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像列仙全傳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赦。
虎自觸階而死,大宗嘗呼為仙吏。
無何,複遷令滏陽縣。
縣西南五裡有河,時忽氿漂民田。
子玊于河上設??奏詞上帝。
頃間,見一巨蛇浮于水面而死,水辄消去。
一日,子玊與楊。
叟奕,忽有黃衣數輩,執符而前曰:奉帝命召崔子玊為磁州都土地。
次有百餘人捧玊圭玊帶,紫服碧冠,五嶽位旗,箫韶盈耳。
複有一神控白馬至,曰:帝命,即行。
于是子玊囑二子曰:吾将去世,無得過恸。
乃書百字銘,以訓二子。
若寝而逝,年六十四。
安祿山反,玄宗夜夢神人告乏曰:賊當自滅,陛下無恐。
帝問姓名,對曰:臣滏陽令崔珏也。
帝還阙建廟,封為靈聖護國侯。
宋高宗走巨鹿時馬斃,冒雨獨行,路遇三岐,不知所适。
忽見一白馬前行,帝欲及乘之,逐其後。
晚至一神祠,見庑下有一土白馬,就視之,汗出如雨。
因宿庑下,夢紫袍人以杖擊地曰:亟行。
帝驚起,饑甚,正躊蹰,聞殿内有聲,乃登殿觀像,即夢中見者祝闆,題雲:磁州都土地崔府君闆。
後有一合,内有酒肉,帝辄食之。
欲出,向白馬,複刖導至斜橋谷,始不見。
遂遇耿南仲,将民兵數千來迎。
及南渡,首為立廟。
苗龍 唐初人,失其名,能盡龍,人以苗龍呼之。
後得道仙去。
今紹興龍瑞宮東南一峰上平如砥,相傳苖龍上升處。
羅通微 臨晉人。
少采薪山中,遇閻使君宷,謂曰:子骨法可學長生。
遂冠褐五老山,學步虛絕粒。
唐貞觀中,一日,謂人曰:我當歸。
明日大會士庶。
俄雷震地下,青龍躍出,遂跨龍飛去。
匡智 長安人。
唐貞觀間,棄妻子,與侄大郎适廬山修道。
居七曰,有老人曰:廬山陰地也,仙不可得。
南有名山,可往居之。
乃至吉州,望見義山,山神化為樵夫,引入山中,曰:此處安稽。
遂立??修行。
數年,忽降一仙衣,智服之,但見足下雲生,上升而去。
大郎亦為地仙。
匡大郎附。
明崇俨 洛州人。
少随父令安喜吏,有能召鬼神者,崇俨盡得其術,以奇技自名。
唐高宗召見甚悅。
盛夏,帝思雪,崇俨坐頃取以進,雲往陰山取之。
冬月,帝憶瓜,崇俨索百錢,須臾以瓜獻,雲得之缑氏老人圃中。
帝召老人問其故,日:埋一以失之,土中得百錢。
王旻居洛陽青羅山,巳數百歲,唐開元中,召至京,待以優禮,複遣從李元靖求補仙書還,請歸舊山,不複入城市。
嘗與達奚侍郎往還,死後,猶杖履詣達奚,人始知其屍解。
即王般,又作王畋。
同興,見後六卷。
闌沖虛 涪州人,居于精思觀。
唐神龍乙已秋,一夕乘雲仙去。
韋善俊 京兆人。
母王氏,妊時每噉血食,則腹痛,蔬食即無恙。
既生,至十三歲,遂長齊,遇道士韓元最,授以秘要常有二青童侍左右。
嗣聖中,寓升仙觀,有神人厲。
聲曰,子何人辄來此?宜速去。
善俊曰:神人試我耳,何相逼太甚!神人遜謝而去。
又嘗過??墟店,遇黑犬繞旋,不去因畜之,呼為烏龍。
一日,謂弟子曰:吾百年學道,今太上召我,我當去矣。
其犬忽長數丈,化為黑龍,善俊乘之而去。
仆仆先生 居黃土山中,嘗餌杏丹,乘雲往來。
唐剌史李休光見以為妖,令左右執之,龍虎即見于其側,先生乘之而去。
天寶初,因以仙居名縣。
應夷節 唐汝南人,不喜茹葷,性敏慧,嘗遊天台龍虎山師。
