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衡山,别名霍山,峋嵝山,為五嶺山脈之支脈,列為華夏東西南北中五嶽之一,稱南嶽,是隋代開皇九年所诏定。
按诏定五嶽之中,最高者為北嶽“恒山”,最低者為“南嶽”衡山,雖在五嶽中稱最低,但它也有近千丈。
以形勢論,華山以奇險著,泰山以磅礴着,均有北方雄大之氣,恒山,嵩山則嫌其頹。
衡山峰巒雖多,但比之東西二嶽則是奇特之形勢,其優點則有峨嵋之翠之秀,江水環繞,雲氣特重,山上風雲變幻無常,而有秀麗之緻。
衡山脈起于廣西,蜿蜒于湘資二江之間,以長沙嶽麓為尾,而以衡陽之眶峰為首,以祝融峰最高,其峰巒最着者有五祝融,紫蓋、天柱、芙蓉、石廪、故杜子美詩有“衡嶽五峰尊”之句。
是晨間朝霧迷蒙,煙水凄迷之際,一帆孤舟順“湘江”而下,搖橹靠岸,就泊在“衡山”之下。
孤舟泊穩,由船上飄然走下一位劍眉鳳目,玉面朱唇的俊美青衫客,看年紀,他二十剛出頭,但神情舉止,卻有一種成熟的氣度。
他站在岸邊,回身揚手,一錠白銀落在船闆上,笑道:“船家,日前那位老人家确是由此處登岸的麼?” 搖船的,是個須發俱霜,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忙道:“客人,小老兒不會記錯,就是這兒。
” 青衫客淡然一笑,道:“謝謝你了,多了的銀子送與你買酒喝了……” 轉身望“衡山”,揚眉一笑,道:“‘帆轉湘轉,望衡九面’,又道是:‘帆随湘水轉,處處見衡山’,古人誠不我欺。
” 話落舉步,飄然踏上了登山道。
登衡山最易,山路寬曠平坦,青衫客衣袂飄飄,沒片刻工夫,便到了座落在駕鶴,青湘二峰之間的“半山亭”。
至此山勢青秀,遠望祝融嵯峨屹峙,群峰匍匐左右,如在履舄,俯視湘江,則宛轉如銀帶,風帆隐約,出沒于青山綠水之間。
青衫客負手眺望,忽皺雙眉,搖了搖頭,喃喃說道:“生平未登‘南嶽’,怎麼這景物令我有似曾相識之感……” 忽又展眉一笑,道:“是了,想必此處景物跟那座山有些相似之處。
” 舉步出亭,飄然再上。
由“半山亭”往上走,步步趨高,古柏蒼松,一經清涼,而此際當晨間,朝霧頻濃,林木迷蒙隐約其中,景色美得甯靜,美得清奇。
不久,到了“邺侯書院”,這兒是售宗相李泌故居,今僅餘一破廟而已,李泌未仕時,嘗見明贊 禅師,一見訝甚稱奇,謂十年後當臻相位,後果然。
廟額仍存有“端居室”三字石刻,餘皆不見殘迹。
轉念最贊李泌所藏書畫最多,有詩雲:“邺侯多藏書,插架三萬軸”,但今日已不知何所存。
青衫客面對殘廟破瓦,一陣凄悲感歎之後,轉身又上。
青衫客一路往上,經“鐵佛寺”、“淵南寺”而抵“南天門”。
這一帶,已在半山之上,雲霧更濃,諸峰隐約。
過了“南天門”沒多久,一座石牌坊矗立眼前,那是“上封寺”的山門,甫抵山門,一聲佛号,由山門後轉出兩個中年灰衣僧人,并肩合什,攔住去路。
青衫客微微一笑停步,目注二僧,道:“由‘半山亭’一路跟蹤我至此的那位大和尚,可以現身了。
” 話聲方落,身後響起一聲佛号。
“阿彌陀佛,施主好敏銳的耳目。
” 随着這話聲,由山道旁那郁郁蒼蒼的古柏林内,閃出一名身形瘦小的中年僧人,騰身掠向山門。
青衫客微微一笑,道:“一路窺探登臨遊人,此豈佛門弟子出家人之行徑。
” 瘦小僧人臉一紅,合什欠身道:“失禮之處,施主海涵。
” “豈敢。
”青衫客道:“大和尚總得還我個理由。
” 瘦小僧人道:“祝融重地,貧僧不知施主來意,故而。
” 青衫客道:“如今大和尚知我來意麼?” 瘦小僧人道:“正等施主明示。
” 青衫客淡淡一笑,道:“‘南嶽’勝地,三位以為我來幹什麼的?” 瘦小僧人道:“但不知施主是雅興登臨,抑或是參禅随喜。
” 青衫客道:“我生平不無謊言,實告三位,我一不為雅興登臨,二不為參禅随喜,乃是來尋訪一位父執前輩的。
