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方,服之百三十年餘,視之如三十許人。
能先知吉兇之期,又能為人祭天益命,可延十年、五年。
至魏武時,京遊諸弟子家。
皇甫隆聞而随事之,以雲母丸子方教隆。
隆合服之,得三百歲,不能盡其道法,故不得度世。
又有王公。
于京得九子丸,時王公巳七十歲,服之能禦八十妾,生二十兒,騎馬獵,日行二百裡,飲酒一斛,不醉,得壽二百歲。
武夷君者,昔有神人降于武夷山,自稱武夷君,雲受上帝命,統地仙,授館于此山中。
漢武帝嘗遣使築面祀之。
茅盈,字叔申,蒙玄孫。
弟固,字季偉,次弟衷,字思和,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少秉異操,獨味清虛。
年十八,遂棄家,入恒山,修道餌術。
後師王君,因西至龜山,得見王母,授以太極玄真之經,歸入恒山北谷,時年四十九也。
盈父母尚存,父怒其久出遠遊,欲杖之。
盈長跪曰:盈巳受聖師符簏,常有天兵侍衛,大人杖盈,恐天兵相惱,盈罪愈加,重也父。
欲驗其言,故杖之,杖辄折成數十叚,如弓矢之發,中壁則壁穿,中桂則柱陷。
父母始知其道成,乃止。
後二弟俱貴,衷為西河太守,固為武威太守,并之官,鄉裡送者數百人。
時盈亦在座,笑謂賓曰:吾雖不作二千石,來年四月三日,送仆登仙,當亦不減于今日也。
衆皆不之許。
時宣帝初元四年也。
至期,門前數頃地忽自平治,無寸草,皆施青缣幄,屋下盡鋪白氈,可容數百人。
衆賓并集,大作宴會,杳無使從,但見金盤玉杯,自至筵前,美酒奇殽異果,不可名狀。
複有妓樂絲竹,金石之音滿耳,蘭麝之香達數裡外。
少頃,迎官畢至,朱衣玉帶者數百人,旌旗甲仗,光采耀日。
盈乃與家人親友辭别,登車乘雲冉冉而去。
時二弟在官,聞盈飛升,皆棄官還家,求兄幹東山。
盈乃與相見曰:悟何晚也!今年巳俱老,難可補。
複縱得真訣,仁隻可成地仙耳。
于是教二弟延年不死之法,令長齋三年,授以上道,使存明堂玄真之氣。
又各授九轉還丹一劑,神方一局,各佩服之,後亦成仙。
居茅此,世稱三茅真君。
屈處靜,漢祁陽人,楚白公之後。
幼而悟道,絕迹人表,凡十二年,一旦駕鶴而去。
魯妙典,九疑山女冠也,遇麓林道士,授大洞黃庭經,入九疑山十年,白日升天。
修羊公,魏人,華陰山石室中有懸石榻,公卧其上,石盡穿陷,公略不動。
時取黃精食。
漢景帝禮至之,使止王邸中,數歲,道不可得。
有诏問公何可發語,忽化為白石羊,白如玉,題脅曰:修羊公,謝天子。
後置羊于通靈台,尋複去。
鮑叔陽,廣甯人,為趙王張耳之大夫。
少好養生,服桂屑,與司馬季主俱往委羽山,師大玄仙女西靈子都,後屍解。
司馬季主,楚人。
初賣蔔長安市,後入委羽山大有宮,師西靈子都,得服霜散藏景化形之道,顔轉如少女,須三尺,黑如漆。
時攜弟子範零子入常山石室,室傍有石匮,将出遊,令零子守之,戒勿開。
零子思歸,竊發,具見其家父母大小,乃悲逐季主。
經數載,複令守一銅匮,又違戒,所見如前,竟不得道。
季主臨解,留枕席如其身。
家人果葬之蜀山南。
巫炎,字子都,北海人。
