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關燈
小
中
大
某年春天,我首度到本州島北端的津輕半島遊曆了一趟。
那段三星期左右的旅行,堪可在我三十幾年的人生中記上一筆。
津輕是我生長的故鄉。
在那二十年的歲月裡,我隻去過金木、五所川原、青森、弘前、淺蟲、大鳄這幾座城鎮,其他的村鎮一概毫無所聞。
我出生的金木町坐落于津輕平原的正中央,居民有五六千人。
這座城鎮雖沒有值得一提的特色,卻難掩一股想跟上摩登都市的作态氣息。
說好聽點,這座城鎮好比清水一般恬淡;講難聽點,便是膚淺又愛慕虛榮了。
由這裡南下十二公裡左右,在岩木川的河畔有一座名為五所川原的市鎮,那裡是這一帶物産的集散地,聽說居民超過一萬人。
除了青森和弘前那兩座大城以外,這周遭就沒有其他城鎮的人口破萬了。
說好聽的,那裡充滿了蓬勃的活力;可倒過來講,則是嘈雜鬧騰。
偌小的市鎮,不但嗅不到農村的悠然恬靜,反而早已悄悄滲入了都市特有的那股令人膽寒的孤寂。
打個連我自己都覺得難為情的誇大譬喻,拿東京來說吧,若說金木是小石川,那麼五所川原就相當于淺草。
我姨母就住在那裡。
小時候,比起親生母親,我更喜歡膩着這位姨母,因此時常來五所川原的姨母家玩。
可以說在我進中學以前,除了五所川原和金木町之外,根本沒去過津輕的其他城鎮。
直到幾年後,當我前往青森市參加中學的入學考試時,那段區區三四個小時的路程,簡直是一趟非比尋常的遠征之旅。
我甚至把當時滿腔的雀躍興奮,添油加醋地寫成了小說。
(1)文中的記叙并非盡如事實,而是充滿既哀傷又逗趣的虛構,不過大緻就是我當下的感受。
在此節錄一段如下: 從村裡的小學畢業後,這個少年先搭馬車再換火車,一路颠簸地來到了四十公裡外縣廳所在地的小城市考中學。
那一天,少年穿着的服裝委實古怪而教人同情。
那一身前所未見、散發着孤寂氛圍的罕見服飾,是他經年累月巧思的結晶。
他特别中意一件白色的法蘭絨襯衫,當時自然也穿在了身上,而且這天的襯衫還帶着猶如蝴蝶翅膀的大領子,并像穿夏季的開襟衫時外翻蓋住西服外套的領子那般,将大領子拉出和服的領口外面披着,看起來倒有點像小孩子的圍兜。
然而,那副裝扮看在可悲又緊張的少年眼裡,隻怕宛如一位如假包換的貴公子。
他下身穿着一件久留米(2)藏青底帶白條紋的短裙褲(3),再套上長襪和亮锃锃的黑色系帶高筒靴,最後還披上了鬥篷。
由于父親已經過世,母親又疾病染身,因而少年的日常生活都由溫柔的兄嫂悉心照料。
少年央求手巧的兄嫂想法子把襯衫的領子放大,兄嫂笑了他,少年着實動了怒,對于沒人能了解自己的美學深感委屈,險些掉下淚來。
“潇灑與典雅”,這兩個詞語涵蓋了少年所有的美學……不不不,就連他的整個生命與人生目的,也盡皆涵括在内。
他披挂鬥篷時故意不系扣子,讓鬥篷顫巍巍地眼看着就要從偌小的肩頭滑落下來,他認定這就叫摩登。
真不知道他究竟打哪裡學來這麼些花招呢。
或許這種摩登的思維乃是出于本能,即便沒有榜樣可供學習,亦能靠自己發想而得吧。
少年自出生以來,這幾乎是頭一遭踏進較為像樣的城市,他因而在裝扮上使出了渾身解數。
少年由于過于興奮,一到達這處坐落于本州島北端的小城市,霎時連開口講話都變了個人似的,用了早前從少年雜志上學到的東京腔。
但是,當他在旅舍安頓下來,聽到女侍說話後赫然發現,這裡說的仍是與他家鄉完全相同的津輕腔,少年頓時感到有些失落。
畢竟故鄉與這座小城市,僅僅相隔不到四十公裡罷了。
文中提到那座海邊的小城市,便是青森市。
說來,那是三百二十年前的事了。
寬永元年(4),外濱(5)的町奉行官(6)開始經營此地,力圖将此地打造成津輕第一海港,據說當時這裡已有上千戶人家。
後來,此地又與近江、越前、越後、加賀、能登、若狹(7)等地有了頻繁的海運往來,這才逐漸發達起來,成為外濱最為繁盛的港口;又過了數百年,依據明治四年(8)頒布的《廢藩置縣令》(9),青森縣于焉誕生,并且成為縣廳的所在地,守衛着本州島最北邊的門戶,更不消提這裡和北海道函館市之間的鐵路渡輪(10)早已聞名遐迩。
