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濱
關燈
小
中
大
廄以南的各個村落,尤其是三廄和今别等地,更讓我看到了在脫俗而明快的海港環境中,從容不迫的生活景象。
唉,我根本沒必要把自己籠罩在歉收的陰影下恐懼不安呀。
為了幫本書的讀者一掃陰霾,也為了祝福我們津輕人邁向光明的前程,請允許我引用佐藤弘理學士那令人拍手稱快的文章吧!以下謹摘錄其著作《奧州産業總論》的幾個小節: 蝦夷族版圖遍及全局,遭擊則匿于草裡,受追則遁入山中之奧州。
地形層峰疊嶂,境内處處均為天然屏障,以至于阻礙交通之奧州。
周圍有着受到北上山脈阻隔以至于未能發展、岬灣多如鋸齒狀海岸線的太平洋,以及風大浪高、海運不便的日本海,雙海分置兩側之奧州。
冬季降雪量大,為本州島最冷之地,自古已遭受數十次歉收災厄之奧州。
相較于九州島耕地面積占二成五,此地僅有微不足道的一成半之奧州。
綜上所述,不論從任何角度看來,奧州的天然條件皆極端不利,那麼,現在的奧州該靠什麼産業來養活六百三十萬人呢? 無論翻開哪一本地理書籍,裡面關于此地的記載皆是奧州地處本州島東北邊陲,食衣居住皆儉樸。
且不說自古多以茅草、薄木闆或杉樹皮覆蓋屋頂,如今仍有多數居民住在鐵皮屋裡,這些人裹布巾當衣服、穿燈籠褲(6),粗茶淡飯,身處中下級階層而甘之如饴。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奧州真的沒有任何産業嗎?以迅速發展為傲的二十世紀文明,難道唯獨不曾普及于奧州嗎?不,那是過去的奧州,假如要剖析現代的奧州,首先必須承認,今日的奧州具有和即将邁入文藝複興時期前的意大利,同樣旺盛的崛起力,無論是文化層面,抑或是産業層面皆然。
幸蒙明治大帝對教育的垂念,不但使得教育迅速推行至奧州的每一座大城小鎮,矯正了奧州腔的刺耳鼻音,更促進了标準話的普及,對從前沉淪于原始狀态之蒙昧蠻族居住地賜予教化之光,令人耳目一新,積極投入開發與開墾,膏田沃野與時俱進,進而持續改良與改善畜牧、林業與漁業,使之日益暢旺。
何況此地居民分布稀疏,未來發展可謂潛力無窮。
如同竹雀、野鴨、山雀、大雁等各種候鳥成群巡遊此地覓食,大和民族于擴張時期亦由各地北上至奧州此地征服蝦夷,或上山狩獵,或下河捕魚,深受豐富資源的吸引而流連忘返。
如是曆經數代,人們各自擇地而居,或于秋田、莊内、津輕等處平原種稻,或于北奧山地造林,或于草原飼馬,或于海邊專事漁業,奠定了今日繁榮産業的基礎。
奧州六縣六百三十萬居民,便是如此戰戰兢兢守住先人開發的特色産業,精益求精。
盡管候鳥永遠會流浪遷徙,但樸實的東北居民卻早已定居,在此種稻、賣蘋果,在緊鄰蓊郁美林的翠綠大平原上放牧良駒幼馬,抑或駕駛着滿載新鮮漁獲的漁船返回港口。
這番盛贊奧州的賀詞,令我忍不住想奔到作者面前向他握手言謝。
第二天,我随着N君北上奧州外濱。
臨出發前,得先解決酒的問題。
“酒該怎麼帶去呢?要不要放個兩三瓶啤酒到背包裡?”聽N夫人這麼一說,我險些冷汗直流,暗暗反省自己為何生來會是個嗜酒如命的不正經男人呢? “不,不用了!沒有就算了!反正……也不是……非喝不可……” 我前言不搭後語地說了一通,連忙背上背包飛也似的逃出了門外。
