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田
關燈
小
中
大
津輕半島的東海岸以前就被稱作外濱,船舶往來十分熱鬧。
從青森市搭乘巴士沿着東海岸北上,途經後潟、蓬田、蟹田、平館、一本木、今别等村鎮,就到達以源義經(1)的傳說而聞名的三廄村,這段車程大約是四個小時。
三廄村是巴士的終點。
再從三廄村沿着濱海小徑往北步行三個小時左右,方能抵達龍飛村。
顧名思義,到此已是陸路的盡頭,而這裡的海角便是名副其實的本州島最北端。
然而,此處最近成為國防要地,絕對不能寫出這地方的交通數據與其他具體事項。
總而言之,外濱這一帶保存了津輕地區最古老的曆史,而蟹田町是外濱最大的村鎮。
從青森市搭乘巴士經過後潟和蓬田,約莫需要一個半小時,抑或将近兩個小時才能到達蟹田,這裡是所謂外濱的中央地區。
蟹田居民将近一千戶,人口則是超過五千。
放眼外濱一帶,新近落成的蟹田警察局,可說是其中最為堂皇醒目的建築物了。
蟹田、蓬田、平館、一本木、今别、三廄,也就是外濱的所有村鎮都屬于這個警察局的管轄範圍。
依照弘前人竹内運平(2)所著《青森縣通史》(3)裡的記載,蟹田的靠海處曾經是鐵砂的産地,雖然現在已經絕礦了,但在慶長年間建造弘前城的時候,還用過由蟹田海濱的鐵砂冶煉而成的鐵材。
此外,在寬文(4)九年發生蝦夷暴亂(5)之際,甚至為了鎮壓而在蟹田海濱新造了五艘大船。
另外,在第四代藩主津輕信政在位的元祿(6)年間,這裡更被指定為津輕九浦(7)之一,并且派任町奉行官,主管木材出口事宜。
不過,這些全是我事後翻查數據才知道的,以往我隻曉得蟹田是著名的螃蟹産地,還有我中學時代唯一的朋友N君住在那裡。
我此次遊曆津輕想順道叨擾N君家,因此出發前就捎了信去,信裡頭大概是這樣寫的:“請别費心張羅,裝作不知道我要去就好。
千萬别來車站接我。
倒是蘋果酒,還有螃蟹,這兩樣就麻煩你了。
”雖然我告誡自己此行隻能粗茶淡飯,可唯獨螃蟹是例外。
因為我特别愛吃螃蟹。
說不上來什麼理由,總之就是特别喜歡。
我愛吃的全是些螃蟹、蝦子、蝦蛄這一類沒有任何營養的食物。
另外就是,酒。
我本該是對飲食恬淡寡欲的真理與愛情的使徒,可話題一旦轉到這個上頭,我那與生俱來的貪吃本性便全然暴露無遺。
到了蟹田的N君家,迎接我的是在一張紅色貓腳大矮桌上堆得像座小山的螃蟹。
“一定要喝蘋果酒嗎?清酒和啤酒都不行嗎?”N君難以啟齒地問道。
怎麼不行呢?那肯定比蘋果酒好嘛!不過,已經是“大人”的我明白清酒和啤酒價格昂貴,所以才在信上客氣地寫了蘋果酒。
因為我聽說津輕近年來盛産蘋果酒,好比甲州(8)盛産的是葡萄酒一樣。
“當然都可以喽!”我露出了五味雜陳的微笑。
N君立刻如釋重負:“哎,你這樣說我就放心了。
我實在不喜歡喝蘋果酒。
老實說,我老婆看了你寄來的信,她說想必太宰在東京喝膩了清酒和啤酒,這回想喝故鄉風味的蘋果酒,所以才在信裡特别叮囑,那就請他喝蘋果酒吧!我告訴她沒那回事!那小子根本不可能喝膩了啤酒和清酒,他肯定是跟我這個老兄弟客套啦!” “不過,夫人說得也不算不對。
