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輕平原
關燈
小
中
大
“這樣嗎?”我頗為贊同地點點頭,“我知道的,隻有昨天從火車上看到津輕平原的印象而已。
那叫馬耕嗎?就是讓馬拉犁翻土的粗重活兒,現在好像很多田地都改用牛來做了吧?記得我們小時候,不光是耕田用馬,就連拉闆車也全都是用馬,幾乎沒見過用牛的。
我頭一回到東京時,看到牛拉闆車還覺得奇怪哩!” “想必那時一定很驚訝吧。
現在馬的數量大幅減少,大都被征去打仗了。
還有,可能與養牛比較不費事也有關系。
不過,從幹活的效率來看,牛卻隻有馬的一半……不對,說不定差多了哦。
” “說到打仗,你已經……” “我嗎?我已經接過兩次征兵單,可兩次都半途就遣返了……”年輕的侄女婿那健康又爽朗的笑容看了真舒服,“我希望下次千萬别再被遣返了。
”他語氣自然地随口回答。
“本地有沒有那種深藏不露、讓人由衷佩服的大人物呢?” “有嗎?我不大清楚。
不過,有些人非常熱衷研究農事,說不定真能從中找到哦。
” “應該是吧!”我深有同感,“像我這種人也一樣不懂得講理論,隻是悶着頭一心一意熱愛文學,可也難免有點無聊的虛榮,結果擺脫不了賣弄。
話說回來,那些熱衷研究農事的人,如果被貼上了專家的标簽,會不會從此忘乎所以了呢?” “對,就是這樣!報社隻管炒作新聞,還把人家拉出去做演講什麼的,把一個好端端熱衷研究的農夫弄成了四不像。
一旦出了名,那人就算是完蛋了。
” “你說得一點不錯!”我再度深有同感,“男人真可悲,就是抵擋不了名氣的誘惑。
說到底,新聞報道這種東西其實是美國資本家發明的,隻是湊合着用的而已。
那根本是毒藥嘛!因為人一旦出了名,多半就失去鬥志了。
”我借題發揮,一吐自身長久以來的郁悶。
說真格的,我雖滿肚子牢騷,其實還是暗自期待能夠闖出一番名号。
關于這點,還真的時刻提醒自己别走岔了路子。
午後,我撐着傘,一個人來到雨中的庭院散步。
放眼望去,一草一木依然如昔,我感受到大哥維持古宅樣貌的勞力與費心。
來到池畔駐足,忽地傳來輕輕的一聲“撲通”,我定睛一瞧,原來是青蛙跳進池裡了。
這庸俗的聲響還真無趣。
然而一瞬間,我豁然懂了芭蕉俳聖那首以“古池”為題的知名俳句。
此前我始終不知道那首俳句究竟好在什麼地方,于是我斷定出名沒好貨,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問題其實出在我受的教育上。
請看看我們老師是怎麼解釋這首俳句的——在阒靜無聲的白天,陰暗處有一塘古色蒼然的水池,一隻青蛙“砰”的一聲(唉,又不是跳進大河了)跳了進去……啊,餘音袅袅,一鳥啼而山愈靜。
瞧,這是多麼故作高深而平庸的劣文啊!教人看得作嘔,渾身打戰。
長久以來,我總對這首俗不可耐的俳句敬而遠之。
可就在一秒鐘前,我乍然改變了看法。
都怪老師以前講解時用了“砰”的一聲來形容,才給了我錯誤的印象,一點都沒有韻味,就像踩水的聲音一樣,可以說就是發生在世上某個角落的一道索然無味的聲音罷了。
然而,芭蕉俳聖聽到的那一記水聲,深深扣入了他的心弦。
“幽然古池寂,忽聞蛙躍蕩水鏡,餘音尚飄空。
”現在想來,這首俳句還算是不錯……不,豈止不錯,根本是絕妙俳句!這首俳句,把當時檀林派(65)千篇一律的陰柔矯作一腳踢開,另創了一種打破慣例的構思。
