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七

關燈
僧,遂辭洞源曰:歸仙洞去。

    洞源留之不可,期十八年再見。

    後洞源之茅山,柏廷忽至,計之正十八年。

    洞源曰:吾亦将踏滄海。

    次日果羽化。

     瞿柏廷 辰溪人。

    自幼聰慧靈異,稱為瞿童。

    唐大順間,奉母。

    避寇入武陵,師事黃洞源,巳而得道。

    又雲:幼時因戲□入井中。

    後自六西華妙洞中出,依善卷祠修道,功成,越桃川宮升仙。

    時,剌史溫造刻石紀其事。

     闾丘方遠 宿松人。

    幼聰慧,學道于廬山道士陳玄悟,又得法簏于天台葉藏質,尤好儒學,诠大平經為十三篇。

    唐昭宗累诏不出,賜号妙有大師。

    景福中,居餘杭大滌洞。

    吳越王錢镠奏請賜紫,又奏請号玄同先生。

    重建天柱宮以居之。

    一曰,入齋中,作控鶴坐,怡然而逝,異香滿窒。

    後有見之于仙都山者。

     譚峭 字景升,唐國子司業洙之子。

    幼而聰敏,文史涉目無。

    遺,洙訓以進士業。

    峭獨好黃老,諸子仙傳,靡不精究。

    日告父母出遊終南山。

    父母以其堅心向道,亦不以世事拘乏,乃聽其所從。

    而峭師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谷養氣之術。

    常醉遊,夏則服烏裘,冬則衣綠布衫,或卧風雪中,人謂巳斃,視之氣休休然,頗似風狂。

    每行吟曰:線作長江扇作天,靸鞋抛在海東邊。

    蓬萊信道無多路,隻在譚生拄枝前。

    後居南嶽煉丹,丹夫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多能隐化。

    後入青城山仙去。

    峭嘗作化書,南唐宋齊丘竊其名為巳作,行于世。

     何令通 南唐時為國師,言牛頭山不利,商居休甯。

    後至芙蓉峰,一坐四十年,豁然大悟,更名慕真。

    宋天禧中,一旦正席趺坐,忽心火自灼,頃刻而化。

     馬大仙 唐末處州馬氏女,既嫁家貧,養姑尤謹。

    遇異人,授以仙術。

    往來傭織,去家百裡,有美食,即以若笠浮還家,薦于姑,頃刻就回。

    人呼為大仙。

    有廟在青田縣。

     何九仙 世傳兄弟九人,居于山修道,又居湖側煉丹,丹成,各乘鯉仙去。

    後因名其縣曰仙遊,山曰九仙,湖曰九鯉。

     甘大将 名佃,五代象州人。

    天性通明,家富,有有以窘乏告者,必皆滿其所欲。

    有以禍福問者,無不奇驗。

    一日,聚鄰裡告曰:吾巳厭世矣。

    因谕衆人修身事親大節。

    語畢,即瞑目而逝。

    鄉人因建廟設像祈之,從欲如生。

     赤肚子 自言:晚唐時人,年巳六百餘歲。

    我大明嘉靖年間,猶隐于北京西山中。

     汪台符 汪台符 徽州人。

    生而靈異,逆知吉兇,能文章,博今古。

    性獨嗜酒。

    徐知诰鎮金陵,台符詣陳民間利病,知诰甚尊重之。

    宋齊丘疾其高明,使親信誘台符飲,符即知故,浮白痛飲明地,因推沉石頭蚵蚑矶下。

    後人每于黃山白嶽見之。

    齊丘聞,覓其屍,惟衣冠存耳。

     麻衣仙姑 汾州人,姓任,隐于石室山,家人求之不得,适有人見之,遂跳入石壁中,有聲殷殷如雷,壁即合,足迹尚存。

     爾朱洞 字通微,其先出于元魏爾朱族。

    少遇異人,傳還元抱一之道,因自号歸元子。

    初隐蓬山,後賣藥蜀、漢間,行動如飛,好飲豬血酒,吟哦詩。

    逆旅主人每夕怪其屋直聲,因窺之,見其身自榻而升,觸棟而止。

    或于枯骸中得物如雀卵,持以問洞。

    洞曰:繇服神丹而不能修煉,故純陰剝消,無陽與俱,獨就丹田,成此耳。

    若女子,天之當生異兒。

     唐末,王建圍成都,洞亦在城中,城久不下,建約城陷曰:誅夷無唯類主人翁甚懼。

    洞曰:無憂也。

    乃施席作法籠攝建與三軍皆見神人乘黑雲,叱建曰:敢有禍五。

    民者禍,即反汝。

    建等怖伏曰:不敢後。

    建入成都,戒兵勿殺,民不改肆。

    洞賣丹藥,每一粒要錢十二萬。

    時有某太守欲買之,曰:太守金多,非一百二十萬不可。

    太守以為移言惑衆,命納之竹籠,沉于江中。

