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七

關燈
女贈之詩。

    詩雲:藥苖不滿笥,又更上危巅。

    指歸去路,相将入翠煙。

     太宗聞先生善相人,遣詣南衙,見直宗及門,亟還,問其故,曰:厮役皆将相也,何必見王?于是建儲之議遂定。

     先生為種放上上世葬地于豹林谷下,未為定穴。

    既葬,先生言:地固佳,但安穴稍後,世世止出名将。

    種放不娶,無子嗣,其侄世衡,世為将帥有聲。

    先生以易數授穆伯長,穆授李挺之,李授邵康節,以象學授種放,放授廬江許堅,堅授範谔,至今糟柏猶存也。

     鉜玄英 燕地廣陵人,号海蟾子,初名操,後得道,攺稱焉。

     明經,事燕主劉守光為相,雅喜性命之說,欽崇黃老之教。

    一日,忽有道人自稱正陽子,來谒海蟾,邀坐堂上,待以賓禮。

    道人為演清靜無為之宗,金液還丹之要。

    既竟,乃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文,以一文置之幾上,累十卵于錢,若浮圖之狀。

    海蟾驚異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柴祿之塲,履憂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

    複盡以其錢劈破擲之,遂辭去。

    海蟾繇此大悟。

    是夜命家人設宴,棄擲金玊。

    明早,解印辭朝,易服從道,遁迹終南山下。

     後又入代州鳳凰山,于壽甯觀書龜鶴者壽四字,西蜀至代數千裡,皆同日時而書,以示分形散景,神變無方之妙。

    丹成屍解,有白氣自頂門出,化為鶴,飛沖天。

     元至元六年,贈明悟弘道真君。

    譚紫霄,泉州人,閩王昶封為正一先生。

    閩亡,寓廬山栖隐洞,徒百餘,廣有道術,??星宿,禹步魁罡,禁□光魅禳祈災福,知人壽夭。

    南唐主召至建康,賜之道号,階以金紫,皆不受。

    金陵既下,無疾而卒。

    人知其屍解,莫知其壽筭。

    歸葬日,有祥雲白鶴盤繞送之。

     景知常 鄧州人。

    少從趙氈襖學道,顔如渥丹。

    宋太宗召至,俄辭去。

    嘗遇呂真人,時或語唐昭宗以來事,殆數百歲。

    或祁寒浴溪,或大暑曝日。

    有書生病憊,噓酒飲之,卻能行。

    所居夜,神光滿至,卒,舉其棺甚輕,開視,惟衣食有異香焉。

     蘇澄隐 真定人,為道士,住龍興觀,年八十餘,貌不衰老。

    五代唐、晉之君,相繼聘召,皆辭疾不至。

    宋太祖征太原,還,駐鎮陽,召見,因求其養生之術,對曰:臣之養生,不過精思煉氣耳。

    帝王養生,異于是。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正。

    昔皇帝、唐堯享國永年,得此道也。

    上大悅。

    後百歲屍解。

     劉女 汀州劉安上女,育于宋雍熙初,九齡與羽人談道,得度。

    及笄,詫妻何氏,劉母送之,忽有三白鵝則空而堕,劉女乘之而去。

    陳軒詩曰:白鵝乘去人何在?青鳥飛來信巳遙。

    若使何郎有仙骨,也須同引鳳凰箫。

     劉希嶽 漳州人。

    宋端拱中,為道士,居西都老子觀,遇異人得道号朗然。

    子嘗自言:辛勤未逾十年,人驚不老,歲月俄經一紀,自覺如新。

    又詩有雲:夾脊雙關至頂門。

    修行徑路此為根,一日沐浴更。

    衣陳席而卧,須臾飛出一金蟬,遂失其所。

     馬湘 字自然,其先鹽官人。

    世為小吏,自然獨好經史,工文學。

     嘗與道侶徧遊方外,至湖州,醉堕霅溪,經日而出,衣不沾濕。

    言為項羽相召飲時,以拳入鼻,及出,拳,鼻如故。

    指溪水令逆流,指柳樹令随水走來去,指橋令斷複續。

    一切小術,無所不為。

    人或有疾告者,自然無藥,但以竹拄杖打患處,或以杖指之,口吹杖頭,作雷鳴,便愈。

    有以财帛謝者,固讓不取,強與之,辄散與貧人。

     所遊行之處,宮觀岩洞,多題詩句。

    其登杭州秦望山詩曰:太一初分何處尋,空留曆數變人心。

    九天曰月移朝暮,萬裡山川自古今。

    風動水光吞遠徼,雨添岚氣沒高林。

    秦皇謾作驅山計,滄海茫茫轉更深。

     後歸省兄,兄适出,謂嫂曰:特歸,與兄分此宅,我惟愛東園耳。

    嫂與食,不食,但飲酒待兄,三曰不歸,劇卒。

    明日,兄歸,嫂告以故。