過一會兒,N君随後追上,我向他誠實招認:“唉,抱歉。
我一聽到‘酒’這個字眼就直冒冷汗,如坐針氈。
” N君似乎也有同感,紅着臉嘻嘻竊笑:“我也一樣。
自己一個倒還能忍,可一見到你,說什麼都不能不喝了。
住在今别的M先生說,他早前已慢慢向鄰居搜集一些配給的酒存起來了,要不要先繞去今别一趟?” “真給大家添麻煩啦!”我歎了一聲,心裡五味雜陳。
我們原先計劃從蟹田搭船直奔龍飛,回程再步行和搭乘巴士,無奈那天一早就刮起了強大的東風,天氣甚至可說相當惡劣,因此預定搭乘的定期輪班也不開了,隻好改變行程,乘坐巴士出發。
巴士上的乘客比意料中來得少,我們兩個一路都有舒适的座位。
沿着外濱古道往北行駛一個小時左右,強風逐漸緩了下來,還出現了湛藍的天空,我還猜也許定期輪班會恢複行駛。
總之,先繞去今别的M先生家,如果輪班恢複航行,一拿到酒就從今别港上船。
我實在不想來回都走同一條陸路,那樣未免太無趣了。
N君不停地在車窗前指着沿途的風景講給我聽,不過巴士漸漸靠近國防要塞,應該不宜将N君熱心的說明仔細寫在這裡。
總之,這一帶已經完全看不到從前蝦夷族住家的模樣。
或許是因為天氣開始放晴,每一座村落看起來都幹淨明亮。
寬政年間出版的京都名醫橘南溪(7)的《東遊記》(8),有這樣的記載: 自開天辟地以來,此地尚不曾如今日之太平。
西起鬼界屋玖島,東至奧州外濱,此乃号令不達之地。
遠古之時,屋玖島稱屋玖國,其名猶如異國,奧州亦有半數為蝦夷族領地,及至近前,南部與津輕一帶地名仍具諸多蠻名,可見該地曾為蝦夷族之居所。
外濱之道沿途村名,亦有諸如龍飛、月、内松岯、外松岯、今别、内越等等,均為蝦夷語發音。
如今内越一帶風俗仍與蝦夷族略微相似,津輕人亦喚其為蝦夷種而蔑視之。
依餘之見,不僅内越一帶,南部及津輕一帶村民亦大抵為蝦夷種。
唯有及早蒙受皇化澤被,改正風俗語言之地,方得以世居數代之日本人自居。
故禮儀文化迄今尚未啟蒙,乃屬天經地義。
自《東遊記》成書至今,約莫時隔一百五十年,倘讓作古多年的橘南溪搭上巴士,駛過今日筆直平坦的水泥馬路,或許他會茫然納悶,又或者他會驚歎昨冬之雪今何在?橘南溪的《東遊記》與《西遊記》可謂江戶時代之名著,但正如其在凡例(9)中自承: 餘遊曆乃為精進醫學,相關醫事可謂雜談,載于另處以示同人。
唯此書順記旅途見聞,未曾正其虛實,必多有謬誤。
亦即作者坦言文中記錄隻求勾起讀者好奇心,便覺心滿意足,深知其中必有不少無稽奇談。
且不說其他地方之轶事,單就外濱一帶為例,即有如下記事: 奧州三馬屋(筆者注:三廄的古稱)位于松前渡海之津、津輕領地之外濱,乃日本東北盡頭。
古時源義經逃出高館(10)欲渡往蝦夷時來至此處,惜無渡海順風而逗留數日,此間急切難待,遂将所攜觀音像置于海底岩石之上祈求順風,忽而風向逆變,得以安然渡往對岸松前之地。
其觀音像今存此地寺院,是謂“義經祈風觀音”。
另岸邊有一巨岩,岩體并排三窟形似馬廄,是為源義經拴系坐騎之處,即地名三馬屋之由來。
橘南溪對上述記載毫無置疑。