” 瘦小僧人道:“但不知施主的
按诏定五嶽之中,最高者為北嶽“恒山”,最低者為“南嶽”衡山,雖在五嶽中稱最低,但它也有近千丈。
以形勢論,華山以奇險著,泰山以磅礴着,均有北方雄大之氣,恒山,嵩山則嫌其頹。
衡山峰巒雖多,但比之東西二嶽則是奇特之形勢,其優點則有峨嵋之翠之秀,江水環繞,雲氣特重,山上風雲變幻無常,而有秀麗之緻。
衡山脈起于廣西,蜿蜒于湘資二江之間,以長沙嶽麓為尾,而以衡陽之眶峰為首,以祝融峰最高,其峰巒最着者有五祝融,紫蓋、天柱、芙蓉、石廪、故杜子美詩有“衡嶽五峰尊”之句。
是晨間朝霧迷蒙,煙水凄迷之際,一帆孤舟順“湘江”而下,搖橹靠岸,就泊在“衡山”之下。
孤舟泊穩,由船上飄然走下一位劍眉鳳目,玉面朱唇的俊美青衫客,看年紀,他二十剛出頭,但神情舉止,卻有一種成熟的氣度。
他站在岸邊,回身揚手,一錠白銀落在船闆上,笑道:“船家,日前那位老人家确是由此處登岸的麼?” 搖船的,是個須發俱霜,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忙道:“客人,小老兒不會記錯,就是這兒。
” 青衫客淡然一笑,道:“謝謝你了,多了的銀子送與你買酒喝了……” 轉身望“衡山”,揚眉一笑,道:“‘帆轉湘轉,望衡九面’,又道是:‘帆随湘水轉,處處見衡山’,古人誠不我欺。
” 話落舉步,飄然踏上了登山道。
登衡山最易,山路寬曠平坦,青衫客衣袂飄飄,沒片刻工夫,便到了座落在駕鶴,青湘二峰之間的“半山亭”。
至此山勢青秀,遠望祝融嵯峨屹峙,群峰匍匐左右,如在履舄,俯視湘江,則宛轉如銀帶,風帆隐約,出沒于青山綠水之間。
青衫客負手眺望,忽皺雙眉,搖了搖頭,喃喃說道:“生平未登‘南嶽’,怎麼這景物令我有似曾相識之感……” 忽又展眉一笑,道:“是了,想必此處景物跟那座山有些相似之處。
” 舉步出亭,飄然再上。
由“半山亭”往上走,步步趨高,古柏蒼松,一經清涼,而此際當晨間,朝霧頻濃,林木迷蒙隐約其中,景色美得甯靜,美得清奇。
不久,到了“邺侯書院”,這兒是售宗相李泌故居,今僅餘一破廟而已,李泌未仕時,嘗見明贊 禅師,一見訝甚稱奇,謂十年後當臻相位,後果然。
廟額仍存有“端居室”三字石刻,餘皆不見殘迹。
轉念最贊李泌所藏書畫最多,有詩雲:“邺侯多藏書,插架三萬軸”,但今日已不知何所存。
青衫客面對殘廟破瓦,一陣凄悲感歎之後,轉身又上。
青衫客一路往上,經“鐵佛寺”、“淵南寺”而抵“南天門”。
這一帶,已在半山之上,雲霧更濃,諸峰隐約。
過了“南天門”沒多久,一座石牌坊矗立眼前,那是“上封寺”的山門,甫抵山門,一聲佛号,由山門後轉出兩個中年灰衣僧人,并肩合什,攔住去路。
青衫客微微一笑停步,目注二僧,道:“由‘半山亭’一路跟蹤我至此的那位大和尚,可以現身了。
” 話聲方落,身後響起一聲佛号。
“阿彌陀佛,施主好敏銳的耳目。
” 随着這話聲,由山道旁那郁郁蒼蒼的古柏林内,閃出一名身形瘦小的中年僧人,騰身掠向山門。
青衫客微微一笑,道:“一路窺探登臨遊人,此豈佛門弟子出家人之行徑。
” 瘦小僧人臉一紅,合什欠身道:“失禮之處,施主海涵。
” “豈敢。
”青衫客道:“大和尚總得還我個理由。
” 瘦小僧人道:“祝融重地,貧僧不知施主來意,故而。
” 青衫客道:“如今大和尚知我來意麼?” 瘦小僧人道:“正等施主明示。
” 青衫客淡淡一笑,道:“‘南嶽’勝地,三位以為我來幹什麼的?” 瘦小僧人道:“但不知施主是雅興登臨,抑或是參禅随喜。
” 青衫客道:“我生平不無謊言,實告三位,我一不為雅興登臨,二不為參禅随喜,乃是來尋訪一位父執前輩的。
” 瘦小僧人道:“但不知施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