馮惟良,得上清大法,栖真天台之道元院,日誦黃庭、大洞二經,為人緻福,數至感應。
忽一日沭俗,入靜凝神,翌日解化。
是日清香馥郁,猿鶴悲鳴。
及就窆,但空棺而巳。
王帽仙 出入阛暗,為人修弊冠,因号王帽子。
暮則??于涪州天慶觀,一夕屍解,道士為葬之。
月餘,自果州遺書緻謝。
王遙 江西鄱陽人。
得仙術,治病不用符水針藥,伹以八尺布帊敷之,須臾病愈。
若有邪魅,即畫地作獄,叩石呼之,皆入獄中。
有一弟子,負竹箧随行,嘗謂風雨,衣皆不溫。
一日,兩炬道入石室中,有二人曰:卿何為久住俗間?答曰:當來。
乃還家,自負竹箧而仙去。
司馬承祯 字子微,洛州溫人。
事潘師正,傳辟谷道引之術,遍遊名山。
唐武後嘗召至之,未幾去,與陳子昂、王維、李白、孟浩然、賀知章、盧藏用、宋之問、王适、畢搆為仙宗十友。
睿宗複迎至京師,問其術,對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帝曰:治身則爾,治國若何?對曰:身猶國也,故遊心于淡,合氣于漠,與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則天下治。
帝歎詠曰:廣成子之言,何以加此!辭歸天台盧藏用。
指終南山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天台?對曰:以仆觀之,是仕宦之捷徑爾。
盧初隐終南,後登庸,聞言殊有慚色。
時女貞有焦靜貞者,泛海詣蓬萊求師。
至一山見道者,指言曰:天台山司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爾良師也。
靜貞既還,詣承祯求度。
未幾,先升天複降,謂薛季昌曰:司馬先生得道,高于陶都水之任,當為東華上清真人。
開元中,文靖天師與承祯赴千秋節齋,直長生殿中。
夜行道畢,隔雲屏各就枕,微聞若小兒誦經聲,玲玲如金玊。
天師乃褰裳蹑步聽之,見承祯額上有小日如錢,光耀一席。
逼而視之,乃承祯腦中之聲也。
天師還,謂其徒曰:黃庭經雲: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
又雲:左神公于發神語,其先生之謂乎? 一日,謂弟子曰:吾于玊霄峰東望蓬萊,有靈直降駕,今為東海小清童君、東華君所召,必須往。
俄頃化去,如蟬脫。
第子葬其衣冠焉,時年八十有九。
玄宗親為撰碑。
後人因名其所居曰馬仙村。
有修真私旨,于地官府圖、坐忘論、登真系等書行于世。
诏贈銀青光祿大夫,谥貞一先生。
焦靜真附 饒廷直 唐南城人,第進士,嘗過武昌,遊黃鶴樓,忽遇異人,授以秘訣,自是不迩妻妾,倏然端居。
後為鄧州通判,卒。
其栖還鄉,舁者甚輕,蓋屍解去矣。
孟不知何許人,亦雲女子也。
服酒餌丹,年四百歲,色如少女。
能飛行,能坐空虛之中,與人談語。
又能人地中,初沒足,漸至腰及胸髻帻,良久而盡沒不見。
又以指刻地,即成井可汲。
指人屋瓦,瓦即飛。
嘗取人桑果數千株聚。
之如山,十餘日吹之,各還其本處如故。
又能含墨水,噴紙成文字,皆有意義。
後入大治山中,仙去。
師通微 不知何許人,為道士,神清氣爽,遊止無定,常醉吟于道,多在豫章之間。
人見其容益壯于前。
一日,登市樓醉飲,飛升而去。
黃華姑 撫州臨川人,作黃,名令微,修道于井山,年八十餘,顔如處子,時人号曰黃華姑。