” “聽聽你說的!算了,不提了!先來清酒,還是啤酒?” “啤酒還是擺到後頭喝吧!”我也不客氣地觍起臉來了。
“我跟你一樣。
喂,清酒啊!不夠燙也不打緊,現在就拿過來!” 何處難忘酒,天涯話舊情。
青雲俱不達,白發遞相驚。
二十年前别,三千裡外行。
此時無一盞,何以叙平生。
(9)(白居易) 我上中學時從不去别人家玩,不曉得為什麼唯獨常到同班同學的N君住的地方。
N君當時寄宿在寺町一家大酒鋪的二樓,我們每天早上都相約一起上學,到了放學回家,又一起沿着海邊抄近路晃悠閑逛。
即便下起雨來,我們也不撒腿狂奔,哪怕被淋成了落湯雞也毫不在乎,照樣優哉遊哉地慢慢踱行。
回想起來,我們兩個都是不拘小節也沒有心機的孩子,或許這就是兩人友誼甚笃的關鍵所在。
我們曾在寺院前的廣場上跑步、打網球,還在星期天帶着飯盒到附近的山裡遊玩。
在我早期的小說《回憶》中出現的“朋友”這個角色,描寫的多半都是這位N君的事。
N君中學畢業後就去了東京,記得他當時在某家雜志社工作。
我比N君晚了兩三年到東京上大學,從那時候起,我們又開始碰面了。
N君當時在池袋寄宿,我則住在高田馬場,可我們幾乎天天見面一塊兒玩,隻是這回玩的已經不是網球和跑步了。
N君後來辭掉雜志社的工作,進了保險公司,就是因為那不拘小節的個性,跟我一樣老是受騙,隻得換工作。
每一次遭受欺騙以後,我就會變得更加陰沉而退怯;可N君卻相反,無論上當多少次,隻會變得愈發從容和開朗。
N君的率直令人佩服,可以說是個奇特的男人。
就連我這個狗嘴吐不出象牙的玩伴,同樣深深折服于N君的直爽,這種優點想必是他祖上的遺風。
N君讀中學時曾來過我金木町的家裡玩,到了東京之後,他也常去我那個住戶冢的小哥哥家坐坐,更在我這個哥哥二十七歲過世時,特意請假前來幫忙,我的至親都非常感激他。
後來,N君不得不回鄉繼承老家的碾米廠。
可即使在接下家業之後,他那具有特殊吸引力的人望依然深受鎮上年輕人的信賴,因此在兩三年前選上了蟹田的町議員,還兼任青年團的分團長、某某協會的幹事等各種社會服務工作,現在已經成為蟹田町不可或缺的一号人物。
那天晚上,有兩三個亦是當地頭面人物的年輕人,相偕來到N君家喝酒。
看來,N君确實頗受歡迎,俨然是當地的大紅人。
芭蕉俳聖(10)傳世的雲遊戒律(11)當中有一條:“不可貪杯豪飲,縱令赴宴應酬難以推辭,仍須止于微醺,嚴禁大醉生亂。
”然而,那部《論語》中也有一句是“唯酒無量,不及亂”(12),依我的理解,意思是:喝多少酒都無妨,隻要避免酒後失态。
所以我甘冒不韪,并未遵從芭蕉俳聖的戒律。
這下恰好順理成章,因為隻要不至于爛醉失态就可以了。
我的酒量應當比松尾芭蕉強上幾倍,況且也不是那種在别人家做客,還會喝到爛醉如泥的蠢蛋。
正所謂“此時無一盞,何以叙平生”(13)。
于是,我開始盡情地酒到杯幹。
此外,芭蕉俳聖的雲遊戒律裡頭好像還有一條:“除吟作俳諧(14),嚴禁雜談,倘論及雜談,不若閉目養神。
”這道戒律我也沒能遵守。
在我們凡夫俗子的眼裡,我懷疑芭蕉俳聖的雲遊根本是為了宣傳自己的門派而到外地出差的。
