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的傳記及語錄特征
關燈
小
中
大
于這類主觀動機,他們的言語、行動大多沒有什麼責任感可言。
這樣一種情形,無論在任何時代,人們都常常可以在自己身邊見到。
又或者是: 子曰:&ldquo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rdquo(《論語·衛靈公·二十八》) 這一句話乃是基于大衆喜好附和、喜好趨同這樣一種痛苦的現實。
這樣一種現實,對任何時代的人而言,都是一樣的。
這一類的例子,可以舉出太多太多。
不過,無論是大衆喜好附和趨同也好,還是站在無責任的立場上的人往往隻會說出一些空疏的政論也好,如果想從正面入手,加以詳細論述,肯定都會變成非常長的長篇議論。
如果是蘇格拉底的話,就會進入這一議題,然後一騎絕塵地議論下去吧。
然而,孔子的話裡,常常是将這些問題藏入背景之中。
就這樣,孔子往往将詳細考察後得出來的結果,悄悄地置入前提,至于面對這一問題,最應該采取的對策,他往往隻幹淨利落地選出最簡要的一點,将其展現出來。
如果仔細想一想的話,這便是所謂的格言,也即是說,在漫長的時間,無數的人都做過同樣的事情,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過去,寺田寅彥[8]氏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一國的國土之内,一家住宅的建設方式,一個村落的選址方法,往往藏有許多同地震、暴風、濕氣等相關的深刻智慧。
這都是在漫長的時間中,國民經過種種經驗,自己得來的智慧,往往比單個學者的理論意識更好。
所謂格言,就和這種東西一樣,是關于人生諸事的智慧。
這些格言并不會講述得到這些結論的過程,也不會展現出其考察的原理。
然而,格言之中并不失智慧。
孔子所講的話當中,凡獨立的命題,均像是這種格言般的東西。
稍有不同的,恐怕是孔子的這些格言,都是基于一定的思想立場、倫理原則之上吧。
格言一般是在民間,經過長期的淘汰之後留下來的東西,與之相對應,孔子所講的話也經過了後代學者的反複錘煉。
由此,孔子的這些話都成為一種講述人生深刻智慧的語言,留存了下來。
孔子語錄的這一特征,倘若和其他人類的教師的語錄比較一番,就能有更鮮明的體現。
前面列舉過的蘇格拉底的對話,是對問題自身的發展,不會在一問一答之後就完結。
因此,孔子的問答均為非常簡潔的形式,而與之相對的蘇格拉底對話,如《柏拉圖對話錄》所示,完全成為一種堪比戲曲的龐大文藝形式。
而耶稣的語錄,則是一種鑲嵌着衆多優美譬喻的美麗說教,如今都凝聚在《福音書》中近乎戲曲一般的故事裡。
耶稣的語錄當然也有一種斷片式的格言效果,但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說更接近故事。
釋迦牟尼的語錄則從很早開始就是作為法的綱要而形成的,主要是用來展現釋迦牟尼說法的梗概要領,這種形式和釋迦牟尼的哲學根本命題是吻合的。
後世有一些鑲嵌了法的綱要的故事也被創作出來,得到了更大程度發展,演變為了一些具備龐大戲劇結構的經典。
如上所述,《柏拉圖對話錄》、《四福音書》、佛教經典等等,均超越了語錄這一形式,而演變為一種巨大的、統一的作品。
而《論語》說到底仍隻是語錄而已。
簡短的一個個句子、一個個問答,作為一種作品,都保持了統一。
無論是《論語》各篇的編纂,還是《論語》整體的編纂,都隻是真正意義上的&ldquo編纂&rdquo而已,并無在此之上的意圖。
也即是說,孔子的語錄,具有一種真正符合語錄這一形式的特征。
這樣一種語錄的傳統在中國一直強勁地延續了下來。
作為中國思想史上最值得關注的一節&mdash&mdash禅宗,就始終用這樣一種語錄的形式。
傑出的禅師當中,緻力于将其思想以某種秩序的方式加以陳述的,恐怕當屬日本的道元[9]。
讀着孔子的語錄,頭腦裡頭卻會浮現出禅宗的語錄,這在諸多意義上也是頗為有益的一點吧。
[1]這裡的&ldquo一百一十二頁&rdquo是就日文原版而言。
所引兩章為: 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ldquo有諸?&rdquo子路對曰:&ldquo有之。
诔曰:&lsquo禱爾于上下神祇。
&rsquo&rdquo子曰:&ldquo丘之禱久矣。
&rdquo(《論語·述而·三十五》)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
病間,曰:&ldquo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
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甯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rdquo(《論語·子罕·十二》) [2]《論語·八佾·十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ldquo吾不與祭,如不祭。
&rdquo [3]《論語·八佾·六》:季氏旅于泰山。
子謂冉有曰:&ldquo女弗能救與?&rdquo對曰:&ldquo不能。
&rdquo子曰:&ldquo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rdquo [4]《論語·八佾·十》:子曰:&ldquo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rdquo 《論語·八佾·十一》:或問禘之說。
子曰:&ldquo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rdquo指其掌。
[5]《論語·八佾·十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ldquo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rdquo [6]《論語·八佾·二十一》:哀公問社于宰我。
宰我對曰:&ldquo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
&rdquo子聞之曰:&ldquo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rdquo [7]&ldquo代蒙&rdquo(daemon),古希臘人認為存在于人和神之間的、兼有善惡的超自然存在。
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蘇格拉底曾說自己受到過代蒙的告誡。
[8]寺田寅彥(1878&mdash1935),日本物理學家,俳句詩人。