如今,青森縣的戶數似乎已經超過了兩萬,而人口數也超過了十萬。
然而,看在遊客的眼裡,那些特色并不足以讓旅人對此地抱有好感,原因在于這裡的房舍遭逢多次火厄,市景已變得十分破陋。
如此景象雖非此地所願,但問題是旅人來到這裡,實在遍尋不着哪個地方稱得上是市中心。
灰撲撲又煞風景的屋子一間挨着一間,絲毫引不起遊客想上前一窺堂奧的欲望,隻會讓人心浮氣躁,急匆匆地穿過這座城市。
然而,我卻在這樣的青森市住了整整四年。
不單如此,在我的人生當中,這四年可說是格外重要的時期。
有關我彼時的生活樣貌,已在我初期的小說《回憶》中做了詳盡的描繪: 盡管成績并不理想,我在那年春天仍然考上了中學。
我穿着簇新的裙褲、黑色的襪子和系帶高筒靴,放棄了此前的毛毯,将厚毛料的鬥篷潇灑地不系上扣子,就這麼來到了這座海邊的小城市。
我在一位遠親家開的和服店裡卸下了行囊,從此在這一戶挂着破舊店簾的屋子裡,住了一段很長的日子。
我的個性很容易得意忘形,在進了中學以後,就連去公共澡堂,我也總得戴上校服帽,穿上裙褲。
當我這副模樣映在街邊的窗玻璃上時,我還會笑着向自己的鏡影輕輕地點頭緻意。
即便如此,學校卻沒有絲毫樂趣可言。
塗上白色油漆的校舍位于市區的邊緣,緊鄰後方有個面向海峽的廣闊公園,連在上課的時候,也能聽見海浪和松濤嘩嘩作響。
寬敞的走廊、挑高的教室天花闆,在在使我感到十分惬意,唯一的遺憾就是這裡的教師們對我施以粗暴的虐待。
從開學典禮的那一天起,我就被某位體操教師揍了。
他說我氣焰嚣張,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子。
這位教師在入學考試時恰是我的面試官,當時他曾語帶同情地對我說:“你沒了父親,想必也沒法好好讀書吧。
”聽得我難過地低伏着臉。
正因為如此,他的施暴愈發刺傷了我的心靈。
其後,我陸續遭受了多位教師的毆打,他們以我嬉皮笑臉、打呵欠等種種理由,對我施以體罰。
甚至還告訴我,我在上課時打呵欠的聲音之大,已經成了教師辦公室裡衆所皆知的趣聞了。
我實在難以想象教師在辦公室裡居然會談論如此莫名其妙的事。
有個和我來自同一座城鎮的同學,某天把我叫到校園一座沙岡後面,給了我幾句忠告:“你的态度看起來确實有些趾高氣揚,若再那樣繼續挨揍,肯定要留級的。
”我聽了一時語塞。
當天放學後,我獨自沿着海岸急急回家。
浪花一陣陣漫過我的靴底,我邊走邊歎氣。
當我用西服袖口抹去額上的汗水時,一張大得吓人的灰色船帆,就這麼搖搖擺擺地從我眼前駛過。
這所中學現今仍一如既往地位于青森市的東側,而那座廣闊的公園便是合浦公園。
這座公園緊鄰着學校,說是學校的後院亦不為過。
除非遇上暴風雪大作的冬日,我每天上下學總是抄近路走,穿過這座公園沿着海岸步行。
鮮少有學生走這條路。
于我而言,走這條近路格外神清氣爽,尤其初夏的早晨更是如此。
此外,我寄宿的那家和服店,便是寺町的豐田家。
這家在青森市首屈一指的老鋪已經傳承了将近二十代。
豐田伯父已于幾年前過世,他對我比親生孩子還要疼愛,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這兩三年來,我曾去過青森兩三趟,每回必定為這位伯父上墳,也總是住在豐田家,這已經是慣例了。
在升上三年級的某個春日清晨,我在上學途中倚着朱漆木橋的圓欄杆,發怔了好一會兒。
橋下那條和東京隅田川同樣寬廣的大河緩緩地流着。
我從來不曾像這樣走神。
我老是覺得背後有人在窺看自己,所以随時随地總要擺出某種樣态。
就連我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仿佛都逐一标上了注解,比方:他在困惑地望着手掌,他在撓着耳背喃喃自語……因此對我而言,根本不可能出現“忽然間”抑或“不知不覺地”之類的舉動。
