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先生年譜

關燈
》雲:“長子授韶州仁化令,中冬當挈家至此。

    某已買得數畝地在白鶴峰上,古白鶴觀基也,已令斫木陶瓦作屋二十間。

    ”以此考之,先生長子自冬挈家至閏二月方到惠州。

    按《和時運》詩序,“長子邁與予别三年矣,般挈諸孫萬裡遠來,不能無欣然。

    ”先生長子挈家小于丁醜閏二月上旬到惠州明矣。

    所謂二月十四日新居成,必閏二月也。

    三月,先生作《三馬圖》及作《陸道士墓志》。

    五月,先生責授瓊州别駕,昌化軍安置。

    按《志林》雲:餘在惠州,忽被命責儋耳。

    太守方子容自攜告身來吊餘曰:“此固前定,吾妻沈事僧伽甚誠,一夕夢和尚來辭雲,當與蘇子瞻同行,後七十二日有命,今适七十二日矣,豈非前定乎?”遂寄家于惠州,獨與幼子過渡海。

    按子由作先生《追和淵明詩序》雲:“東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過海。

    ”又至梧州《寄子由》詩序雲:“吾谪雷,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

    ”至五月間,果遇子由于藤州,有《藤州城下夜起望月寄邵道士》詩。

    自藤出陸,六月與子由相别。

    按先生《和淵明移居》詩序雲:“丁醜歲,餘谪海南,子由亦谪雷州。

    五月十一相遇于藤,同行至雷。

    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

    ”有《雷州詩》八首,有《行瓊州儋耳肩輿坐睡中得句而遇清風急雨故作是詩》,有古詩一首。

    以七月十三日到儋州,有《儋州謝表》。

    按先生《夜夢》詩序雲:“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餘日矣。

    ”按子由作先生墓志雲:“紹聖四年,先生安置昌化,初僦官屋以庇風雨,有司猶謂不可。

    則買地築室,昌化士人畚土運甓以助之,為屋三間。

    ”又按先生《與程全父推官書》雲:“初至,僦官屋數椽,近複遭迫逐,不免買地結茆。

    ”又按先生《與程儒書》雲:“近與兒子結茆數椽居之,勞費不赀矣,賴十數學者助作,躬泥水之役。

    ”又雲“新居在軍城南,極湫隘。

    ”以意測之,先生居在軍城南,鄰于天慶觀。

    以先生《天慶觀乳泉賦》考之,“吾索居儋耳,蔔築城南,鄰于司命之宮。

    ”先生又有《桄榔庵銘》雲:“東坡居士谪居儋耳,無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

    ”是歲又過海得子由書律詩一首。

     ●元符元年戊寅 先生年六十三,在儋州。

    有《過子上元夜赴郡會守舍作違字韻詩》,及有《讀晉書隐逸傳》、《嶺南氣候說》、《錄溫峤問郭文語》。

    又于九月四日遊天慶觀,有《信道法智說》。

    是年吳子野來訪先生,而先生以詩贈之,其序雲:“去歲與子野遊逍遙堂,因往西山,叩羅浮道院,宿于西堂。

    今歲索居儋耳,子野複來相見,作詩贈之。

    ”又有《記筮卦》雲:“戊寅十月五日,以久不得子由書,憂不去心。

    以《周易》筮之,得《渙》六三。

    ”又有《記薯說》雲:“海南以薯為糧,幾米之十六。

    今歲薯菜不熟,以客舶方至,市有米也。

    ”乃戊寅十月二十一日書。

    又有戊寅十一月一日《記海漆說》。

     ●二年己卯 先生年六十四,在儋州。

    有《己卯正月十三日錄盧仝杜子美詩遣懑》。

    是時久旱無雨,陰翳未快,至上元夜,老書生數人相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先生欣然從之。

    步城西入僧舍,曆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

    歸錄其事,為己卯夜書。

    又有《二月望日書蒼耳說》,又有《儋州詩》二首,有“萬戶不禁酒,三年夷識翁”之句。

    先生丁醜來儋,至是将三年矣。

    是歲閏九月,有瓊州進士姜君弼唐佐自瓊州來儋耳從先生學。

    又有《作墨說》及《題程全父詩卷後》,及有《辟谷說》。

    又有《與姜唐佐簡》雲:“已取天慶觀乳泉潑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與共之。

    ”又有《十月十五日與姜君簡》。

     ●三年庚辰 先生年六十五歲,在儋州。

    人日聞黃河複,作詩二首。

    至上元,又《和戊寅違字韻》詩,題後雲:“戊寅上元餘在儋耳。

    過子夜出守舍,作違字韻詩。

    今庚辰上元,已再期矣。

    家在惠州白鶴峰下,過子并婦從餘來此。

    ”又有《五谷耗地說》、《記唐村老人言》及《養黃中說》。

    姜君弼去年閏九月自瓊州來從先生學,三月,還瓊州,有《跋姜君弼課策》及有書柳子厚飲酒、讀書二說,以贈姜君之行。

    按子由《栾城集》,有《贈姜君詩》序雲:“子瞻嘗贈姜君弼兩句詩雲: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為破天荒。

