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嶽飛破虜釋王權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嶽飛次日又率部下與虜寇大戰于江口。
嶽飛鼓勇而前,部下随之殺敗金人,斬首數百級,奪其馬駝無數。
嶽飛下了寨,重賞将士。
部下見金兵勢大,長江又被兀朮所據,杜充閉城不出,内有尋思欲叛去者。
嶽飛知其意,泣謂衆曰:“我與爾等感國厚恩,當施忠義,上報朝廷,建立功勳,着于國史,身雖死時,名亦不朽。
今若降虜,或散為盜,不為反臣,則為賊寇。
雖是偷生于世,身死而名壞,遺臭于萬世,豈為子孫長久之計耶!今建康乃江左形勝之地,若使金家得了此城,我宋朝将何以立國于江南而複中原之地乎?今日之事,我若輩但知有死而無二心,若有思叛去者,許諸人出首以軍法處之;多得酋首者而受上賞!”衆将士皆感其言曰:“并不敢有别心,從統制号令。
”卻說金兀朮人馬來攻建康,宣撫使杜充不敢出戰,一連被兀朮困了二十日,城中恰慌。
充與守臣陳邦光、戶部尚書李稅商議不如投降,通判楊邦義号哭谏曰:“邦義與諸君共守此城,有死無二。
今奈何欲屈身于虜而受不義之名乎。
”充曰:“不然,事已極矣!不降何待。
”邦義苦谏不從,充率官屬開門迎接金兵,拜于兀朮馬前。
兀朮入了建康,獨楊邦義不肯屈,刺血大書衣裾曰:“甯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
”有人言邦義勸杜充休降,可斬之。
兀朮曰:“此人守義,不可斬之。
”乃使人誘他來降,封之大官。
邦義大罵曰:“臊狗種,我隻要一死,豈願降哉!”兀朮大怒,遂殺之。
虜将歎曰:“此真忠臣也!”後人有詩贊雲:中原侵擾動風塵,倡義嬰城誓一心。
瀝血衣詞甘就殺,史書千古重高名。
兀朮既取建康,着杜充往見金元帥黏沒喝。
沒喝薄其為人,久後始付與官職。
卻說高宗聞知建康不保,大江為金人所有,謂呂頤浩曰:“今日事急矣。
卿有何高論?”頤浩奏曰:“不如乘舟入海為上。
虜騎不能駕船迫我,浙江地熱,彼必不肯久留于此,待他兵退,聖駕複返浙江,他來我去,他退我回,此亦兵家之妙策也。
”高宗準其奏,遂駕往明州。
兀朮聽知高宗奔明州,差阿裡蒲廬渾領軍馬追趕。
阿裡蒲廬渾引着二萬胡兵,追趕高宗至童安,與高宗隻争一舍之地。
高宗望見後面塵埃蔽日,金鼓喧天,無限人馬來到,大驚問:“誰可迎敵?”言未絕,保駕張公裕奏曰:“臣出馬退金兵。
”帝即遣行。
張公裕部一萬兵來迎,正遇阿裡蒲廬渾大叫:“好将車駕送來,免爾一死!”公裕大怒,挺槍躍馬直取蒲廬渾。
蒲廬渾舞馬交還,二人戰有二十合,不分勝敗。
張公裕隻要保護車駕,隻得死鬥,又鏖戰數合,忽一派鼓聲從山後出,當先一面大旗上書五字”大宋楊沂中“。
原來沂中知阿裡蒲廬渾渡曹娥江,因屯兵于西山,特來保駕。
沂中手揮大斧,驟骅骝夾攻阿裡蒲廬渾。
蒲廬渾見宋兵勢大,勒馬刺斜逃回。
公裕、沂中直殺入陣中,劈死無數,金兵大潰。
殺退二十餘裡,公裕與沂中合兵一處,來見高宗。
帝執沂中手曰:“卿救朕躬,當銘肺腑。
”沂中頓首稱謝。
頤浩曰:“金人敗回,兀朮必長驅而來,陛下可速乘舟人海。
”帝乃領群臣乘船到定海縣。
是時從駕官多,船狹不能容,頤浩奏曰:“海上船少,合無使随駕官員,從他取便避虜。
”帝曰:“為士夫的當知義理,豈可不護從車駕?若從取便避虜,則朕所到,無百官亦同寇盜耳!”言訖淚下。
以此郎官以下多從車駕,不肯棄去。
次日,高宗船到昌國縣,下诏勤王,令各處出兵邀截虜寇。
有英州武略大夫嶽飛,見建康已被金人所據,又及聞車駕避難于海,乃聚集部下将士勤王。
原飛部士皆西北人,平日感嶽飛恩信,雖有反複之意,不敢叛去。
内有報飛者曰:“今衆人見中原淪于金虜,皆欲投統制做主,領我等降金,必有重用。
”嶽飛見說,佯許之。
次日在中軍會衆人誓之曰:“爾等随我與朝廷立功,克複中原,迎回聖駕,身受官爵,光顯門庭,豈不為榮?今爾等若不從我之言,甯先殺我,然後歸投虜寇,吾決不往!”言訖放聲而哭,乃脫衣以背示衆,背上刺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
