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宋高宗議建東宮
關燈
小
中
大
曰:“欲立異姓為中原主,推之宋臣中間,皆不足以當此任。
惟濟南府知府劉豫,其人有意為我大金。
若立此人,足為江南藩障也。
”太宗允其奏,遂差人赍金冊玉玺來立劉豫為子皇帝,置都東平府,号大齊,改年号為章昌元年,以舊河為界。
立妾趙氏為皇後,封張孝純為丞相,李孝揚為左丞相,張東為右丞相,王瓊為汴京留守,開設衙門,選任百官。
其子劉麟為提鎮諸路兵馬大元帥。
消息傳入越州,高宗聞知金國冊立劉豫為中原主,謂侍臣曰:“朕自元懿太子卒後尚未有後。
劉豫異姓,金人因而立之,是使中原有二天子也。
朕聞此事,實重感然。
”右仆射範宗尹曰:“陛下之念及此,社稷之福也。
金人所謀,正欲立異姓而梗趙氏。
陛下宜建太子,期永宋祚矣。
”帝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
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于是诏知南外宗正事,令廣選太祖後,将育宮中。
因是上虞縣丞婁寅亮上書,乞選太祖後以備儲嗣。
書曰:先正有太祖舍其子而立弟,此天下之大公。
周王薨,章聖取宗室育之宮中,此天下之大慮。
仁宗感悟其說,诏英宗入繼大統。
文子文孫,宜君宜王。
遭罹變故,不斷如帶,今有天下者,獨陛下一人而也。
屢者椒寝未繁,前星不耀,孤立無助,有識寒心,天其或者深戒陛下追念祖宗公心長慮之所及乎。
崇甯以來,谀臣進說,獨推濮王子孫以為近,屢餘皆與之同姓。
遂使昌陵之後,寂寥無關,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
望陛下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視秩親王,俾牧九州島,以待皇嗣之生,退處藩服,庶幾上慰在天之靈,下系人心之望。
書奏,高宗讀之大感歎,以示衆廷臣。
左仆射趙鼎奏曰:“寅亮所陳,見理極到,陛下正須從之。
再遣人以诏令張浚益增關陝戍兵,絕虜寇來路;嶽飛屯荊、襄,以孤劉豫之勢,此萬全策也。
”帝允奏,下诏選秦王德芳五世孫子?之子伯宗命張婕妤鞠養之。
親王分牧諸鎮。
仍下诏與興、洪二處,以示張浚、嶽飛。
時張浚因金人破福津、蹂同谷以迫興州,聞帝命下,遂遣張探、劉子羽趨益昌以備金兵。
自率所部退守阆州,遣人往萬安軍召還曲端,稍複其官,将任用之。
王庶從而間之曰:“曲端恃勇自驕,宣司若倚重之,必不保終矣。
”浚曰:“曲端亦明兵事,吾悔不用其策,緻有富平之役,豈可久置于外。
”遂不聽庶言。
庶退,以見吳玠曰:“宣司欲專任端,君以為如何?”玠曰:“端深刻矜傲,昔與吾同戰興元,彼以功自歸,恨尚未消。
候宣司出視事,當以言阻之。
”王庶曰:“吾之事,君足知矣。
來日見宣司,亦須說明。
”二人商議已定。
次早,吳玠寫”曲端謀反“四字于手心。
浚出視事畢,吳玠舉以示浚,且曰:“此語出曲端心腹人張廣說知,以玠揣度,端為人的有是意也。
”浚笑曰:“端志吾知久矣。
常察其行,曾許忠于國,豈有此?君休聽謠言自惑。
”玠曰:“彼恨宣司劾奏被置于外,故叛。
安得無之?”王庶力前說曰:“曲端逆情已曾顯露,宣司不信,嘗作詩有斥乘興意,道‘不向關中興事業,卻來江上泛漁舟’。
證之此語,足知其為人矣。
