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曆代相關文獻輯錄
關燈
小
中
大
1.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昔荊轲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漢書》卷五〇《鄒陽傳》) 2.劉安《淮南子》 荊轲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築而歌于易水之上,聞者莫不瞋目襲眦,發植穿冠。
(《淮南子·泰族訓》) 3.劉向《列士傳》 荊轲發後,太子相氣,見白虹貫日不徹,曰:&ldquo吾事不成矣!&rdquo後聞轲死,太子曰:&ldquo吾知其然也。
&rdquo(《文選》卷三九鄒陽《于獄中上書自明》李善注。
《太平禦覽》卷一四引作《列士傳》)。
4.應劭《風俗通義》 燕太子丹仰歎,天為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中木象生肉足,井上株木跳度渎。
俗說:燕太子丹為質于秦,始皇執欲殺之,言能緻此瑞者可得生活。
丹有神靈,天為感應,于是遣使歸國。
謹按:《太史記》:燕太子質秦,始皇遇之益不善,丹恐而亡歸。
歸求勇士荊轲、秦武陽,函樊於期之首,貢督亢之地圖,秦王大悅,禮而見之。
變起兩楹之間,事敗而荊轲立死。
始皇大怒,乃益發兵伐燕,燕王走保遼東,使使斬丹以謝秦,燕亦遂滅。
丹畏死逃歸耳,自為其父所戮,手足圯絕,安在其能使雨粟,其餘雲雲乎?原其所以有茲語者,丹實好士,無所愛恡也。
故闾閻小論飾成之耳。
(王利器校注本卷二) 5.王充《論衡》 傳書又言:燕太子丹使刺客荊轲刺秦王,不得,誅死。
後高漸麗複以擊築見秦王。
秦王說之,知燕太子之客,乃冒其眼,使之擊築。
漸麗乃置鉛于築中以為重,當擊築,秦王膝進不能自禁,漸麗以築擊秦王颡。
秦王病傷,三月而死。
夫言高漸麗以築擊秦王,實也;言中秦王,病傷三月而死,虛也。
(《書虛篇》) 傳書言:荊轲為燕太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蝕昴。
此言精感天,天為變動也。
夫言白虹貫日,太白蝕昴,實也;言荊轲之謀、衛先生之畫感動皇天,故白虹貫日,太白蝕昴者,虛也。
(《感虛篇》) 傳書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從秦王求歸,秦王執留之,與之誓曰:&ldquo使日再中、天雨粟,令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乃得歸。
&rdquo當此之時,天地祐之,日為再中,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
秦王以為聖,乃歸之。
此言虛也。
燕太子丹何人,而能動天?聖人之拘,不能動天;太子丹,賢者也,何能緻此?&hellip&hellip太史公曰:&ldquo世稱太子丹之令天雨粟,馬生角,大抵皆虛言也。
&rdquo太史公書漢世實事之人,而雲&ldquo虛言&rdquo,近非實也。
(《感虛篇》) 傳語曰:町町若荊轲之闾。
言荊轲為燕太子丹刺秦王,後誅轲九族,其後恚恨不已,複夷轲之一裡。
一裡皆滅,故曰町町。
此言增之也。
夫秦雖無道,無為盡誅荊轲之裡。
&hellip&hellip荊轲之闾,何罪于秦而盡誅之?如刺秦王在闾中,不知為誰,盡誅之可也。
荊轲已死,刺者有人,一裡之民,何為坐之?始皇二十年,燕使荊轲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轲以徇,不言盡誅其闾。
彼或時誅轲九族,九族衆多,同裡而處,誅其九族,一裡且盡。
好增事者則言町町也。
(《語增篇》) 因類以及,荊轲刺秦王,白虹貫日;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計,太白食昴;複妄言也。
夫豫子謀殺襄子,伏于橋下,襄子至橋心動;貫高欲殺高祖,藏入壁中,高祖至柏人亦動心。
二人欲刺兩主,兩主心動。
實論之,尚謂非二子精神所能感也。
而況荊轲欲刺秦王,秦王之心不動而白虹貫日乎?然則白虹貫日,天變自成,非轲之精為虹而貫日也。
(《變動篇》) 世言燕太子丹使日再中,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象生肉足。
論之既虛,則箑脯之語,五應之類,恐無其實。
(《是應篇》) 6.張華《博物志》 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思欲歸。
請于秦王,王不聽。
謬言曰:&ldquo令烏頭白,馬生角,乃可。
&rdquo丹仰而歎,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
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陷丹。
丹馳驅過之,而橋不發。
遁到關,關門不開,丹為雞鳴,于是衆雞悉鳴,遂還歸。
(範甯校證本卷八《史補》) 荊轲字次非,渡,鲛夾船。
次非不奏,斷其頭,而風波靜除。
周日用曰:餘嘗行經荊将軍墓,墓與羊角哀冢鄰,若安伯施雲:為荊将軍所伐,乃在此也。
