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卷記述了燕太子丹禮賢下士,向隐士田光請教複仇大計,田光舉薦荊轲後吞舌而死等事,是故事的發展。
在這一卷裡,燕丹躬身卑辭,禮敬田光,&ldquo舍光上館&rdquo,&ldquo三時進食,存問不絕&rdquo為的是請求田光為刺秦事獻上良策。
而田光三月後才舉薦了勇士荊轲,并以死促轲及時赴燕,塑造了一個深謀遠慮的智者形象。
另一方面,由他對太子門客的評論,不僅勾畫出四種不同類型的勇士的性格特征,而且還在對比中反襯出荊轲神勇不凡的氣度。
荊轲對田光&ldquo心向意,投身不顧&rdquo的表白,則預示了他将為知己者死的悲壯結局。
田光見太子〔1〕,太子側階而迎〔2〕,迎而再拜〔3〕。
坐定,太子丹曰:&ldquo傅不以蠻域而丹不肖〔4〕,乃使先生來降弊邑〔5〕。
今燕國僻在北陲〔6〕,比于蠻域〔7〕,而先生不羞之〔8〕。
丹得侍左右,覩見玉顔〔9〕,斯乃上世神靈保佑燕國,令先生設降辱焉〔10〕。
&rdquo田光曰:&ldquo結發立身〔11〕,以至于今,徒慕太子之高行,美太子之令名耳〔12〕。
太子将何以教之?&rdquo太子膝行而前〔13〕,涕淚橫流曰:&ldquo丹嘗質于秦,秦遇丹無禮,日夜焦心〔14〕,思欲複之。
論衆則秦多,計強則燕弱;欲曰合從,心複不能〔15〕。
常食不識位〔16〕,寝不安席。
縱令燕秦同日而亡,則為死灰複燃〔17〕,白骨更生〔18〕。
願先生圖之。
&rdquo田光曰:&ldquo此國事也,請得思之。
&rdquo于是舍光上館〔19〕。
太子三時進食〔20〕,存問不絕〔21〕,如是三月〔22〕。
太子怪其無說〔23〕,就光辟左右〔24〕,問曰:&ldquo先生既垂哀恤〔25〕,許惠嘉謀〔26〕,側身傾聽,三月于斯。
先生豈有意欤〔27〕?&rdquo田光曰:&ldquo微太子言〔28〕,固将竭之〔29〕。
臣聞骐骥之少〔30〕,力輕千裡〔31〕;及其罷朽〔32〕,不能取道〔33〕。
太子聞臣時已老矣!欲為太子良謀,則太子不能;欲奮筋力,則臣不能。
然竊觀太子客〔34〕,無可用者。
夏扶〔35〕,血勇之人〔36〕,怒而面赤;宋意〔37〕,脈勇之人〔38〕,怒而面青;武陽〔39〕,骨勇之人〔40〕,怒而面白。
光所知荊轲〔41〕,神勇之人〔42〕,怒而色不變〔43〕,為人博聞強記,體烈骨壯,不拘小節,欲立大功。
嘗家于衛〔44〕,脫賢大夫之急十有餘人,其餘庸庸不可稱〔45〕。
太子欲圖事,非此人莫可。
&rdquo太子下席再拜曰:&ldquo若因先生之靈〔46〕,得交于荊君,則燕國社稷長為不滅。
唯先生成之。
&rdquo田光遂行,太子自送,執光手曰:&ldquo此國事,願勿洩之!&rdquo光笑曰:&ldquo諾。
&rdquo 遂見荊轲,曰:&ldquo光不自度不肖〔47〕,達足下于太子〔48〕。
夫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傾心于足下,願足下勿疑焉〔49〕。
&rdquo荊轲曰:&ldquo有鄙志〔50〕,常謂:心向意,投身不顧;情有異,一毛不拔〔51〕。
今先生令交于太子,敬諾不違。
&rdquo田光謂荊轲曰:&ldquo蓋聞士不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時,言此國事,願勿洩,此疑光也。
是疑而生于世〔52〕,光所羞也。
&rdquo向轲吞舌而死〔53〕。
轲遂之燕〔54〕。
【注釋】 〔1〕田光見太子:孫案:《太平禦覽》禮儀部引作&ldquo先生見太子&rdquo,字誤也。
《文選·王文憲集序》注與今本同。
〔2〕側階:正室旁的北階。
《尚書·顧命》:&ldquo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
&rdquo宋蔡沈《集傳》:&ldquo側階,北陛之階上也。
&rdquo海按:古人迎客不走正階而下側階,以示恭敬。
〔3〕&ldquo太子側階而迎&rdquo二句:孫案:《史記·刺客列傳》作:&ldquo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rdquo海按:《戰國策·燕策三》與孫引《史記》略同。
〔4〕蠻域:古代将中原之外的四方邊遠之地稱為蠻域。
燕國地處北方邊地,自稱蠻域乃自謙之詞。
〔5〕弊邑:僻遠落後的城邦。
古代君主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6〕北陲:北方邊境。