他每到一處就舉辦俳宴,簡直像是為了設立芭蕉門派的分部才巡遊的。
假如是一位門徒如雲的俳諧講師,想規定弟子隻能談俳論諧,若是聊起閑話不如去打盹雲雲,自然悉聽尊便;可我的旅行既不想建立什麼太宰門派分部,N君也不是為了聽我的文學講座才設宴款待的,更何況那天晚上來N君家做客的頭面人物,也僅是因為我與N君為多年好友而同樣當我是朋友看待,所以才來同席作陪敬酒,如果我還正經八百地把文學的本質翻來倒去講個不停,一聽他們聊起閑事便倚在壁龛的柱子上打起盹兒來,恐怕也不是什麼像樣的舉措。
我那天晚上關于文學的事一個字也沒提,甚至沒用東京腔,而是刻意用純正的津輕腔說話,話題也全圍繞着日常瑣事和世俗雜談打轉。
那個晚上的我,是以津輕津島家的“叔父糟”身份和他們把酒言歡的(津島修治是我出生時登記的戶籍名字,“叔父糟”是本地對家中男丁老三、老四的特殊昵稱),而且我那股認真勁兒,肯定會讓某個同席喝酒的人暗自嘀咕:用不着這般費心吧。
我心底其實隐約有個想法,希望能通過這趟旅程,讓我重拾那個津島“叔父糟”的身份。
這個盼望來自于我當都市人時感到了不安,因而渴望能重新回到那個當津輕人的我。
換句話說,我為了弄清楚到底津輕人的本質是什麼,這才踏上了這趟旅途;我為了探求何謂純正的津輕人,以作為我人生的榜樣,而來到了津輕。
然後,我不費吹灰之力便發現那樣的人随處可見。
我的意思并不是說某個人有哪些值得效法之處。
區區一介乞丐裝束的貧窮旅人,沒有資格做出那種狂妄自大的評判。
再沒有比那更失禮的事了。
我更不是從每個人的言行舉止,或者由對我的款待當中發現
從青森市搭乘巴士沿着東海岸北上,途經後潟、蓬田、蟹田、平館、一本木、今别等村鎮,就到達以源義經(1)的傳說而聞名的三廄村,這段車程大約是四個小時。
三廄村是巴士的終點。
再從三廄村沿着濱海小徑往北步行三個小時左右,方能抵達龍飛村。
顧名思義,到此已是陸路的盡頭,而這裡的海角便是名副其實的本州島最北端。
然而,此處最近成為國防要地,絕對不能寫出這地方的交通數據與其他具體事項。
總而言之,外濱這一帶保存了津輕地區最古老的曆史,而蟹田町是外濱最大的村鎮。
從青森市搭乘巴士經過後潟和蓬田,約莫需要一個半小時,抑或将近兩個小時才能到達蟹田,這裡是所謂外濱的中央地區。
蟹田居民将近一千戶,人口則是超過五千。
放眼外濱一帶,新近落成的蟹田警察局,可說是其中最為堂皇醒目的建築物了。
蟹田、蓬田、平館、一本木、今别、三廄,也就是外濱的所有村鎮都屬于這個警察局的管轄範圍。
依照弘前人竹内運平(2)所著《青森縣通史》(3)裡的記載,蟹田的靠海處曾經是鐵砂的産地,雖然現在已經絕礦了,但在慶長年間建造弘前城的時候,還用過由蟹田海濱的鐵砂冶煉而成的鐵材。
此外,在寬文(4)九年發生蝦夷暴亂(5)之際,甚至為了鎮壓而在蟹田海濱新造了五艘大船。
另外,在第四代藩主津輕信政在位的元祿(6)年間,這裡更被指定為津輕九浦(7)之一,并且派任町奉行官,主管木材出口事宜。
不過,這些全是我事後翻查數據才知道的,以往我隻曉得蟹田是著名的螃蟹産地,還有我中學時代唯一的朋友N君住在那裡。
