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廟諒陰記事
關燈
小
中
大
如桢下獄。
如柏自經死。
癸巳,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上言:“先帝春秋鼎盛,即涉哀勞,何至一月之間,便爾殂落?道路沸傳以為奸黨邪謀,醫藥雜進。
伏思二十年忠臣義士受杖受谪,以争冊立者,正以先帝故耳。
此屬久蓄異志,必有一逞。
實不意倉猝之中竟售其計。
陛下先帝愛子,亦未一問先帝垂沒之事,以報地下之恨乎?”先是言官論文昇者,猶隐顯出入其詞。
珍疏始斥言之,以為大逆矣。
乙未,陝西撫臣李起元奏黃河水清三日。
戊戌,赤氣亘天。
自左光鬥有收回封妃遺命之請,令旨下禮部再議。
已而上即位,掌禮部給事中暴謙貞抄參寝其事。
而諸内侍下獄者轉相攀引,連及二三大珰,以動搖貴妃鄭氏,并及選侍之父。
從哲等請自科道所指數人外,勿更收捕。
未允。
而中外流傳有言選侍自經,八公主赴井者。
禦史賈繼春上書閣臣,以為:“自古未有新君即位之初,首勸主上以違忤先帝,逼逐庶母,表裡交構,羅織不休如今日者。
先帝命諸臣輔皇上為堯、舜,夫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父有愛妾,其子終身敬之不忘。
昔孝宗皇帝于萬貴妃也,人言啧啧,付之不聞;我大行皇帝之于鄭貴妃也,三十餘年天下所共側目之?,而聖心曾無纖芥。
祖宗家法,何不為皇上一陳之乎?先帝彌留之日,親向諸臣言:選侍曾産數胎,育有幼女。
欷歔情事,草木傷感,而況臣子乎?受先帝恩禮不薄,而玉體未寒,遂不能保一愛姬乎?願閣下委曲調護,令選侍得終天年,皇幼女不虞意外,則先帝含笑九原,而皇上垂芳萬載矣。
”左光鬥亦上言:“當先帝上賓之後,人心危疑。
臣随公疏後有肅清宮禁一疏。
其時但以安宗廟,定社稷為念,不知其他。
今選侍既已移宮,自當存大體,捐小過。
若複株連蔓引,使宮闱不安,則于國體不便,亦大非臣等建言初心也。
” 時内廷亦知不厭人意。
辛醜,上谕内閣:“朕幼沖時,皇孝選侍李氏恃寵屢行氣敺聖母,以緻懷憤在心,成疾崩逝。
使朕有冤難伸,惟抱終天之痛。
前皇考病(原作痛)笃,閣部大臣俱進内問安。
選侍威挾朕躬,使傳封皇後。
複用手推朕,向大臣靦顔口傳。
因避李氏毒惡,心不自安,暫居慈慶宮。
李氏又差李進忠、劉遜等傳每日章奏文書先奏我看畢,方與朕覽,仍待即日垂簾聽政處分。
禦史有言李氏他日必為武氏之禍者,朕思祖宗家法甚嚴,從來有此規制否?朕今奉養李氏于哕鸾宮,月份例供給錢糧,俱仰遵皇考遺愛,無不體悉。
外廷誤聽李黨喧謠,實未知朕心尊敬李氏之不敢忘也。
其李進忠等皆系盜庫首犯,贓明證确,自幹憲典。
勿使渠魁賄囑當事,播弄脫罪。
卿可傳示該部院遵行。
”從哲等具揭封還。
有旨:“李氏過惡多端,未及盡悉。
朕意不伸,流言奚弭?其即行發抄,使天下知之。
”從哲等上言:“選侍李氏平日怙勢張威,得罪聖母。
不惟聖心含冤抱痛,無以自伸,臣等聞之,亦不勝悲憤。
但事涉宮闱,不宜宣洩。
且皇上既仰體先帝遺愛,奉養不缺,尊敬有加。
傳之外廷,誰不贊揚聖孝!似不宜又暴其過惡,以掩盛德而滋物議也。
臣等愚見如此,故一時未敢抄發。
茲複蒙皇上面谕切責,不勝悚懼。
除奉旨傳示外廷并發抄外,願皇上始終以先帝遺愛曲賜保全。
皇五子并三位公主時時顧念,務令得所。
則孝慈兼盡,聖德彌光矣。
”上曰:“覽卿等奏,具見忠愛。