句中既沒有風花雪月,也沒有雍容爾雅,隻有清貧和樂貧而已。
我能夠由衷體悟到當時的風流宗匠們看到這首俳句時,是多麼地錯愕。
因為它破壞了對風流的既定觀念,相當于對俳壇翻天覆地的大革新!我這個優秀的藝術家對此頻頻稱是,暗自興奮激動,當天夜晚還在旅行手劄裡記下了這樣的心情: “棣棠花金燦,忽聞蛙躍蕩水鏡,餘音尚飄空。
”(66)——寶井其角(67)寫的這是啥玩意兒,根本不懂俳句的悠遠韻味嘛!倒不如這一首:“來和我玩吧(68),沒爹沒娘真孤單,一隻小麻雀。
”這氣氛還近一點。
不過,太直白了,感覺不對勁。
還是“幽然古池寂”來得好,絕世妙句! 翌日天氣晴好,我和侄女陽子、侄女婿,以及背着一行人飯盒的家仆阿亞,一共四個人結伴到距離金木町東邊四公裡遠的小山踏青。
那座平緩的小山名為高流,不到兩百米高。
順帶一提,阿亞并不是女子的名字,而是老仆的意思,也被用于稱呼父親。
與“阿亞”相對的Femme(69)就是“阿葩”,也有人說“阿芭”。
我不曉得這些稱呼的起源,有可能是阿爺、阿婆的諧音,隻是瞎猜,作不得準的。
關于稱呼的來由,我想應該有很多種解釋。
又比方“高流”這個山名,依照侄女的說明,正确名稱應該是“高長根”(70),因為山坡緩緩地展開,就像是長長的樹根一樣,不過這大概也有不同的說法吧。
諸家百說,不一而足,正是鄉土學的趣味之處。
侄女和阿亞還得準備飯盒,耽擱了一些時間,我和侄女婿兩人先出發了。
天氣真好,五六月份是到津輕出遊最佳的時節。
就連那部《東遊記》裡也是這樣寫的: 自古以來,遊曆北方之人盡皆擇于夏季,草木濃綠,轉為南風,海象平和,不若傳聞可怖。
餘至北地,乃九月至三月,途中不曾遇逢旅人。
餘行旅乃為醫術修行,另當别論。
唯欲探訪名勝者,務于四月以後前去。
這位旅遊專家的忠告,各位讀者請務必相信,并且牢記在心。
這個季節的津輕,有梅花、桃花、櫻花、蘋果花、梨花、李花,競相綻放。
我滿懷自信地先一步來到了城鎮外,卻不知道該怎麼走到高流山。
我隻在小學時候去過兩三次,忘了也不足為怪,可這一帶卻和我兒時記憶裡的景象截然不同,我頓時感到困惑。
“這附近蓋了火車站什麼的,看起來都不一樣了,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去高流山了。
大概是那座山吧?”我伸手指着前方呈八字形隆起的淡綠色丘陵,笑着向侄女婿建議道,“不如我們先在這裡逛一下,等阿亞他們過來吧。
” “就等等他們吧。
”侄女婿也笑着說,“我聽說這附近有一座青森縣的研修農場。
”他知道得比我多。
“是嗎?我們去找找看吧!” 研修農場就在這條路右方五六十米處的小山丘上,據說是為了培養農村中堅人員和訓練拓士(71)而設立的。
在這本州島北端的原野上建蓋如此壯觀的設施,似乎有些奢侈了。
秩父親王(72)曾在弘前的第八師團奉職,特别垂青這處農場,因而将講堂蓋成了這種小地方罕見的莊嚴建築。
此外還有工場、家畜飼養棚舍、堆肥處、宿舍等設施,在在聽得我瞠目結舌。
“真的啊?我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原來金木町還挺先進的嘛!”我嘴裡說着,心裡也高興得不得了。
