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的傳記及語錄特征
關燈
小
中
大
middot八佾·十四》)
這三者一緻的地方在于,均是對周的文化和風俗進行贊美,然而其差異點在于,夏殷之禮,雖然據其損益,應當可以知曉,但是并無證據可以将其明明白白地呈現出來。
恐怕在(一)當中,孔子想要說的是,周的文化,保存了夏殷文化中的優點,雖然因為時代的變遷有所變動,但其恒久的價值卻始終保存了下來。
這樣來看的話,就和(三)是一樣的意思了。
不過,如果要說能夠知曉夏和殷的文化的話,在文獻方面存在不足。
(二)中所說的意思,十分值得注意。
孔子明确說自己知曉周的文化,并且說&ldquo吾從周&rdquo,然而夏和殷的詳情,則無法明了了。
正是因為不能将其明明白白地展現出來,所以孔子即便想談夏殷兩代,卻還是什麼都沒說。
孔子明明連夏殷都不談,卻要去談一個更遙遠的堯舜,這一點能夠得講得通嗎?果真,在河間七篇中,除了《雍也篇》的末尾部分出來了一個堯舜的名字之外,堯舜從未出現過。
不過在這一章中,其實即便将包含堯舜之名的那句話删掉,對該章整體的意義也沒有任何損害。
甚至可以說,把那句話删掉,全章的意思反而能夠更明白一些。
這一傾向實則不僅僅局限于河間七篇而已,《論語》下論十篇當中,沒有涉及堯舜故事的總共達到了八篇。
整本《論語》,涉及堯舜的篇章,除了上述《雍也篇》之外,也隻有《泰伯》《顔淵》《堯曰》三篇罷了。
而這當中,《顔淵篇》的堯舜故事,在子夏的話裡面,《堯曰篇》和《泰伯篇》,則無法判斷究竟是誰講的話,實在有些暧昧。
孔子本人講出來的堯舜故事,隻存在于《泰伯篇》中的兩章而已。
這樣來看的話,《泰伯篇》和《堯曰篇》屬于《論語》當中最新出現的一個曆史斷層,已經一目了然了。
《論語》本身所存在的這一事實,再加上堯舜的故事越是在孔子傳的晚近部分,越是以濃墨重彩的形象出現,以上兩點合而觀之,則基本上可以肯定,孔子本人根本就沒有說過堯舜的故事。
從以上結果來看,孔子所代表的,就是他眼中的周文化。
堯舜、三代之初的故事,隻不過是孔子以後戰國時代的産物而已。
當然,毋庸置疑的是,周文化也汲取和保存了許多先前的文化,但對孔子而言,這部分均是文獻不足征的内容。
這一點更是可以證明,孔子所理解的前代文化,并非那些在日後才産生出來的堯舜和三代的故事。
此外,孔子所尊重、所強調的周文化,其相關文獻,最古的也不過就到《論語》這裡為止了。
這樣的話,對我們這樣的後來人而言,孔子直接就站在了中國思想史的起點上了。
正是因為誕生了孔子這樣的大思想家,故而我們可以推想,在孔子之前,或者與他同時代的時候,也肯定會有很多的思想家出現。
但這終究隻能是單純的推測罷了,我們沒有任何相關的證據。
當然,我們也沒有證據說,除了孔子以外,這樣的思想家就一個都沒有了。
《論語》當中也有幾次問及孔子的老師是誰這一問題,但其回答基本上都是持否定的态度。
這一事實,多少也可以算作證據吧。
孔子雖然代表了周的文化,并且持有一種複古主義的傾向,但依舊是一位原初型的思想家,這就體現了孔子在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
其他三位人類的教師,均沒有這樣的特點。
不過,在孔子之後,不僅孔子學派出現,諸子百家也紛紛現身了。
簡直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對于人生,各種各樣的思考都被窮盡了。
站在這樣一種思想史的成熟期的潮頭的、原初型的思想家,自然通過這樣一種思想上的關聯,而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活成了永遠的思想家,這便是孔子。
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ldquo思想&rdquo究竟是什麼呢?此時此刻,我自己完全沒有興趣來一一&ldquo叙述&rdquo他的思想。
對于那些想要接近孔子思想的人而言,還是反反複複熟讀《論語》為好。
整部《論語》,相較于現在我所寫的這本書,分量還要更少。
此外,對于閱讀《論語》的方法,我還想講一點可能會起到參考價值的東西。
《論語》中藏有無數的珍寶,而且是不能用其他的語言來重新講述一遍的。
而且,這些孔子的話都凝結成了一些非常漂亮的句子,唯其如此,原初型的思想家孔子才會成為一位永遠的思想家。