朕弟妹皆骨肉至情,豈不注念?皇考選侍李氏已移居哕鸾宮,撫養所生八妹;選侍李氏居勖勤宮,撫養皇五弟;選侍傅氏居昭儉宮,撫養所生朕六妹、七妹;俱有随從宮眷。
各衙門月分年例養贍錢糧俱從優厚,令各得所。
昭朕仰遵皇考遺愛,笃念親親之意。
特谕卿等知之。
” 先是兵科給事中姚宗文閱視遼東,還,奏熊廷弼隐匿敗狀。
廷弼疏辨乞去。
禦史馮三元劾廷弼辨言欺君,庸才誤國。
下九卿、科道會議。
廷弼請勘。
禦史張修德、刑科給事中魏應嘉複劾之。
命廷弼解任回籍聽勘。
冬,十月甲辰朔乙巳,兵部尚書黃嘉善罷。
丙午,葬神宗顯皇帝、孝端顯皇後于定陵。
辛亥,以袁應泰(原作秦)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金都禦史,經略遼東。
廷弼在遼東一年,自負其無大失事,連疏與言官相讦。
乞令馮三元、張修德、魏應嘉至遼行勘。
從之。
兵科給事中楊漣、禦史吳應琦等奏,以為:自古無言事之人,即勘所言之事者。
必更紛嚣,有傷政體。
不聽。
大學士方從哲等複言之。
改遣兵科給事中朱童蒙往考日。
甲寅,命行人徵舊輔葉向高、朱國祥、史繼偕、沈?、何宗彥入閣。
以整饬遼東兵備山東布政司參政薛國用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遼東。
添設兵部侍郎二員。
己未,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廟号光宗。
史錄在己醜,乃九月十五日。
辛酉,中旨以禮部尚書孫如遊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以酬其山陵典禮之勞也。
禦史賈繼春等、吏部都給事中薛鳳翔等合疏争之。
戶科給事中王繼曾複言中旨不可頻出。
不聽。
如柏自經死。
癸巳,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上言:“先帝春秋鼎盛,即涉哀勞,何至一月之間,便爾殂落?道路沸傳以為奸黨邪謀,醫藥雜進。
伏思二十年忠臣義士受杖受谪,以争冊立者,正以先帝故耳。
此屬久蓄異志,必有一逞。
實不意倉猝之中竟售其計。
陛下先帝愛子,亦未一問先帝垂沒之事,以報地下之恨乎?”先是言官論文昇者,猶隐顯出入其詞。
珍疏始斥言之,以為大逆矣。
乙未,陝西撫臣李起元奏黃河水清三日。
戊戌,赤氣亘天。
自左光鬥有收回封妃遺命之請,令旨下禮部再議。
已而上即位,掌禮部給事中暴謙貞抄參寝其事。
而諸内侍下獄者轉相攀引,連及二三大珰,以動搖貴妃鄭氏,并及選侍之父。
從哲等請自科道所指數人外,勿更收捕。
未允。
而中外流傳有言選侍自經,八公主赴井者。
禦史賈繼春上書閣臣,以為:“自古未有新君即位之初,首勸主上以違忤先帝,逼逐庶母,表裡交構,羅織不休如今日者。
先帝命諸臣輔皇上為堯、舜,夫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父有愛妾,其子終身敬之不忘。
昔孝宗皇帝于萬貴妃也,人言啧啧,付之不聞;我大行皇帝之于鄭貴妃也,三十餘年天下所共側目之?,而聖心曾無纖芥。
祖宗家法,何不為皇上一陳之乎?先帝彌留之日,親向諸臣言:選侍曾産數胎,育有幼女。
欷歔情事,草木傷感,而況臣子乎?受先帝恩禮不薄,而玉體未寒,遂不能保一愛姬乎?願閣下委曲調護,令選侍得終天年,皇幼女不虞意外,則先帝含笑九原,而皇上垂芳萬載矣。
”左光鬥亦上言:“當先帝上賓之後,人心危疑。
臣随公疏後有肅清宮禁一疏。