我
那段三星期左右的旅行,堪可在我三十幾年的人生中記上一筆。
津輕是我生長的故鄉。
在那二十年的歲月裡,我隻去過金木、五所川原、青森、弘前、淺蟲、大鳄這幾座城鎮,其他的村鎮一概毫無所聞。
我出生的金木町坐落于津輕平原的正中央,居民有五六千人。
這座城鎮雖沒有值得一提的特色,卻難掩一股想跟上摩登都市的作态氣息。
說好聽點,這座城鎮好比清水一般恬淡;講難聽點,便是膚淺又愛慕虛榮了。
由這裡南下十二公裡左右,在岩木川的河畔有一座名為五所川原的市鎮,那裡是這一帶物産的集散地,聽說居民超過一萬人。
除了青森和弘前那兩座大城以外,這周遭就沒有其他城鎮的人口破萬了。
說好聽的,那裡充滿了蓬勃的活力;可倒過來講,則是嘈雜鬧騰。
偌小的市鎮,不但嗅不到農村的悠然恬靜,反而早已悄悄滲入了都市特有的那股令人膽寒的孤寂。
打個連我自己都覺得難為情的誇大譬喻,拿東京來說吧,若說金木是小石川,那麼五所川原就相當于淺草。
我姨母就住在那裡。
小時候,比起親生母親,我更喜歡膩着這位姨母,因此時常來五所川原的姨母家玩。
可以說在我進中學以前,除了五所川原和金木町之外,根本沒去過津輕的其他城鎮。
直到幾年後,當我前往青森市參加中學的入學考試時,那段區區三四個小時的路程,簡直是一趟非比尋常的遠征之旅。
我甚至把當時滿腔的雀躍興奮,添油加醋地寫成了小說。
(1)文中的記叙并非盡如事實,而是充滿既哀傷又逗趣的虛構,不過大緻就是我當下的感受。
在此節錄一段如下: 從村裡的小學畢業後,這個少年先搭馬車再換火車,一路颠簸地來到了四十公裡外縣廳所在地的小城市考中學。
那一天,少年穿着的服裝委實古怪而教人同情。
那一身前所未見、散發着孤寂氛圍的罕見服飾,是他經年累月巧思的結晶。
他特别中意一件白色的法蘭絨襯衫,當時自然也穿在了身上,而且這天的襯衫還帶着猶如蝴蝶翅膀的大領子,并像穿夏季的開襟衫時外翻蓋住西服外套的領子那般,将大領子拉出和服的領口外面披着,看起來倒有點像小孩子的圍兜。
然而,那副裝扮看在可悲又緊張的少年眼裡,隻怕宛如一位如假包換的貴公子。
他下身穿着一件久留米(2)藏青底帶白條紋的短裙褲(3),再套上長襪和亮锃锃的黑色系帶高筒靴,最後還披上了鬥篷。
由于父親已經過世,母親又疾病染身,因而少年的日常生活都由溫柔的兄嫂悉心照料。
少年央求手巧的兄嫂想法子把襯衫的領子放大,兄嫂笑了他,少年着實動了怒,對于沒人能了解自己的美學深感委屈,險些掉下淚來。
“潇灑與典雅”,這兩個詞語涵蓋了少年所有的美學……不不不,就連他的整個生命與人生目的,也盡皆涵括在内。
他披挂鬥篷時故意不系扣子,讓鬥篷顫巍巍地眼看着就要從偌小的肩頭滑落下來,他認定這就叫摩登。
真不知道他究竟打哪裡學來這麼些花招呢。
或許這種摩登的思維乃是出于本能,即便沒有榜樣可供學習,亦能靠自己發想而得吧。
少年自出生以來,這幾乎是頭一遭踏進較為像樣的城市,他因而在裝扮上使出了渾身解數。
少年由于過于興奮,一到達這處坐落于本州島北端的小城市,霎時連開口講話都變了個人似的,用了早前從少年雜志上學到的東京腔。
但是,當他在旅舍安頓下來,聽到女侍說話後赫然發現,這裡說的仍是與他家鄉完全相同的津輕腔,少年頓時感到有些失落。
畢竟故鄉與這座小城市,僅僅相隔不到四十公裡罷了。
文中提到那座海邊的小城市,便是青森市。
說來,那是三百二十年前的事了。
寬永元年(4),外濱(5)的町奉行官(6)開始經營此地,力圖将此地打造成津輕第一海港,據說當時這裡已有上千戶人家。
後來,此地又與近江、越前、越後、加賀、能登、若狹(7)等地有了頻繁的海運往來,這才逐漸發達起來,成為外濱最為繁盛的港口;又過了數百年,依據明治四年(8)頒布的《廢藩置縣令》(9),青森縣于焉誕生,并且成為縣廳的所在地,守衛着本州島最北邊的門戶,更不消提這裡和北海道函館市之間的鐵路渡輪(10)早已聞名遐迩。
