” 《懷陵流寇始終錄》:“(六月己卯二十八日)李過、高必正以其黨走長坂&hellip&hellip楚督何騰蛟遣長沙知府周二南招之&hellip&hellip時唐王自立于福建,改元隆武,以騰蛟為東閣大學士,封定興侯,賜李過名赤心,封興國侯,封高氏忠義夫人,高必正等封伯,諸降将皆授總兵官。
俄糧乏,袁宗第等解散,郝永忠、王進才猶從騰蛟。
”(6頁) 《明末農民起義史料》490頁《八省總督佟揭為恭報地方情形事》:“一、延安府敗下餘賊一隻虎,在荊州一帶,職差人持書招撫數次不順,已遣總兵張應祥、賈三省、郝效忠帶官兵二萬撫剿。
”(491頁) 案:一隻虎即李過,佟代此揭于順治二年十月初十日遞到,既雲“在荊州一帶”,則已與何騰蛟談判之後,“招撫數次不順”,可以見其堅定矣。
郝搖旗據鄖陽茅麓山與清人抗二十餘年,見康熙三年八月己卯王氏《東華錄》。
1956.12.12 3.李自成餘部 《南明野史》卷中:“時(自成死通城〔“城”應作“山”〕九宮山後),自成餘衆尚三十萬,(李)錦代領之,與自成妻高氏、氏弟一功并左營郝永忠等渡洞庭,竄踞山寨。
(馬)吉翔招之,不從。
而督師何騰蛟與堵胤錫往撫,乃受封号。
封錦為左軍侯,挂龍虎将軍印,賜名赤心,高一功右軍侯,賜名必正。
其他部将皆通侯,号忠貞營&hellip&hellip時楚督何騰蛟疏,聞闖賊既滅,其黨郝搖旗有指示之功,故特賜郝名曰永忠。
”(45頁) 又,卷下:“(永曆三年)二月&hellip&hellip忠貞營李赤心等潰兵于茶陵,由道州入粵西。
堵胤錫以胡一清、趙印選兵守衡州,清師至,擊敗之,胤錫走道州,衡、永俱不守。
”(33頁) 又,卷下:“時(永曆三年)清師入衡州,又敗忠貞營于柳州,追至龍虎關而還。
”(34頁) 又卷下:“督師堵胤錫來朝,道龍虎關,楚鎮曹志建遣兵圍之&hellip&hellip志建&hellip&hellip有衆數萬屯三湘之南界&hellip&hellip忠貞營兵敗,過其地大掠,志建恚甚。
時胤錫複督忠貞營入衛,志建并憾胤錫。
胤錫寓佛寺中,幾不得脫。
”(35頁) 4.高李十三家 《南明(永曆三年)野史》卷下:“六月,胤錫至肇慶,召入閣。
三日,加督師大學士兼尚書&hellip&hellip使調李赤心、高國勳(當即高必正,何以又有此名?)等于藤、郁間,率之出楚。
國勳等皆自成部将,所謂高李十三家者也。
自何騰蛟招撫後,請封赤心興國公,國勳鄖國公,協守湖南,名為忠貞營。
騰蛟死,堵胤錫撫之。
”(35頁) 《明季南略》十二《堵胤錫始末》:“時李自成雖敗,而遺孽李錦,号一隻虎,性極兇暴,與母舅高一功尚合十營,約三十萬衆,自川、陝由當陽轉戰而來,剽掠荊南間&hellip&hellip于是李錦、高一功等及其衆三十餘萬人皆就撫,聽公節制,楚中号&lsquo十家兵&rsquo雲&hellip&hellip诏從之,乃賜高、李諸營名忠貞營&hellip&hellip己醜(永曆三年,順治六年),敕忠貞、忠武、忠開諸營悉聽節制。
忠貞即高、李等十家兵,忠武即馬進忠、王進才、張光萃、牛萬才等,忠開為于大海、李占春、袁韬、武大定、王光興、王友進、王昌、王祥等。
” 5.桂王時孫可望、李定國之規複 《通鑒輯覽》一百二十《附明唐桂二王本末》:“(順治九年,壬辰,永曆六年1652)夏五月,李定國犯湖南。
定南王孔有德率輕兵出河池(今廣西縣)向貴州,以大軍駐柳州接應。
