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二

關燈
字初默,後攺名林,汾陽人。

    經行太山,見石上懸一青芝,夜望有光,采而服之,遂日行六七百裡。

    又于峨眉山中遇。

    仙人宋君授以三皇内文,九丹秘訣,澄??之大驗。

    遂能封山嶽,投符水中,水為逆流,又令洪濤頓息。

    暴死者,能令即活,治鬼怪,能使自縛,來年三百四十餘歲。

    漢昭帝元始元年,太微帝君遣仙官下迎,授為太微真人。

     缑仙姑,長沙人,入衡山修道,年八十餘,孩然無侶,居傍南嶽魏夫人仙壇,忽一青鳥飛來,自言:我南嶽夫人使也。

    以姑修道精苦,命我為伴。

    每有入遊山,青鳥必預言其姓名。

    一日曰:今夕有暴客至,姑無怖。

    果有群僧持火挺刃欲害姑,姑在床上,僧不得見而出,俱為虎所殺。

    姑徙居湖南,鳥亦随之。

    後隐九疑,莫知所終。

     金申,潞城人。

    幼聰慧,複徉狂,遇異人,授以太陰煉形之術。

    嘗單衣跣足,卧沐雪中,能預知水旱災祥壽夭。

    既卒,葬百餘日,一夕,雷霆大作,及且視之,但見冢開數寸,惟留雙履、?扇、薄衾而巳。

    王真上黨。

    人,孝武帝時,為郡史,年百歲,面有光華,履水赴滅,出入不由戶,廣有道術,後仙去。

     李根,許昌人。

    宋趙買者,聞其父祖言,巳見根。

    及買時,根年當八十四,而根年少自若。

    有得根素書讀之,其自記雲:漢元封中學道于其甲,計之,巳七百餘矣。

     蘇耽,郴人。

    事母至孝,嘗遇異人,授神仙術印侍膳。

    母思鮑,即出市鲊以獻。

    問所從來,曰:便縣。

    母始異之。

    一日,忽麗掃庭除,母問其故,曰:仙道己成,上帝來召。

    母曰:汝仙去,吾誰養?乃留一櫃,雲:所需即有。

    又雲:明年大疫,取庭前井水、橘葉救之。

    耽仙去。

    巳而果疫,母日活百餘人。

    後耽化鶴來郡城東北樓,時有彈之者,乃以不攫樓闆似漆,書雲:城郭是,人民非。

    三百甲子一來歸。

    吾是蘇耽,彈我何為?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類次人。

    嘗出經年。

    兄曰:汝經年一歸,何以慰我?對曰:朔暫之紫泥海,有紫水污衣,乃過虞淵。

    湔洗朝發中,還何雲經年。

     漢武帝時,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

    年十二學書,二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

    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钲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

    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口若縣珠,齒若編,自勇若孟贲,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

    若此,可以為天子臣矣。

    臣朔冒死再拜以聞。

    朔文辭不遜,高自稱舉,上偉之,令待诏公車。

    又遷待诏金馬門,常侍中。

    诏賜之食于前,食巳盡,懷其餘肉,衣盡汗。

    數賜缣帛,擔揭而去。

    嘗用所賜錢帛取少婦于長安中好女,率取婦一歲所者,即棄去,更取所賜物盡填之女子,人皆笑之。

    朔曰:如朔所謂避世于朝廷間者也。

    時酒酣,據地歌曰: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朔将死,謂同舍郎曰:天下人無能知朔,知朔者惟大伍公耳。

    朔亡後,武帝得此語,召大伍公問之,答以不知。

    帝曰:公何所能?曰:頗善星曆。

    帝問:諸星具在度否?曰:諸星皆在,獨不見歲星四十年,今複見耳。

    帝仰天歎曰:東方朔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為歲星。

    嘗慘然不樂。

     稷丘君者,泰山中道士,發白??黑,齒落更生。

    漢武帝時,以道術受賞賜,後辭去。

    上東巡泰山,君冠章甫,衣黃衣,攜琴來迎。

    武帝曰:陛下勿登山,恐傷足指。

    及數裡,左月梁折。

    上諱之,但祠而還。

    诏為君立祠,複置百戶承奉之。

     李少君字雲翼,齊國臨菑人。

    好道,入泰山采藥,疾困遇安。

    期生以神樓散一七與服,即愈。

    漢武帝郊祀,少君以祠竈辟谷卻老方見上。

    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九十餘老人,少君曆言與其大父遊射處,一坐盡驚。

    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對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寝。

    巳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為少君神,真數百歲人也。

    對上言:祀竈則緻物,緻物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禅,則不死,黃帝是也。

    臣嘗遊,海上。

    見安期生,食臣棗。

    大如爪。

    于是帝始親祠竈,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之屬,為少君建第宅以居之。

    一日,武帝夢與少君登,嵩山。

    逢繡衣使者,乘龍從空中下,雲:太乙請少君。

    帝覺,語左右。

    曰:如我夢,少君将舍我去矣。

    數日而少君病死。

    帝令發棺視之,唯衣冠在焉。

     衛叔卿,中山人,服雲母得仙。

    漢儀鳳二年八月壬辰,武帝。

    閑居殿上,忽有一人乘雲車,駕白鹿,從天而下年。

    可三十許,色如童子,羽衣星冠。

    帝乃驚問曰:為誰?答曰:我中山衛叔卿也。

    帝曰:子若是中山人,是朕臣也。

    可前共語。

    叔卿本意谒帝,謂帝好道,見之必加優禮,而帝乃雲是朕臣,大失意望,默然不應,忽不知所在。

    帝甚悔恨,即遣使柏梁求見其子度世往華山尋之,至其巅絕岩之下,望見其父與數人博,??于石上,紫雲郁匕,白玉為床,有數仙童執節立其後。

    度世問其父曰:同博者誰?叔卿曰:洪厓先生許由、巢父王子晉也。

    我有仙方,埋所居柱下。

    叱度世歸,掘之,得玊函,封以飛仙之印,乃五色雲母也。

    度世服之,亦仙去。

    衛度世,許由、巢父附。

     王興,陽城人,居壸谷中,不知書,初無學道意。

    漢武帝上嵩山登大愚。

    石起道宮,使董仲舒、東方朔齋潔伺神。

    至夜半,忽有仙人,長二丈,耳出頭巅,下至肩。

    漢武禮而問之,仙人曰:吾九疑之人,聞中嶽石上菖蒲一寸九節,服之長生,故來采。

    耳忽。

    然失仙人所在。

    帝顧侍臣曰:彼非學道服食者,必中嶽之神以喻朕耳。

    因采菖蒲服之。

    經三年,帝覺悶而止。

    時從官多服,然亦莫能持久,惟王興服之不息,遂得長生。

    鄰裡老小皆雲世世見之。

     黃安,代郡人,年萬歲餘,貌若童子。

    常服朱砂,舉身皆赤,不着衣。

    坐一神龜,匕廣三尺。

    時人問安坐龜幾年?曰:三千歲乃一出頭。

    我得龜以來,巳五出頭矣。

    行則負龜而趨。

    世人謂安年萬歲。

    漢武帝聞其異,乃與論虛無神仙之事,帝每屈禮焉。

    及封泰山,诏董谒、李充、孟岐、郭瓊、黃安五人同辇,謂之五仙臣。

    帝崩後,即去,不知所之。

     車子候,扶風人,漢武帝愛其清靜,累遷至侍中。

    一朝,語家人雲:我今補仙官,此春當去,至夏中當暫還。

    少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