〔7〕比:靠近。
〔8〕不羞之
在這一卷裡,燕丹躬身卑辭,禮敬田光,&ldquo舍光上館&rdquo,&ldquo三時進食,存問不絕&rdquo為的是請求田光為刺秦事獻上良策。
而田光三月後才舉薦了勇士荊轲,并以死促轲及時赴燕,塑造了一個深謀遠慮的智者形象。
另一方面,由他對太子門客的評論,不僅勾畫出四種不同類型的勇士的性格特征,而且還在對比中反襯出荊轲神勇不凡的氣度。
荊轲對田光&ldquo心向意,投身不顧&rdquo的表白,則預示了他将為知己者死的悲壯結局。
田光見太子〔1〕,太子側階而迎〔2〕,迎而再拜〔3〕。
坐定,太子丹曰:&ldquo傅不以蠻域而丹不肖〔4〕,乃使先生來降弊邑〔5〕。
今燕國僻在北陲〔6〕,比于蠻域〔7〕,而先生不羞之〔8〕。
丹得侍左右,覩見玉顔〔9〕,斯乃上世神靈保佑燕國,令先生設降辱焉〔10〕。
&rdquo田光曰:&ldquo結發立身〔11〕,以至于今,徒慕太子之高行,美太子之令名耳〔12〕。
太子将何以教之?&rdquo太子膝行而前〔13〕,涕淚橫流曰:&ldquo丹嘗質于秦,秦遇丹無禮,日夜焦心〔14〕,思欲複之。
論衆則秦多,計強則燕弱;欲曰合從,心複不能〔15〕。
常食不識位〔16〕,寝不安席。
縱令燕秦同日而亡,則為死灰複燃〔17〕,白骨更生〔18〕。
願先生圖之。
&rdquo田光曰:&ldquo此國事也,請得思之。
&rdquo于是舍光上館〔19〕。
太子三時進食〔20〕,存問不絕〔21〕,如是三月〔22〕。
太子怪其無說〔23〕,就光辟左右〔24〕,問曰:&ldquo先生既垂哀恤〔25〕,許惠嘉謀〔26〕,側身傾聽,三月于斯。
先生豈有意欤〔27〕?&rdquo田光曰:&ldquo微太子言〔28〕,固将竭之〔29〕。
臣聞骐骥之少〔30〕,力輕千裡〔31〕;及其罷朽〔32〕,不能取道〔33〕。
太子聞臣時已老矣!欲為太子良謀,則太子不能;欲奮筋力,則臣不能。
然竊觀太子客〔34〕,無可用者。
夏扶〔35〕,血勇之人〔36〕,怒而面赤;宋意〔37〕,脈勇之人〔38〕,怒而面青;武陽〔39〕,骨勇之人〔40〕,怒而面白。
光所知荊轲〔41〕,神勇之人〔42〕,怒而色不變〔43〕,為人博聞強記,體烈骨壯,不拘小節,欲立大功。
嘗家于衛〔44〕,脫賢大夫之急十有餘人,其餘庸庸不可稱〔45〕。
太子欲圖事,非此人莫可。
&rdquo太子下席再拜曰:&ldquo若因先生之靈〔46〕,得交于荊君,則燕國社稷長為不滅。
唯先生成之。
&rdquo田光遂行,太子自送,執光手曰:&ldquo此國事,願勿洩之!&rdquo光笑曰:&ldquo諾。
&rdquo 遂見荊轲,曰:&ldquo光不自度不肖〔47〕,達足下于太子〔48〕。
夫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傾心于足下,願足下勿疑焉〔49〕。
&rdquo荊轲曰:&ldquo有鄙志〔50〕,常謂:心向意,投身不顧;情有異,一毛不拔〔51〕。
今先生令交于太子,敬諾不違。
&rdquo田光謂荊轲曰:&ldquo蓋聞士不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時,言此國事,願勿洩,此疑光也。
是疑而生于世〔52〕,光所羞也。
&rdquo向轲吞舌而死〔53〕。
轲遂之燕〔54〕。
【注釋】 〔1〕田光見太子:孫案:《太平禦覽》禮儀部引作&ldquo先生見太子&rdquo,字誤也。
《文選·王文憲集序》注與今本同。
〔2〕側階:正室旁的北階。
《尚書·顧命》:&ldquo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
&rdquo宋蔡沈《集傳》:&ldquo側階,北陛之階上也。
&rdquo海按:古人迎客不走正階而下側階,以示恭敬。
〔3〕&ldquo太子側階而迎&rdquo二句:孫案:《史記·刺客列傳》作:&ldquo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rdquo海按:《戰國策·燕策三》與孫引《史記》略同。
〔4〕蠻域:古代将中原之外的四方邊遠之地稱為蠻域。
燕國地處北方邊地,自稱蠻域乃自謙之詞。
〔5〕弊邑:僻遠落後的城邦。
古代君主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6〕北陲:北方邊境。
〔7〕比:靠近。
〔8〕不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