畢竟是自己生長的故鄉,總忍不住默默地大力支持。
農場大門口豎着一座大石碑,上面恭恭敬敬地刻着多位親王到訪的榮耀: 昭和十年(73)八月,朝香親王(74)殿下駕臨。
同年九月,高松親王(75)殿下駕臨。
同年十月,秩父親王殿下與秩父親王妃殿下駕臨。
昭和十三年(76)八月,秩父親王殿下再次駕臨。
這座農場應當足以成為金木町的居民們最自豪的寶地了!而且不單是金木町,這已經是津輕平原永遠的驕傲了!放眼望去,那裡是叫作實習區的地方吧。
隻見由津輕各村落中選拔出來的模範農村青年們開墾的水田、旱田和果園,就在那些建築物的後方背後呈現出一幅無比美麗的景緻。
侄女婿到處走動,仔細地觀察着耕地。
“實在了不起啊!”他歎了一聲,分外感佩。
侄女婿是地主,想必比我看出了更多門道。
“哇!是富士山!好極了!”我大聲歡呼。
我說的并不是真正的富士山,而是被稱為津輕富士的岩木山,海拔一千六百二十五米,就這麼若隐若現地飄在滿眼水田最遠處的上方。
這不單是一種比喻,而是真的看起來輕飄飄的。
整座山青翠欲滴,比真正的富士山更為柔美,仿佛一枚倒放的銀杏葉,将十二層禮服的衣擺(77)柔柔地披展開來,左右對稱,娴靜地映着藍天。
盡管山勢絕對稱不上高,卻宛如一位晶瑩剔透的婵娟美人。
“看來,金木町也挺不錯的嘛。
”我有些慌亂地說道,“真的不錯啊!”我噘着嘴再強調了一次。
“真的很好呀!”侄女婿泰然自若地說道。
這趟旅行中,我曾數次由不同的角度眺望過這座津輕富士。
在弘前看的時候,岩木山顯得很有威嚴,讓我覺得岩木山不愧是屬于弘前的;從津輕平原上的金木、五所川原及木造一帶遠望的岩木山,那端莊而纖細的身影令我難忘;由西海岸望見的山容卻根本不行,完全走了樣,瞧不出一絲美女的倩影。
本地有一則傳說:但凡能夠望見岩木山麗影的地方,不但稻米豐收,而且還美女如雲。
且不說稻米是否豐收,北津輕這地方雖然可看到美麗的岩木山,至于美女嘛,請容我語帶保留。
這或許隻是我個人粗淺的觀察而已。
“阿亞他們怎麼還沒來呢?”我突然有些擔心起來,“他們該不會是急忙趕到前面去了吧?”我們被研修農場的設施和風景給迷住了,居然把阿亞他們要來會合的事忘得一幹二淨,連忙回到原路四處找人,阿亞卻忽然從荒野小徑裡冒出頭來,笑着說他們方才分頭去找我們了。
阿亞留在原野這裡到處搜尋,侄女則一路直奔高流山那邊追人去了。
“陽子大概已經跑得很遠了,真對不起她。
陽子啊——”我向前方大聲呼喊,卻沒有聽到任何回應。
“咱們走吧!”阿亞把背包往上挪了挪,“反正就這一條路而已。
” 雲雀在空中歡快地鳴啭。
上一次像這樣漫步在故鄉春日的山間小路上,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綠草如茵,低矮的灌木叢和小池塘零星分布,地面坡度平緩。
這要換作是十年前,城市人必定會大贊這裡是絕佳的高爾夫球場。
不僅如此,瞧,這片原野也開始慢慢有人開墾,民房屋頂閃閃發亮。
阿亞一一告訴我,那一邊是重建的村落,另一邊是鄰村的分村雲雲。
我一邊聽,一邊由衷地感受到金木町總算開始發展、繁榮起來了。
我們即将走到上山的坡口,仍是不見侄女的身影。
“陽子到底上哪兒去了?”我遺傳到母親愛操心的脾性。
“呃……應該找得到人吧!”新郎雖然有些難為情,還是表現出鎮定。