那麼,我想要在這裡就孔子的語錄這一特殊形式好好講幾句,作為這本小書的結尾。
毫無疑問,《論語》中孔子的話,都是為了傳遞孔子的思想,然而,這并不是單純地将一些具備客觀意思的内容,以一種符合邏輯的方式講述出來。
孔子本人,在向弟子說教的時候,也有可能是将他的思考建立在一種缜密的秩序之上加以論述,但就《論語》而言,書中所收錄的均是那種短小的、格言式的命題。
這當中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記錄的是孔子和弟子之間的問答,還有一種則是完全獨立的命題。
問答,是和孔子的言說方式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孔子的問答,不是用語言将一種定義确切、毫無歧義的思想表現出來,而是以孔子和弟子從人格層面的交流為背景,展現一種活生生的對話關系。
由此,在對話之中,孔門弟子們的人物和性格,其問答進行時的境遇等等,均可以被掌握到。
這就成為這些對話的一個背景,并為這些對話的命題帶來了更多意蘊和話外之音。
然而,孔子的對話,并不像是蘇格拉底的對話,是對問題進行一種理論上的展開,而是以弟子問、老師答這樣的形式就能完結的對話。
也即是說,這些對話都是一個回合即決定勝負。
因此,這些對話隻針對關鍵之處展開。
孔子的回答,以一種非常簡潔、銳利甚或是一種立意新奇的形式被刻畫了下來。
有關這一點,我們其實已經三番五次地舉例加以說明了。
我們在閱讀、玩味這類問答的時候,不僅僅隻是一種邏輯上的思想的運動,而是能感覺到,我們和那些孕育了這些思想的人,有了活生生的接觸。
孔子的話語中,即便不是這種以問答為核心的命題,而是那種完全獨立命題,也有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讓人直接感受到其相關背景的力量。
例如: 子曰:&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rdquo(《論語·憲問·二十六》) 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不在其位的人,往往也就不需要承擔任何政治責任。
他們在批判或操縱政治時,往往是因為反感在位者,或者是受到名利的蠱惑。
出
恐怕在(一)當中,孔子想要說的是,周的文化,保存了夏殷文化中的優點,雖然因為時代的變遷有所變動,但其恒久的價值卻始終保存了下來。
這樣來看的話,就和(三)是一樣的意思了。
不過,如果要說能夠知曉夏和殷的文化的話,在文獻方面存在不足。
(二)中所說的意思,十分值得注意。
孔子明确說自己知曉周的文化,并且說&ldquo吾從周&rdquo,然而夏和殷的詳情,則無法明了了。
正是因為不能将其明明白白地展現出來,所以孔子即便想談夏殷兩代,卻還是什麼都沒說。
孔子明明連夏殷都不談,卻要去談一個更遙遠的堯舜,這一點能夠得講得通嗎?果真,在河間七篇中,除了《雍也篇》的末尾部分出來了一個堯舜的名字之外,堯舜從未出現過。
不過在這一章中,其實即便将包含堯舜之名的那句話删掉,對該章整體的意義也沒有任何損害。
甚至可以說,把那句話删掉,全章的意思反而能夠更明白一些。
這一傾向實則不僅僅局限于河間七篇而已,《論語》下論十篇當中,沒有涉及堯舜故事的總共達到了八篇。
整本《論語》,涉及堯舜的篇章,除了上述《雍也篇》之外,也隻有《泰伯》《顔淵》《堯曰》三篇罷了。
而這當中,《顔淵篇》的堯舜故事,在子夏的話裡面,《堯曰篇》和《泰伯篇》,則無法判斷究竟是誰講的話,實在有些暧昧。
孔子本人講出來的堯舜故事,隻存在于《泰伯篇》中的兩章而已。
這樣來看的話,《泰伯篇》和《堯曰篇》屬于《論語》當中最新出現的一個曆史斷層,已經一目了然了。
《論語》本身所存在的這一事實,再加上堯舜的故事越是在孔子傳的晚近部分,越是以濃墨重彩的形象出現,以上兩點合而觀之,則基本上可以肯定,孔子本人根本就沒有說過堯舜的故事。
從以上結果來看,孔子所代表的,就是他眼中的周文化。
堯舜、三代之初的故事,隻不過是孔子以後戰國時代的産物而已。
當然,毋庸置疑的是,周文化也汲取和保存了許多先前的文化,但對孔子而言,這部分均是文獻不足征的内容。
這一點更是可以證明,孔子所理解的前代文化,并非那些在日後才産生出來的堯舜和三代的故事。
此外,孔子所尊重、所強調的周文化,其相關文獻,最古的也不過就到《論語》這裡為止了。