此外,尚有如是記述: 奧州津輕外濱有一名曰平館之地,此地北方有岩石面海而突,是為石崎之鼻。
越過該處續向前行,有一深峽名曰朱谷,夾于群山峻嶺之間,潺潺細流涓淌入海。
此谷之土石皆為朱色,水色亦為朱紅,朝陽映濕石猶若燦爛花海,賞心悅目。
入海口之小石亦多為朱色。
傳聞此處海中之魚,魚體皆為通紅。
隻因山谷遍地朱紅,即言海中之魚及小石皆為朱,且不言有情無情,實乃匪夷所思。
書中之奇聞異談還不止這一段,尚且提到一尾名為“魚翁”之怪魚,栖身于北海之中,關于其懾人的記述如下: 體長竟達二三裡(11),無人曾睹該魚全貌。
偶浮于海面,望似浮現若幹大島,背鳍尾鳍隐隐可見。
魚翁吞噬二三十尋(12)長巨鲸,猶若鲸吞沙丁魚,故此魚一出,鲸群必東竄西逃。
另外,還有一則怪談: 逗留三廄之際,一夜,該戶近鄰老人皆來與祖父祖母相聚,衆人圍爐而坐,聊談山南海北故事。
且說此二三十年前,松前之巨大海嘯,令人懼怕膽寒,此際風平浪靜雨亦遠,隻覺天色陰沉,夜夜時時有發光之物東西橫過天穹,日漸增大。
及至四五日前,于白晝亦有各路神佛飛越天邊,有着衣戴冠禦馬者,有乘龍駕雲者,尚有鞭騎乘犀象之類神獸者,且有着雪白素衣,抑或穿紅戴綠者,滿天形體或大或小、異類異形之神佛,東西向飛越。
我等有幸日日出屋拜見如此不可思議之奇景。
如此四五日後,某日黃昏擡眼遠眺海面,隐隐可見白如雪山之物。
衆人奔走相告:“瞧啊!海上又有奇物出現!”雪山漸漸逼近,及至近處猶如撲越島山之勢,定睛卻見原是驚天巨濤!“是海嘯!快逃啊!”男女老少争相逃竄,須臾間海浪湧至,民房農田草木禽獸,盡皆卷入海底,海邊村落竟無一人生還。
衆人至此恍然:諸神于雲中飛行,實乃示警此一天災,促民速速離去。
橘南溪以平易的文體,記叙了如此殊罕又如夢境般的故事。
關于此地風光的具體樣貌,我認為還是不寫為妙,不如抄寫古人的遊記以飨讀者。
内容盡管荒誕無稽,然而宛如童話故事般的氛圍,亦不失另一種樂趣,因而摘錄了《東遊記》裡的兩三則記事。
順道再多介紹一則我覺得小說愛好者應該會覺得特别有意思的記載: 餘逗留奧州津輕外濱之際,當地官吏頻頻審問是否有丹後之人逗留。
餘問其何故,答曰津輕岩城山神甚為厭惡丹後之人。
倘有丹後之人潛入此地,當即風雲色變,雷雨大作,船舶無法出入,津輕領主甚為困愁。
餘四處賞玩之時,倘遇狂風連作,便有人責問是否有丹後人進入。
但凡天候欠佳,官吏當即嚴厲審訊,倘有丹後之人在此,須立即驅逐出境。
丹後之人一旦離開津輕界外,天候立即晴朗,風平浪靜。
不單當地習俗忌諱,官吏亦每每鄭重其事,實屬罕見。
青森、三馬屋以及外濱之道等港,最是厭惡丹後之人。
餘滿腹狐疑,詳問因何至此,答曰:當地岩城山為安壽公主出生之地,因而奉祀安壽公主為守護神。
皆因當年公主流落丹後之國時,曾遭三莊太夫苛刻虐待,以緻倘提及該地之人,岩城之神當即勃然大怒,呼風喚雨。
外濱之道九十餘裡之内居民,皆仰漁獵和船渡過日,最是祈盼風調雨順,為求天候晴好,當地人無不忌諱丹後之人。
此說甚至擴及鄰境,連松前南部等港口居民亦皆厭惡丹後之人,将其遣送出境。
人之怨念竟至如此之深! 這話實在說不通,丹後人可真受委屈了。