    它日登科,當為子足之。

    ”必是行以遺之也。

    五月,大赦,量移廉州安置。

    且先生之在儋也,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

    作《書傳》以推明上古之絕學。

    又且謙沖下士,情及疏賤,日與諸黎遊,無間也。

    嘗與軍使張中同訪黎子雲,欲醵錢作屋,名之曰載酒堂矣。

    又嘗上巳日,尋諸生皆出,獨與老符秀才飲矣。

    又嘗用過韻與諸生冬至飲酒,有“愁顔解符老,壽耳鬥吳公”之句矣。

    注雲:“符、吳皆坐客。

    ”必老符秀才與吳子野也。

    又嘗以詩紀“春夢婆”矣。

    按趙德麟《侯鲭錄》雲:“東坡老人在昌化,嘗負大瓢行歌田畝間,所歌者蓋哨遍也。

    馌婦年七十,雲:‘内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

    ’坡然之,裡人呼此媪為春夢婆。

    坡一日被酒獨行,遍至子雲諸黎之舍,作詩雲:‘符老風流可奈何,朱顔減盡鬓絲多。

    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惟逢春夢婆。

    ’是日複見老符秀才,言此春夢婆之實也。

    ”凡此數事,皆先生海外之逸事也。

    雖三年居儋耳,未知在甚年中,今附于庚辰之歲,庶以備觀閱雲耳。

    又有儋州《與姜君弼書》:“某已得合浦文字。

    ”又有《與少遊書》。

    自儋之瓊,作《峻靈王廟碑》雲:“元符三年,有诏徙廉州。

    向西而辭。

    ”六月過瓊州,作《惠通泉記》。

    遂渡海,有《過海》詩。

    又有《烏喙詩》,序雲:“餘來儋耳,得犬曰嗚喙。

    予遷合浦,過澄邁,泅而濟,戲作是詩。

    ”渡海到廉州,謝表有“許承恩而内徙”之句。

    在廉州有《廉州龍眼質味殊絕可敵荔枝》詩,又有《題少遊學書》,乃雲“庚辰八月二十四日書于合浦清樂軒”。

    及《記蘇佛兒語》、《别廉守張左藏》詩。

    此皆在廉州所作之詩也。

    又有《瓶笙詩》,序雲:“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劉幾仲餞别東坡,中觞聞笙箫聲。

    ”又有《與鄭靖老書》雲:“到廉,廉守雲公已行矣。

    《志林》未成,草得《書傳》十三卷。

    某留此過中秋,或至月末乃行,作木伐下水,曆容、藤至梧。

    與邁約,般家至梧相會。

    迨亦至惠矣。

    ”是歲又有移永州之命。

    按先生《謝提舉成都府玉局觀表》雲:“先自昌化貶所移廉州。

    又自廉州移舒州節度副使,永州居住。

    行至英州,複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任便居住。

    ”經由廣州,有《将至廣州用過子韻寄迨邁二子》詩。

    時朱行中舍人知廣州,先生有簡與朱行中雲:“欲服帽請見,先令咨禀。

    ”廣州少留而行。

    考先生《題廣慶寺》雲:“東坡居士渡海北還,吳子野、何崇道、穎堂通三長老、黃明達、李公弼、林子中自番禺追餞,至清遠峽,同遊廣慶寺。

    ”乃元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自此舟行清遠,見顧秀才,談惠州之美,遂作詩。

    過英州,拜玉局之除,有《何公橋》詩。

    過韶州,有《次韻狄守李倅》詩,自作《九成台銘》。

    是年過嶺,作詩二首寄子由,有“七年來往我何堪”之語。

    蓋先生甲戌責惠州,已而過海,至是為七年矣。

    次年正月五日過南安軍,計先生渡嶺必已歲除。

     ●徽宗皇帝建中靖國元年辛巳 先生年六十六,度嶺北歸。

    作《南華長老題名記》。

    按題中載《石鐘山記》雲:“建中靖國元年正月五日自南陵還,過南安軍,舊法掾吳君示舊所作石鐘山銘,為題其末。

    ”乃知先生首正過南安必矣。

    又有《過嶺至南安作》一首。

    正月到虔州,有《與錢濟明書》雲:“某已到虔州,二月十間方離此。

    ”又《和舊所作郁孤台詩》。

    有虔州士人孫志舉從先生遊,先生有《和遲韻贈志舉先輩》雲:“我從海外歸,喜及崆峒春。

    ”又有《和志舉見贈》雲:“灑掃古玉局,香火通帝。

    ”又《用前韻謝崔次之見過》雲:“自我遷嶺外,七見槐火春。

    ”及發虔州過吉州永和鎮清都觀,有謝道士自言丙子生,求詩,為賦一首,及為作贊,并寫清都台三字。

    中途又為南安軍作學記,寫海外所作《天慶觀乳泉賦》。

    四月,舟行至豫章彭蠡之間,遇成國程夫人忌日,乃寫《圓通偈》雲:“行當施廬山有道者。

    ”又有《與胡仁脩書》雲:“旦夕到儀真,暫令邁一至常。

    ”五月,行至真州,瘴毒大作,病暴下,中止于常州。

    按先生《寄朱行中》詩,有“至今不貪寶,凜然照塵寰”之句。

    先生注雲:“前一日夢中作此詩寄行中,覺而記之,自不曉。

    ”按近日曾端伯《百家詩選》,至朱行中事迹雲:“東坡夢中寄朱行中一篇,南遷絕筆也。

    ”嗟乎,先生之文,如萬斛泉源,而乃止于夢中寄行中之作,此正絕筆獲麟之義,惜哉。

    六月,上表請老,以本官緻仕。

    七月丁亥,卒于常州。

    實七月二十八日也。

    子由作先生墓志雲:“先生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

    其君子相與吊于家。

    訃聞于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

    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惠林佛舍。

    ”嗚呼,先生文章為百世之師,而忠義尤為天下大閑,加之好賢樂善,常若不及,是宜訃聞之日,士民惜哲人之萎,朝野嗟一鑒之逝,皆出于自然之誠,不可以強而緻也。

    以次年閏月六日,葬于汝州郏城縣釣台鄉上瑞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