“不管怎麼樣,先打聽看看吧!”我摘下人造羊毛短纖的帽子,向路旁田裡幹活的農人施了一禮,問道,“有沒有一個穿洋裝的年輕小姐從這條路上跑過去?”那個農夫回答:“有。
她好像很急,幾乎是跑着趕路的。
”我在腦中想象着侄女在春日的鄉間小路上,急急忙忙追趕新郎的模樣,心中湧出一陣暖流。
我們往山上走了一段路,隻見侄女笑着站在落葉松的樹蔭下。
她說,一路趕到這裡都沒見到我們,想必随後就到,于是待在這裡采了些蕨菜。
她看起來沒有絲毫疲态。
聽說這一帶遍地是山菜,有蕨菜、土當歸、薊草、竹筍等等;到了秋天,還會有綠菇、土被菜、樸蕈等菇類。
按阿亞的形容來說,就是長得像“鋪滿了”整座山頭似的,甚至還有人遠從五所川原和木造等地專程來采摘的呢。
“陽子小姐可是一位采菇高手!”阿亞又補了一句。
“聽說親王殿下也曾經莅臨過金木町吧!”我邊爬山邊問。
“是的。
”阿亞非常恭敬地回答。
“真是非常榮幸呀!” “是的。
”阿亞的語氣顯得緊張。
“殿下經常來金木町這樣的地方嗎?” “是的。
” “是坐汽車來的嗎?” “是的,殿下是坐汽車來的。
” “阿亞也拜見過殿下嗎?” “是的,我有幸拜見過。
” “阿亞好幸運啊!” “是的。
”說完,阿亞拿起綁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臉上的汗水。
黃莺在歌唱。
紫羅蘭、蒲公英、野菊、杜鵑、白水晶花、通草、野玫瑰,還有許多我不認識的花,在山路夾道的綠草中歡欣地綻放。
低矮的柳樹和槲樹紛紛吐出了新芽,還有愈往山頂長得愈茂密的矮竹。
盡管這隻是一座不到兩百米高的小山,但視野相當開闊,站在這裡就能夠把整個津輕平原的每個角落盡收眼底
那叫馬耕嗎?就是讓馬拉犁翻土的粗重活兒,現在好像很多田地都改用牛來做了吧?記得我們小時候,不光是耕田用馬,就連拉闆車也全都是用馬,幾乎沒見過用牛的。
我頭一回到東京時,看到牛拉闆車還覺得奇怪哩!” “想必那時一定很驚訝吧。
現在馬的數量大幅減少,大都被征去打仗了。
還有,可能與養牛比較不費事也有關系。
不過,從幹活的效率來看,牛卻隻有馬的一半……不對,說不定差多了哦。
” “說到打仗,你已經……” “我嗎?我已經接過兩次征兵單,可兩次都半途就遣返了……”年輕的侄女婿那健康又爽朗的笑容看了真舒服,“我希望下次千萬别再被遣返了。
”他語氣自然地随口回答。
“本地有沒有那種深藏不露、讓人由衷佩服的大人物呢?” “有嗎?我不大清楚。
不過,有些人非常熱衷研究農事,說不定真能從中找到哦。
” “應該是吧!”我深有同感,“像我這種人也一樣不懂得講理論,隻是悶着頭一心一意熱愛文學,可也難免有點無聊的虛榮,結果擺脫不了賣弄。
話說回來,那些熱衷研究農事的人,如果被貼上了專家的标簽,會不會從此忘乎所以了呢?” “對,就是這樣!報社隻管炒作新聞,還把人家拉出去做演講什麼的,把一個好端端熱衷研究的農夫弄成了四不像。
一旦出了名,那人就算是完蛋了。
” “你說得一點不錯!”我再度深有同感,“男人真可悲,就是抵擋不了名氣的誘惑。
說到底,新聞報道這種東西其實是美國資本家發明的,隻是湊合着用的而已。
那根本是毒藥嘛!因為人一旦出了名,多半就失去鬥志了。
”我借題發揮,一吐自身長久以來的郁悶。