漢武帝出遊渭橋,見子都頭上有紫氣,高丈餘,帝召問曰:君年幾何?炎曰:臣今巳一百三十八歲。
帝問:有何道術?炎曰:臣年二十五時,苦腰春,疼痛腳冷,口中乾苦,舌燥涕出,百節四肢皆痛,足庳不能久立。
得此道以來,巳百十三年。
有子三十六人,身體強健。
氣力轉勝壯時。
帝曰:可得言乎?炎曰:臣誠知此道為真,然男女之事,臣子之所難言,又行之皆逆人情,樂此者少,故不敢以聞。
帝遂受法。
炎年三百餘,白曰升天。
武帝後循行其法,雖未能盡用乏,然得壽,勝幹他帝遠矣。
朱璜,廣陵人。
少病毒瘕,就雎山道士阮丘醫。
丘憐之曰:卿若能除去腹中三屍,再得真人之藥,可度世也。
璜曰:病愈,當為作傭二十年,不敢日還。
丘與璜七物藥,日服九九百日,下如肝脾者數鬥。
養之數十日,肥健,心意日覺開朗。
又與老君黃庭經,令讀目三過,能會其意。
丘遂與璜入浮陽山玉女祠,八十年,白發盡黑,須髯更長三尺餘。
還家數年複去,至武帝末,猶在焉。
劉安,漢高帝孫,封淮南王,好儒術方技,作内書二十一篇,又著鴻寶萬年二卷,論變化之道。
有八公往詣之,門吏乃自以意難之曰:王上欲得延年卻疾不老之道,中欲得博物洽聞精義之儒,下欲得勇敢武力、扛鼎暴死橫行之士。
今先生老矣,應無注書之術,贲育之勇,三者并乏,不敢相通。
公笑曰:聞王敬賢好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莫不畢至。
古人貴九九之學,養鳴吠之士,且市馬骨,緻骐骥。
吾才雖鄙,不合所求,就令見王,無益,亦不為損,柰何限之?若王必欲,見少年則謂之有道,見垂百則謂之無能,恐非發石取王,探淵索珠之謂也。
言畢,皆變為十五歲童子,露髻青鬓,色如桃花。
于是門吏驚悚馳報。
王聞之,不及履,即跣足出迎。
登思仙之台,列錦绮之帷,設象牙之床,燔百和之香,進金玉之幾,穿弟子之履。
北面拱手而言曰:安以允才,少好道德,八公皆複成。
老人曰:聞王好道,故來相從,但未知王何所欲耳。
吾一人能坐緻風雨,立起雲霧,畫地為江湖,撮土為山嶽;一人能崩高塞淵,牧虎豹,緻龍蛇,役神鬼;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隐蔽三軍,白日盡暝。
一人能乘虛步空,赴海淩淵,出入無間,呼吸千裡。
一人能入火不焦,入水不濡,刃乏不傷,射之不中,冬凍不寒,暑熱不汗。
一人千變萬化,恣意所為,禽獸草木立成,轉徙山川陵嶽。
一人能防災度厄,辟邪卻害,延年益壽,長生久視。
三人能前泥成金,煅鉛為銀,水煉八石,飛騰流珠,乘龍駕雲,浮遊太清,惟王所欲。
安乃叩拜,躬進酒果,請曆試之,皆驗。
遂授丹經及三十六水銀等方。
藥成未服,而安有子名遷好劍。
郎中雷被與遷試劍,戲而誤中遷。
被懼誅,上書告安謀反。
尋伍被謀,事亦露,天子使宗正持節治安。
八公告安曰:可以去矣,此乃天所以遣王,願王勿疑。
于是與安登山大祭,埋金于地,白日升天。
八公與安所踐之石皆陷,至今有人馬之迹存焉。
所棄置藥鼎,雞犬舐之,并得輕舉。
雞鳴雲中犬吠天上三。
雲。
安得鴻寶萬年之術,故兵解仙去。
位。