”浚素知王庶與曲端不可并立,且不倚恃吳玠為用,乃遣人送曲端于恭州獄,候審問發落。
曲端無以自明,隻得銜之就獄。
惟濟南府知府劉豫,其人有意為我大金。
若立此人,足為江南藩障也。
”太宗允其奏,遂差人赍金冊玉玺來立劉豫為子皇帝,置都東平府,号大齊,改年号為章昌元年,以舊河為界。
立妾趙氏為皇後,封張孝純為丞相,李孝揚為左丞相,張東為右丞相,王瓊為汴京留守,開設衙門,選任百官。
其子劉麟為提鎮諸路兵馬大元帥。
消息傳入越州,高宗聞知金國冊立劉豫為中原主,謂侍臣曰:“朕自元懿太子卒後尚未有後。
劉豫異姓,金人因而立之,是使中原有二天子也。
朕聞此事,實重感然。
”右仆射範宗尹曰:“陛下之念及此,社稷之福也。
金人所謀,正欲立異姓而梗趙氏。
陛下宜建太子,期永宋祚矣。
”帝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
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于是诏知南外宗正事,令廣選太祖後,将育宮中。
因是上虞縣丞婁寅亮上書,乞選太祖後以備儲嗣。
書曰:先正有太祖舍其子而立弟,此天下之大公。
周王薨,章聖取宗室育之宮中,此天下之大慮。
仁宗感悟其說,诏英宗入繼大統。
文子文孫,宜君宜王。
遭罹變故,不斷如帶,今有天下者,獨陛下一人而也。
屢者椒寝未繁,前星不耀,孤立無助,有識寒心,天其或者深戒陛下追念祖宗公心長慮之所及乎。
崇甯以來,谀臣進說,獨推濮王子孫以為近,屢餘皆與之同姓。
遂使昌陵之後,寂寥無關,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
望陛下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視秩親王,俾牧九州島,以待皇嗣之生,退處藩服,庶幾上慰在天之靈,下系人心之望。
書奏,高宗讀之大感歎,以示衆廷臣。
左仆射趙鼎奏曰:“寅亮所陳,見理極到,陛下正須從之。
再遣人以诏令張浚益增關陝戍兵,絕虜寇來路;嶽飛屯荊、襄,以孤劉豫之勢,此萬全策也。
”帝允奏,下诏選秦王德芳五世孫子?之子伯宗命張婕妤鞠養之。
親王分牧諸鎮。
仍下诏與興、洪二處,以示張浚、嶽飛。
時張浚因金人破福津、蹂同谷以迫興州,聞帝命下,遂遣張探、劉子羽趨益昌以備金兵。
自率所部退守阆州,遣人往萬安軍召還曲端,稍複其官,将任用之。
王庶從而間之曰:“曲端恃勇自驕,宣司若倚重之,必不保終矣。
”浚曰:“曲端亦明兵事,吾悔不用其策,緻有富平之役,豈可久置于外。
”遂不聽庶言。
庶退,以見吳玠曰:“宣司欲專任端,君以為如何?”玠曰:“端深刻矜傲,昔與吾同戰興元,彼以功自歸,恨尚未消。
候宣司出視事,當以言阻之。
”王庶曰:“吾之事,君足知矣。
來日見宣司,亦須說明。
”二人商議已定。
次早,吳玠寫”曲端謀反“四字于手心。
浚出視事畢,吳玠舉以示浚,且曰:“此語出曲端心腹人張廣說知,以玠揣度,端為人的有是意也。
”浚笑曰:“端志吾知久矣。
常察其行,曾許忠于國,豈有此?君休聽謠言自惑。
”玠曰:“彼恨宣司劾奏被置于外,故叛。
安得無之?”王庶力前說曰:“曲端逆情已曾顯露,宣司不信,嘗作詩有斥乘興意,道‘不向關中興事業,卻來江上泛漁舟’。
證之此語,足知其為人矣。
”浚素知王庶與曲端不可并立,且不倚恃吳玠為用,乃遣人送曲端于恭州獄,候審問發落。
曲端無以自明,隻得銜之就獄。