丹後國即為現在京都府的北部,那一帶的人要是現在來到津輕,就得倒大黴了。
安壽公主與廚子王(13)的故事,我們從小就從圖畫書看過,再加上森鷗外(14)的傑作《山椒大夫》,但凡喜歡小說的人,沒有不知道的。
不過,似乎并沒有太多人曉得,那個悲情又凄美故事裡的姊弟是津輕人,死後又被奉祀在岩木山。
其實,我認為這段傳說也有些啟人疑窦。
既然橘南溪可以未經查證,就寫下了諸如源義經來過津輕啦,海裡有身長三裡的大魚啦,石頭的顔色染紅了河水和魚鱗啦等等,這或許同樣屬于“未曾正其虛實”一類不負責任的記錄。
話說回來,安壽公主和廚子王是津輕人的說法,也曾出現在《和漢三才圖會》(15)裡面“岩城山權現”的條目當中。
由于《和漢三才圖會》是以漢文書寫,不大容易讀,不過那個詞條是這樣寫的: 相傳,昔有本國(津輕)領主岩城判官正氏,于永保元年(16)冬,進京之時因讒言遭谪西海。
本國有二子,姊名安壽、弟名津志王丸,與母同流浪,途經出羽(17)至越後直江浦雲雲。
起頭處似乎信心十足,到後來卻又不打自招了:“所謂岩城,與津輕的岩城山南北相隔八百裡,以此奉祀令人生疑。
”至于森鷗外在《山椒大夫》一文中,則是這樣寫的:“離開了岩代信夫郡之居所。
”也就是說,我覺得大家把“岩城”一詞,時而讀作“iwaki”,時而讀作“iwashiro”,然後加以穿鑿附會,最後就把那則傳說給套到津輕的岩木山上頭了。
不過,以前的津輕人堅信安壽公主和廚子王是津輕的孩子,并因太過痛恨與咒詛山椒大夫,以至于怪罪來到此地的丹後人是津輕天氣變壞的原因,這看在我們這些同情安壽公主和廚子王的人眼中,倒也算是大快人心。
有關外濱的古代傳說,暫且到此打住。
話說,我
唉,我根本沒必要把自己籠罩在歉收的陰影下恐懼不安呀。
為了幫本書的讀者一掃陰霾,也為了祝福我們津輕人邁向光明的前程,請允許我引用佐藤弘理學士那令人拍手稱快的文章吧!以下謹摘錄其著作《奧州産業總論》的幾個小節: 蝦夷族版圖遍及全局,遭擊則匿于草裡,受追則遁入山中之奧州。
地形層峰疊嶂,境内處處均為天然屏障,以至于阻礙交通之奧州。
周圍有着受到北上山脈阻隔以至于未能發展、岬灣多如鋸齒狀海岸線的太平洋,以及風大浪高、海運不便的日本海,雙海分置兩側之奧州。
冬季降雪量大,為本州島最冷之地,自古已遭受數十次歉收災厄之奧州。
相較于九州島耕地面積占二成五,此地僅有微不足道的一成半之奧州。
綜上所述,不論從任何角度看來,奧州的天然條件皆極端不利,那麼,現在的奧州該靠什麼産業來養活六百三十萬人呢? 無論翻開哪一本地理書籍,裡面關于此地的記載皆是奧州地處本州島東北邊陲,食衣居住皆儉樸。
且不說自古多以茅草、薄木闆或杉樹皮覆蓋屋頂,如今仍有多數居民住在鐵皮屋裡,這些人裹布巾當衣服、穿燈籠褲(6),粗茶淡飯,身處中下級階層而甘之如饴。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奧州真的沒有任何産業嗎?以迅速發展為傲的二十世紀文明,難道唯獨不曾普及于奧州嗎?不,那是過去的奧州,假如要剖析現代的奧州,首先必須承認,今日的奧州具有和即将邁入文藝複興時期前的意大利,同樣旺盛的崛起力,無論是文化層面,抑或是産業層面皆然。