太極真人八公附 尹澄,
能先知吉兇之期,又能為人祭天益命,可延十年、五年。
至魏武時,京遊諸弟子家。
皇甫隆聞而随事之,以雲母丸子方教隆。
隆合服之,得三百歲,不能盡其道法,故不得度世。
又有王公。
于京得九子丸,時王公巳七十歲,服之能禦八十妾,生二十兒,騎馬獵,日行二百裡,飲酒一斛,不醉,得壽二百歲。
武夷君者,昔有神人降于武夷山,自稱武夷君,雲受上帝命,統地仙,授館于此山中。
漢武帝嘗遣使築面祀之。
茅盈,字叔申,蒙玄孫。
弟固,字季偉,次弟衷,字思和,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少秉異操,獨味清虛。
年十八,遂棄家,入恒山,修道餌術。
後師王君,因西至龜山,得見王母,授以太極玄真之經,歸入恒山北谷,時年四十九也。
盈父母尚存,父怒其久出遠遊,欲杖之。
盈長跪曰:盈巳受聖師符簏,常有天兵侍衛,大人杖盈,恐天兵相惱,盈罪愈加,重也父。
欲驗其言,故杖之,杖辄折成數十叚,如弓矢之發,中壁則壁穿,中桂則柱陷。
父母始知其道成,乃止。
後二弟俱貴,衷為西河太守,固為武威太守,并之官,鄉裡送者數百人。
時盈亦在座,笑謂賓曰:吾雖不作二千石,來年四月三日,送仆登仙,當亦不減于今日也。
衆皆不之許。
時宣帝初元四年也。
至期,門前數頃地忽自平治,無寸草,皆施青缣幄,屋下盡鋪白氈,可容數百人。
衆賓并集,大作宴會,杳無使從,但見金盤玉杯,自至筵前,美酒奇殽異果,不可名狀。
複有妓樂絲竹,金石之音滿耳,蘭麝之香達數裡外。
少頃,迎官畢至,朱衣玉帶者數百人,旌旗甲仗,光采耀日。
盈乃與家人親友辭别,登車乘雲冉冉而去。
時二弟在官,聞盈飛升,皆棄官還家,求兄幹東山。
盈乃與相見曰:悟何晚也!今年巳俱老,難可補。
複縱得真訣,仁隻可成地仙耳。
于是教二弟延年不死之法,令長齋三年,授以上道,使存明堂玄真之氣。
又各授九轉還丹一劑,神方一局,各佩服之,後亦成仙。
居茅此,世稱三茅真君。
屈處靜,漢祁陽人,楚白公之後。
幼而悟道,絕迹人表,凡十二年,一旦駕鶴而去。
魯妙典,九疑山女冠也,遇麓林道士,授大洞黃庭經,入九疑山十年,白日升天。
修羊公,魏人,華陰山石室中有懸石榻,公卧其上,石盡穿陷,公略不動。
時取黃精食。
漢景帝禮至之,使止王邸中,數歲,道不可得。
有诏問公何可發語,忽化為白石羊,白如玉,題脅曰:修羊公,謝天子。
後置羊于通靈台,尋複去。
鮑叔陽,廣甯人,為趙王張耳之大夫。
少好養生,服桂屑,與司馬季主俱往委羽山,師大玄仙女西靈子都,後屍解。
司馬季主,楚人。
初賣蔔長安市,後入委羽山大有宮,師西靈子都,得服霜散藏景化形之道,顔轉如少女,須三尺,黑如漆。
時攜弟子範零子入常山石室,室傍有石匮,将出遊,令零子守之,戒勿開。
零子思歸,竊發,具見其家父母大小,乃悲逐季主。
經數載,複令守一銅匮,又違戒,所見如前,竟不得道。
季主臨解,留枕席如其身。
家人果葬之蜀山南。
巫炎,字子都,北海人。
漢武帝出遊渭橋,見子都頭上有紫氣,高丈餘,帝召問曰:君年幾何?炎曰:臣今巳一百三十八歲。