唐開元中屍解。
剌史顔直卿撰仙??碑載其事。
虎自觸階而死,大宗嘗呼為仙吏。
無何,複遷令滏陽縣。
縣西南五裡有河,時忽氿漂民田。
子玊于河上設??奏詞上帝。
頃間,見一巨蛇浮于水面而死,水辄消去。
一日,子玊與楊。
叟奕,忽有黃衣數輩,執符而前曰:奉帝命召崔子玊為磁州都土地。
次有百餘人捧玊圭玊帶,紫服碧冠,五嶽位旗,箫韶盈耳。
複有一神控白馬至,曰:帝命,即行。
于是子玊囑二子曰:吾将去世,無得過恸。
乃書百字銘,以訓二子。
若寝而逝,年六十四。
安祿山反,玄宗夜夢神人告乏曰:賊當自滅,陛下無恐。
帝問姓名,對曰:臣滏陽令崔珏也。
帝還阙建廟,封為靈聖護國侯。
宋高宗走巨鹿時馬斃,冒雨獨行,路遇三岐,不知所适。
忽見一白馬前行,帝欲及乘之,逐其後。
晚至一神祠,見庑下有一土白馬,就視之,汗出如雨。
因宿庑下,夢紫袍人以杖擊地曰:亟行。
帝驚起,饑甚,正躊蹰,聞殿内有聲,乃登殿觀像,即夢中見者祝闆,題雲:磁州都土地崔府君闆。
後有一合,内有酒肉,帝辄食之。
欲出,向白馬,複刖導至斜橋谷,始不見。
遂遇耿南仲,将民兵數千來迎。
及南渡,首為立廟。
苗龍 唐初人,失其名,能盡龍,人以苗龍呼之。
後得道仙去。
今紹興龍瑞宮東南一峰上平如砥,相傳苖龍上升處。
羅通微 臨晉人。
少采薪山中,遇閻使君宷,謂曰:子骨法可學長生。
遂冠褐五老山,學步虛絕粒。
唐貞觀中,一日,謂人曰:我當歸。
明日大會士庶。
俄雷震地下,青龍躍出,遂跨龍飛去。
匡智 長安人。
唐貞觀間,棄妻子,與侄大郎适廬山修道。
居七曰,有老人曰:廬山陰地也,仙不可得。
南有名山,可往居之。
乃至吉州,望見義山,山神化為樵夫,引入山中,曰:此處安稽。
遂立??修行。
數年,忽降一仙衣,智服之,但見足下雲生,上升而去。
大郎亦為地仙。
匡大郎附。
明崇俨 洛州人。
少随父令安喜吏,有能召鬼神者,崇俨盡得其術,以奇技自名。
唐高宗召見甚悅。
盛夏,帝思雪,崇俨坐頃取以進,雲往陰山取之。
冬月,帝憶瓜,崇俨索百錢,須臾以瓜獻,雲得之缑氏老人圃中。
帝召老人問其故,日:埋一以失之,土中得百錢。
王旻居洛陽青羅山,巳數百歲,唐開元中,召至京,待以優禮,複遣從李元靖求補仙書還,請歸舊山,不複入城市。
嘗與達奚侍郎往還,死後,猶杖履詣達奚,人始知其屍解。
即王般,又作王畋。
同興,見後六卷。
闌沖虛 涪州人,居于精思觀。
唐神龍乙已秋,一夕乘雲仙去。
韋善俊 京兆人。
母王氏,妊時每噉血食,則腹痛,蔬食即無恙。
既生,至十三歲,遂長齊,遇道士韓元最,授以秘要常有二青童侍左右。
嗣聖中,寓升仙觀,有神人厲。
聲曰,子何人辄來此?宜速去。
善俊曰:神人試我耳,何相逼太甚!神人遜謝而去。
又嘗過??墟店,遇黑犬繞旋,不去因畜之,呼為烏龍。
一日,謂弟子曰:吾百年學道,今太上召我,我當去矣。
其犬忽長數丈,化為黑龍,善俊乘之而去。
仆仆先生 居黃土山中,嘗餌杏丹,乘雲往來。
唐剌史李休光見以為妖,令左右執之,龍虎即見于其側,先生乘之而去。
天寶初,因以仙居名縣。
應夷節 唐汝南人,不喜茹葷,性敏慧,嘗遊天台龍虎山師。
馮惟良,得上清大法,栖真天台之道元院,日誦黃庭、大洞二經,為人緻福,數至感應。
忽一日沭俗,入靜凝神,翌日解化。
是日清香馥郁,猿鶴悲鳴。
及就窆,但空棺而巳。
王帽仙 出入阛暗,為人修弊冠,因号王帽子。