如今,青森縣的戶數似乎已經超過了兩萬,而人口數也超過了十萬。
然而,看在遊客的眼裡,那些特色并不足以讓旅人對此地抱有好感,原因在于這裡的房舍遭逢多次火厄,市景已變得十分破陋。
如此景象雖非此地所願,但問題是旅人來到這裡,實在遍尋不着哪個地方稱得上是市中心。
灰撲撲又煞風景的屋子一間挨着一間,絲毫引不起遊客想上前一窺堂奧的欲望,隻會讓人心浮氣躁,急匆匆地穿過這座城市。
然而,我卻在這樣的青森市住了整整四年。
不單如此,在我的人生當中,這四年可說是格外重要的時期。
有關我彼時的生活樣貌,已在我初期的小說《回憶》中做了詳盡的描繪: 盡管成績并不理想,我在那年春天仍然考上了中學。
我穿着簇新的裙褲、黑色的襪子和系帶高筒靴,放棄了此前的毛毯,将厚毛料的鬥篷潇灑地不系上扣子,就這麼來到了這座海邊的小城市。
我在一位遠親家開的和服店裡卸下了行囊,從此在這一戶挂着破舊店簾的屋子裡,住了一段很長的日子。
我的個性很容易得意忘形,在進了中學以後,就連去公共澡堂,我也總得戴上校服帽,穿上裙褲。
當我這副模樣映在街邊的窗玻璃上時,我還會笑着向自己的鏡影輕輕地點頭緻意。
即便如此,學校卻沒有絲毫樂趣可言。
塗上白色油漆的校舍位于市區的邊緣,緊鄰後方有個面向海峽的廣闊公園,連在上課的時候,也能聽見海浪和松濤嘩嘩作響。
寬敞的走廊、挑高的教室天花闆,在在使我感到十分惬意,唯一的遺憾就是這裡的教師們對我施以粗暴的虐待。
從開學典禮的那一天起,我就被某位體操教師揍了。
他說我氣焰嚣張,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子。
這位教師在入學考試時恰是我的面試官,當時他曾語帶同情地對我說:“你沒了父親,想必也沒法好好讀書吧。
”聽得我難過地低伏着臉。
正因為如此,他的施暴愈發刺傷了我的心靈。
其後,我陸續遭受了多位教師的毆打,他們以我嬉皮笑臉、打呵欠等種種理由,對我施以體罰。
甚至還告訴我,我在上課時打呵欠的聲音之大,已經成了教師辦公室裡衆所皆知的趣聞了。
我實在難以想象教師在辦公室裡居然會談論如此莫名其妙的事。
有個和我來自同一座城鎮的同學,某天把我叫到校園一座沙岡後面,給了我幾句忠告:“你的态度看起來确實有些趾高氣揚,若再那樣繼續挨揍,肯定要留級的。
”我聽了一時語塞。
當天放學後,我獨自沿着海岸急急回家。
浪花一陣陣漫過我的靴底,我邊走邊歎氣。
當我用西服袖口抹去額上的汗水時,一張大得吓人的灰色船帆,就這麼搖搖擺擺地從我眼前駛過。
這所中學現今仍一如既往地位于青森市的東側,而那座廣闊的公園便是合浦公園。
這座公園緊鄰着學校,說是學校的後院亦不為過。
除非遇上暴風雪大作的冬日,我每天上下學總是抄近路走,穿過這座公園沿着海岸步行。
鮮少有學生走這條路。
于我而言,走這條近路格外神清氣爽,尤其初夏的早晨更是如此。
此外,我寄宿的那家和服店,便是寺町的豐田家。
這家在青森市首屈一指的老鋪已經傳承了将近二十代。
豐田伯父已于幾年前過世,他對我比親生孩子還要疼愛,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這兩三年來,我曾去過青森兩三趟,每回必定為這位伯父上墳,也總是住在豐田家,這已經是慣例了。
在升上三年級的某個春日清晨,我在上學途中倚着朱漆木橋的圓欄杆,發怔了好一會兒。
橋下那條和東京隅田川同樣寬廣的大河緩緩地流着。
我從來不曾像這樣走神。
我老是覺得背後有人在窺看自己,所以随時随地總要擺出某種樣态。
就連我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仿佛都逐一标上了注解,比方:他在困惑地望着手掌,他在撓着耳背喃喃自語……因此對我而言,根本不可能出現“忽然間”抑或“不知不覺地”之類的舉動。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