我此次遊曆津輕想順道叨擾N君家,因此出發前就捎了信去,信裡頭大概是這樣寫的:“請别費心張羅,裝作不知道我要去就好。
千萬别來車站接我。
倒是蘋果酒,還有螃蟹,這兩樣就麻煩你了。
”雖然我告誡自己此行隻能粗茶淡飯,可唯獨螃蟹是例外。
因為我特别愛吃螃蟹。
說不上來什麼理由,總之就是特别喜歡。
我愛吃的全是些螃蟹、蝦子、蝦蛄這一類沒有任何營養的食物。
另外就是,酒。
我本該是對飲食恬淡寡欲的真理與愛情的使徒,可話題一旦轉到這個上頭,我那與生俱來的貪吃本性便全然暴露無遺。
到了蟹田的N君家,迎接我的是在一張紅色貓腳大矮桌上堆得像座小山的螃蟹。
“一定要喝蘋果酒嗎?清酒和啤酒都不行嗎?”N君難以啟齒地問道。
怎麼不行呢?那肯定比蘋果酒好嘛!不過,已經是“大人”的我明白清酒和啤酒價格昂貴,所以才在信上客氣地寫了蘋果酒。
因為我聽說津輕近年來盛産蘋果酒,好比甲州(8)盛産的是葡萄酒一樣。
“當然都可以喽!”我露出了五味雜陳的微笑。
N君立刻如釋重負:“哎,你這樣說我就放心了。
我實在不喜歡喝蘋果酒。
老實說,我老婆看了你寄來的信,她說想必太宰在東京喝膩了清酒和啤酒,這回想喝故鄉風味的蘋果酒,所以才在信裡特别叮囑,那就請他喝蘋果酒吧!我告訴她沒那回事!那小子根本不可能喝膩了啤酒和清酒,他肯定是跟我這個老兄弟客套啦!” “不過,夫人說得也不算不對。
” “聽聽你說的!算了,不提了!先來清酒,還是啤酒?” “啤酒還是擺到後頭喝吧!”我也不客氣地觍起臉來了。
“我跟你一樣。
喂,清酒啊!不夠燙也不打緊,現在就拿過來!” 何處難忘酒,天涯話舊情。
青雲俱不達,白發遞相驚。
二十年前别,三千裡外行。
此時無一盞,何以叙平生。
(9)(白居易) 我上中學時從不去别人家玩,不曉得為什麼唯獨常到同班同學的N君住的地方。
N君當時寄宿在寺町一家大酒鋪的二樓,我們每天早上都相約一起上學,到了放學回家,又一起沿着海邊抄近路晃悠閑逛。
即便下起雨來,我們也不撒腿狂奔,哪怕被淋成了落湯雞也毫不在乎,照樣優哉遊哉地慢慢踱行。
回想起來,我們兩個都是不拘小節也沒有心機的孩子,或許這就是兩人友誼甚笃的關鍵所在。
我們曾在寺院前的廣場上跑步、打網球,還在星期天帶着飯盒到附近的山裡遊玩。
在我早期的小說《回憶》中出現的“朋友”這個角色,描寫的多半都是這位N君的事。
N君中學畢業後就去了東京,記得他當時在某家雜志社工作。
我比N君晚了兩三年到東京上大學,從那時候起,我們又開始碰面了。
N君當時在池袋寄宿,我則住在高田馬場,可我們幾乎天天見面一塊兒玩,隻是這回玩的已經不是網球和跑步了。
N君後來辭掉雜志社的工作,進了保險公司,就是因為那不拘小節的個性,跟我一樣老是受騙,隻得換工作。
每一次遭受欺騙以後,我就會變得更加陰沉而退怯;可N君卻相反,無論上當多少次,隻會變得愈發從容和開朗。
N君的率直令人佩服,可以說是個奇特的男人。
就連我這個狗嘴吐不出象牙的玩伴,同樣深深折服于N君的直爽,這種優點想必是他祖上的遺風。