暮則??于涪州天慶觀,一夕屍解,道士為葬之。
月餘,自果州遺書緻謝。
王遙 江西鄱陽人。
得仙術,治病不用符水針藥,伹以八尺布帊敷之,須臾病愈。
若有邪魅,即畫地作獄,叩石呼之,皆入獄中。
有一弟子,負竹箧随行,嘗謂風雨,衣皆不溫。
一日,兩炬道入石室中,有二人曰:卿何為久住俗間?答曰:當來。
乃還家,自負竹箧而仙去。
司馬承祯 字子微,洛州溫人。
事潘師正,傳辟谷道引之術,遍遊名山。
唐武後嘗召至之,未幾去,與陳子昂、王維、李白、孟浩然、賀知章、盧藏用、宋之問、王适、畢搆為仙宗十友。
睿宗複迎至京師,問其術,對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帝曰:治身則爾,治國若何?對曰:身猶國也,故遊心于淡,合氣于漠,與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則天下治。
帝歎詠曰:廣成子之言,何以加此!辭歸天台盧藏用。
指終南山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天台?對曰:以仆觀之,是仕宦之捷徑爾。
盧初隐終南,後登庸,聞言殊有慚色。
時女貞有焦靜貞者,泛海詣蓬萊求師。
至一山見道者,指言曰:天台山司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爾良師也。
靜貞既還,詣承祯求度。
未幾,先升天複降,謂薛季昌曰:司馬先生得道,高于陶都水之任,當為東華上清真人。
開元中,文靖天師與承祯赴千秋節齋,直長生殿中。
夜行道畢,隔雲屏各就枕,微聞若小兒誦經聲,玲玲如金玊。
天師乃褰裳蹑步聽之,見承祯額上有小日如錢,光耀一席。
逼而視之,乃承祯腦中之聲也。
天師還,謂其徒曰:黃庭經雲: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
又雲:左神公于發神語,其先生之謂乎? 一日,謂弟子曰:吾于玊霄峰東望蓬萊,有靈直降駕,今為東海小清童君、東華君所召,必須往。
俄頃化去,如蟬脫。
第子葬其衣冠焉,時年八十有九。
玄宗親為撰碑。
後人因名其所居曰馬仙村。
有修真私旨,于地官府圖、坐忘論、登真系等書行于世。
诏贈銀青光祿大夫,谥貞一先生。
焦靜真附 饒廷直 唐南城人,第進士,嘗過武昌,遊黃鶴樓,忽遇異人,授以秘訣,自是不迩妻妾,倏然端居。
後為鄧州通判,卒。
其栖還鄉,舁者甚輕,蓋屍解去矣。
孟不知何許人,亦雲女子也。
服酒餌丹,年四百歲,色如少女。
能飛行,能坐空虛之中,與人談語。
又能人地中,初沒足,漸至腰及胸髻帻,良久而盡沒不見。
又以指刻地,即成井可汲。
指人屋瓦,瓦即飛。
嘗取人桑果數千株聚。
之如山,十餘日吹之,各還其本處如故。
又能含墨水,噴紙成文字,皆有意義。
後入大治山中,仙去。
師通微 不知何許人,為道士,神清氣爽,遊止無定,常醉吟于道,多在豫章之間。
人見其容益壯于前。
一日,登市樓醉飲,飛升而去。
黃華姑 撫州臨川人,作黃,名令微,修道于井山,年八十餘,顔如處子,時人号曰黃華姑。
唐開元中屍解。
剌史顔直卿撰仙??碑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