孫可望乃謀入犯,(四路分圖桂林、成都)①使李定國、馮雙禮由黎平(貴州東南縣)出靖州(湖南西南,今改靖縣),②馬進忠由鎮遠(貴州東部之中)出沅州(湖南西部之中,今名芷江縣),會于武岡(湖南西部之南,今縣)以圖桂林。
③劉文秀、張先璧由永甯(四川南部之中,今改叙永縣)出叙州(四川南部之中,今改宜賓縣),④白文選由遵義(貴州北部之中)出重慶,會于嘉定(四川西部之南,今名樂山)以圖成都&hellip&hellip定國進攻靖、沅、武岡,俱陷之。
有德還守桂林。
” 又,“秋七月,李定國陷桂林。
李定國由西延大埠(西延鎮在廣西全縣西百裡)疾趨而進,大兵遇于全州(廣西北部),不利,定國薄桂林,驅象來攻,城遂陷,定南王孔有德自經&hellip&hellip定國分兵犯廣西郡縣,梧州、柳州相繼陷。
又遣白文選攻陷辰州(湖南西北部,今名沅陵)”。
(陷桂林) 據成都又,“冬十月,孫可望遣兵犯四川。
可望遣劉文秀等入四川,進據成都,大兵退守保甯(四川中部之北,今名阆中縣,其北入陝至漢中),文秀等悉衆來攻,直薄城下,連營十五裡,大兵迎擊,大敗之”。
孫、李之隙又,“十一月,我大清兵擊敗李定國于衡州&hellip&hellip尼堪等帥師南征,次湘潭。
馬進忠等遁去,大兵遂進,去衡山縣三十裡擊退其衆,兼程趨衡州,方列陣,定國兵已至,大兵奮力沖擊,定國兵敗走&hellip&hellip退屯武岡&hellip&hellip定國既連陷楚、粵諸郡,兵力益強,不複禀孫可望約束,可望忿甚。
定國敗于衡州,可望使人召之赴沅州議事,将以為罪而殺之,定國覺其意,辭不行。
至是(順治十年二月),定國率馬進忠等犯永州(湖南南部,今名零陵)&hellip&hellip吞齊等帥師自衡州進擊,未至,定國已遁,度龍虎關而去,遂入廣西。
時大軍已克複桂林府,定國乃據柳州”。
李定國犯粵又,“(順治十年,永曆七年,1653)夏,李定國犯廣東。
孫可望憾李定國益甚&hellip&hellip定國亦防可望襲之,益思據地自固。
乃與馬寶由懷集(廣西最東部縣,突入廣東境)犯廣東,攻圍肇慶。
大兵自廣州來救,敗之四會河口,定國移兵犯平樂(廣西東部,桂林之東南),陷之&hellip&hellip又攻高州、廉州、雷州諸府(均廣東西南部,在廣西境南),亦俱為所陷”。
又,“(順治十一年1654)冬十月,李定國陷高明。
李定國兵猝至,陷高明(廣東中部偏南,近廣州,在廣州西南),進圍新城&hellip&hellip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率師往援,次三水&hellip&hellip敗之于珊州&hellip&hellip既抵新會,定國據險以拒,大兵奮擊&hellip&hellip定國大敗,遁去。
(順治十二年,1655)春三月,李定國遁走南甯。
定國自新會敗走,大兵追擊及于興業縣境,又蹙之橫州江,屢敗之&hellip&hellip定國率殘兵自賓州(廣西中部偏南,今名賓陽)走南甯,廣東高、雷、廉等三府,三州,十八縣及廣西橫州等二州四縣悉平”。
孫可望圖湘鄂又,“(順治十二年,1655)夏六月,孫可望遣兵犯常德,敗走。
可望遣劉文秀、盧明臣、馮雙禮等率衆六萬、船千餘艘,分兵由常德攻嶽州、武昌,而文秀自留攻常德,大兵設伏邀擊之,焚獲戰艦甚多,賊衆大敗,明臣赴水死,雙禮被重創走,降其将四十餘人,文秀遁還貴州”。
