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吳郡王世貞輯次
新都汪雲鵬校梓
王褒,字子登,範陽人,漢安國侯七世孫。
少好道,入華山九年。
一日夜半,忽聞林澤中有人馬箫鼓之聲,須臾漸近,見千乘萬??,浮空而至。
神人乘雲車,手把虎符,停軍而呼褒曰:吾大極真人西梁子文也。
聞子好學勤勞,故來語汝。
汝名登上清,他日位當小有,司掌寶籍,為天王之任。
但注心四景,勤慕三乘,道自成也。
後隐洛陽山中,得遇南極夫人、西城真人,授以太上寶文、大洞真經等書。
攜褒觀玄洲,俄頃而至,四面太海,懸濤千丈,洲上宮阙樓觀,悉皆瓊瑤,謂褒曰:此仙都也,太上丈人處之。
又攜褒入紫極宮,見丈人。
丈人着流霞羽袍,冠芙蓉之冠,腰帶神劍,手把大鈴,侍女數百。
太上丈人謂西城真人曰:彼所謂王子登者乎?既幸遇良師,将得之矣。
真人因句褒拜,拜畢,丈人乃授以上清隐書龍文八靈真經二卷,雲碧陽水晨飛丹腴二升。
褒拜服之,由是道成。
上帝賜以飛風羽車,遍曆群仙洞府,盡傳天書秘要。
上清王晨帝君賜以寶之,食之即身成金色,項映圓光。
授為太素清虛真人,領小有天王,居王屋山洞天之中,給玊童、玊女各三百人,主領上清王章及九天玄文、六合秘籍,龍辇虎旗,王輪金蓋,出入上清,受事太素,宴寝太極也。
王仲都,漢人也。
初為道士,學道于?山,遇太白真人,授以虹舟,能禦寒暑二百餘年。
漢元帝召至京師,試其方術。
冬月,令仲都單衣,乘驷馬車,于上林昆明池,環水馳走。
帝禦狐裘,而猶覺寒,仲都貌無變色,背上氣蒸匕然。
又當盛夏,圍以烈火,口不稱熱,身不流汗。
後仙去。
孫思邈後于峨眉山栖真習道,仲都與三五人假為獵夫,過其居試之,因論長生之旨,遂授思邈道焉。
栾巴,成都人,得仙道。
後漢朝為尚書。
正月朔日朝見,帝賜酒,不飲,向西南潠之。
有司彈奏不敬。
巴謝曰:臣本縣城東有火患,故潠酒以救之。
數日,成都果奏火災,得雨從東北來,遂息雨中作酒氣。
徐登,漢福州人,于永秦縣高蓋山得仙。
類要雲:徐登與東陽趙丙鬥仙術處,即其山也。
陵陽子明姓窦,漢锱鄉人。
釣魚于涎溪,得白魚,腹中有書,即教子明服食之法。
子明遂上黃山,采五石脂,服之三年,龍來迎去。
唐詩:白龍巳謝陵陽去,黃鶴還來喚子安。
張惠明,漢趙郡人,結廬中條,遇混元子,受高奔之道,行之超群。
唐太宗召,緻醮有感,封妙濟大師。
尋至西嶽屍解。
雞窠小兒,錢易洞微志雲:李員為承旨,奉使過海,至??州,道逢一翁,自稱楊避舉,年八十一,其父叔皆年一百二十餘。
又見其祖宋卿,年一百九十五。
複見雞窠一小兒,出頭下視。
宋卿曰:此九代祖忌。
不食不語,不知其年。
靖女真谌姆,且戒之曰:将來有學仙者,名許遜,□,當以此授之。
語訖,與蘭公遊于郊野。
道傍有三古冢,指示蘭曰:此是汝三生解化之迹。
其第十塳乃蜜昔日解所遺故衣;第二冢乃太陰煉形,其形已就,今當起矣。
第三塳蓋所藏??骨耳。
宜移冢傍之路,勿令牧人踐履也。
言訖。
升天而去。
蘭公乃以金丹等物付谌姆,并移塳傍舊路。
人謂其妖妄,乃訟之縣令。
令拘公,公以前事對,令乃發而視之,其第一冢果有黃衣一領;第二冢見一人,童顔弱質,如夢初覺之狀;第三冢有連環骨一具,衆鹹驚歎。