其地在苑陵之源,求見其墓碑,将軍名乃作次飛字也。
(海按:此條亦引自範甯校證本卷七《異聞》
(《漢書》卷五〇《鄒陽傳》) 2.劉安《淮南子》 荊轲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築而歌于易水之上,聞者莫不瞋目襲眦,發植穿冠。
(《淮南子·泰族訓》) 3.劉向《列士傳》 荊轲發後,太子相氣,見白虹貫日不徹,曰:&ldquo吾事不成矣!&rdquo後聞轲死,太子曰:&ldquo吾知其然也。
&rdquo(《文選》卷三九鄒陽《于獄中上書自明》李善注。
《太平禦覽》卷一四引作《列士傳》)。
4.應劭《風俗通義》 燕太子丹仰歎,天為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中木象生肉足,井上株木跳度渎。
俗說:燕太子丹為質于秦,始皇執欲殺之,言能緻此瑞者可得生活。
丹有神靈,天為感應,于是遣使歸國。
謹按:《太史記》:燕太子質秦,始皇遇之益不善,丹恐而亡歸。
歸求勇士荊轲、秦武陽,函樊於期之首,貢督亢之地圖,秦王大悅,禮而見之。
變起兩楹之間,事敗而荊轲立死。
始皇大怒,乃益發兵伐燕,燕王走保遼東,使使斬丹以謝秦,燕亦遂滅。
丹畏死逃歸耳,自為其父所戮,手足圯絕,安在其能使雨粟,其餘雲雲乎?原其所以有茲語者,丹實好士,無所愛恡也。
故闾閻小論飾成之耳。
(王利器校注本卷二) 5.王充《論衡》 傳書又言:燕太子丹使刺客荊轲刺秦王,不得,誅死。
後高漸麗複以擊築見秦王。
秦王說之,知燕太子之客,乃冒其眼,使之擊築。
漸麗乃置鉛于築中以為重,當擊築,秦王膝進不能自禁,漸麗以築擊秦王颡。
秦王病傷,三月而死。
夫言高漸麗以築擊秦王,實也;言中秦王,病傷三月而死,虛也。
(《書虛篇》) 傳書言:荊轲為燕太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蝕昴。
此言精感天,天為變動也。
夫言白虹貫日,太白蝕昴,實也;言荊轲之謀、衛先生之畫感動皇天,故白虹貫日,太白蝕昴者,虛也。
(《感虛篇》) 傳書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從秦王求歸,秦王執留之,與之誓曰:&ldquo使日再中、天雨粟,令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乃得歸。
&rdquo當此之時,天地祐之,日為再中,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
秦王以為聖,乃歸之。
此言虛也。
燕太子丹何人,而能動天?聖人之拘,不能動天;太子丹,賢者也,何能緻此?&hellip&hellip太史公曰:&ldquo世稱太子丹之令天雨粟,馬生角,大抵皆虛言也。
&rdquo太史公書漢世實事之人,而雲&ldquo虛言&rdquo,近非實也。
(《感虛篇》) 傳語曰:町町若荊轲之闾。
言荊轲為燕太子丹刺秦王,後誅轲九族,其後恚恨不已,複夷轲之一裡。
一裡皆滅,故曰町町。
此言增之也。
夫秦雖無道,無為盡誅荊轲之裡。
&hellip&hellip荊轲之闾,何罪于秦而盡誅之?如刺秦王在闾中,不知為誰,盡誅之可也。
荊轲已死,刺者有人,一裡之民,何為坐之?始皇二十年,燕使荊轲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轲以徇,不言盡誅其闾。
彼或時誅轲九族,九族衆多,同裡而處,誅其九族,一裡且盡。
好增事者則言町町也。
(《語增篇》) 因類以及,荊轲刺秦王,白虹貫日;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計,太白食昴;複妄言也。
夫豫子謀殺襄子,伏于橋下,襄子至橋心動;貫高欲殺高祖,藏入壁中,高祖至柏人亦動心。
二人欲刺兩主,兩主心動。
實論之,尚謂非二子精神所能感也。
而況荊轲欲刺秦王,秦王之心不動而白虹貫日乎?然則白虹貫日,天變自成,非轲之精為虹而貫日也。
(《變動篇》) 世言燕太子丹使日再中,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象生肉足。
論之既虛,則箑脯之語,五應之類,恐無其實。
(《是應篇》) 6.張華《博物志》 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思欲歸。
請于秦王,王不聽。
謬言曰:&ldquo令烏頭白,馬生角,乃可。
&rdquo丹仰而歎,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
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陷丹。
丹馳驅過之,而橋不發。
遁到關,關門不開,丹為雞鳴,于是衆雞悉鳴,遂還歸。
(範甯校證本卷八《史補》) 荊轲字次非,渡,鲛夾船。
次非不奏,斷其頭,而風波靜除。
周日用曰:餘嘗行經荊将軍墓,墓與羊角哀冢鄰,若安伯施雲:為荊将軍所伐,乃在此也。
其地在苑陵之源,求見其墓碑,将軍名乃作次飛字也。
(海按:此條亦引自範甯校證本卷七《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