[9]道元(1200&mdash1253),日本佛教曹洞宗的開山祖師,著有《正法眼藏》。
這樣一種情形,無論在任何時代,人們都常常可以在自己身邊見到。
又或者是: 子曰:&ldquo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rdquo(《論語·衛靈公·二十八》) 這一句話乃是基于大衆喜好附和、喜好趨同這樣一種痛苦的現實。
這樣一種現實,對任何時代的人而言,都是一樣的。
這一類的例子,可以舉出太多太多。
不過,無論是大衆喜好附和趨同也好,還是站在無責任的立場上的人往往隻會說出一些空疏的政論也好,如果想從正面入手,加以詳細論述,肯定都會變成非常長的長篇議論。
如果是蘇格拉底的話,就會進入這一議題,然後一騎絕塵地議論下去吧。
然而,孔子的話裡,常常是将這些問題藏入背景之中。
就這樣,孔子往往将詳細考察後得出來的結果,悄悄地置入前提,至于面對這一問題,最應該采取的對策,他往往隻幹淨利落地選出最簡要的一點,将其展現出來。
如果仔細想一想的話,這便是所謂的格言,也即是說,在漫長的時間,無數的人都做過同樣的事情,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過去,寺田寅彥[8]氏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一國的國土之内,一家住宅的建設方式,一個村落的選址方法,往往藏有許多同地震、暴風、濕氣等相關的深刻智慧。
這都是在漫長的時間中,國民經過種種經驗,自己得來的智慧,往往比單個學者的理論意識更好。
所謂格言,就和這種東西一樣,是關于人生諸事的智慧。
這些格言并不會講述得到這些結論的過程,也不會展現出其考察的原理。
然而,格言之中并不失智慧。
孔子所講的話當中,凡獨立的命題,均像是這種格言般的東西。
稍有不同的,恐怕是孔子的這些格言,都是基于一定的思想立場、倫理原則之上吧。
格言一般是在民間,經過長期的淘汰之後留下來的東西,與之相對應,孔子所講的話也經過了後代學者的反複錘煉。
由此,孔子的這些話都成為一種講述人生深刻智慧的語言,留存了下來。
孔子語錄的這一特征,倘若和其他人類的教師的語錄比較一番,就能有更鮮明的體現。
前面列舉過的蘇格拉底的對話,是對問題自身的發展,不會在一問一答之後就完結。
因此,孔子的問答均為非常簡潔的形式,而與之相對的蘇格拉底對話,如《柏拉圖對話錄》所示,完全成為一種堪比戲曲的龐大文藝形式。
而耶稣的語錄,則是一種鑲嵌着衆多優美譬喻的美麗說教,如今都凝聚在《福音書》中近乎戲曲一般的故事裡。
耶稣的語錄當然也有一種斷片式的格言效果,但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說更接近故事。
釋迦牟尼的語錄則從很早開始就是作為法的綱要而形成的,主要是用來展現釋迦牟尼說法的梗概要領,這種形式和釋迦牟尼的哲學根本命題是吻合的。
後世有一些鑲嵌了法的綱要的故事也被創作出來,得到了更大程度發展,演變為了一些具備龐大戲劇結構的經典。
如上所述,《柏拉圖對話錄》、《四福音書》、佛教經典等等,均超越了語錄這一形式,而演變為一種巨大的、統一的作品。
而《論語》說到底仍隻是語錄而已。
簡短的一個個句子、一個個問答,作為一種作品,都保持了統一。
無論是《論語》各篇的編纂,還是《論語》整體的編纂,都隻是真正意義上的&ldquo編纂&rdquo而已,并無在此之上的意圖。
也即是說,孔子的語錄,具有一種真正符合語錄這一形式的特征。
這樣一種語錄的傳統在中國一直強勁地延續了下來。
作為中國思想史上最值得關注的一節&mdash&mdash禅宗,就始終用這樣一種語錄的形式。
傑出的禅師當中,緻力于将其思想以某種秩序的方式加以陳述的,恐怕當屬日本的道元[9]。
讀着孔子的語錄,頭腦裡頭卻會浮現出禅宗的語錄,這在諸多意義上也是頗為有益的一點吧。
[1]這裡的&ldquo一百一十二頁&rdquo是就日文原版而言。
所引兩章為: 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ldquo有諸?&rdquo子路對曰:&ldquo有之。
诔曰:&lsquo禱爾于上下神祇。
&rsquo&rdquo子曰:&ldquo丘之禱久矣。
&rdquo(《論語·述而·三十五》)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
病間,曰:&ldquo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
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甯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rdquo(《論語·子罕·十二》) [2]《論語·八佾·十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ldquo吾不與祭,如不祭。
&rdquo [3]《論語·八佾·六》:季氏旅于泰山。
子謂冉有曰:&ldquo女弗能救與?&rdquo對曰:&ldquo不能。
&rdquo子曰:&ldquo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rdquo [4]《論語·八佾·十》:子曰:&ldquo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rdquo 《論語·八佾·十一》:或問禘之說。
子曰:&ldquo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rdquo指其掌。
[5]《論語·八佾·十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ldquo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rdquo [6]《論語·八佾·二十一》:哀公問社于宰我。
宰我對曰:&ldquo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
&rdquo子聞之曰:&ldquo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rdquo [7]&ldquo代蒙&rdquo(daemon),古希臘人認為存在于人和神之間的、兼有善惡的超自然存在。
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蘇格拉底曾說自己受到過代蒙的告誡。
[8]寺田寅彥(1878&mdash1935),日本物理學家,俳句詩人。
[9]道元(1200&mdash1253),日本佛教曹洞宗的開山祖師,著有《正法眼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