縣令以衣還公,公服之,即同冢中之人,合而為一體,竦身入雲而去。
學道四十餘年,共合神丹。
伯道先服即死,道恭服之亦死。
稚堅兆期不敢服,棄藥而歸。
未出山,遙見伯道、道恭各乘白鹿在山上,仙人執節從之。
二人悲愕悔謝。
道恭,授以服茯苓方。
二人後亦度世。
方回道成,為人劫,閉密室中,欲傳其道,回化身而去。
更以一丸泥封其戶,以方回印印之。
陳永伯,南陽人,得淮南王七星散方,服之,二十一日,忽然不知所在。
水伯兄子名增族,年十七,亦服之,其父□其足,閉于密戶中,晝夜使人守視。
二十八日,亦複不見,莫知所之。
本方雲:服之三十曰得仙。
由是後人不敢服。
二人仙去時,俱有仙官來迎,但人不之見耳。
趙丙,後漢東陽人。
嘗遊行,每遇故人,便酌水為酒,削一物為脯,皆得醉飽。
曾至渡頭,求船不得,乃布席于水而渡,咒枯樹,便生花葉。
董仲,漢董求子也。
母乃天之織女,故仲生而靈異,數篆符鎮驅邪怪。
嘗遊京山潼泉,以地多蛇毒,書二符以鎮之,其害遂絕。
今??石在京山之陰,後仙去。
陳安世,京兆人,禀性慈仁,家貧,為權叔本家傭價。
叔本好道,有二仙人,托為書生,從叔本遊。
叔本意怠,二仙曰:幾成而敗矣。
見安世笃實,曰:汝好仙乎?曰:好。
二仙與約,明日早會大樹,正三期皆早至,乃以藥二九與之服,遂不複食,但飲水。
叔本知其得仙,反師事之。
後安世竟仙去。
莊伯微,漢人。
少好道,不知求道之方,惟以日入時西北向,閉自握固,想昆侖山,積三十年,得見昆侖山仙人,傳以金液方,合服得道。
東郭延,山陽人,服靈飛散,能夜作書,坐冥室中,身上生光,照耀一室。
又能望見平地數十裡小物,凡見人即能逆知其死生,一如其言。
年四百歲,絕無老狀。
一旦有數十人來迎之,比鄰盡見,乃與親故辭别而去,雲詣昆侖山。
華子期,淮南人,師祿裡先生,受隐仙靈寶方。
一曰伊洛飛龜秩,二曰伯禹正機,三曰平衡方。
按合服之,日以還少,一日能行五百裡,力舉千斤,一歲十二易其形,後乃仙去。
蘇林,字子玄,濮陽人。
少禀異操,訪真之志彌笃。
嘗負擔至趙,師琴高先生,時年二十一,受煉氣益命之道。
琴高初為周康王門下舍人,以内行補精術及丹法,能水遊,時巳九百歲,唯不死而巳,非飛仙也。
或乘赤鯉入水,或出入人間,而林托景丹霄,志不終此。
後攺師華山仙人仇先生。
仇先生者,湯時木正也。
服胎食之法,于還神守魄之事,大得其益。
先生曰:子真人也,當學真道,我迹不足蹑也。
乃緻林于涓子。
涓子見之,遂授以真訣曰:欲作地上真人,必先服藥,除去三戶,殺滅谷蟲。
三屍者,一名青姑,伐人眼,令人所暗而皺,口臭齒落,蓋由此青姑之氣穿鑿泥丸也。
二名白姑,伐人五職,令人心耄氣少,喜亡荒悶,蓋由白姑貫穿六腑之液也。
三名血姑,伐人胃管。
令人腸輪煩懑,骨枯肉焦,志意不開,所思不固,失食則饑,悲愁感歎,精神昏怠,蓋由血姑流噬,魂胎之關也。
若不去三屍而服藥者,谷食雖斷,蟲猶不死,徒絕五味,雖勤吐納,亦無益焉。
若蟲生而求人不死,不可得也。
故幾欲求真,當先服制蟲九。
制蟲九者,一名初神去木九也。
欲作真人,當先服制仙九。
制仙九者,太上八瓊飛精之丹也。
子當急修服之。
一日,忽語林曰:我被帝召,上補中黃四司大夫,領北海公,今當去矣。
去後,林乃于涓子寝室得書一幅,乃遺林者。