帝問:有何道術?炎曰:臣年二十五時,苦腰春,疼痛腳冷,口中乾苦,舌燥涕出,百節四肢皆痛,足庳不能久立。
得此道以來,巳百十三年。
有子三十六人,身體強健。
氣力轉勝壯時。
帝曰:可得言乎?炎曰:臣誠知此道為真,然男女之事,臣子之所難言,又行之皆逆人情,樂此者少,故不敢以聞。
帝遂受法。
炎年三百餘,白曰升天。
武帝後循行其法,雖未能盡用乏,然得壽,勝幹他帝遠矣。
朱璜,廣陵人。
少病毒瘕,就雎山道士阮丘醫。
丘憐之曰:卿若能除去腹中三屍,再得真人之藥,可度世也。
璜曰:病愈,當為作傭二十年,不敢日還。
丘與璜七物藥,日服九九百日,下如肝脾者數鬥。
養之數十日,肥健,心意日覺開朗。
又與老君黃庭經,令讀目三過,能會其意。
丘遂與璜入浮陽山玉女祠,八十年,白發盡黑,須髯更長三尺餘。
還家數年複去,至武帝末,猶在焉。
劉安,漢高帝孫,封淮南王,好儒術方技,作内書二十一篇,又著鴻寶萬年二卷,論變化之道。
有八公往詣之,門吏乃自以意難之曰:王上欲得延年卻疾不老之道,中欲得博物洽聞精義之儒,下欲得勇敢武力、扛鼎暴死橫行之士。
今先生老矣,應無注書之術,贲育之勇,三者并乏,不敢相通。
公笑曰:聞王敬賢好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莫不畢至。
古人貴九九之學,養鳴吠之士,且市馬骨,緻骐骥。
吾才雖鄙,不合所求,就令見王,無益,亦不為損,柰何限之?若王必欲,見少年則謂之有道,見垂百則謂之無能,恐非發石取王,探淵索珠之謂也。
言畢,皆變為十五歲童子,露髻青鬓,色如桃花。
于是門吏驚悚馳報。
王聞之,不及履,即跣足出迎。
登思仙之台,列錦绮之帷,設象牙之床,燔百和之香,進金玉之幾,穿弟子之履。
北面拱手而言曰:安以允才,少好道德,八公皆複成。
老人曰:聞王好道,故來相從,但未知王何所欲耳。
吾一人能坐緻風雨,立起雲霧,畫地為江湖,撮土為山嶽;一人能崩高塞淵,牧虎豹,緻龍蛇,役神鬼;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隐蔽三軍,白日盡暝。
一人能乘虛步空,赴海淩淵,出入無間,呼吸千裡。
一人能入火不焦,入水不濡,刃乏不傷,射之不中,冬凍不寒,暑熱不汗。
一人千變萬化,恣意所為,禽獸草木立成,轉徙山川陵嶽。
一人能防災度厄,辟邪卻害,延年益壽,長生久視。
三人能前泥成金,煅鉛為銀,水煉八石,飛騰流珠,乘龍駕雲,浮遊太清,惟王所欲。
安乃叩拜,躬進酒果,請曆試之,皆驗。
遂授丹經及三十六水銀等方。
藥成未服,而安有子名遷好劍。
郎中雷被與遷試劍,戲而誤中遷。
被懼誅,上書告安謀反。
尋伍被謀,事亦露,天子使宗正持節治安。
八公告安曰:可以去矣,此乃天所以遣王,願王勿疑。
于是與安登山大祭,埋金于地,白日升天。
八公與安所踐之石皆陷,至今有人馬之迹存焉。
所棄置藥鼎,雞犬舐之,并得輕舉。
雞鳴雲中犬吠天上三。
雲。
安得鴻寶萬年之術,故兵解仙去。
位。
太極真人八公附 尹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