幸蒙明治大帝對教育的垂念,不但使得教育迅速推行至奧州的每一座大城小鎮,矯正了奧州腔的刺耳鼻音,更促進了标準話的普及,對從前沉淪于原始狀态之蒙昧蠻族居住地賜予教化之光,令人耳目一新,積極投入開發與開墾,膏田沃野與時俱進,進而持續改良與改善畜牧、林業與漁業,使之日益暢旺。
何況此地居民分布稀疏,未來發展可謂潛力無窮。
如同竹雀、野鴨、山雀、大雁等各種候鳥成群巡遊此地覓食,大和民族于擴張時期亦由各地北上至奧州此地征服蝦夷,或上山狩獵,或下河捕魚,深受豐富資源的吸引而流連忘返。
如是曆經數代,人們各自擇地而居,或于秋田、莊内、津輕等處平原種稻,或于北奧山地造林,或于草原飼馬,或于海邊專事漁業,奠定了今日繁榮産業的基礎。
奧州六縣六百三十萬居民,便是如此戰戰兢兢守住先人開發的特色産業,精益求精。
盡管候鳥永遠會流浪遷徙,但樸實的東北居民卻早已定居,在此種稻、賣蘋果,在緊鄰蓊郁美林的翠綠大平原上放牧良駒幼馬,抑或駕駛着滿載新鮮漁獲的漁船返回港口。
這番盛贊奧州的賀詞,令我忍不住想奔到作者面前向他握手言謝。
第二天,我随着N君北上奧州外濱。
臨出發前,得先解決酒的問題。
“酒該怎麼帶去呢?要不要放個兩三瓶啤酒到背包裡?”聽N夫人這麼一說,我險些冷汗直流,暗暗反省自己為何生來會是個嗜酒如命的不正經男人呢? “不,不用了!沒有就算了!反正……也不是……非喝不可……” 我前言不搭後語地說了一通,連忙背上背包飛也似的逃出了門外。
過一會兒,N君随後追上,我向他誠實招認:“唉,抱歉。
我一聽到‘酒’這個字眼就直冒冷汗,如坐針氈。
” N君似乎也有同感,紅着臉嘻嘻竊笑:“我也一樣。
自己一個倒還能忍,可一見到你,說什麼都不能不喝了。
住在今别的M先生說,他早前已慢慢向鄰居搜集一些配給的酒存起來了,要不要先繞去今别一趟?” “真給大家添麻煩啦!”我歎了一聲,心裡五味雜陳。
我們原先計劃從蟹田搭船直奔龍飛,回程再步行和搭乘巴士,無奈那天一早就刮起了強大的東風,天氣甚至可說相當惡劣,因此預定搭乘的定期輪班也不開了,隻好改變行程,乘坐巴士出發。
巴士上的乘客比意料中來得少,我們兩個一路都有舒适的座位。
沿着外濱古道往北行駛一個小時左右,強風逐漸緩了下來,還出現了湛藍的天空,我還猜也許定期輪班會恢複行駛。
總之,先繞去今别的M先生家,如果輪班恢複航行,一拿到酒就從今别港上船。
我實在不想來回都走同一條陸路,那樣未免太無趣了。
N君不停地在車窗前指着沿途的風景講給我聽,不過巴士漸漸靠近國防要塞,應該不宜将N君熱心的說明仔細寫在這裡。
總之,這一帶已經完全看不到從前蝦夷族住家的模樣。
或許是因為天氣開始放晴,每一座村落看起來都幹淨明亮。
寬政年間出版的京都名醫橘南溪(7)的《東遊記》(8),有這樣的記載: 自開天辟地以來,此地尚不曾如今日之太平。
西起鬼界屋玖島,東至奧州外濱,此乃号令不達之地。
遠古之時,屋玖島稱屋玖國,其名猶如異國,奧州亦有半數為蝦夷族領地,及至近前,南部與津輕一帶地名仍具諸多蠻名,可見該地曾為蝦夷族之居所。
外濱之道沿途村名,亦有諸如龍飛、月、内松岯、外松岯、今别、内越等等,均為蝦夷語發音。
