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的教師: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耶稣
關燈
小
中
大
泡沫般消失了。
因此,少數者的洞察,并不能最終決定誰能成為人類的教師。
那麼,如果大衆直接對眼前的某位教師的人格和智慧進行禮贊呢?這種情況下,這樣的人是否會在生前就成為人類的教師呢?很遺憾,事實并非如此。
大衆所禮贊者,未必都是優異之人。
可以說,天才之人,在生前就受到大衆歡迎的例子往往才是極少數。
更不用說,被譽為&ldquo人類的教師&rdquo之人,在他們的時代就受到大衆承認的例子,一個也沒有。
作為人類教師的深刻智慧和偉大人格,很難輕易為大衆所矚目。
受到大衆的禮贊,在生前就确立了偉大地位之人,并非人類的教師,而應當被稱為&ldquo英雄&rdquo。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并非所有受到大衆禮贊之人都完全是英雄,大衆屢屢将稻草人也錯奉為英雄來禮贊。
但是,在生前沒能獲得大衆禮贊的英雄,一定是不存在的。
在這一點上,人類的教師和英雄之間的差異就一目了然了。
是否成為人類的教師,同樣不取決于是否獲得了同時代大衆的承認。
那麼,人類的教師在被承認為&ldquo人類的教師&rdquo之前,都經過了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換言之,人類的教師是怎樣獲得這種普遍性的呢? 一般而言,從人類教師的傳記來看,人類的教師都有很好的弟子,這當中有被稱為&ldquo十哲&rdquo&ldquo十大弟子&rdquo&ldquo十二使徒&rdquo之類的優秀人物。
這樣的弟子往往堅信自己的老師是真正的&ldquo道&rdquo的體悟者,或曰&ldquo仁者&rdquo,又或曰&ldquo覺者&rdquo。
同時代的大衆無論怎麼迫害其師、侮蔑其師,這種信念都絕無動搖。
但如果僅僅隻是這樣的話,就和前面說過的能夠坐擁狂熱信徒的教師沒有什麼區别了。
更主要的區别并不在這裡,而在于接下來的事情。
其師被毒酒賜死,或者受十字架之刑而死之後,或者未能盡享天年,滿足地死于二三個自己的弟子之手後[1](《論語·子罕·十二》),弟子們仍舊會緻力于宣傳其師的道與真理。
這種努力很快就開花結果者,乃是蘇格拉底。
其弟子柏拉圖和徒孫亞裡士多德,很快就完成了其師的事業,創造出了西方思想的源頭。
其弟子的偉大事業受到世人承認以後,蘇格拉底也就作為靈魂永遠活在了弟子們的事業之中,因而不得不被認定為更偉大的教師。
至于其他三人,則弟子們的努力往往曆經了一代、兩代,仍未完結,現如今留下來關于他們的最古老的資料,均被認為是由其徒孫輩編定。
關于釋迦牟尼,《阿含經》中最古老的部分是這樣;關于耶稣,《保羅書信》和《福音書》也是這樣;關于孔子,恐怕也是完全一樣。
《論語》中最古老的部分也隻是其徒孫輩為了教誨更晚一輩的弟子而記錄下來的内容。
因此,想要根據其中最古老的記錄來了解這幾位教師,最多也隻能站在曾徒孫這一輩的角度了。
但是,這也意味着這些教師的人格和思想,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能夠貫通幾個世代,産生了影響。
而且,他們産生的這種影響,随着時間推移,其感化的力量還在不斷增大。
縱然他們在自己生前隻能感化少數幾個人罷了,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受其感化的人數反而不斷增加。
這樣一來,從未能夠感化同時代大衆的教師們,卻在曆史的長河中,感化了更多的普遍大衆。
由此,他們偉大教師的身份無可撼動地得到了承認。
然而,這幾位偉大的教師想要獲得一種普遍性,成為人類的教師,還需要一種重大的契機。
那就是孕育了這些偉大教師的文化,要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日後出現的文化的模範,也即它們的教育者。
反過來說,這些古代文化,在孕育出這些偉大教師的同時,也就到達了自身的巅峰,并暫時走向完結。
孕育了蘇格拉底的希臘文化,經由弟子和徒孫将其師的偉大構築起來時,也就迎來了最終章。
之後便是這種希臘文化向世界傳播的時代,即希臘化時代,再往後則是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之下形成的羅馬文化。
即便日後為東方的宗教所征服,基督教教會内部的哲學思索,仍舊在蘇格拉底及其兩代弟子的深刻影響之下。
更往後,在打破了東方宗教統治的歐洲,哲學的模範不僅是承認蘇格拉底及其兩代弟子,而且往往認為這種新文化的魂魄,是希臘文化的重生。
在這樣的情形下,雅典的偉大教師蘇格拉底,就獲得了作為人類的教師的普遍性。
與之相似,孕育了耶稣的猶太文化,自保羅将其神學基礎築牢以後,其身影就消失在了羅馬的世界帝國之中。
然而,這種消失絕不意味着其存在的消亡,這樣一種不可思議的文化當然還存在。