    兄感恸曰:弟學道多年,是歸記七,以絕望耳。

    乃棺劍棺中,忽然有聲,遂窆之東園。

    時大中十年也。

     明年,東川奏梓潼縣道士馬自然白日上升,诏杭州發其棺,隻一竹杖而巳。

     張九哥 宋慶曆中居京師,雖陳雪亦單衣。

    燕王奇之,嘗召與飲。

    後見王曰:将遠遊,故來。

    别有小技,欲以悅王。

    乃取羅重疊,剪為蝶狀,随剪飛去,遮蔽天曰。

    少頃,呼之皆來。

    複為羅王曰:吾壽幾何?曰:與開寶寺浮圖齊。

    後浮圖災,王亦薨。

     甘始 太原人,善行氣,不飲食。

    間服天門冬,行房中之事,依容成玄素之法,更演益之,成一卷。

    後入王屋山仙去。

     王鼎 襄陽人,初寄籍醫上,以養妻子。

    後遇鐘離先生,遂得仙術,自号王風子,人罕見其飲食也。

    一日,行江于人,見其水中有二影,怪問其故,曰:若欲更見之乎?即現十影。

    衆皆驚異。

    宋真宗召至禁中,長揖不拜。

    後辭去,莫知所之。

    所著有修真書。

     賀蘭 号栖真,自言百歲,善服氣,往往不食,或時縱酒,能啖肉至數斤。

    始居嵩山紫虛觀,後徙濟源登仙觀。

    宋真宗召問曰:人言先生能點化黃金,信乎?對曰:臣願陛下以堯舜之道點化天正,磌方士小術,不足為陛下道。

    真宗奇其言,賜号宗玄大師,赉以紫服白金,仍蠲觀之田賦。

    未幾,求還舊居,卒時大雪三日,頂猶熱。

     曹國舅 宋曹太後之弟也,因其弟每不法殺入,後罔逃國憲,舅深以為恥,遂隐迹山岩,精思慕道,得遇鐘離純陽。

    純陽問曰:聞子修養,所養何物?對曰:養道。

    曰:道安在?舅指天,曰:天安在?舅指心。

    鐘離笑曰:心即天,天即道,卻識本來面目矣。

    遂引入仙班。

     侯先生 不知何許人。

    宋大中間,貨藥京師,年四十餘,無須眉,而瘤贅隐隐遍肌體。

    嘗醉,遇夜,即與乞丐同處。

    有馬元者,夏月随之出阊阖門。

    侯浴池中,元因就視,乃一大蝦幕。

    元遽退,引侯浴,出着衣,元前揖之。

    侯笑曰:子适見我乎?乃召元飲,灑肆□,出藥一粒,曰:服之壽百歲。

    自此不複見。

    有自蜀中來者,見其貨藥于市。

     曾志靜 廬陵人。

    自少不禦酒肉,端毅寡言,去為道士,益玄默。

    遇異人,授以道術。

    自是杜門辟榖十餘年。

    異人來視之,曰:未也。

    去。

    又數年複至,曰:可也。

    宋至和三年春,忽語其徒曰:吾九月為衡山之遊。

    至期,正坐而化。

    既葬,有自衡山來者,持緻志靜書,勉其徒學道雲。

     陳易 興化縣人,好學工詩。

    王安石邀至相府,易一見,不辭而歸。

    嘗不葷不娶,野服葛巾,曰一飯,或經旬不食。

    居蔡溪之左岩中,五十年,猶一曰。

    宣和中,跏趺而逝。

     陳太初 眉山人。

    初與蘇東坡學道于張易簡。

    後東坡谪黃州,有眉山道士陸惟忠來,雲:太初巳得道。

    又數年,見東坡于惠州,雲:太初巳屍解仙去矣。

     張柏端 天台人。

    少好學,晚傳混元之道而未備,孜孜訪問,遍曆四方。

     宋神宗熙甯二年,遊蜀,遇劉海蟾,授金液還丹火候之訣,乃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陽。

    嘗有一僧,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數百裡間,頃刻即到,與紫陽雅志契合。

     一曰,紫陽曰:禅師今日能與遠遊乎?僧曰:可。

    紫陽曰:将何之?僧曰:願同往楊州觀瓊花。

    紫陽于是與僧處一靜室,相對瞑目趺坐,出神。

    紫陽至。

    時僧巳先至,繞花三匝。

    紫陽曰:可折一花為記。

    僧與紫陽各折一花歸。

    少頃,紫陽與禅師欠仲而覺。

    紫陽曰:禅師瓊化何在?禅師袖手皆空。

    紫陽乃拈出瓊花與僧把玩。

    弟子因問紫陽曰:禅師與吾師同一神遊,何以有有無之異?紫陽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

    彼之所,修欲速見功,不複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複形影,謂之陰神,陰神不能動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