說真格的,我雖滿肚子牢騷,其實還是暗自期待能夠闖出一番名号。
關于這點,還真的時刻提醒自己别走岔了路子。
午後,我撐着傘,一個人來到雨中的庭院散步。
放眼望去,一草一木依然如昔,我感受到大哥維持古宅樣貌的勞力與費心。
來到池畔駐足,忽地傳來輕輕的一聲“撲通”,我定睛一瞧,原來是青蛙跳進池裡了。
這庸俗的聲響還真無趣。
然而一瞬間,我豁然懂了芭蕉俳聖那首以“古池”為題的知名俳句。
此前我始終不知道那首俳句究竟好在什麼地方,于是我斷定出名沒好貨,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問題其實出在我受的教育上。
請看看我們老師是怎麼解釋這首俳句的——在阒靜無聲的白天,陰暗處有一塘古色蒼然的水池,一隻青蛙“砰”的一聲(唉,又不是跳進大河了)跳了進去……啊,餘音袅袅,一鳥啼而山愈靜。
瞧,這是多麼故作高深而平庸的劣文啊!教人看得作嘔,渾身打戰。
長久以來,我總對這首俗不可耐的俳句敬而遠之。
可就在一秒鐘前,我乍然改變了看法。
都怪老師以前講解時用了“砰”的一聲來形容,才給了我錯誤的印象,一點都沒有韻味,就像踩水的聲音一樣,可以說就是發生在世上某個角落的一道索然無味的聲音罷了。
然而,芭蕉俳聖聽到的那一記水聲,深深扣入了他的心弦。
“幽然古池寂,忽聞蛙躍蕩水鏡,餘音尚飄空。
”現在想來,這首俳句還算是不錯……不,豈止不錯,根本是絕妙俳句!這首俳句,把當時檀林派(65)千篇一律的陰柔矯作一腳踢開,另創了一種打破慣例的構思。
句中既沒有風花雪月,也沒有雍容爾雅,隻有清貧和樂貧而已。
我能夠由衷體悟到當時的風流宗匠們看到這首俳句時,是多麼地錯愕。
因為它破壞了對風流的既定觀念,相當于對俳壇翻天覆地的大革新!我這個優秀的藝術家對此頻頻稱是,暗自興奮激動,當天夜晚還在旅行手劄裡記下了這樣的心情: “棣棠花金燦,忽聞蛙躍蕩水鏡,餘音尚飄空。
”(66)——寶井其角(67)寫的這是啥玩意兒,根本不懂俳句的悠遠韻味嘛!倒不如這一首:“來和我玩吧(68),沒爹沒娘真孤單,一隻小麻雀。
”這氣氛還近一點。
不過,太直白了,感覺不對勁。
還是“幽然古池寂”來得好,絕世妙句! 翌日天氣晴好,我和侄女陽子、侄女婿,以及背着一行人飯盒的家仆阿亞,一共四個人結伴到距離金木町東邊四公裡遠的小山踏青。
那座平緩的小山名為高流,不到兩百米高。
順帶一提,阿亞并不是女子的名字,而是老仆的意思,也被用于稱呼父親。
與“阿亞”相對的Femme(69)就是“阿葩”,也有人說“阿芭”。
我不曉得這些稱呼的起源,有可能是阿爺、阿婆的諧音,隻是瞎猜,作不得準的。
關于稱呼的來由,我想應該有很多種解釋。
又比方“高流”這個山名,依照侄女的說明,正确名稱應該是“高長根”(70),因為山坡緩緩地展開,就像是長長的樹根一樣,不過這大概也有不同的說法吧。
諸家百說,不一而足,正是鄉土學的趣味之處。
侄女和阿亞還得準備飯盒,耽擱了一些時間,我和侄女婿兩人先出發了。
天氣真好,五六月份是到津輕出遊最佳的時節。
就連那部《東遊記》裡也是這樣寫的: 自古以來,遊曆北方之人盡皆擇于夏季,草木濃綠,轉為南風,海象平和,不若傳聞可怖。
餘至北地,乃九月至三月,途中不曾遇逢旅人。
餘行旅乃為醫術修行,另當别論。
唯欲探訪名勝者,務于四月以後前去。