衆人見了,皆伏地拜曰:“我等一從統制号令,再不敢有異志也。
”皆
嶽飛鼓勇而前,部下随之殺敗金人,斬首數百級,奪其馬駝無數。
嶽飛下了寨,重賞将士。
部下見金兵勢大,長江又被兀朮所據,杜充閉城不出,内有尋思欲叛去者。
嶽飛知其意,泣謂衆曰:“我與爾等感國厚恩,當施忠義,上報朝廷,建立功勳,着于國史,身雖死時,名亦不朽。
今若降虜,或散為盜,不為反臣,則為賊寇。
雖是偷生于世,身死而名壞,遺臭于萬世,豈為子孫長久之計耶!今建康乃江左形勝之地,若使金家得了此城,我宋朝将何以立國于江南而複中原之地乎?今日之事,我若輩但知有死而無二心,若有思叛去者,許諸人出首以軍法處之;多得酋首者而受上賞!”衆将士皆感其言曰:“并不敢有别心,從統制号令。
”卻說金兀朮人馬來攻建康,宣撫使杜充不敢出戰,一連被兀朮困了二十日,城中恰慌。
充與守臣陳邦光、戶部尚書李稅商議不如投降,通判楊邦義号哭谏曰:“邦義與諸君共守此城,有死無二。
今奈何欲屈身于虜而受不義之名乎。
”充曰:“不然,事已極矣!不降何待。
”邦義苦谏不從,充率官屬開門迎接金兵,拜于兀朮馬前。
兀朮入了建康,獨楊邦義不肯屈,刺血大書衣裾曰:“甯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
”有人言邦義勸杜充休降,可斬之。
兀朮曰:“此人守義,不可斬之。
”乃使人誘他來降,封之大官。
邦義大罵曰:“臊狗種,我隻要一死,豈願降哉!”兀朮大怒,遂殺之。
虜将歎曰:“此真忠臣也!”後人有詩贊雲:中原侵擾動風塵,倡義嬰城誓一心。
瀝血衣詞甘就殺,史書千古重高名。
兀朮既取建康,着杜充往見金元帥黏沒喝。
沒喝薄其為人,久後始付與官職。
卻說高宗聞知建康不保,大江為金人所有,謂呂頤浩曰:“今日事急矣。
卿有何高論?”頤浩奏曰:“不如乘舟入海為上。
虜騎不能駕船迫我,浙江地熱,彼必不肯久留于此,待他兵退,聖駕複返浙江,他來我去,他退我回,此亦兵家之妙策也。
”高宗準其奏,遂駕往明州。
兀朮聽知高宗奔明州,差阿裡蒲廬渾領軍馬追趕。
阿裡蒲廬渾引着二萬胡兵,追趕高宗至童安,與高宗隻争一舍之地。
高宗望見後面塵埃蔽日,金鼓喧天,無限人馬來到,大驚問:“誰可迎敵?”言未絕,保駕張公裕奏曰:“臣出馬退金兵。
”帝即遣行。
張公裕部一萬兵來迎,正遇阿裡蒲廬渾大叫:“好将車駕送來,免爾一死!”公裕大怒,挺槍躍馬直取蒲廬渾。
蒲廬渾舞馬交還,二人戰有二十合,不分勝敗。
張公裕隻要保護車駕,隻得死鬥,又鏖戰數合,忽一派鼓聲從山後出,當先一面大旗上書五字”大宋楊沂中“。
原來沂中知阿裡蒲廬渾渡曹娥江,因屯兵于西山,特來保駕。
沂中手揮大斧,驟骅骝夾攻阿裡蒲廬渾。
蒲廬渾見宋兵勢大,勒馬刺斜逃回。
公裕、沂中直殺入陣中,劈死無數,金兵大潰。
殺退二十餘裡,公裕與沂中合兵一處,來見高宗。
帝執沂中手曰:“卿救朕躬,當銘肺腑。
”沂中頓首稱謝。
頤浩曰:“金人敗回,兀朮必長驅而來,陛下可速乘舟人海。
”帝乃領群臣乘船到定海縣。
是時從駕官多,船狹不能容,頤浩奏曰:“海上船少,合無使随駕官員,從他取便避虜。
”帝曰:“為士夫的當知義理,豈可不護從車駕?若從取便避虜,則朕所到,無百官亦同寇盜耳!”言訖淚下。
以此郎官以下多從車駕,不肯棄去。
次日,高宗船到昌國縣,下诏勤王,令各處出兵邀截虜寇。
有英州武略大夫嶽飛,見建康已被金人所據,又及聞車駕避難于海,乃聚集部下将士勤王。
原飛部士皆西北人,平日感嶽飛恩信,雖有反複之意,不敢叛去。
内有報飛者曰:“今衆人見中原淪于金虜,皆欲投統制做主,領我等降金,必有重用。
”嶽飛見說,佯許之。
次日在中軍會衆人誓之曰:“爾等随我與朝廷立功,克複中原,迎回聖駕,身受官爵,光顯門庭,豈不為榮?今爾等若不從我之言,甯先殺我,然後歸投虜寇,吾決不往!”言訖放聲而哭,乃脫衣以背示衆,背上刺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
衆人見了,皆伏地拜曰:“我等一從統制号令,再不敢有異志也。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