N君讀中學時曾來過我金木町的家裡玩,到了東京之後,他也常去我那個住戶冢的小哥哥家坐坐,更在我這個哥哥二十七歲過世時,特意請假前來幫忙,我的至親都非常感激他。
後來,N君不得不回鄉繼承老家的碾米廠。
可即使在接下家業之後,他那具有特殊吸引力的人望依然深受鎮上年輕人的信賴,因此在兩三年前選上了蟹田的町議員,還兼任青年團的分團長、某某協會的幹事等各種社會服務工作,現在已經成為蟹田町不可或缺的一号人物。
那天晚上,有兩三個亦是當地頭面人物的年輕人,相偕來到N君家喝酒。
看來,N君确實頗受歡迎,俨然是當地的大紅人。
芭蕉俳聖(10)傳世的雲遊戒律(11)當中有一條:“不可貪杯豪飲,縱令赴宴應酬難以推辭,仍須止于微醺,嚴禁大醉生亂。
”然而,那部《論語》中也有一句是“唯酒無量,不及亂”(12),依我的理解,意思是:喝多少酒都無妨,隻要避免酒後失态。
所以我甘冒不韪,并未遵從芭蕉俳聖的戒律。
這下恰好順理成章,因為隻要不至于爛醉失态就可以了。
我的酒量應當比松尾芭蕉強上幾倍,況且也不是那種在别人家做客,還會喝到爛醉如泥的蠢蛋。
正所謂“此時無一盞,何以叙平生”(13)。
于是,我開始盡情地酒到杯幹。
此外,芭蕉俳聖的雲遊戒律裡頭好像還有一條:“除吟作俳諧(14),嚴禁雜談,倘論及雜談,不若閉目養神。
”這道戒律我也沒能遵守。
在我們凡夫俗子的眼裡,我懷疑芭蕉俳聖的雲遊根本是為了宣傳自己的門派而到外地出差的。
他每到一處就舉辦俳宴,簡直像是為了設立芭蕉門派的分部才巡遊的。
假如是一位門徒如雲的俳諧講師,想規定弟子隻能談俳論諧,若是聊起閑話不如去打盹雲雲,自然悉聽尊便;可我的旅行既不想建立什麼太宰門派分部,N君也不是為了聽我的文學講座才設宴款待的,更何況那天晚上來N君家做客的頭面人物,也僅是因為我與N君為多年好友而同樣當我是朋友看待,所以才來同席作陪敬酒,如果我還正經八百地把文學的本質翻來倒去講個不停,一聽他們聊起閑事便倚在壁龛的柱子上打起盹兒來,恐怕也不是什麼像樣的舉措。
我那天晚上關于文學的事一個字也沒提,甚至沒用東京腔,而是刻意用純正的津輕腔說話,話題也全圍繞着日常瑣事和世俗雜談打轉。
那個晚上的我,是以津輕津島家的“叔父糟”身份和他們把酒言歡的(津島修治是我出生時登記的戶籍名字,“叔父糟”是本地對家中男丁老三、老四的特殊昵稱),而且我那股認真勁兒,肯定會讓某個同席喝酒的人暗自嘀咕:用不着這般費心吧。
我心底其實隐約有個想法,希望能通過這趟旅程,讓我重拾那個津島“叔父糟”的身份。
這個盼望來自于我當都市人時感到了不安,因而渴望能重新回到那個當津輕人的我。
換句話說,我為了弄清楚到底津輕人的本質是什麼,這才踏上了這趟旅途;我為了探求何謂純正的津輕人,以作為我人生的榜樣,而來到了津輕。
然後,我不費吹灰之力便發現那樣的人随處可見。
我的意思并不是說某個人有哪些值得效法之處。
區區一介乞丐裝束的貧窮旅人,沒有資格做出那種狂妄自大的評判。
再沒有比那更失禮的事了。
我更不是從每個人的言行舉止,或者由對我的款待當中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