如今内越一帶風俗仍與蝦夷族略微相似,津輕人亦喚其為蝦夷種而蔑視之。
依餘之見,不僅内越一帶,南部及津輕一帶村民亦大抵為蝦夷種。
唯有及早蒙受皇化澤被,改正風俗語言之地,方得以世居數代之日本人自居。
故禮儀文化迄今尚未啟蒙,乃屬天經地義。
自《東遊記》成書至今,約莫時隔一百五十年,倘讓作古多年的橘南溪搭上巴士,駛過今日筆直平坦的水泥馬路,或許他會茫然納悶,又或者他會驚歎昨冬之雪今何在?橘南溪的《東遊記》與《西遊記》可謂江戶時代之名著,但正如其在凡例(9)中自承: 餘遊曆乃為精進醫學,相關醫事可謂雜談,載于另處以示同人。
唯此書順記旅途見聞,未曾正其虛實,必多有謬誤。
亦即作者坦言文中記錄隻求勾起讀者好奇心,便覺心滿意足,深知其中必有不少無稽奇談。
且不說其他地方之轶事,單就外濱一帶為例,即有如下記事: 奧州三馬屋(筆者注:三廄的古稱)位于松前渡海之津、津輕領地之外濱,乃日本東北盡頭。
古時源義經逃出高館(10)欲渡往蝦夷時來至此處,惜無渡海順風而逗留數日,此間急切難待,遂将所攜觀音像置于海底岩石之上祈求順風,忽而風向逆變,得以安然渡往對岸松前之地。
其觀音像今存此地寺院,是謂“義經祈風觀音”。
另岸邊有一巨岩,岩體并排三窟形似馬廄,是為源義經拴系坐騎之處,即地名三馬屋之由來。
橘南溪對上述記載毫無置疑。
此外,尚有如是記述: 奧州津輕外濱有一名曰平館之地,此地北方有岩石面海而突,是為石崎之鼻。
越過該處續向前行,有一深峽名曰朱谷,夾于群山峻嶺之間,潺潺細流涓淌入海。
此谷之土石皆為朱色,水色亦為朱紅,朝陽映濕石猶若燦爛花海,賞心悅目。
入海口之小石亦多為朱色。
傳聞此處海中之魚,魚體皆為通紅。
隻因山谷遍地朱紅,即言海中之魚及小石皆為朱,且不言有情無情,實乃匪夷所思。
書中之奇聞異談還不止這一段,尚且提到一尾名為“魚翁”之怪魚,栖身于北海之中,關于其懾人的記述如下: 體長竟達二三裡(11),無人曾睹該魚全貌。
偶浮于海面,望似浮現若幹大島,背鳍尾鳍隐隐可見。
魚翁吞噬二三十尋(12)長巨鲸,猶若鲸吞沙丁魚,故此魚一出,鲸群必東竄西逃。
另外,還有一則怪談: 逗留三廄之際,一夜,該戶近鄰老人皆來與祖父祖母相聚,衆人圍爐而坐,聊談山南海北故事。
且說此二三十年前,松前之巨大海嘯,令人懼怕膽寒,此際風平浪靜雨亦遠,隻覺天色陰沉,夜夜時時有發光之物東西橫過天穹,日漸增大。
及至四五日前,于白晝亦有各路神佛飛越天邊,有着衣戴冠禦馬者,有乘龍駕雲者,尚有鞭騎乘犀象之類神獸者,且有着雪白素衣,抑或穿紅戴綠者,滿天形體或大或小、異類異形之神佛,東西向飛越。
我等有幸日日出屋拜見如此不可思議之奇景。
如此四五日後,某日黃昏擡眼遠眺海面,隐隐可見白如雪山之物。
衆人奔走相告:“瞧啊!海上又有奇物出現!”雪山漸漸逼近,及至近處猶如撲越島山之勢,定睛卻見原是驚天巨濤!“是海嘯!快逃啊!”男女老少争相逃竄,須臾間海浪湧至,民房農田草木禽獸,盡皆卷入海底,海邊村落竟無一人生還。
衆人至此恍然:諸神于雲中飛行,實乃示警此一天災,促民速速離去。
橘南溪以平易的文體,記叙了如此殊罕又如夢境般的故事。