其文曰:五鬥三一,大帝所秘,精思二十年,三一相見
少好道,入華山九年。
一日夜半,忽聞林澤中有人馬箫鼓之聲,須臾漸近,見千乘萬??,浮空而至。
神人乘雲車,手把虎符,停軍而呼褒曰:吾大極真人西梁子文也。
聞子好學勤勞,故來語汝。
汝名登上清,他日位當小有,司掌寶籍,為天王之任。
但注心四景,勤慕三乘,道自成也。
後隐洛陽山中,得遇南極夫人、西城真人,授以太上寶文、大洞真經等書。
攜褒觀玄洲,俄頃而至,四面太海,懸濤千丈,洲上宮阙樓觀,悉皆瓊瑤,謂褒曰:此仙都也,太上丈人處之。
又攜褒入紫極宮,見丈人。
丈人着流霞羽袍,冠芙蓉之冠,腰帶神劍,手把大鈴,侍女數百。
太上丈人謂西城真人曰:彼所謂王子登者乎?既幸遇良師,将得之矣。
真人因句褒拜,拜畢,丈人乃授以上清隐書龍文八靈真經二卷,雲碧陽水晨飛丹腴二升。
褒拜服之,由是道成。
上帝賜以飛風羽車,遍曆群仙洞府,盡傳天書秘要。
上清王晨帝君賜以寶之,食之即身成金色,項映圓光。
授為太素清虛真人,領小有天王,居王屋山洞天之中,給玊童、玊女各三百人,主領上清王章及九天玄文、六合秘籍,龍辇虎旗,王輪金蓋,出入上清,受事太素,宴寝太極也。
王仲都,漢人也。
初為道士,學道于?山,遇太白真人,授以虹舟,能禦寒暑二百餘年。
漢元帝召至京師,試其方術。
冬月,令仲都單衣,乘驷馬車,于上林昆明池,環水馳走。
帝禦狐裘,而猶覺寒,仲都貌無變色,背上氣蒸匕然。
又當盛夏,圍以烈火,口不稱熱,身不流汗。
後仙去。
孫思邈後于峨眉山栖真習道,仲都與三五人假為獵夫,過其居試之,因論長生之旨,遂授思邈道焉。
栾巴,成都人,得仙道。
後漢朝為尚書。
正月朔日朝見,帝賜酒,不飲,向西南潠之。
有司彈奏不敬。
巴謝曰:臣本縣城東有火患,故潠酒以救之。
數日,成都果奏火災,得雨從東北來,遂息雨中作酒氣。
徐登,漢福州人,于永秦縣高蓋山得仙。
類要雲:徐登與東陽趙丙鬥仙術處,即其山也。
陵陽子明姓窦,漢锱鄉人。
釣魚于涎溪,得白魚,腹中有書,即教子明服食之法。
子明遂上黃山,采五石脂,服之三年,龍來迎去。
唐詩:白龍巳謝陵陽去,黃鶴還來喚子安。
張惠明,漢趙郡人,結廬中條,遇混元子,受高奔之道,行之超群。
唐太宗召,緻醮有感,封妙濟大師。
尋至西嶽屍解。
雞窠小兒,錢易洞微志雲:李員為承旨,奉使過海,至??州,道逢一翁,自稱楊避舉,年八十一,其父叔皆年一百二十餘。
又見其祖宋卿,年一百九十五。
複見雞窠一小兒,出頭下視。
宋卿曰:此九代祖忌。
不食不語,不知其年。
靖女真谌姆,且戒之曰:将來有學仙者,名許遜,□,當以此授之。
語訖,與蘭公遊于郊野。
道傍有三古冢,指示蘭曰:此是汝三生解化之迹。
其第十塳乃蜜昔日解所遺故衣;第二冢乃太陰煉形,其形已就,今當起矣。
第三塳蓋所藏??骨耳。
宜移冢傍之路,勿令牧人踐履也。
言訖。
升天而去。
蘭公乃以金丹等物付谌姆,并移塳傍舊路。
人謂其妖妄,乃訟之縣令。
令拘公,公以前事對,令乃發而視之,其第一冢果有黃衣一領;第二冢見一人,童顔弱質,如夢初覺之狀;第三冢有連環骨一具,衆鹹驚歎。
縣令以衣還公,公服之,即同冢中之人,合而為一體,竦身入雲而去。
學道四十餘年,共合神丹。
伯道先服即死,道恭服之亦死。
稚堅兆期不敢服,棄藥而歸。