這樣的話,對我們這樣的後來人而言,孔子直接就站在了中國思想史的起點上了。
正是因為誕生了孔子這樣的大思想家,故而我們可以推想,在孔子之前,或者與他同時代的時候,也肯定會有很多的思想家出現。
但這終究隻能是單純的推測罷了,我們沒有任何相關的證據。
當然,我們也沒有證據說,除了孔子以外,這樣的思想家就一個都沒有了。
《論語》當中也有幾次問及孔子的老師是誰這一問題,但其回答基本上都是持否定的态度。
這一事實,多少也可以算作證據吧。
孔子雖然代表了周的文化,并且持有一種複古主義的傾向,但依舊是一位原初型的思想家,這就體現了孔子在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
其他三位人類的教師,均沒有這樣的特點。
不過,在孔子之後,不僅孔子學派出現,諸子百家也紛紛現身了。
簡直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對于人生,各種各樣的思考都被窮盡了。
站在這樣一種思想史的成熟期的潮頭的、原初型的思想家,自然通過這樣一種思想上的關聯,而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活成了永遠的思想家,這便是孔子。
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ldquo思想&rdquo究竟是什麼呢?此時此刻,我自己完全沒有興趣來一一&ldquo叙述&rdquo他的思想。
對于那些想要接近孔子思想的人而言,還是反反複複熟讀《論語》為好。
整部《論語》,相較于現在我所寫的這本書,分量還要更少。
此外,對于閱讀《論語》的方法,我還想講一點可能會起到參考價值的東西。
《論語》中藏有無數的珍寶,而且是不能用其他的語言來重新講述一遍的。
而且,這些孔子的話都凝結成了一些非常漂亮的句子,唯其如此,原初型的思想家孔子才會成為一位永遠的思想家。
那麼,我想要在這裡就孔子的語錄這一特殊形式好好講幾句,作為這本小書的結尾。
毫無疑問,《論語》中孔子的話,都是為了傳遞孔子的思想,然而,這并不是單純地将一些具備客觀意思的内容,以一種符合邏輯的方式講述出來。
孔子本人,在向弟子說教的時候,也有可能是将他的思考建立在一種缜密的秩序之上加以論述,但就《論語》而言,書中所收錄的均是那種短小的、格言式的命題。
這當中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記錄的是孔子和弟子之間的問答,還有一種則是完全獨立的命題。
問答,是和孔子的言說方式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孔子的問答,不是用語言将一種定義确切、毫無歧義的思想表現出來,而是以孔子和弟子從人格層面的交流為背景,展現一種活生生的對話關系。
由此,在對話之中,孔門弟子們的人物和性格,其問答進行時的境遇等等,均可以被掌握到。
這就成為這些對話的一個背景,并為這些對話的命題帶來了更多意蘊和話外之音。
然而,孔子的對話,并不像是蘇格拉底的對話,是對問題進行一種理論上的展開,而是以弟子問、老師答這樣的形式就能完結的對話。
也即是說,這些對話都是一個回合即決定勝負。
因此,這些對話隻針對關鍵之處展開。
孔子的回答,以一種非常簡潔、銳利甚或是一種立意新奇的形式被刻畫了下來。
有關這一點,我們其實已經三番五次地舉例加以說明了。
我們在閱讀、玩味這類問答的時候,不僅僅隻是一種邏輯上的思想的運動,而是能感覺到,我們和那些孕育了這些思想的人,有了活生生的接觸。
孔子的話語中,即便不是這種以問答為核心的命題,而是那種完全獨立命題,也有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讓人直接感受到其相關背景的力量。
例如: 子曰:&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rdquo(《論語·憲問·二十六》) 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不在其位的人,往往也就不需要承擔任何政治責任。
他們在批判或操縱政治時,往往是因為反感在位者,或者是受到名利的蠱惑。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