這位旅遊專家的忠告,各位讀者請務必相信,并且牢記在心。
這個季節的津輕,有梅花、桃花、櫻花、蘋果花、梨花、李花,競相綻放。
我滿懷自信地先一步來到了城鎮外,卻不知道該怎麼走到高流山。
我隻在小學時候去過兩三次,忘了也不足為怪,可這一帶卻和我兒時記憶裡的景象截然不同,我頓時感到困惑。
“這附近蓋了火車站什麼的,看起來都不一樣了,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去高流山了。
大概是那座山吧?”我伸手指着前方呈八字形隆起的淡綠色丘陵,笑着向侄女婿建議道,“不如我們先在這裡逛一下,等阿亞他們過來吧。
” “就等等他們吧。
”侄女婿也笑着說,“我聽說這附近有一座青森縣的研修農場。
”他知道得比我多。
“是嗎?我們去找找看吧!” 研修農場就在這條路右方五六十米處的小山丘上,據說是為了培養農村中堅人員和訓練拓士(71)而設立的。
在這本州島北端的原野上建蓋如此壯觀的設施,似乎有些奢侈了。
秩父親王(72)曾在弘前的第八師團奉職,特别垂青這處農場,因而将講堂蓋成了這種小地方罕見的莊嚴建築。
此外還有工場、家畜飼養棚舍、堆肥處、宿舍等設施,在在聽得我瞠目結舌。
“真的啊?我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原來金木町還挺先進的嘛!”我嘴裡說着,心裡也高興得不得了。
畢竟是自己生長的故鄉,總忍不住默默地大力支持。
農場大門口豎着一座大石碑,上面恭恭敬敬地刻着多位親王到訪的榮耀: 昭和十年(73)八月,朝香親王(74)殿下駕臨。
同年九月,高松親王(75)殿下駕臨。
同年十月,秩父親王殿下與秩父親王妃殿下駕臨。
昭和十三年(76)八月,秩父親王殿下再次駕臨。
這座農場應當足以成為金木町的居民們最自豪的寶地了!而且不單是金木町,這已經是津輕平原永遠的驕傲了!放眼望去,那裡是叫作實習區的地方吧。
隻見由津輕各村落中選拔出來的模範農村青年們開墾的水田、旱田和果園,就在那些建築物的後方背後呈現出一幅無比美麗的景緻。
侄女婿到處走動,仔細地觀察着耕地。
“實在了不起啊!”他歎了一聲,分外感佩。
侄女婿是地主,想必比我看出了更多門道。
“哇!是富士山!好極了!”我大聲歡呼。
我說的并不是真正的富士山,而是被稱為津輕富士的岩木山,海拔一千六百二十五米,就這麼若隐若現地飄在滿眼水田最遠處的上方。
這不單是一種比喻,而是真的看起來輕飄飄的。
整座山青翠欲滴,比真正的富士山更為柔美,仿佛一枚倒放的銀杏葉,将十二層禮服的衣擺(77)柔柔地披展開來,左右對稱,娴靜地映着藍天。
盡管山勢絕對稱不上高,卻宛如一位晶瑩剔透的婵娟美人。
“看來,金木町也挺不錯的嘛。
”我有些慌亂地說道,“真的不錯啊!”我噘着嘴再強調了一次。
“真的很好呀!”侄女婿泰然自若地說道。
這趟旅行中,我曾數次由不同的角度眺望過這座津輕富士。
在弘前看的時候,岩木山顯得很有威嚴,讓我覺得岩木山不愧是屬于弘前的;從津輕平原上的金木、五所川原及木造一帶遠望的岩木山,那端莊而纖細的身影令我難忘;由西海岸望見的山容卻根本不行,完全走了樣,瞧不出一絲美女的倩影。
本地有一則傳說:但凡能夠望見岩木山麗影的地方,不但稻米豐收,而且還美女如雲。