未出山,遙見伯道、道恭各乘白鹿在山上,仙人執節從之。
二人悲愕悔謝。
道恭,授以服茯苓方。
二人後亦度世。
方回道成,為人劫,閉密室中,欲傳其道,回化身而去。
更以一丸泥封其戶,以方回印印之。
陳永伯,南陽人,得淮南王七星散方,服之,二十一日,忽然不知所在。
水伯兄子名增族,年十七,亦服之,其父□其足,閉于密戶中,晝夜使人守視。
二十八日,亦複不見,莫知所之。
本方雲:服之三十曰得仙。
由是後人不敢服。
二人仙去時,俱有仙官來迎,但人不之見耳。
趙丙,後漢東陽人。
嘗遊行,每遇故人,便酌水為酒,削一物為脯,皆得醉飽。
曾至渡頭,求船不得,乃布席于水而渡,咒枯樹,便生花葉。
董仲,漢董求子也。
母乃天之織女,故仲生而靈異,數篆符鎮驅邪怪。
嘗遊京山潼泉,以地多蛇毒,書二符以鎮之,其害遂絕。
今??石在京山之陰,後仙去。
陳安世,京兆人,禀性慈仁,家貧,為權叔本家傭價。
叔本好道,有二仙人,托為書生,從叔本遊。
叔本意怠,二仙曰:幾成而敗矣。
見安世笃實,曰:汝好仙乎?曰:好。
二仙與約,明日早會大樹,正三期皆早至,乃以藥二九與之服,遂不複食,但飲水。
叔本知其得仙,反師事之。
後安世竟仙去。
莊伯微,漢人。
少好道,不知求道之方,惟以日入時西北向,閉自握固,想昆侖山,積三十年,得見昆侖山仙人,傳以金液方,合服得道。
東郭延,山陽人,服靈飛散,能夜作書,坐冥室中,身上生光,照耀一室。
又能望見平地數十裡小物,凡見人即能逆知其死生,一如其言。
年四百歲,絕無老狀。
一旦有數十人來迎之,比鄰盡見,乃與親故辭别而去,雲詣昆侖山。
華子期,淮南人,師祿裡先生,受隐仙靈寶方。
一曰伊洛飛龜秩,二曰伯禹正機,三曰平衡方。
按合服之,日以還少,一日能行五百裡,力舉千斤,一歲十二易其形,後乃仙去。
蘇林,字子玄,濮陽人。
少禀異操,訪真之志彌笃。
嘗負擔至趙,師琴高先生,時年二十一,受煉氣益命之道。
琴高初為周康王門下舍人,以内行補精術及丹法,能水遊,時巳九百歲,唯不死而巳,非飛仙也。
或乘赤鯉入水,或出入人間,而林托景丹霄,志不終此。
後攺師華山仙人仇先生。
仇先生者,湯時木正也。
服胎食之法,于還神守魄之事,大得其益。
先生曰:子真人也,當學真道,我迹不足蹑也。
乃緻林于涓子。
涓子見之,遂授以真訣曰:欲作地上真人,必先服藥,除去三戶,殺滅谷蟲。
三屍者,一名青姑,伐人眼,令人所暗而皺,口臭齒落,蓋由此青姑之氣穿鑿泥丸也。
二名白姑,伐人五職,令人心耄氣少,喜亡荒悶,蓋由白姑貫穿六腑之液也。
三名血姑,伐人胃管。
令人腸輪煩懑,骨枯肉焦,志意不開,所思不固,失食則饑,悲愁感歎,精神昏怠,蓋由血姑流噬,魂胎之關也。
若不去三屍而服藥者,谷食雖斷,蟲猶不死,徒絕五味,雖勤吐納,亦無益焉。
若蟲生而求人不死,不可得也。
故幾欲求真,當先服制蟲九。
制蟲九者,一名初神去木九也。
欲作真人,當先服制仙九。
制仙九者,太上八瓊飛精之丹也。
子當急修服之。
一日,忽語林曰:我被帝召,上補中黃四司大夫,領北海公,今當去矣。
去後,林乃于涓子寝室得書一幅,乃遺林者。
其文曰:五鬥三一,大帝所秘,精思二十年,三一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