其時但以安宗廟,定社稷為念,不知其他。
今選侍既已移宮,自當存大體,捐小過。
若複株連蔓引,使宮闱不安,則于國體不便,亦大非臣等建言初心也。
” 時内廷亦知不厭人意。
辛醜,上谕内閣:“朕幼沖時,皇孝選侍李氏恃寵屢行氣敺聖母,以緻懷憤在心,成疾崩逝。
使朕有冤難伸,惟抱終天之痛。
前皇考病(原作痛)笃,閣部大臣俱進内問安。
選侍威挾朕躬,使傳封皇後。
複用手推朕,向大臣靦顔口傳。
因避李氏毒惡,心不自安,暫居慈慶宮。
李氏又差李進忠、劉遜等傳每日章奏文書先奏我看畢,方與朕覽,仍待即日垂簾聽政處分。
禦史有言李氏他日必為武氏之禍者,朕思祖宗家法甚嚴,從來有此規制否?朕今奉養李氏于哕鸾宮,月份例供給錢糧,俱仰遵皇考遺愛,無不體悉。
外廷誤聽李黨喧謠,實未知朕心尊敬李氏之不敢忘也。
其李進忠等皆系盜庫首犯,贓明證确,自幹憲典。
勿使渠魁賄囑當事,播弄脫罪。
卿可傳示該部院遵行。
”從哲等具揭封還。
有旨:“李氏過惡多端,未及盡悉。
朕意不伸,流言奚弭?其即行發抄,使天下知之。
”從哲等上言:“選侍李氏平日怙勢張威,得罪聖母。
不惟聖心含冤抱痛,無以自伸,臣等聞之,亦不勝悲憤。
但事涉宮闱,不宜宣洩。
且皇上既仰體先帝遺愛,奉養不缺,尊敬有加。
傳之外廷,誰不贊揚聖孝!似不宜又暴其過惡,以掩盛德而滋物議也。
臣等愚見如此,故一時未敢抄發。
茲複蒙皇上面谕切責,不勝悚懼。
除奉旨傳示外廷并發抄外,願皇上始終以先帝遺愛曲賜保全。
皇五子并三位公主時時顧念,務令得所。
則孝慈兼盡,聖德彌光矣。
”上曰:“覽卿等奏,具見忠愛。
朕弟妹皆骨肉至情,豈不注念?皇考選侍李氏已移居哕鸾宮,撫養所生八妹;選侍李氏居勖勤宮,撫養皇五弟;選侍傅氏居昭儉宮,撫養所生朕六妹、七妹;俱有随從宮眷。
各衙門月分年例養贍錢糧俱從優厚,令各得所。
昭朕仰遵皇考遺愛,笃念親親之意。
特谕卿等知之。
” 先是兵科給事中姚宗文閱視遼東,還,奏熊廷弼隐匿敗狀。
廷弼疏辨乞去。
禦史馮三元劾廷弼辨言欺君,庸才誤國。
下九卿、科道會議。
廷弼請勘。
禦史張修德、刑科給事中魏應嘉複劾之。
命廷弼解任回籍聽勘。
冬,十月甲辰朔乙巳,兵部尚書黃嘉善罷。
丙午,葬神宗顯皇帝、孝端顯皇後于定陵。
辛亥,以袁應泰(原作秦)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金都禦史,經略遼東。
廷弼在遼東一年,自負其無大失事,連疏與言官相讦。
乞令馮三元、張修德、魏應嘉至遼行勘。
從之。
兵科給事中楊漣、禦史吳應琦等奏,以為:自古無言事之人,即勘所言之事者。
必更紛嚣,有傷政體。
不聽。
大學士方從哲等複言之。
改遣兵科給事中朱童蒙往考日。
甲寅,命行人徵舊輔葉向高、朱國祥、史繼偕、沈?、何宗彥入閣。
以整饬遼東兵備山東布政司參政薛國用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遼東。
添設兵部侍郎二員。
己未,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廟号光宗。
史錄在己醜,乃九月十五日。
辛酉,中旨以禮部尚書孫如遊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以酬其山陵典禮之勞也。
禦史賈繼春等、吏部都給事中薛鳳翔等合疏争之。
戶科給事中王繼曾複言中旨不可頻出。
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