且不說稻米是否豐收,北津輕這地方雖然可看到美麗的岩木山,至于美女嘛,請容我語帶保留。
這或許隻是我個人粗淺的觀察而已。
“阿亞他們怎麼還沒來呢?”我突然有些擔心起來,“他們該不會是急忙趕到前面去了吧?”我們被研修農場的設施和風景給迷住了,居然把阿亞他們要來會合的事忘得一幹二淨,連忙回到原路四處找人,阿亞卻忽然從荒野小徑裡冒出頭來,笑着說他們方才分頭去找我們了。
阿亞留在原野這裡到處搜尋,侄女則一路直奔高流山那邊追人去了。
“陽子大概已經跑得很遠了,真對不起她。
陽子啊——”我向前方大聲呼喊,卻沒有聽到任何回應。
“咱們走吧!”阿亞把背包往上挪了挪,“反正就這一條路而已。
” 雲雀在空中歡快地鳴啭。
上一次像這樣漫步在故鄉春日的山間小路上,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綠草如茵,低矮的灌木叢和小池塘零星分布,地面坡度平緩。
這要換作是十年前,城市人必定會大贊這裡是絕佳的高爾夫球場。
不僅如此,瞧,這片原野也開始慢慢有人開墾,民房屋頂閃閃發亮。
阿亞一一告訴我,那一邊是重建的村落,另一邊是鄰村的分村雲雲。
我一邊聽,一邊由衷地感受到金木町總算開始發展、繁榮起來了。
我們即将走到上山的坡口,仍是不見侄女的身影。
“陽子到底上哪兒去了?”我遺傳到母親愛操心的脾性。
“呃……應該找得到人吧!”新郎雖然有些難為情,還是表現出鎮定。
“不管怎麼樣,先打聽看看吧!”我摘下人造羊毛短纖的帽子,向路旁田裡幹活的農人施了一禮,問道,“有沒有一個穿洋裝的年輕小姐從這條路上跑過去?”那個農夫回答:“有。
她好像很急,幾乎是跑着趕路的。
”我在腦中想象着侄女在春日的鄉間小路上,急急忙忙追趕新郎的模樣,心中湧出一陣暖流。
我們往山上走了一段路,隻見侄女笑着站在落葉松的樹蔭下。
她說,一路趕到這裡都沒見到我們,想必随後就到,于是待在這裡采了些蕨菜。
她看起來沒有絲毫疲态。
聽說這一帶遍地是山菜,有蕨菜、土當歸、薊草、竹筍等等;到了秋天,還會有綠菇、土被菜、樸蕈等菇類。
按阿亞的形容來說,就是長得像“鋪滿了”整座山頭似的,甚至還有人遠從五所川原和木造等地專程來采摘的呢。
“陽子小姐可是一位采菇高手!”阿亞又補了一句。
“聽說親王殿下也曾經莅臨過金木町吧!”我邊爬山邊問。
“是的。
”阿亞非常恭敬地回答。
“真是非常榮幸呀!” “是的。
”阿亞的語氣顯得緊張。
“殿下經常來金木町這樣的地方嗎?” “是的。
” “是坐汽車來的嗎?” “是的,殿下是坐汽車來的。
” “阿亞也拜見過殿下嗎?” “是的,我有幸拜見過。
” “阿亞好幸運啊!” “是的。
”說完,阿亞拿起綁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臉上的汗水。
黃莺在歌唱。
紫羅蘭、蒲公英、野菊、杜鵑、白水晶花、通草、野玫瑰,還有許多我不認識的花,在山路夾道的綠草中歡欣地綻放。
低矮的柳樹和槲樹紛紛吐出了新芽,還有愈往山頂長得愈茂密的矮竹。
盡管這隻是一座不到兩百米高的小山,但視野相當開闊,站在這裡就能夠把整個津輕平原的每個角落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