關于此地風光的具體樣貌,我認為還是不寫為妙,不如抄寫古人的遊記以飨讀者。
内容盡管荒誕無稽,然而宛如童話故事般的氛圍,亦不失另一種樂趣,因而摘錄了《東遊記》裡的兩三則記事。
順道再多介紹一則我覺得小說愛好者應該會覺得特别有意思的記載: 餘逗留奧州津輕外濱之際,當地官吏頻頻審問是否有丹後之人逗留。
餘問其何故,答曰津輕岩城山神甚為厭惡丹後之人。
倘有丹後之人潛入此地,當即風雲色變,雷雨大作,船舶無法出入,津輕領主甚為困愁。
餘四處賞玩之時,倘遇狂風連作,便有人責問是否有丹後人進入。
但凡天候欠佳,官吏當即嚴厲審訊,倘有丹後之人在此,須立即驅逐出境。
丹後之人一旦離開津輕界外,天候立即晴朗,風平浪靜。
不單當地習俗忌諱,官吏亦每每鄭重其事,實屬罕見。
青森、三馬屋以及外濱之道等港,最是厭惡丹後之人。
餘滿腹狐疑,詳問因何至此,答曰:當地岩城山為安壽公主出生之地,因而奉祀安壽公主為守護神。
皆因當年公主流落丹後之國時,曾遭三莊太夫苛刻虐待,以緻倘提及該地之人,岩城之神當即勃然大怒,呼風喚雨。
外濱之道九十餘裡之内居民,皆仰漁獵和船渡過日,最是祈盼風調雨順,為求天候晴好,當地人無不忌諱丹後之人。
此說甚至擴及鄰境,連松前南部等港口居民亦皆厭惡丹後之人,将其遣送出境。
人之怨念竟至如此之深! 這話實在說不通,丹後人可真受委屈了。
丹後國即為現在京都府的北部,那一帶的人要是現在來到津輕,就得倒大黴了。
安壽公主與廚子王(13)的故事,我們從小就從圖畫書看過,再加上森鷗外(14)的傑作《山椒大夫》,但凡喜歡小說的人,沒有不知道的。
不過,似乎并沒有太多人曉得,那個悲情又凄美故事裡的姊弟是津輕人,死後又被奉祀在岩木山。
其實,我認為這段傳說也有些啟人疑窦。
既然橘南溪可以未經查證,就寫下了諸如源義經來過津輕啦,海裡有身長三裡的大魚啦,石頭的顔色染紅了河水和魚鱗啦等等,這或許同樣屬于“未曾正其虛實”一類不負責任的記錄。
話說回來,安壽公主和廚子王是津輕人的說法,也曾出現在《和漢三才圖會》(15)裡面“岩城山權現”的條目當中。
由于《和漢三才圖會》是以漢文書寫,不大容易讀,不過那個詞條是這樣寫的: 相傳,昔有本國(津輕)領主岩城判官正氏,于永保元年(16)冬,進京之時因讒言遭谪西海。
本國有二子,姊名安壽、弟名津志王丸,與母同流浪,途經出羽(17)至越後直江浦雲雲。
起頭處似乎信心十足,到後來卻又不打自招了:“所謂岩城,與津輕的岩城山南北相隔八百裡,以此奉祀令人生疑。
”至于森鷗外在《山椒大夫》一文中,則是這樣寫的:“離開了岩代信夫郡之居所。
”也就是說,我覺得大家把“岩城”一詞,時而讀作“iwaki”,時而讀作“iwashiro”,然後加以穿鑿附會,最後就把那則傳說給套到津輕的岩木山上頭了。
不過,以前的津輕人堅信安壽公主和廚子王是津輕的孩子,并因太過痛恨與咒詛山椒大夫,以至于怪罪來到此地的丹後人是津輕天氣變壞的原因,這看在我們這些同情安壽公主和廚子王的人眼中,倒也算是大快人心。
有關外濱的古代傳說,暫且到此打住。
話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