     至涪陵上流,二漁人乘舟而漁,舉網怪其重,出之,乃洞也。

    漁曰:此必異人入定乎?扣銅缶,寤之。

    以頃,洞開目問漁人曰:此去銅梁幾何,有三都乎?漁人曰:我白石江人,此去銅梁四百裡。

    自是而東,即豐都縣平都山仙都觀也。

    洞曰:吾師謂吾遇三都白石浮水,乃仙去,殆此地耶?先是,洞每至江濱,辄投白石,驗其浮沉,人不解也。

    洞既登岸,語二漁人曰:視子類有道者,亦有所傳乎?二漁曰:我昔從海上仙人,得三一之旨,煉陽修陰,亦有年矣。

    洞于是索酒與劇飲,取丹分餌之,至荔枝園中,三人升雲而去。

    二漁人附。

     陳抟 字圖南,号扶搖子,亳州真源人。

    初生不能言,至四五歲,戲渦水水濱,有青衣媪引置懷中乳之,即能言,敏悟過人。

    及長,經史一覽無遺。

     十五,詩禮書數,以至方藥之晝,莫不通究。

    親喪,先生曰:向所學,但足以記姓名而巳。

    吾将遊泰山,與安期、黃石輩論出世法,合不死藥,安能與世脂韋汨沒,出入生死輪回間哉?乃盡散家業,惟攜一石铛而去。

     梁唐士大夫挹甘清風,得識其面,如睹景星慶雲然。

    先生皆莫與交。

     唐明宗聞先生名,親為手诏召之。

    先生至,長揖不拜。

    明宗待之愈謹,以宮女三人賜先生。

    先生賦一詩謝之曰:雪為肌體玊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雲雨下陽台。

    以詩及書。

    奏付宮使,遁去,隐武當山九室岩,服氣辟榖,凡二十餘年。

    複移居華山,時年已七十餘矣。

    常閉門卧,□月不起。

     周世宗顯德中,有樵故山麓,見遺骸生塵,迫而視之,乃先生也。

    良久起曰:睡酣奚為擾我?後世宗召見,賜号曰雲先生。

     一日,乘驢遊華陰,聞宋太祖登極,拍掌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

    太祖召不至,再召,辭曰:九重仙诏,休教丹鳳銜來;三片野心,巳被白雲留住。

     太宗初年,始赴召,惟求一靜室,乃賜居于建隆觀,扃戶熟寐,月餘方起,辭去,賜号希夷先生。

    端拱元年一曰,語門人曰:吾來歲中元後,當遊峨嵋。

    明年,遣門人鑒石室于張超谷,既成先。

    生往造之,曰:吾其歸于此乎?先生初欲示化,使盡夜燃燭,至期,以左手支頤而終。

    逮七日,容色不變,肢體尚溫,有五色雲封谷口,彌月不散。

    年一日,一十八人。

     先生□精易學,鑒人察物,辨别聖凡。

    初兵紛時,太祖之母挑太祖、太生于籃以避亂,先生遇之,即吟曰:莫道當今無天子,卻将天子上擔挑。

    又遇太祖、太宗與趙普遊長安市,先生因同入酒肆。

    普坐太祖、太宗之右,先生曰:汝紫微垣一小星,爾辄處上次,可乎?周世宗、宋太祖同行,先生則雲:城外有二天子氣。

     種放初從先生,先生曰:汝當逢明主,名馳海内。

    但名者美器,造物所忌,惜天地間無完名。

    子名将起,必有物敗之,可戒也。

    放晚年竟喪清節,皆如其言。

     陳堯咨既登第,過谒先生,坐中有道人髦髻,目堯咨,連曰:南庵,南庵。

    語巳徑去。

    陳異之,問曰:向來何人?先生曰:鐘離子也。

    陳為惘然,欲追之,先生笑曰:巳在數。

    千裡外矣。

    陳曰:南庵何謂也?先生曰:他日自知。

    後陳轉漕閩中,過墟裡間,聞田婦呼其子曰:汝去南庵促汝父歸。

    陳驚問南庵所在,往視,則廢伽藍也。

    有碣雲:某年月日,南庵主人滅,祠其真身于此,乃即堯咨生辰也。

     又能逆知人意。

    吝中有大瓢桂壁上,道士賈休複,心欲得之,而不敢言。

    先生即曰:子欲吾瓢爾。

    呼侍者取與之。

    有郭沆者,少居華陰,嘗宿觀下,中夜,先生呼令速歸,且與之俱往。

    一二裡許,有入号呼,報其母卒。

    先生因遺以樂,使急去可救。

    既至,灌其藥,遂蘇。

    華陰令王睦謂先生曰:先生居溪炭,寝止何室,出使何人守之也?先生且笑目曰:華山高處是吾宮,出即淩空跨曉風。

    台榭不将開,來時自有白雲封。

     一日,有一客過訪先生,适見傍有一異人,聽其息聲,以黑筆記之,滿紙糊。

    客怪而問之,其人曰:此先生華胥調混沌譜也。

    先遇毛女,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