6.永曆錢 劉獻廷《廣陽雜記》一:“清康熙二十二年,明永曆三十五年也。
錢大于康熙錢,重一錢六分,以紅銅為之,每千文作銀二兩。
”(原注:“三十五,當作三十七,時距永曆亡已二十一年,鄭氏鑄永曆錢。
”) 19.12.6 7.清初之民族運動日表 清順治二年(1645),明福王弘光元年五月己醜,宣府妖民劉伯泗謀亂,伏誅(《清史稿·世祖本紀》,下同)。
案:此所謂“妖民”疑即明末遺民。
六月丁卯,陝西妖賊胡守龍倡亂,孟喬芳讨平之。
七月戊辰,西平賊首劉洪起伏誅,汝甯州縣悉平。
七月丁醜,故明總漕田仰陷通州、如臯、海門,讨平之。
八月丙午,降将金聲桓讨明益王,并獲鐘祥王等九人。
九月庚戌,明魯王将方國安擊走之。
九月辛酉,明新昌王據雲台山,攻陷興化,準塔讨斬之。
九月庚午,明田仰寇福山,土國寶擊敗之。
十月戊子,明翰林金聲受唐王敕起兵徽州,破斬之。
十一月丁卯,馬士英、方國安窺杭州,擊走之。
十二月乙酉,明黃道周寇徽州,擊敗之。
十二月丁未,固原賊武大定作亂。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 正月丙寅,明潞安王、瑞昌王犯江甯,敗之。
正月己巳,明唐王犯徽州,擊敗之,獲黃道周,殺之,進克開化。
二月乙酉,明魯王将劉福援撫州,屯泰敗之。
二月丙申,潛山太湖賊首石應琏擁故明樊山王朱常為亂,洪承疇擊斬之。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 五月戊午,金聲桓克南贛,獲其帥劉廣胤。
壬戌,故明魯王、荊王、衡王世子等謀亂,死。
乙醜,博洛遣圖賴敗故明魯王将方國安于錢塘,魯王遁台州。
六月乙未,張存仁遣将擒故明馬士英,斬之。
九月己酉,故明瑞昌王謀攻江甯,官兵讨斬之。
丙寅,故明崇陽王攻歙縣,副将張成功敗之。
丁卯,故明督師何騰蛟攻嶽州,擊敗之。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 十月辛巳,金聲桓遣将擒故明王朱常洊及其黨了悟等。
十一月癸卯朔,博洛自浙江分軍取福建,圖賴等敗故明閣部黃鳴駿于仙霞關。
明唐王走汀州。
阿濟格、尼堪追斬之。
十二月癸酉朔,故明遂平王朱紹鲲及其黨楊權等擁兵太湖,結海寇,詹世勳讨斬之。
庚戌,山東賊謝遷攻陷高苑,讨平之。
壬午,故明高安王朱常淇及其黨江于東等起兵婺源,讨平之。
庚子,故明金華王朱由起兵饒州,擊斬之。
順治四年,明桂王永曆元年(1647) (待續) 8.南明紀年 續表 續表 魯王于順治十三年去監國号,見《清史稿》傳十一《張煌言傳》。
鄭氏于丁亥(順治四年)仍稱隆武三年,順治六年始稱永曆三年,見《賜姓始末》及《清史稿》成功本傳。
唐王于順治二年稱隆武(改元不在明年),見《行在陽秋》(隆武丙戌二年)。
《明季南略》卷十一,《明季稗史》卷二十《粵遊見聞》。
29.6.5 葉向高《女直考》 《沈館錄》《遼海叢書》 《明清史料》甲編八本陳大洪 《建州女真考》《寶顔堂秘笈》 茅瑞澂《東夷考略》 耿精忠稱裕民元年,見《賜姓始末》。
海上鄭氏于康熙十三年入據漳、泉,仍稱永曆二十八年,見《賜姓始末》。
吳三桂稱周,稱昭武,吳世璠稱洪化,見《聖武記·平定三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