但是,和《舊約》中的那些文藝作品被創造出來的時代相比,甚至是和當初猶太人以死海一隅為據點的時代相比,保羅以後的猶太文化,都已經呈現
因此,少數者的洞察,并不能最終決定誰能成為人類的教師。
那麼,如果大衆直接對眼前的某位教師的人格和智慧進行禮贊呢?這種情況下,這樣的人是否會在生前就成為人類的教師呢?很遺憾,事實并非如此。
大衆所禮贊者,未必都是優異之人。
可以說,天才之人,在生前就受到大衆歡迎的例子往往才是極少數。
更不用說,被譽為&ldquo人類的教師&rdquo之人,在他們的時代就受到大衆承認的例子,一個也沒有。
作為人類教師的深刻智慧和偉大人格,很難輕易為大衆所矚目。
受到大衆的禮贊,在生前就确立了偉大地位之人,并非人類的教師,而應當被稱為&ldquo英雄&rdquo。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并非所有受到大衆禮贊之人都完全是英雄,大衆屢屢将稻草人也錯奉為英雄來禮贊。
但是,在生前沒能獲得大衆禮贊的英雄,一定是不存在的。
在這一點上,人類的教師和英雄之間的差異就一目了然了。
是否成為人類的教師,同樣不取決于是否獲得了同時代大衆的承認。
那麼,人類的教師在被承認為&ldquo人類的教師&rdquo之前,都經過了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換言之,人類的教師是怎樣獲得這種普遍性的呢? 一般而言,從人類教師的傳記來看,人類的教師都有很好的弟子,這當中有被稱為&ldquo十哲&rdquo&ldquo十大弟子&rdquo&ldquo十二使徒&rdquo之類的優秀人物。
這樣的弟子往往堅信自己的老師是真正的&ldquo道&rdquo的體悟者,或曰&ldquo仁者&rdquo,又或曰&ldquo覺者&rdquo。
同時代的大衆無論怎麼迫害其師、侮蔑其師,這種信念都絕無動搖。
但如果僅僅隻是這樣的話,就和前面說過的能夠坐擁狂熱信徒的教師沒有什麼區别了。
更主要的區别并不在這裡,而在于接下來的事情。
其師被毒酒賜死,或者受十字架之刑而死之後,或者未能盡享天年,滿足地死于二三個自己的弟子之手後[1](《論語·子罕·十二》),弟子們仍舊會緻力于宣傳其師的道與真理。
這種努力很快就開花結果者,乃是蘇格拉底。
其弟子柏拉圖和徒孫亞裡士多德,很快就完成了其師的事業,創造出了西方思想的源頭。
其弟子的偉大事業受到世人承認以後,蘇格拉底也就作為靈魂永遠活在了弟子們的事業之中,因而不得不被認定為更偉大的教師。
至于其他三人,則弟子們的努力往往曆經了一代、兩代,仍未完結,現如今留下來關于他們的最古老的資料,均被認為是由其徒孫輩編定。
關于釋迦牟尼,《阿含經》中最古老的部分是這樣;關于耶稣,《保羅書信》和《福音書》也是這樣;關于孔子,恐怕也是完全一樣。
《論語》中最古老的部分也隻是其徒孫輩為了教誨更晚一輩的弟子而記錄下來的内容。
因此,想要根據其中最古老的記錄來了解這幾位教師,最多也隻能站在曾徒孫這一輩的角度了。
但是,這也意味着這些教師的人格和思想,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能夠貫通幾個世代,産生了影響。
而且,他們産生的這種影響,随着時間推移,其感化的力量還在不斷增大。
縱然他們在自己生前隻能感化少數幾個人罷了,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受其感化的人數反而不斷增加。
這樣一來,從未能夠感化同時代大衆的教師們,卻在曆史的長河中,感化了更多的普遍大衆。
由此,他們偉大教師的身份無可撼動地得到了承認。
然而,這幾位偉大的教師想要獲得一種普遍性,成為人類的教師,還需要一種重大的契機。
那就是孕育了這些偉大教師的文化,要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日後出現的文化的模範,也即它們的教育者。
反過來說,這些古代文化,在孕育出這些偉大教師的同時,也就到達了自身的巅峰,并暫時走向完結。
孕育了蘇格拉底的希臘文化,經由弟子和徒孫将其師的偉大構築起來時,也就迎來了最終章。
之後便是這種希臘文化向世界傳播的時代,即希臘化時代,再往後則是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之下形成的羅馬文化。
即便日後為東方的宗教所征服,基督教教會内部的哲學思索,仍舊在蘇格拉底及其兩代弟子的深刻影響之下。
更往後,在打破了東方宗教統治的歐洲,哲學的模範不僅是承認蘇格拉底及其兩代弟子,而且往往認為這種新文化的魂魄,是希臘文化的重生。
在這樣的情形下,雅典的偉大教師蘇格拉底,就獲得了作為人類的教師的普遍性。
與之相似,孕育了耶稣的猶太文化,自保羅将其神學基礎築牢以後,其身影就消失在了羅馬的世界帝國之中。
然而,這種消失絕不意味着其存在的消亡,這樣一種不可思議的文化當然還存在。
但是,和《舊約》中的那些文藝作品被創造出來的時代相比,甚至是和當初猶太人以死海一隅為據點的時代相比,保羅以後的猶太文化,都已經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