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關燈
《馬伯樂》是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後期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

    該作品的足本于1981年整理出版。

     該故事的主人公馬伯樂出生于青島一個有錢而且信洋教的家庭裡,是&ldquo五四&rdquo以後成長起來的新青年,他沒有任何謀生能力,僅憑借父親的資本過日子,為此不惜忍受家人的白眼和輕視,第一次&ldquo出逃&rdquo到大學去旁聽,不僅沒能賺上錢,反而灰溜溜地回家來。

    他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了這種在家的窩囊處境,于是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地方去消解他的失敗&mdash&mdash在窮朋友面前擺闊:我父親有七八萬的财産。

    不用再說,窮朋友們的眼睛都亮了,于是他精神上勝利了,那種憋在心中的窩囊火終于煙消雲散了。

    &ldquo盧溝橋事件&rdquo一發生,馬伯樂即刻從青島逃到了上海,住在一個沒有窗子、沒有光線的房子裡,吃的永遠是蛋炒飯,卻自我安慰說不吃飽的目的是為了訓練。

    可以說,馬伯樂在行為上都倒退到和叫花子相媲美的程度,可在精神上卻欣賞着叫花子受過訓練的饑餓&ldquo美&rdquo,欣賞着叫花子吃不飽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ldquo優美&rdquo。

     《馬伯樂》描寫了抗戰初期國統區的混亂和狼狽,刻畫了馬伯樂等在國難當頭的時刻驚慌失措紛紛逃跑的投降主義者的嘴臉。

    在當時給世人一個警醒,也給曆史留下了一幅難得的戰亂世俗圖。

    該作品揭露了中國抗戰現實中&ldquo一方面莊嚴,另一方面卻荒淫無恥&rdquo的狀況。

     内容簡介 足本《馬伯樂》共分兩部,從空間來說,第一部由兩章構成,寫的是馬伯樂從家鄉青島到上海,抗戰開始後,他的太太和三個孩子也逃難來到上海,馬伯樂決定帶全家人離開上海去漢口。

     第二部,共九章,約八萬字。

    前四章都是寫馬伯樂與全家是如何狼狽掙紮在旅途,如何由上海經南京,車船輾轉到了漢口,後面第五章至第九章寫馬伯樂在漢口的一場戀愛和失戀。

    結束時這家人決定再逃難到重慶。

     創作背景 大約在1931年,正值青春年少的蕭紅在哈爾濱流浪期間,受到了未婚夫王恩甲的誘騙,二人同居于旅館,在蕭紅懷有七八個月的身孕的時候,王恩甲以回家拿錢為由,從此一去不複返。

    蕭紅的心靈無疑遭受了沉痛的打擊。

    作為一位性格剛烈、情感細膩的女人,生命之中的第一個男人如此絕情地将其抛棄,以緻飽經摧殘的她對家庭不再抱有幻想,想必這種身心的傷痛縱然時光流逝也揮之不去,留給蕭紅的是對懦弱、不負責任的男人的深深的失望和鄙夷。

    《馬伯樂》的主人公馬伯樂的情感經曆在某種程度上也探照出作者心靈的苦痛。

     1939年,蕭紅在重慶期間就開始醞釀關于《馬伯樂》的構思。

    1940年,蕭紅到香港後開始寫作《馬伯樂》,直到1941年夏因病重辍筆。

     人物介紹 馬伯樂 馬伯樂從小不愁吃、不愁穿,卻也很少感受到親情和愛撫。

    他害怕父親的威嚴、蔑視父親傾慕外國人的可笑可厭的作派,他也嫌惡太太的虛僞,他與他的家庭并不相融。

    他感到自己猶如家中的奴仆一般,走路也是&ldquo溜溜的&rdquo。

    因而他敏感又膽怯,猶如一隻被獵人追趕的驚疑的兔子,稍有風吹草動,拔腿就跑。

     在家中,馬伯樂也算是個少爺,但他并沒有地位,加之高中畢業後一直閑居家中,特别是開書店敗歸,使全家上下都瞧不起他,無人願意理睬他。

     馬伯樂膽小自私:他從不願借錢給朋友從未真正關心過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危險來臨,他隻有動物式的本能反應&mdash&mdash保護自己。

    他卑瑣無能:大學考不上,生意做不成生活上沒有自立的能力,愛情上沒有追求的勇氣。

    他淺薄虛榮:在無錢者面前誇耀他的财富,在無知者面前炫耀他的&ldquo博學&rdquo。

    然而他又敏感脆弱、孤獨寂寞,沒有人疼愛他、沒有人理解他、沒有人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